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九》全诗诗意翻译注释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归隐山林无论到深处或浅处,都应该欣赏丘壑的美景。不要学那个武陵渔人,只是短暂地在桃源停留。
你若要归山无论深处浅处都要去看看;要尽情地赏玩山峦沟壑的清净秀美。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暂时游了游就匆匆出山。
壑:山谷。
⑴崔九:即崔兴宗,尝与王维、裴迪同居辋川。南山:即辋川南边的终南山,故诗中说他“归山”。马上口号:在马背上顺口吟成诗句。《全唐诗》此诗题下注:一作“留别王维”。
⑵丘壑:既指丘陵川壑,也是暗用典故,含劝友人隐逸山林,莫改初衷之意。《世说新语·品藻》载:“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⑶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
【赏析】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是唐代诗人裴迪的作品。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全诗用语浅淡,近乎口语,或暗用典,或明用典,或正劝,或反讽,喻之以理,晓之以情,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朋友情谊,含意颇为深远。
诗人送友人归隐山林,劝慰友人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也抒发出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这首诗形象生动,含蓄深沉。
此诗起句点题“送”字。诗人看着崔九向山中走去,于是劝勉他说,山中自有美妙之景,足以自得于心,一丘一壑,皆可怡性养神。次句“丘壑”用典,讽劝友人隐逸山林,莫改初衷,为下文预设伏笔。后两句紧依次句而写,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含蕴深刻。既是劝勉友人坚持初衷,尽享山水之乐,同时暗含这一层意思:如果弃隐入仕,以后想再度归隐,怕就难了。这里“暂”字用得极妙,与次句“尽”字相对。次句从正面劝说,结尾二句从反面劝勉。这一正一反,思虑周全,语意婉转,谆谆嘱咐,浓浓友情,溢于字里行间。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语言虽浅白,含意却颇为深远。也有人认为这首五绝是说既然到深山里游玩,就应细心欣赏山间的一石一木;不要像那个武陵人,一到桃源仙境很快就出来了,比喻学习不能浅尝辄止,看似赏景,却富哲理。
拓展阅读
1、《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注〕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宋史·张舜民传》仍沿袭唐时称呼,把灵州呼作受降城。历来注家对李益此诗中“受降城”的所在地虽然说法不一,但都认为是指唐代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所筑的东、西、中三受降城中的西城。考之记载,三受降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黄河的北面,西城在临河,与唐太宗受降的灵州了不相涉。
2、王维《送綦毋潜校书弃官还江东》全诗注释赏析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①素风:坦荡*怀,纯洁的风尚。
③江东:指长江以东的地方。
原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对久居微官,郁郁不得志而弃官归隐的綦毋潜寄予无限同情和同病相怜,劝綦毋潜收敛锋芒,不与世俗争名。对綦毋潜的品格给予很高评价。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这两句是说,自己与綦毋潜一样不得志,但乐天知命,并无怨色。綦毋潜弃官去江东表现了他的坦荡胸怀和纯洁的品格。用语确切,将綦毋潜*怀和风尚一下就树立了起来。
此仍为一首送别诗,足足二十句,一泻而下,一则抒写送别之情,流露出诗人对綦毋潜同情与不平之情,二则抒发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愤懑与慨叹。
生在当代,处于“明时”,怀掬一颗赤诚之心,却久不得志,明耶?暗也!起笔便透露出诗人的愤恨之情。对天而怜,怜的是綦毋潜,怜的更是诗人自己,在世俗的漩涡之中,你我同为沦落之人。是呵,天命如此,怨恨又有何用?如你那般,心怀那纯朴高洁之风尚,出淤泥而不染,拂衣而去,觅一片净空,将那秽浊的世俗抛却天边,这份睿智,这份洒脱,是为高尚。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天空洁净如洗,黄昏已致,日落而下,风息人归,江面空明澄澈,没有一丝涟漪。清幽静谧的夜,悠然自得,几许惬意,皎洁的月光下,扣舷而歌,不亦乐乎?且看那水中尽情嬉戏的游鱼,那天际自在翱翔的飞鸟,那水恬淡自然的苇叶,何不融入其中,尽享这天人为一的乐趣呢?此等闲情逸致,此等清净自在,洗涤了世俗的秽浊,淡褪了尘世的浮光暗影,该是至高的人生境界呵!
3、《宋·李清照·声声慢》全文 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寻寻觅觅:若有所失、顾盼期待、彷徨不安的样子。冷冷清清:指四周空寂凄凉。凄凄:悲伤的样子。惨惨:忧郁的样子。戚戚:忧愁的样子。乍暖还寒:时而暖和,时而寒冷。指秋天气候变幻无常。乍,忽然。将息:调养休息,保养身体。敌:对付,抵挡。晚:一作“晓”,如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作“晓”字,亦颇有味。雁:古有雁足传书的典故。伤心:作者曾寄《一剪梅》给丈夫赵明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如今丈夫已逝,家乡难回,故云“伤心”、“旧时相识”。却:还,且。副词,表轻微的转折。黄花:菊花。憔悴损:憔悴得很。有谁堪摘:犹言无甚可摘。谁,何,承上文指花。堪,可。一说有谁堪与共摘。怎生:怎么,怎样。生,语气助词,无义。黑:指天黑。更:另,又。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了得:包含,概括,了结。
【大意】我若有所失地苦苦寻觅,只见四下里冷清孤凄,使我心情更加愁苦悲戚。忽冷忽热的天气,最难调养休息。喝下这三两杯淡酒,怎能抵挡黄昏时骤然袭来的冷风寒气!望天空只见一行大雁向南飞去,我伤心不已,偏又认出它们是我旧时相识。
满地的菊花零落堆积,已经憔悴枯损,如今还有什么可以采摘!守着窗边,独自坐着,怎样才能挨到日暮天黑!凄凄梧桐又承受细雨淅沥,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这情景堪嗟堪泣,怎能用一个“愁”字概括了事!
4、诗歌·杨万里诗《插秧歌》原文 注释 译文 翻译 鉴赏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诗人去官家居时。描写农家在田间插秧的劳动生活,取每句用韵的柏梁体。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二句,写农家四口人为了不违农时,争取时间,合家出动从事插秧的紧张劳动情况。“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二句,说他们都戴着竹编的笠子活像兵士的头盔,都披着草编的蓑衣活像兵士的铠甲。雨水从他们的头上直流,连肩胛都泡湿了。“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田妇把早饭送到地头了,呼唤丈夫和儿子停歇片刻,吃了早饭再干吧,可他们却低着头,弯着腰,赶着插秧,谁也没吭声。“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田妇多次地催呼,逼得田里插秧父子三人不能不应声了。说刚插秧苗的根子还没有长牢固,栽插秧苗还没有周遍、完毕,你注意照管一下咱家的鹅儿和雏鸭。
江南的插秧季节,经常是细雨蒙蒙,农家冒雨在田间插秧是常事;全家出动,也是户户如此。前四句,以疏疏几笔写出了这一典型环境,典型生活。描绘了一幅田家四口冒雨紧张插秧的劳动图,形象飞动,历历在目。以战士的头盔、铠甲比喻农民的竹笠蓑衣,是多么的新鲜、生动! 让读者不禁联想到农民对大自然的生产*,犹如兵士的对敌作战异常需要争时间、抢速度,异常紧张,既揭示了农民战天斗地的辛苦,也表现了他们的坚强意志和热爱劳动的品质。后四句写田妇送饭与田夫呼应的情况,表现了合家人互相关心,一片雍雍和睦气氛,不仅见其形,也闻其声。全篇活泼、生动、有力,口头语言脱口而出,于平易中见出其淳厚活脱的自然本色,把江南农村田家生活写得活灵活现,生气盎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全诗翻译赏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⑵。
长风鼓横波⑶,合沓蹙龙文。
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⑷。
今兹讨鲸鲵⑸,旌旆何缤纷。
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
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⑺。
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⑻。
*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注释:
⑴旧注:时贼逼华容县。题注:《书经集传》:东陵,巴陵也,今岳州巴陵县也。《地理今释》:东陵,即巴丘山,一名天岳山,今湖广岳州府城,是其遗址。《一统志》:巴丘山,在岳州府城南,一名巴蛇冢。羿屠巴蛇于洞庭,积骨为丘,故名。是巴陵即巴丘山也。洞庭湖,在岳州府城西南。《元和郡县志》:岳州有华容县,去州一百六十里。
⑵楚、汉,谓楚地之山及汉水也。
⑶《高唐赋》:“长风至而波起。”
⑷《昭明文选》: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李善注:“作大船,上施楼,故号曰楼船。”
⑸鲸鲵,大鱼之恶者,以喻盗贼。
⑹《家语》:白羽若月,赤羽若日,旌旗缤纷,下盘于地。
⑺“剑舞”、“停曛”,用虞公挥戈回日事。谢宣远诗:颓阳照通津。
⑻《南史》:清妖氛于灨石,灭沴气于雩都。
原诗是一首五言古诗,乃李白遇赦后在岳阳作。
*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①*:此指心胸狭窄。 ②渊明:指陶渊明。 ③不足群:不值得与之为伍,不值得效仿。 ④诗题下原注:“时贼逼华容县。”此指乾元二年八月,袁州将康楚元等据襄州作乱,楚元自称南楚霸王,九月破荆州,澧、朗等州大扰,遣将讨之,十一月平。
这两句是说,大敌当前,我要为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而出力,绝不学陶渊明那样隐居乡里,消极避世。诗人当时虽因放赦而喜悦,却因不为所用而烦恼。但当叛乱战起,复萌救国之志,希图一展抱负,建功立业。他主张功成身退,此情屡见笔端,但无功而退,非他所愿,因而他不赏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退隐的“狭窄胸怀”,对陶渊明此举表示了一种轻蔑态度。事实证明,李白虽精神可嘉,却未免天真。
九月九日又重阳,登高望远,天空万里无云
神工鬼斧,山川形成,长江把楚汉,界限分明
狂风鼓动着江水,形成了一波波龙形的浪涛
传说中,汉武帝在高大的楼船横渡游览汾河的时候曾经大发感慨:气势何雄壮!
如今的讨伐悖逆的军队楼船气势更为壮观,旌旗飘扬
洞庭湖上水步骑三军罗列,白羽箭影映射在酒杯中间
战鼓隆隆震天响,那有心情去采撷*花
舞动的剑气要把落山的红日重新托起,让太阳重新发出灿烂的光芒
现在我给大家高歌一曲,可以鼓舞大家的斗志,有助于压制暴徒气势
值此战乱时期,我们可不能以陶渊明为榜样,去东篱下采撷菊花.
此是李白59岁的时候,在湖南洞庭湖边的巴陵观看准备讨伐作乱的叛军演习时候所作,李白在流放以后的颓废心情在这里一扫而光,又重新焕发出李白固有的光芒.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真是老而弥坚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lisun.cn/articles/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