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哪里思品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
知道地图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认知目标:
1.以地图为工具认识家乡的空间位置,对家乡在祖国的位置,对家乡在祖国的位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自己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2.能够初步辨认地图上的方向、简单认识图例。
3.简单了解地图的用途,知道地图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行为目标:
能初步学会运用地图
教学准备: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不,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四位小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
听听他们的自我介绍吧!
2.听了他们的介绍,他们的家乡在哪里呢?想知道他们的家乡在哪里,首先要学会看地图啊!
3.(出示中国地图)你看看这张中国的版图像什么?
看地图,你首先要定好方向。在地图上,怎么来看方向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划分了许多的省市,你们知道吗?(出示概念)
5.先自己熟悉一下地图,然后我们一起来认认我们的祖国吧!
小组交流认识
6.(出示中国版图)来,看看我们的祖国!在图上你看到些什么?
①五个自治区
②二十三个省
③四个直辖市
④两个特别行政区
小结: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和起伏的山地,有辽阔的平原和低缓的丘陵,还有海拔不等的盆地。长江和黄河,像两条巨龙,横卧在祖国的中部和北部。东面和南面则被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所环抱。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组成祖国的大好河山。
7.(出示版图)现在,你能在图上找到小朋友的家乡了吗?请学生上讲台来指出。(演示)
8.老师给每一小组一副拼图,小组熟悉一下吧!找找他们的家乡!
二、实践
2.我们的家乡,它属于哪个省呢?(在拼图里找到它)
3.熟悉江苏省的各个城市及省会。
4.在我们江苏省的周围还有哪些邻居呢?
你能来说说吗?
5.做游戏,说邻居。(江苏、x疆、黑龙江、云南)
6.拼图比赛
三、拓展:
1.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是另外的一类地图(出示实用地图)
2.在我们出行过程中,不论是到外地还是其他地方,有了地图,我们就不会迷路了。不信,我们来认识他们!
3.小小地图会说话
①你能看懂这个地图吗?
②先要怎样看?
③地图上的不同颜色、符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出示图例)
④看无锡地图,认识自己的家乡
小结:我们的家乡无锡是一个鱼米之乡,濒临太湖北半圜,占有太湖山水组合最美丽的一角。南屏马迹、北枕龙山,湖中多岛、沿湖多山,山长水阔,以“太湖佳绝处”的美名而誉潢中外。
4.常见的还有这种常见的平面图,在小区,旅游景点都设有这个平面图,你能看懂吗?
领会平面图
5.自己画画自己家附近的平面图,上台交流。
四、总结:
在中国的广阔版图上,太湖是东部的一片淡水水域,而无锡无疑是镶嵌其上的一颗晶莹闪亮的明珠。让我们认识自己的家乡,找找资料,为下一课《请到我的家乡来》做充分的准备。
拓展阅读
1、冰心《霞》《我的家在哪里》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跟岗学习期间上两节实验课的任务终于全部完成了。
掐指算来,自己已经连续13个年头呆在高三毕业班,都快成高三专业户了。10多年后回头再来上高一的课,感觉已经相当陌生,自己好像又当了一回新教师。
按照邹老师的安排,我们有三位老师同上《散文两篇》这一课,邹老师的设想是要做一个“同课异构”的实验,这是一个高明的设想。当时听后自己颇为兴奋,这样的课上来,肯定会在比较中让人有更多的获益。
《霞》和《我的家在哪里?》是冰心晚年的两篇随感式短文。之前别说没教过,连看都没看过。在学校也没时间做准备,直到到了华附后才开始琢磨如何处理教材。两篇短文前者仅406字,后者也仅708字,自己粗读后,感觉两文虽哲理深刻、情思深婉,但文字浅易,学生尤其是华附的学生自主阅读应该不会存在太多理解上的障碍。
于是上网查阅同行对教材的处理,想学习借鉴一下,结果发现所有的课例无一例外都是每篇短文上一节课,这样处理当然也顺理成章,学生可能也好学好记。但细观所有课例,《霞》几乎都是抓住几个关键句作深入的哲理解读,《我的家在哪里?》则差不多都抓住教材后面两个思考题进行深入的情思感悟,这样处理当然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散文学习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要求十七八岁的学生去感悟一个耄耋老人在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后发出的人生感慨吗?十几岁的学生有可能完全感悟到冰心老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吗?
于是翻看教材的单元学习目标,发现编者有明确的表述:领略散文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深化对人生的认识,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而网上所有课例几乎都忽略了对“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这一目标的落实。于是开始琢磨如何把写法指导落实到课堂上,初步考虑把两篇短文二合一来上,并开始着手准备,但好几天一直未能把教学思路梳理清楚。在反复分析教材对照目标后,终于有了基本思路:两节课对应单元教学目标,一节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解读赏析散文——使学生知读法,一节侧重指导学生感悟散文写作的方法要领——使学生懂写法。把自己的想法跟邹老师简单说了一下,邹老师鼓励我“可以试一试,同课异构嘛。”这也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思路清晰后,便开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教学环节的安排进行思考。根据华附“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精彩让给学生”的课堂教学理念。两节课准备这样安排:
第一节课拟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基本程序:整体把握→局部探究。设想首先让学生朗读两篇课文,然后直接由学生自己谈谈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旨,自己估计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语句应该没多大障碍,《我的家在哪里?》可能稍为难把握一点,但自己有信心能点拨到位。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找出自己觉得最精彩的或最引发共鸣的或感到困惑的语段,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探讨。希望通过此环节达到引导学生领略散文的魅力,感悟文章的哲理情思的目的。
第二节课则设置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探究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从创作手法、选材剪裁、构思立意、表达技巧、谋篇布局的、语言特色及中心表达等方面,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在写好作文上受到的启发或思考,把课堂完全让给学生,自己从旁点拨引导。
自己深得,这一教学设计兼顾了美文阅读与写作指导两个学习目标,思路清晰,确定后自我感觉良好,内心甚至还有点得意。但没想到在上课前的说课环节上受到了其他几位老师包括华附工作室老师的怀疑,除黄新建老师外,所有上过这篇课文的老师都担心面对刚刚从初三过度上高中的高一学生,这样处理是否合适。其顾虑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担心对教材内容特别是其深刻哲理与内蕴的情思解剖不到位,影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二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恐怕不能完成;三是两篇文章在散文写法上似乎没多少可教给学生的东西。为此,大家围绕教材各抒己见,有了一阵较为激烈的辩论,总之大家觉得还是把教学重点难点落在感悟情思上为好。但最后终于还是各有各理,无法形成一致的意见。虽然也许自己在说课时没有说详细,老师们没能完全明白我的设计,但众口一词,说得自己也有点心虚了。
说课结束后,还是黄老师一句半开玩笑话又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借班给我上课的盖英俊老师最后也表示我可以放心“上自己的课”,几位学员也回过头来鼓励自己,反正要有“第一次吃螃蟹的人”,反正是实验课,再说第二天就要上课了,想改也有点来不及了,于是决定坚持原设计上课。
2、四年级我的邻里乡亲的教案课件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简单了解熟悉的邻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2、懂得与邻居和睦相处,有利于文明、健康地生活,并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感受邻里互助的快乐。
3、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并能为维护家庭的周边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准备:
学生进行调查,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
教学活动过程:
一、调查访问、了解邻居
教师活动:
课前提出调查的要求,指导调查的方法,可以单独一人调查,也可以分组调查。
学生活动:
课前调查,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一两个邻居进行采访,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二、介绍交流、展示调查所得
教师活动:
今天,请大家来介绍一下你的邻居,可以说说他的名字、年龄,在哪儿读书(工作),最好能把你调查的结果向大家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
1、小组交流:你有怎样的邻居?并进行简单介绍。
2、“这是我的邻居”通过照片、采访录音等形式展示调查所得。
三、设置情境、指导行为
教师活动:
设置情境:A小英要去学校参加活动,要换条裙子。当她到阳台去拿晒在外面的裙子时,发现裙子被楼上邻居家空调水管里滴下的水淋湿了。
B小方和小黄是邻居。一天,俩人在院子里玩,小方不小心将小黄撞倒在地,头上还流了血。小*妈妈不明真相,说小方欺负小黄。
C李斌和王宏两家的大人因为一点小事闹了点矛盾,如果你是李斌或王宏见到对方的家长时该怎样做?
学生活动:
如果我是录象中的主人公,我会这样做……
四、分享快乐、帮助邻居
教师活动:
讨论: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邻居,你能说说当邻居有困难时,你是怎样帮助他们的吗?当你得到他们的帮助时,你是怎样想的?当你有困难时,你的邻居又是怎样帮助你的?
学生活动:
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勾起对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回忆。
设计意图:
说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时,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明白与邻居相处要做到一个“助”字,当邻居需要帮助的时候,要热心地伸出自己的双手。
五、课外拓展活动
教师活动:
1、总结,出示谚语。
2、选择一两项自己能为邻居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开展“邻里文明使者”活动,并将这项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3、向居委会和社区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以方便周围的邻居。
4、开个家庭会,专门汇总一下近些年来邻居帮助自家的情况,想一想怎样回报好邻居。
学生活动:
读一读“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好,赛金宝”。
“邻里文明使者”活动和向社区提建议的活动可以一人行动,也可以几个家较近的学生一起行动。
3、小学二年级语文《雾在哪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1、认识本课7个生字。积累词语8个。
2、正确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知道有雾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情景,并展开想象说一说。
4、能模仿雾说话,并正确写下来。
1、认识本课7个生字。积累词语8个。
2、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模仿雾说话,并正确写下来。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猜谜,揭示课题。
1、猜谜: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打一自然现象)
2、板书课题:雾
3、齐读课题。
4、你见过雾吗?说给大家听听。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
1、提出听的要求:从前有一片雾,特别淘气,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边听边去看看,淘气的雾把什么藏起来了?
3、根据提示,交流。
出示:从前有一片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它把___________________藏起来了。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把课文读正确。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要做到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节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同时指导朗读中出现的难读的句子。
2、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指名朗读2——7节。找找,淘气的雾说了哪些话?
(2)出示雾的话: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岸边藏起来。
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
我要把自己藏起来。
(3)指导读好这几句话,读出雾的淘气,第四句要读出问自己、在思考的语气。
(4)过渡:淘气的雾是怎样把大海、天空、太阳、岸边、和自己藏起来的?
3、引渡第二节:有一天,雾飞到海上,说道__________。于是,__________。无论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都__________。
4、想象读。
(1)男生读,女生闭眼想象。
(2)女生读,男生闭眼想象。
5、指名朗读第3小节,其他同学闭眼想象。
(1)学习第3节中出现的生字:周。
(2)读生字连成的词:四周。
(3)全班交流识记的方法。
(4)同桌互读,边读边想象。
6、出示句子: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甚至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也看不见。
师点拨:房屋、街道、树木、桥梁是大的事物,行人小一些,小黑猫就更小了。所以作者用上了两个甚至。
(1)挑战赛读这句句子。
(2)学习第四小节中出现的生字:城、桥、梁。
(3)出示词语:城市,桥梁。
(4)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老师可以提示城、桥都是形声字。
7、想象练说:出示:淘气的雾把---------藏了起来,于是,----------。(师提示: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出现什么情况呢?想一想,说一说。)
(1)小组合作读5——7节。可以给学生提供几种参考的形式:一半读,一半闭眼想象画面,然后交换;份小节读;一部分人读雾说的话,一部分人读其余内容。
(2)小组赛读。
(3)学习生字:躲、及。
出示词语:以及——读准词语——交流识字方法——给“躲”找朋友。
四、读一读,写一写。
1、读一读词语。
(1)出示词语:淘气、四周、城市、桥梁、一切、以及、欢快、消失
(2)开火车读、同桌互读。
2、指导书写。
3、听写句子。
雾是一个淘气的孩子,它把一切都藏了起来。
回家作业:1.预习20课。2.完成课课练。
板书设计:19 雾
调皮
把一切藏了起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1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