吴兆骞《念奴娇·家信至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7 09:59:33

吴兆骞《念奴娇·家信至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牧羝沙碛。待风鬟,唤作雨工行雨。不是垂虹亭②子上,休盼绿杨烟缕。白苇烧残,黄榆吹落,也算相思树。空题裂帛,迢迢南北无路。

消受水驿山程,灯昏被冷,梦里偏叨絮。儿女心肠英雄泪,抵死③偏萦离绪。锦字闺中,琼枝④海上,辛苦随穷戍。柴车冰雪,七香金犊⑤何处?

【注】①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江南吴江(今属江苏)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旋以科场蜚语舞弊案,受到牵连,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二十三年。

②垂虹亭,吴江名胜。

③抵死,终究,总是。

④琼枝,即玉树、琼树,常用以比喻美好的人物。

⑤七香金犊,用多种香料涂饰过的,让金黄色的小牛驾着走的车。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上片以塞北的荒凉与江南的繁华对比,以突出谪戍生活的艰苦。下片以梦境的温存与现实的残酷对比,以抒发其两地相思的深厚感情。(3分)(也可以答“虚实结合”)

(2)古人说“儿女情长,则英雄气短”,“儿女情”与“英雄气”似乎是对立的。这首词中作者却说“儿女心肠英雄泪”,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4分)

答:这里的“心肠”和“泪”,不是分属于“儿女”与“英雄”的,而是合指词人自己。(1分)儿女离别之情,英雄失意之泪,一直在困扰着作者,折磨着作者。(3分)

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吴江松陵镇人。吴兆骞9岁作《胆赋》,10岁写《京都赋》,少年时即声震文坛。清初,江南士大夫各自结社,慎交社、同声社较为著名,吴兆骞曾主盟慎交社,与诸名贤角逐艺苑。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人,南闱科场案发,被诬卷入其中。翌年,兆骞赴京接受检查和复试。在复试中,他负气交白卷,被革除举人名。顺治皇帝亲自定案,兆骞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

吴兆骞在宁古塔期间,开馆授徒,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并创造了100篇边塞诗、抗俄爱国诗及以宁古塔名胜古迹为题材的作品及咏叹诗。

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可以看出,他正处于流放期间。“羝”即公羊,这里,我们会想到“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的苏武,这里两个人虽然牧羊的起因不同,但这里用“牧羝沙碛”四个字不仅交待了自己的流放生活,而且里面有一种也以苏武自比,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的耿介的性格。在水边的沙地牧羊,“风鬟”是以“鬟”喻云,本词借本句乌云低垂,天阴欲雨的情形。这里既是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也是作者情感的折射。

垂虹亭,位于吴江利往桥上。利往桥,又名长桥,因上建有垂虹亭,所以又名垂虹桥,是松江之上一座著名的桥梁,始建于宋代。因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地处松江和江南运河的交汇点,濒临太湖,是宋代文人南来北往水路交通的必经之所,加之其宏丽的构造,所以一直吸引着诗人词客登临觞咏。仅宋词里涉及此处的多达50多首。作者回想起以前在江南的春天,莺歌燕舞,杨柳堆烟,是何等的迷人和令人神往,但现在却身陷宁古塔,天寒地冻,辛苦难挨。

白色的芦苇经野火延烧,已经满眼的乌黑秃残;青绿的榆钱已经发黄凋落。无奈只能借眼前这些残缺、落寞的景色寄托自己对亲人的相思。“裂帛”指帛书题字,“空题”形象地表达了词人的遗憾。由于远离家乡,路途遥远,山水阻隔,音信不通,自己即使写出千言万语也难以让家里的亲人得知,此中伤感,更深一层。

词的上片用传神的词语描绘了北疆边塞的苦寒与自己失落、寂寞、思乡的苦闷心情,景色的渲染,意象的对比,使词人的谪戍之情跃然纸上。

下片紧接着上片的苦寒与寂寞写起,“消受水驿山程,灯昏被冷”,“消受”即忍受,“水驿山程”犹言地处偏远,山路曲折,“灯昏被冷”指天气寒冷,灯光幽暗。现实的寂寞、艰辛促使词人到梦中去追寻人生的美好,聊以自为。儿女相思之苦,英雄失意之泪,千转百结,时时刻刻折磨着作者脆弱的心灵。

美好的事物现在离自己是那样的遥远,宝马香车的快意生活更是难以期及,美好的梦境,残酷的现实,两相对照,越发激发了词人的伤感之情。

本词主要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艰苦的现在与美好的过去相对比,美好的梦境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使词人的感情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片以塞北的荒凉与江南的繁华对比,以突出谪戍生活的艰苦。下片以梦境的温存与现实的残酷对比,以抒发其两地相思的深厚感情。(也可以答“虚实结合”)

这里的“心肠”和“泪”,不是分属于“儿女”与“英雄”的,而是合指词人自己。儿女离别之情,英雄失意之泪,一直在困扰着作者,折磨着作者。

拓展阅读

1、李益《宫怨》古诗李益的诗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①。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②一夜长。

【注】 ①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②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何作用?

(2)试从修辞角度分后两句的妙处。

(1)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的重要字眼,如“晴”“香”“明”等,渲染出了昭阳宫美好热闹的氛围。虽然都是写景,但能使到景中人,继而由景入情。这是得宠承恩的情景。另外,要根据“夜长”来推想长门宫的景象,滴不完、流不尽的漏声,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反差如此之大,则不难得出

(2)“似将海水添宫漏”,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要先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回这种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还要写出诗中主人公的情

(1)前两句境界极为热闹美好。宫花媚浓艳,露珠晶莹,暗香满殿。昭阳宫殿彻夜笙歌,明月无处不在。这与下两句所描写的长门宫凄冷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宫怨”题旨。

(2)后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宫漏好像接通了大海似的,水永远滴不完,夜长得没了期,强调失宠宫人愁苦的深切。

2、了自心才文化影响力议论文原文和

近日,机构发布报告称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而美国占43%的份额,欧盟占34%,亚太地区仅占19%。这19%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剩下的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不论这样的统计是否科学,我国GDP世界第二而文化影响力不足却是事实。尽管近几年“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如何更好、更快地壮大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美国、欧盟、日本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来自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了物质的保障才可能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国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文化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自了这样的自,他们就会理直气壮、昂首挺胸地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是观之,中国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不断增强,就必须具备更加强大的文化自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从古今,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珍宝”确实很多,然而要构建强大的文化自,还必须从“珍宝”中找出最具生命力和*力的东西,换言之,要找到我们的“中国梦”。

在此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的名篇《中国人失掉自力了吗》。先生那激情澎湃的文字,来让人荡气回肠:“我们从古以来,就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旧中国,民族自心空前低迷,但鲁迅先生理直气壮、昂首挺胸地告诉世人:中国的脊梁没断,中国的精神没死,中国的自失!鲁迅先生离开我们70多年了,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各项事业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真真正正实现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愿。然而,物质的丰富难掩某些人精神的贫困,他们的文化自心没增强反而减弱了,好像中国文化必须与西方文明步调一致才前途。试想,如果人们受了如此熏陶,哪里还心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中国文化如何才能建立起自己强大的影响力?

因此,要壮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仅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对全球的传播能力、建立完善的对外交流网络,还要增强我们的文化自心,要坚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同,中国人民已经而且会继续创造出让世界人民欣的精神财富。只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只这样,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尊重。(删改)

3、《并州路》翻译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哪些?请简要分

(3)请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参***

(1)傍晚。“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2)黄叶飘零,秋景令人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3)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黄色的榆树叶落在敌人占领的城关上(故:消失的,以前的,在这里引申为被敌人占领的)。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大军的军帐跟临水遥相对应,牛羊从那上面下来(自:从某地方,在这里不是自己的意思)。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开始了。

本诗为边塞题材的五言律诗。

内容: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描写了傍晚时间的景象,“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

征人“垂泪”的原因是因为黄叶飘零,秋景令人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烽火起云间”: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作者:李宣远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溧阳(今湖南澧县)人。唐德宗贞元间,登进士第,与兄李宣古俱以诗名。

4、薛昂夫《正宫·塞鸿秋》古诗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今寂寞彭泽县。

注:①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①功名万里:《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②斯文:指旧时代的礼乐制度。《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与。”

③光阴寸隙:形容光阴过得飞快。《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焉而已。

④“尽道“二句:灵彻《东林寺酬韦丹刺史》:”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此用其意。林下,指山林隐逸的地方。

⑤寂寞彭泽县:言隐居的人很少。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分。(4分)

参***:

(1)比喻(1分)开头以四个比喻组成排比,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像燕子一样奔波劳碌的时候,斯文消失,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如白练斑白。(1分)他们投机钻营,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的气节和尊严,已荡然无存。(1分)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特点。(1分)

(2)这首元曲撕破了官吏的嘴脸,假名士的画皮。对这些猥琐小人“尽道便休官!”、假扮清高、言行不一的*行径进行了冷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概括内容2分、揭露、讽刺各1分)

作者:

薛昂夫(?-1345后),又名超吾。回鹘(今新疆)人,维吾尔族,汉姓马,故亦称马昂夫,字九皋。宫三衢路达鲁花赤(元时官名)晚年退隐杭县(今杭州市东)。善篆书,诗名与萨都刺唱和。王德渊《薛昂夫诗集序》,称他“诗词新严飘逸,如龙驹奋迅,‘并驱八骄一日千里’之想”。《南曲九宫正始》序称“昂夫词句潇洒,自命千古一人”。其散曲意境宽阔,风格豪迈。

《塞鸿秋》讽刺小令,尖锐地撕破了官吏们的鬼脸,假名士的画皮。开头以四个比喻,生动地勾画出官迷、政客们的可鄙形象,这些痴迷于仕宦之途的可怜虫们,投机钻营,蝇营狗苟,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的气度和尊严,在他们那里已经荡然无存。但正当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奔波劳碌的时候,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已经斑白。但恰恰是这些卑鄙猥琐的小人,装扮出一副清高脱俗的样子,“尽道便休官!”这只是他们故作高致、以退为进的“终南捷径”。“今寂寞彭泽县”的力反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的口是心非,撕去了他们的伪装,“寂寞”二字与“忙如燕”遥相对比,使高唱归隐者原形毕露。

点击查看更多吴兆骞《念奴娇·家信至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55698.html

热门阅读

  1. 2015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2. 安意如唯美的现代诗句
  3. 八旬老太终于大学毕业励志故事
  4. 环境综合整治广播稿
  5. 《送崔九》全诗诗意翻译注释
  6.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教学设计
  7. 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
  8.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不同用途的纸》教学设计范文
  9.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蜘蛛》《猫的天堂》的教案设计
  1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译文及赏析
  11. 形容山的优美句子
  12. 网络上流行的元宵节祝福短信
  13. 三字经故事
  14. 第八课蹦蹦跳跳小学美术教案设计
  15. 我的家乡在哪里思品课教案
  16. 寓言小故事《将军的三个问题》
  17. 朋友生日贺词大全
  18. 幼儿园大班的教研组总结
  19. 安全工作反思心得体会
  20. 有关于春天诗句
  21. 201年建军90周年祝福语简短
  22. 自责周记范文
  23. 《立体图形的复习》教学反思范文
  24. 春节搞笑祝福语大全
  25. 10国庆节送朋友的祝福语
  26. 庆六一班会发言稿范文
  27. 军训学生手抄报文字内容
  28. 汉语拼音复习三课堂教案设计
  29. 40句英文励志句子
  30. 冬至的祝福语
  31. 教研室主任个人竞聘演讲稿范文
  32. 献给老师的诗歌
  33. 酒店司理年终总结范文
  34. 海宾城市秦皇岛导游词
  35. 20条新年恭喜发财经典祝福语
  36. 管理寓言故事:很多人走的路也会有陷阱
  37. 到农村进行实践活动的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38. 那年今日我们擦肩而过作文3000字
  39. 56首诗词写尽春天
  40. 人生正能量的句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