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年味儿初三作文
今天,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听着阵阵不断的鞭炮声,思绪又回到了那个热闹的一天。
那是过春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了外婆家。我很爱过年,童年时过年的年味是吃不完的零食和美丽灿烂的烟花。
早上,一起来就可以吃到香味儿浓浓的饺子,过年的饺子,总是晶莹剔透的。让你看着就很有心情,于是,美好而又愉快的一天就从这儿开始了。
小时候特别爱玩儿,所以,我和几个小伙伴总会借着过年喜庆的借口,费尽自己毕生所学,油嘴滑舌的说好话,以此骗起大人的烟花爆竹。然后呢,就像发了疯一样,你抢我抢。生怕被别人抢的少,再是放烟花。不知为何,对于我们这群毛小孩儿来说,烟花,好像是一种神圣的东西。放在天上后,不管之前怎么打闹,但看到了烟花,就会情不自禁的许起愿来。滑稽又不失认真。
疯玩了一个下午以后,我们会开始准备年夜饭。准备年夜饭之时,总会有一些人为的小插曲。比如谁谁谁发现了一只蜈蚣就放在别的小妹妹旁边,或是放在菜上面,总会有一些人配合着他们尖叫起来。就这样,你吓我,我吓你。整个画面就有趣了,干活也不会累了。
最后则是我们这些小孩最开心的一件事。那就是随便的一个拜年,就可以收到很多红包。我们每一次挨家挨户的拜年,挨家挨户的收红包,最后每个人都会相互比较,无非是比谁收的红包多,谁收的红包少。谁都不想输,每个人都说自己收了一亿,两亿,每个人都在硬撑着,这时大人却在偷偷的笑。因为迟早,钱都要回到他们口袋里去,想起那个时候,呵,无知的过去!
然后谁都不会睡觉,像以往,大人都会逼着我们早一点睡。早睡早起,但过年就不一样啦!我们会守岁。所谓守岁就是熬夜熬到12点。这对于我们一群爱玩的小孩子,自然是一件欢喜事。没有人是会认真的守岁。都是在各找其乐,各玩各的。
虽然年已经过完了,但年味儿依旧留在我的心中,浓浓的,不曾散去。
拓展阅读
1、年味都去哪儿了初一作文
新年,总都是让我满怀期待的。
依稀记得在那个孩童时代的除夕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老屋门前的红灯笼亮着微光,绚丽多彩的烟花如同颜料一般装扮着整个夜幕,耳畔回响着炮竹之声,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家常。孩子们三五成群,挥舞着手中的`烛火棒……欢声笑语回荡在新年的空气里每个人都沉浸在过年的欢乐之中,
然而,我总感觉这样画面再难浮现在眼前,只能成为幻想了。我们对过年的期待不再像以往那样浓烈,年味儿也越来越淡了,有时甚至感到年味在逐渐消失。院子里少了爆竹烟花,显得十分寂静;孩子们不再期待厚厚的大红包,而专注于那屏幕里的几块几毛;爷爷奶奶们忙着年夜饭,却再难看见他们脸上期待的笑容;大年初一的早晨,不再是早早的拜年,而是窝在被窝里快到中午才慵懒地爬起……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过年都图个新潮自由,哪里还像以前一样千篇一律?但我认为,这不仅仅是过年的方式有所改变那么简单,而是在这样的新年里,我们不知不觉间摒弃了传统习俗,更是淡漠了亲情。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本是一顿团团圆圆的连夜饭,只因大人小孩们都捧着手机玩,闹得长辈们心有不快。的确,一年里能回家看望父母老人也就这难得的一次机会,而我们却仍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疏远了就在身边的亲人,一年复一年,真正能陪伴他们的时间本就屈指可数,却还要被自己白白浪费,都明白“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那又为何不帮他们洗洗碗,和他们聊聊天,珍惜在眼前的亲情呢?
别让年味越来越淡,别让亲情越来越疏远。中华传统习俗博大精深,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继承与发扬,如果我们仍然无法摆脱当下的快餐式生活,不仅是亲情,源远流长的文化很可能就这样葬送在我们的手中。
新年,期待的更是“新”年。
2、初秋三年级作文
每次来爷爷家,我都要去地里转一转,这次也不例外。
爸爸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我们来到了田地,地里一片生机勃勃。一株株高粱昂首挺胸排成了一个个方阵,还没成熟的高粱穗像一枝枝巨大的毛笔指向天空,笔尖是红色的,像蘸过红墨水;一列列玉米也站得整整齐齐的,一片片叶子与玉米杆相连的地方都探出了一个个好奇的小脑袋,有的是金发,有的是红发,那是正在长大的玉米棒;棉花则歪歪扭扭地站在路旁,身上挂满了棉桃,有的像青色的小毛桃含苞待放,有的张开一点小嘴吐出白丝,还有的裂成四瓣,露出一朵朵又白又软的棉花;新种的小青菜刚刚发芽,指甲大的叶片像绿色的菜粉蝶点缀在新翻过的土地上……在一块刚收割过的地里,两三只白鹭正在悠闲地散步。当我们经过的时候,它们居然一点也不惊慌,若无其事地走走停停。
爷爷的地在小路的尽头,我们到的时候,他已经把花生都挖出来了。我们和爷爷开始摘花生,摘花生要细心又小心,如果不细心,藏在泥土里的花生就错过了;而不小心就会碰上滑溜溜的蚯蚓和黏糊糊的蜗牛!
回去的路上,我们看到一块荒芜的地,上面长满了狗尾草和叫不上名字的杂草,一份耕耘一份收货,我们今天的收获都来自爷爷的辛苦劳动!
3、初秋三年级作文
还没有告别炎热的夏天,秋天已经加快脚步来到我们身边了。
下课后回到家里,我正坐在窗边看书,忽然,一阵轻风拂面而来,吹到我的'脸上感觉很舒服。打开窗户往外面一看,白云在天空上飘着,轻柔的像一块块棉花,有几只小鸟落到树枝上,树上的叶子都变成墨绿色的了,树干变得粗壮了,也高大了许多。小草长高了,太阳花也长高了,它有棕色圆形的花心,黄色的花瓣密密麻麻的包围着花心,还真像是它的名字一样。
傍晚时分,人们都走出家门活动活动。有的孩子们玩滑梯,有的孩子们骑自行车,还有的孩子们玩轮滑。大人们都坐在旁边闲聊、喂鱼,有的爷爷奶奶下象棋、打麻将,傍晚好热闹。夜的到来让城市安静了许多,等待第二天的到来。
清晨,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有的爷爷奶奶在练太极拳,还有忙碌的工人,湖水中的天鹅也展开它那美丽的翅膀在湖里尽情地游玩。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初秋啊!
4、初秋三年级作文
迎着朝阳,伴着晨光,我们又迎来了新一学期。
走在教学楼的走廊里,一切都似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早早的,那几个总是早到的学生又在班级里交谈着什么。站在五一班门扉前,它依然斑驳沧桑。推开这关闭了近两个月的大门,我缓缓走进了依然凌乱的教室。黑板上寥寥几个大字,粉笔槽中静静躺着零零散散的粉笔头以及布满粉笔末的抹布。我的到来仿佛打扰了他们的清静,但看到我这个老朋友他们又似乎在对我缓缓地微笑着。横七竖八的桌椅向我投来了热切的一瞥,但似又对我没能把他们摆放整齐,让他们饱受相思之苦而颇有怨言,对我若即若离。阳光透过玻璃射进教室,哀怨也好,微笑也罢,都在这温暖的阳光中化为了无形的彩虹。
在我驻足冥思时,小明也已经踏入了五一班的教室。回过头来,我与他默默对视,大约是太久不见了吧,这个淘气的孩子居然没有像以前一样揪揪我的帽子,拍拍我的肩膀,我只看到了这世间最傻最傻的笑容在我眼前慢慢晕开,以及那一声带着羞涩的:“老师好。”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定格,有一种叫做幸福的感情降落到我的心头,我想,它也一定,哪怕是就那么一会儿,也悄悄地划过他的心头吧。
一个又一个的小人儿,一张又一张熟悉的脸颊一一走过了我的眼前。那长长睫毛下因害羞而躲闪着我的眼眸,那看到我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而傻乐的嘴角,那耳畔不停响起的稚嫩的声音让我永远记住了这初秋的早晨。
只是不知,这令我无限感慨的早晨在他们心中是否也留有一丝痕迹呢?哪怕它只是一点点,一点点……
5、初秋三年级作文
古人常言:“伤春悲秋。”我却没有伤春的情怀,反倒觉得青绿色的春天宁静充满希望。而秋则不同,天气转凉,树叶渐黄,透着凉意的微风也把天空吹的湛蓝。鲜花经过在炎夏尽情摇曳的绽放也进入了休眠期。秋天是属于安静的,没有躁动,没有张扬,也没有凛冽。它只是安安静静的诉说着自己的情感。你听,那微弱的落叶声是它在叹息,幽幽凄凄的雨声是它在悲泣。
对雨一直有种无法言说的情愫,而秋天的雨又和夏天的雨不同。一直记得少年时期在家乡度过的雨季。北方夏季不似南方一般潮湿,炎热。天总是湛蓝湛蓝的,太阳散发着咄咄逼人的炙热光线。可是一到雨天,总是先打雷,接着天就阴沉下来。不一会儿就开始下雨,那时候的我最爱听下雨的声音,雨滴打在房顶上,打在院子里那棵李子树上,淅淅沥沥的声音如同北方人的性格一般豪爽,听着即舒心又过瘾。
而秋天的雨则不同,它少了些酣畅淋漓,更多的是一种缠绵悲凉。清冷的雨滴在黄昏落下来让人既心凉又清醒。她干净寒凉,好像能洗净阴沉泛*天际。红楼中就有这样美丽而哀婉的情景。秋霖脉脉,阴晴不定,天昏的愈发早,也难怪林黛玉会在这种情境中悲从中来写下《秋窗风雨夕》 读红楼总觉得潇湘馆本身就透着秋日的悲凉。或许那夜天渐渐阴沉,坐在窗边的林黛玉感到些许凉意,再望向窗外的秋雨,听见雨打芭蕉,更觉伤感。于是便写下:“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也许秋天本身并无伤感,只是万物俱静,满目单薄,于是有心人便将悲情赋予了秋天,借雨借落叶来诉说自己积存已久的悲怨。
既然秋天那么容易就牵扯出人的伤感情绪,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文人墨客为秋写诗填词呢?大概是因为独自安静的面对心中的阴郁,聆听雨声未尝不是一种意境。欢乐中有美,孤独中亦有美。孤独是一种意境,就像秋天带给人的感觉一样,即悲从中来又不忍忘怀。难怪王维也在《秋夜曲》中写道:“心怯空房不忍归。”这不同林妹妹一样即“悲秋”又不忍“离秋”。秋天的魅力在其中不言而喻了。
又入秋了,只是在这少雨的中原再也感受不到绵绵秋雨了。我怀念家乡酣畅淋漓的雨声,也想身临其境潇湘馆的雨打芭蕉。秋季和雨天是我心中无法割舍的浓郁情怀。漆黑无月的天空中我将它寄托在凉风中,漫步梧桐树下我将它寄托在落叶中。秋天是我恣情放任情绪的时候,她承载着太多回忆。在这个季节,我感怀的不仅仅是秋,还有那些以往的不可磨灭的记忆。她们一直安放在一个只有我知道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58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