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骞《念奴娇·家信至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牧羝沙碛。待风鬟,唤作雨工行雨。不是垂虹亭②子上,休盼绿杨烟缕。白苇烧残,黄榆吹落,也算相思树。空题裂帛,迢迢南北无路。
消受水驿山程,灯昏被冷,梦里偏叨絮。儿女心肠英雄泪,抵死③偏萦离绪。锦字闺中,琼枝④海上,辛苦随穷戍。柴车冰雪,七香金犊⑤何处?
【注】①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江南吴江(今属江苏)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旋以科场蜚语舞弊案,受到牵连,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二十三年。
②垂虹亭,吴江名胜。
③抵死,终究,总是。
④琼枝,即玉树、琼树,常用以比喻美好的人物。
⑤七香金犊,用多种香料涂饰过的,让金黄色的小牛驾着走的车。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上片以塞北的荒凉与江南的繁华对比,以突出谪戍生活的艰苦。下片以梦境的温存与现实的残酷对比,以抒发其两地相思的深厚感情。(3分)(也可以答“虚实结合”)
(2)古人说“儿女情长,则英雄气短”,“儿女情”与“英雄气”似乎是对立的。这首词中作者却说“儿女心肠英雄泪”,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4分)
答:这里的“心肠”和“泪”,不是分属于“儿女”与“英雄”的,而是合指词人自己。(1分)儿女离别之情,英雄失意之泪,一直在困扰着作者,折磨着作者。(3分)
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吴江松陵镇人。吴兆骞9岁作《胆赋》,10岁写《京都赋》,少年时即声震文坛。清初,江南士大夫各自结社,慎交社、同声社较为著名,吴兆骞曾主盟慎交社,与诸名贤角逐艺苑。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人,南闱科场案发,被诬卷入其中。翌年,兆骞赴京接受检查和复试。在复试中,他负气交白卷,被革除举人名。顺治皇帝亲自定案,兆骞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
吴兆骞在宁古塔期间,开馆授徒,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并创造了100篇边塞诗、抗俄爱国诗及以宁古塔名胜古迹为题材的作品及咏叹诗。
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可以看出,他正处于流放期间。“羝”即公羊,这里,我们会想到“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的苏武,这里两个人虽然牧羊的起因不同,但这里用“牧羝沙碛”四个字不仅交待了自己的流放生活,而且里面有一种也以苏武自比,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的耿介的性格。在水边的沙地牧羊,“风鬟”是以“鬟”喻云,本词借本句乌云低垂,天阴欲雨的情形。这里既是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也是作者情感的折射。
垂虹亭,位于吴江利往桥上。利往桥,又名长桥,因上建有垂虹亭,所以又名垂虹桥,是松江之上一座著名的桥梁,始建于宋代。因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地处松江和江南运河的交汇点,濒临太湖,是宋代文人南来北往水路交通的必经之所,加之其宏丽的构造,所以一直吸引着诗人词客登临觞咏。仅宋词里涉及此处的多达50多首。作者回想起以前在江南的春天,莺歌燕舞,杨柳堆烟,是何等的迷人和令人神往,但现在却身陷宁古塔,天寒地冻,辛苦难挨。
白色的芦苇经野火延烧,已经满眼的乌黑秃残;青绿的榆钱已经发黄凋落。无奈只能借眼前这些残缺、落寞的景色寄托自己对亲人的相思。“裂帛”指帛书题字,“空题”形象地表达了词人的遗憾。由于远离家乡,路途遥远,山水阻隔,音信不通,自己即使写出千言万语也难以让家里的亲人得知,此中伤感,更深一层。
词的上片用传神的词语描绘了北疆边塞的苦寒与自己失落、寂寞、思乡的苦闷心情,景色的渲染,意象的对比,使词人的谪戍之情跃然纸上。
下片紧接着上片的苦寒与寂寞写起,“消受水驿山程,灯昏被冷”,“消受”即忍受,“水驿山程”犹言地处偏远,山路曲折,“灯昏被冷”指天气寒冷,灯光幽暗。现实的寂寞、艰辛促使词人到梦中去追寻人生的美好,聊以自为。儿女相思之苦,英雄失意之泪,千转百结,时时刻刻折磨着作者脆弱的心灵。
美好的事物现在离自己是那样的遥远,宝马香车的快意生活更是难以期及,美好的梦境,残酷的现实,两相对照,越发激发了词人的伤感之情。
本词主要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艰苦的现在与美好的过去相对比,美好的梦境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使词人的感情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片以塞北的荒凉与江南的繁华对比,以突出谪戍生活的艰苦。下片以梦境的温存与现实的残酷对比,以抒发其两地相思的深厚感情。(也可以答“虚实结合”)
这里的“心肠”和“泪”,不是分属于“儿女”与“英雄”的,而是合指词人自己。儿女离别之情,英雄失意之泪,一直在困扰着作者,折磨着作者。
拓展阅读
1、李益《宫怨》阅读答案古诗赏析李益的诗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①。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②一夜长。
【注】 ①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②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
(2)试从修辞角度分析后两句的妙处。
(1)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的重要字眼,如“晴”“香”“明”等,渲染出了昭阳宫美好热闹的氛围。虽然都是写景,但能使读者感到景中有人,继而由景入情。这是得宠承恩的情景。另外,要根据“夜长”来推想长门宫的景象,滴不完、流不尽的漏声,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反差如此之大,则不难得出答案。
(2)“似将海水添宫漏”,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要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回答这种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还要写出诗中主人公的情感。
(1)前两句境界极为热闹美好。宫花娇媚浓艳,露珠晶莹,暗香满殿。昭阳宫殿彻夜笙歌,明月无处不在。这与下两句所描写的长门宫凄冷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宫怨”题旨。
(2)后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宫漏好像接通了大海似的,水永远滴不完,夜长得没有了期,强调失宠宫人愁苦的深切。
2、有了自信心才有文化影响力议论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近日,有机构发布报告称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而美国占43%的份额,欧盟占34%,亚太地区仅占19%。这19%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剩下的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不论这样的统计是否科学,我国GDP世界第二而文化影响力不足却是事实。尽管近几年“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如何更好、更快地壮大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美国、欧盟、日本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来自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有了物质的保障才可能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国家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文化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自信。有了这样的自信,他们就会理直气壮、昂首挺胸地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是观之,中国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不断增强,就必须具备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从古至今,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珍宝”确实很多,然而要构建强大的文化自信,还必须从“珍宝”中找出最具生命力和*力的东西,换言之,要找到我们的“中国梦”。
在此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的名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生那激情澎湃的文字,至今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旧中国,民族自信心空前低迷,但鲁迅先生理直气壮、昂首挺胸地告诉世人:中国的脊梁没有断,中国的精神没有死,中国的自信没有失!鲁迅先生离开我们70多年了,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各项事业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真真正正实现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愿。然而,物质的丰富难掩某些人精神的贫困,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没有增强反而减弱了,好像中国文化必须与西方文明步调一致才有前途。试想,如果人们受了如此熏陶,哪里还有信心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中国文化如何才能建立起自己强大的影响力?
因此,要壮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仅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对全球的传播能力、建立完善的对外交流网络,还要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要坚信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同,中国人民已经而且会继续创造出让世界人民欣赏的精神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尊重。(有删改)
3、《并州路》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参***
(1)傍晚。“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2)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3)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黄色的榆树叶落在敌人占领的城关上(故:消失的,以前的,在这里引申为被敌人占领的)。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大军的军帐跟临水遥相对应,牛羊从那上面下来(自:从某地方,在这里不是自己的意思)。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开始了。
本诗为边塞题材的五言律诗。
内容: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描写了傍晚时间的景象,“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
征人“垂泪”的原因是因为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烽火起云间”: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作者:李宣远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溧阳(今湖南澧县)人。唐德宗贞元间,登进士第,与兄李宣古俱以诗名。
4、薛昂夫《正宫·塞鸿秋》阅读答案及赏析古诗赏析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至今寂寞彭泽县。
注:①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①功名万里:《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②斯文:指旧时代的礼乐制度。《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与。”
③光阴寸隙:形容光阴过得飞快。《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焉而已。
④“尽道“二句:灵彻《东林寺酬韦丹刺史》:”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此用其意。林下,指山林隐逸的地方。
⑤寂寞彭泽县:言隐居的人很少。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分析。(4分)
参***:
(1)比喻(1分)开头以四个比喻组成排比,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像燕子一样奔波劳碌的时候,斯文消失,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如白练斑白。(1分)他们投机钻营,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节和尊严,已荡然无存。(1分)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特点。(1分)
(2)这首元曲撕破了官吏的嘴脸,假名士的画皮。对这些猥琐小人“尽道便休官!”、假扮清高、言行不一的*行径进行了冷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概括内容2分、揭露、讽刺各1分)
作者:
薛昂夫(?-1345后),又名超吾。回鹘(今新疆)人,维吾尔族,汉姓马,故亦称马昂夫,字九皋。宫三衢路达鲁花赤(元时官名)晚年退隐杭县(今杭州市东)。善篆书,有诗名与萨都刺唱和。王德渊《薛昂夫诗集序》,称他“诗词新严飘逸,如龙驹奋迅,有‘并驱八骄一日千里’之想”。《南曲九宫正始》序称“昂夫词句潇洒,自命千古一人”。其散曲意境宽阔,风格豪迈。
《塞鸿秋》讽刺小令,尖锐地撕破了官吏们的鬼脸,假名士的画皮。开头以四个比喻,生动地勾画出官迷、政客们的可鄙形象,这些痴迷于仕宦之途的可怜虫们,投机钻营,蝇营狗苟,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度和尊严,在他们那里已经荡然无存。但正当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奔波劳碌的时候,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已经斑白。但恰恰是这些卑鄙猥琐的小人,装扮出一副清高脱俗的样子,“尽道便休官!”这只是他们故作高致、以退为进的“终南捷径”。“至今寂寞彭泽县”的有力反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的口是心非,撕去了他们的伪装,“寂寞”二字与“忙如燕”遥相对比,使高唱归隐者原形毕露。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55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