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合时宜的成语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9-05 15:25:24

关于不合时宜的成语故事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成帝死后,十九岁的刘欣于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四月即位称帝,翌年改年号为“建平”,此即历史上的又一着名昏君汉哀帝。

即位初期,面对汉朝中道衰落的局面,哀帝很想有一番作为。他为此曾躬行节俭,勤于政事,又启用龚胜、鲍寅、孙宝等有识之士,颁布限田令、限奴婢令等法令,试图抑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然而哀帝生不逢时,当时汉家王朝根基已动,无论何人也无力回天。哀帝的革新政策也因受到大贵族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而长于权术的祖母傅太后的干政,使哀帝办起事来力不从心,结果导致权力外移,朝风日坏。

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没有应验。夏贺良等说的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汉书·哀帝记》

释 义 合:符合,适应;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

这本书是二十年前编辑的,如今已是~了。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

4、词语辨析

近义词 不合时尚、陈词滥调、秋行夏令

反义词 因时制宜、随机应变

5、英文翻译

英语表达为:off-time or out of time。

《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听过 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晋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拓展阅读

1、从容迫的

】战国期宋国哲学家庄周与哲学家惠子同在濠水岸边观鱼。庄子说鱼在水中游得从容自在,惠子问庄子怎么知道鱼的感受。庄子说:“我与你在濠水边同游观鱼,悠闲自在,自得其乐,鱼在水中游戏,从容迫地观看我们,当然也快乐。”

【典】《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释义】从容:忙,很镇静;迫:急促。忙,沉着镇定。

【用法】作谓、定、状;形容人举止

【相近词】处之泰然、视若等闲、从从容容

【反义词】惊慌失措、手足无措

【其它使用】

◎虽然他的步子太稳,但是却那样的从容迫,那样的吸引着李瑛的心呵!

◎周明山已经看出来,王长修已经同意他的意见,是,站起来从容迫地说:

◎他黑棉袄第二个纽眼里系一根驱邪的红布条,他从容迫,有条紊,指挥若定,颇有大将风度。

◎这宝贵的4年间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对我自己都可以从容迫地做些什么。

◎他过去的女朋友向他要钱就跟要自己的钱似的,义正辞严,从容迫。

2、七步诗的

三国期,有一位名叫曹植(字子建)的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着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难看出他的才华横溢。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此后他与当着名文学家王粲、徐干,陈琳、刘桢等人写诗作赋,名声很快就传播开了。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植是最有才华的,曹操也因此想“废长立幼”,立曹植为太子。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植也并非完美之人。他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误,出了少差错,使得曹操无法接受,对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终被立为太子。曹丕即位以后,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几次想加害他。

有一次,因为一件小,曹丕趁机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能出现“兄弟”二字,则罢了,便要痛下杀手。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意刁难自己,但曹丕如今是皇帝,也只能唯命是从。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亲兄长,曹植感到异常悲愤。他在踱步之间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羞愧,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七步诗”的便由此而来。

曹植文学造诣颇高,但他始终想在*上有所作为,可如此一来,就容易招致皇帝的猜忌和迫害。这种情境下,曹植便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美丽的女性形象。比如《洛神赋》《美女篇》《南国有佳人》等诗歌,其中的女性仅漂亮,有才华,而且品行高洁,富有理想,以此委婉地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世说新·文学》

辨析

七步之才、七步章 用法

作宾、定;指才思敏捷

诗原文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后人缩写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阅读

十五

一夜寒流一夜风,阴晴圆缺月朦胧。

花开万朵无穷尽,柳动千条有始终。

追浪白鱼争戏水,冲天紫燕竞凌空。

盎然春意谁能挡?草长莺飞任我疯

十四

春入梁园汴水滨,还寒乍暖物候新。

闲花破蕾花无泪,野草萌芽草有神。

久蛰寒虫蜂[2]蝶舞,晚归倦鸟燕莺亲。

东君亦是多情种,负高斋白发人。

十三

一缕青丝四十年,与君携手入琴弦。

青灯黄卷红楼梦,绿水蓝天白发缘。

月下吟诗莺啭啭,花前舞剑燕翩翩。

鸾俦凤侣同心结,雨雨风风溉玉田。

3、生离死别的

出处】:唐.姚思廉《陈书.徐陵传》:“且天伦之爱,何得忘怀;妻子之情,谁能无累?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如得身还乡土,躬自推求,扰冀提携.俱免凶虐。”

法】:联式;作主、宾、定;表现对分别的悲伤。

【生离死别的意思】:死别:永别。分离好像和死者永别一样。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再也见了面的离别。

【生离死别的近义词】:生离死绝、死生契阔、生别死离、生死永别、悲欢离;

【生离死别的反义词】:鹊桥相会、破镜重圆、生死相依、骨肉团圆;

南朝期,徐陵是赫赫有名的写作高手,被称为一代文宗。当宦官几乎都收藏徐陵的文本。徐陵年青,梁武帝接纳了西魏降将侯景,却招来了侯景攻陷京城的大乱,梁武帝被侯景拘禁起来,活活饿死。在这次大乱中,徐陵的父亲徐离,也被困在京城。京城长期缺粮,十有被饿死。徐陵得到父亲的消息,急得焦头烂额。梁元帝萧绎继位后传来消息说,徐陵的父亲还活着,侯景对他还有忌惮,但仍被扣留。徐陵深思熟虑,写了一封信给仆射杨遵彦,向他倾诉了骨肉分离的痛苦,希望他能解救父亲。这封信中写道:“且天伦之爱,何得忘怀;妻子之情,谁能无累?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如得身还乡土,躬自推求,扰冀提携.俱免凶虐。”从此文人笔下又多了“生离死别”这个新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李氏与杨公两个抱住,那里肯舍,真个是生离死别。”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何以贾宝玉那番乡试那等难堪,十后来直弄到生离死别。”

《蔡廷错自传.家姐出阁》:“当我兄弟也跟着号哭,所谓生离死别,其痛切情形,正如当年母亲逝世侯一样。”

很多人生离死别,很多人至死渝,他们的耐人寻味,但终究还是只是四个字:无可奈何。

那些没有结果的男欢女爱,一个个离悲欢,一个个生离死别,留下的是说尽的海枯石烂总空。

4、口若悬河的

司马炎篡位之后灭蜀吞吴,一统天下,在洛阳定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西晋初年,当的文坛上活跃着许多有作为的作家和学者,其中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就生活在这个代。

向秀在思想上推崇老庄,行为也极其相似。他追求名利,受当世礼节的约束,十分崇尚自然。

他总与思想情趣一致的好友饮酒作诗,游山玩水,而很少与*显贵来往。到西晋期,为《庄子》一书作注的人很多,据说已十几家。但向秀读了这些着作以后,都大满意,认为这些都远远没有阐发出庄子思想的精髓。

向秀觉得,这些着作只是在言、章句上作了一些皮毛论述。是向秀有心从思想、韵味上弘扬庄子的学说。

一次,向秀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向当的另一位大学者稽康说了,征求稽康对他这一想法的意见,稽康明确地表示,他并同意向秀的做法,他对向秀说:“这部书需要注解,你的做法会影响读者领略书中的奥妙。”

向秀没有采纳稽康的意见,依然埋头注释《庄子》。

向秀的注释将庄子的思想表述得非常出色,他将以往人们没有发现的妙思奇趣发挥得淋漓酣畅。以致在当引起一股阅读《庄子》的热潮。

可惜的是,向秀的这项工作还没有来得及完,便幸逝世了。向秀病殁之后,他的儿子尚幼,能继承父志,向秀的果便被郭象窃取了。

郭象年轻很好学,他也聪明,所以早早就因学问好而小有名气。他最让人看起的是他的人品。

郭象发现向秀对《庄子》一书的注释,还有“秋水”和“至乐”两篇没有完,而“马蹄”一篇没有写好。是,郭象将全部书稿拿来,重新整理了一遍,又以自己的名义抄出,这使郭象的声名越发响亮。

靠这种手段,郭象名气更响,下一步就应去争取一个适的官职了。

曾实行科举制度,谁要想*,除非有高贵的出身,再有就是贵亲举荐。这两条路走好,这一辈子就*无望了。

郭象有了名气,便有州县*来征郭象*。郭象一看,征他*的都只是些州县一级的*,便嫌职务低,肯应征,并作出清高的姿态,每天只是读读书,评论以往碑文的得失。

这种做法还真有作用,迷惑了少人,甚至连太尉王衍那样的大官也被他的假象蒙蔽了。

一次,郭象与王衍闲聊,他们无所谈,什么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行兵布阵,治乱兴亡,郭象说得头头是道。

王衍本来口才也很好,又是当一流的学者,听了郭象的谈话也禁住赞叹说:“听郭象说话,就像瀑布奔泻,永枯竭(听象言,如悬河泻水,注而竭)。”

1、释义

(1)若:好像。

(2)悬河:指流在高[1] 处的河流,后来也指高出地面的河。此处指讲起话来滔滔绝,像瀑布一样奔流倾泻止。

讲起话来滔滔绝,像瀑布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话来没完没了。

2、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赏誉》 :“郭子玄议如悬河泻水,注而竭。”

【出处辨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赏誉》:“郭子玄议如悬河泻水,注而竭。”

南朝·齐·王僧虔《诫子书》:“郭象言类悬河,自劳苦,何由至此。”

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滴海未尽其书,悬河穷其义。”

北魏(公元386-557年)郦道元(公元约470-527年)《水经注·清水》[2] :“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

注:南朝顺序为宋、齐、梁、陈,刘义庆为公元403-444年人,为南朝宋宋武帝刘裕侄子,《世说新公元439-440年,早北魏的郦道元《水经注》,但《世说新》传世本皆为唐以后版本;句中提到的郭子玄即郭象。

《北史·裴蕴传》:“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北史》为唐朝李延寿所著。

唐 房玄龄《晋书 郭象传》 :“太尉王衍每云,听象如悬河泻水,注而竭。”

注:《晋书 王衍传》有(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西晋清谈家)“义理有所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黄”,雌黄即鸡冠石,当涂改在黄纸上写的错字。此段与《世说新》重复,可视为对《世说新》记载的转述。

唐·牟融《邵公母》诗:“搔首惊闻楚些歌,拂衣归去泪悬河。”

《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 盈川文如悬河,酌之竭。”

明·李东阳《哭舍弟东山》诗之三:“我心方抱棘,汝泪复悬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

清·唐孙华《赠赵松一》诗:“辩如悬河注,目如巖电烂。”

苏曼殊《碎簪记》:“ 莲佩至此,忽停其悬河之口。”

5、历史

1、围魏救赵

战国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我们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2、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守信用,得了玉璧给城;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高兴得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见秦王提换城一,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玉璧已给了他们,又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15座城池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行,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

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20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难,先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敢得了城市给玉璧,去背个守信用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席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得15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听,反而把褒国国君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了多长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春秋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道拾遗

春秋,郑国*家子产由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拾遗”这个常与“夜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6、大义灭亲

春秋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徇(xùn)私情。

7、志在四方

春秋,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候,终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8、退避三舍

春秋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三十里),如果还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得。”

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行,扎针又达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10、唇亡齿寒

春秋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过是暂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当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行,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远了,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比喻双方系密切,利害相

11、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足,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能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12、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chāi)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这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去贿(huì)赂(lù)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请您饶恕他。”伍子胥(xū)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lǐ)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的!”这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请求,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范蠡管理军,自己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的吴国已经是强弩(nǔ)之末,根本抵挡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了。

“卧薪尝胆”,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13、东施效颦(pín)

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敢去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14、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后生可畏”,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15、知人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候,穷困堪,连野菜汤也喝上,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

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把它放在甑(zèng)里面煮。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甑里面的饭吃。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着没有看见刚才那件的样子,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

颜回连忙说:“行,刚才有灰尘掉进甄里,把饭弄脏了一些,我感到丢掉了好,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感慨地说:“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但脑子有也靠住。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确实容易呀!”

这个的意思是: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容易的。要轻易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

16、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懂的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服气了。

耻下问”,现在指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17、孟母三迁

孟子小候,父亲就*,母亲仉(zhǎng)氏守节。孟子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就学了些丧葬之类的。孟母想:“这个地方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就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适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现在常用来强调环境对少年儿童健康长的重要性。

18、孟母断机

孟轲(kē)是战国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就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分开的。

孟轲小候也很贪玩。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还未到放学间,小孟轲却逃学跑回家。孟母见了,气得浑身发抖。她把小孟轲叫到跟前,说:“孩子,穷人无本,力气是钱。娘每天没日没夜地辛苦织布,赚(zhuàn)钱供你上学。可是,你却逃学。”说着,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织布机上的绫(líng)子一刀剪断。

小孟轲见娘生这么大的气,吓坏了,连忙央求说:“娘,我错了!我一定改!”

孟母见小孟轲知错,舒了一口气,指着机上的断绫说:“孩子,管做什么,功到才能。你好好上学,就跟这些断绫一样,怎么能材呢?”

明白了娘的一片苦心,小孟轲赶快回到学堂。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

孟轲在孟母的循循善诱下,勤奋学习,了学堂里有名的好学生。

19、曾子杀彘(zhì)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夫人哄儿子说:“你先在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夫人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夫人就劝阻说:“我只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是正确教育的方法。”

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曾子杀彘”,现在常用来强调教育儿童要讲究诚信,言行一致。

20、毛遂(suì)自荐

春秋,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hán)郸(dān)。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他挑来选去,最后还缺一个人。这,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喊道:“出兵的,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退下,反而又跨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厉声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几天,楚、魏等国联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敢小看赵国。”

“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21、狡(jiǎo)兔三窟(kū)

春秋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àn)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间,却什么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把债券(quàn)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激。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候,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兴建一座祠(cí)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22、鸡鸣狗盗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在现在**省灵宝县,当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人家已经出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23、道听途说

春秋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而来的。这一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24、三令五申

春秋侯,有一位著名军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明,交代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25、惊弓之鸟

有一天,更羸(léi)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上,仰头看见有鸟在天空中飞。

更羸对魏王说:“请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发箭而把鸟射下来。”

魏王相信地说:“难道你的射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吗?”

更羸很自信地说:“可以。”

过了一小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

魏王惊叹说:“你射箭的本领居然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

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孤雁啊!”

魏王说:“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

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由它的旧伤没有长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没有去掉,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飞,这就引起伤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

这个现在常用来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26、呆若木鸡

战国,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乱动了,但还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子终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思蜀(刘禅)七步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老(**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羽) 单刀赴会(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发(秦桧)胸有竹(文与可)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不合时宜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61697.html

热门阅读

  1. 56首诗词写尽春天
  2. 人生正能量的句子
  3. 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总结范文
  4. 心情美文精选
  5. 情人节经典爱情诗
  6. 张小娴的经典爱情语句
  7. 五四青年节座谈会发言稿优秀范文
  8. 《中彩那天》的教学反思范文
  9. 对领导生日祝福语
  10. 《称赞》说课稿范文
  11. 中期考核自我鉴定500字
  12. 《旅次朔方》全诗翻译及赏析
  13. 《聪明是什么》优秀教学设计
  14. 人口杯计划生育知识电视大奖赛策划方案
  15. 幼儿园安全协议书
  16. 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论文
  17. 名著《蝇王》的读后感
  18. 大学团员自我评价
  19. 最新装潢合同范本
  20. 二十年后的我小学四年级作文450字
  21. 院宿舍管理秘书处的工作总结
  22. 善于捕捉合适的教育时机随笔
  23. 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性研究论文
  24. 猴年春节短信祝福词集锦
  25. 好同学结婚祝福语大全
  26.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发言稿范文
  27. 《丁香木马》读后感400字
  28. 做好独立学院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
  29. 201年春节祝福语短语大全
  30. 最新毕业行政助理实习报告范文
  31. 在家做家务的心得体会范文
  32. 那一抹难过的底色美文
  33. 爱情祝福诗句
  34. 物业管理服务的承诺书
  35. 老领导生日祝福语短信
  36. 小学语文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范文
  37. 感谢渺小的世界给了我们突然的偶遇情感美文
  38. 厉彦林散文《春燕归来》
  39. 201鸡年元宵节祝福语大全
  40. 课文《四季》的优秀教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