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树袋熊》教学反思范文
这是一篇生动而有趣的课文,作者分别以参观者的角度和树袋熊的口吻介绍了树袋熊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童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
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课文特色,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激趣导入。
出示树袋熊的玩具,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树袋熊的情况。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树袋熊的印象,激发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因为有了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所以,多数同学能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从中知道了不少的课外知识。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朗读课文的方式,一能较好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之后,着重解决了两个多音字“栖”、“杈”,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两个字的不同读音,及其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说:本文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树袋熊的?为后文的学习理清脉络。
三、学习7—11小节。
通过“划、想、演、讲”这四步走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划”就是划出描写树袋熊的句子。“想”就是想想这些句子写的是树袋熊的什么特点。“演”就是结合树袋熊的动作进行模仿,期间理解了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树袋熊还有哪些动作。“讲”是最高层次的要求,让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树袋熊。在这个环节中既有读的练习,又有动手圈划,再有想象思维,以及肢体动作的演示,和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考察,为的是想变单纯的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每一种感官,跨越文本的障碍,亲身体验语文的魅力。
四、总结谈话,布置读写结合内容。
要求学生试着模仿7-11小节的写法,以树袋熊的口吻,介绍1-4小节的内容。将文章的学习与写作相结合,将文章的写作特色现炒现卖,使学生真正的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存,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我想这一定是作者掩藏在文本背后真正的思想境界吧,也是我们透过这片美文所要感悟的。 然而,真正的课堂教学过程却并不那么如意。忽略学生因为紧张而有些冷场不说,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最明显的就是课堂的节奏没有很好的把握好,树袋熊的介绍和接龙朗读花费了原本就非常宝贵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略显仓促,只能作为课外练习处理,原本还有一个课外拓展作业——按要求完成一张动物专题的小报未能布置。
第二,在复述这个环节,当我提出要求“用自己的话来介绍7-11节这部分的内容”时,学生无动于衷,看他们没有反应,我又补充说:“可以结合黑板上的板书,用自己的话,介绍树袋熊的这些特点。”这时候,学生才稍微有些动静。反馈时,学生的发言不是非常踊跃,也不够出采。课后,我也一直在思忖着,这个本节课,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为什么会出现我意料之外的结果,是不是,我的提问不够明确,导致学生摸不着方向?是不是课文内容太长,给学生的时间又太短?是不是,我在布置要求时,还应该设置一个朗读课文作为铺垫?……也许,原因还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关键的,我找到了,那就是,我始终是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在备课,在上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记得冯老师在一次听课后对我说:不要只站在你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得到了什么这都是教师在课前,课中所要仔细思量的呀!难怪,大家总是说:备教材,备老师,还要备学生……
拓展阅读
1、课文《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范文
由“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一句续讲故事,由于开始我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表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偏差:
1、思维过散,编出离奇的故事。如:小鸟来到小驯鹿家做客,晚上回家时误把大灰狼碧绿的眼睛当作是会发光的树,结果被大灰狼吃了。
2、受现实生活习惯的影响太大,故事落入了一样的俗套。多学生设计小驯鹿一家用丰盛的晚餐,宫廷式的礼仪来招待远道而来的小鸟,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客套话。
3、没有注意与课文有关内容紧密联系。比如:驯鹿曾经带着小鸟去过许多有趣的地方,看到过许多有趣的东西,续讲故事时没有根据“有趣”的内涵,设计小鸟与驯鹿分别后的一年中又遇到的许多“有趣”,使续讲与原文意思相一致。而是空泛地说“你好!”“我很想念你!”这些话,故事显得太空洞敷衍了。
分析:
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失误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制定了比较好的思路:
例1:小鸟给驯鹿一家介绍自己去了美丽的蝴蝶谷,看到那里水源充足,花草茂盛,更有色彩斑斓的蝴蝶。向驯鹿介绍了蝴蝶的种类,颜色,并送一个漂亮的蝴蝶标本给他们。这样的续编,是对已学课文内容的一个合理迁移,既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故事生动具体,有血有肉。与此相似,小鸟还去了美丽的西双版纳,踩着鲜红的凤凰花度过欢乐的泼水节;去了浩瀚的南海,海边拾贝,其乐无穷。
例2:小鸟想驯鹿描绘了自己飞翔在广阔的蓝天,一望无边的海洋上空的欢乐情景,并要像以前驯鹿带她玩耍一样,一起去驯鹿从没去过的地方。
例3:设计一些很有童趣的欢迎小鸟的仪式,如歌会、party、游戏,更增驯鹿和小鸟的友谊。
续讲故事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可能会有很多学生束手无策,可能有许多学生像以上例举的那样漫无边际,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前身处学生立场想想该怎么样续讲下去,做到心中有底,再有的放矢地牵引,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2、《猴子种果树》的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本课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教学中能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本课的教学要求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见,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教学本文时,我指导学生先从看图入手,揭示课题,并就题设疑:猴子是怎样种果树的?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课课文。要提示学生正音,比如说“樱”是后鼻音;“耐”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ai.在学生基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让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当教学课文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时,要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要以扶为主,提出问题: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乌鸦是怎么对猴子说的?猴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先读,再让他们思考,学生在读完后,都积极地进行思考,我发现他们个个都抢着回答问题,只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还比较差,但是其他学生能及时地给予理更正。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对这三句农谚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来说,用自己的感觉去理解。
教学时抓住动物的特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见、有耐心。以导“说”、导“演”、导“读”、导“疑”的过程来让学生学习本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情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个性。
在学习过程中,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孩子们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启发引导,展开讨论,对猴子的评价可以多元化。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白一个道理,让学生以这个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使自己不会犯小猴子的错误。
3、《三袋麦子》的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一、议议,读懂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小猪、小牛、小猴对自己得到的一袋麦子不同的处理方法。你欣赏谁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
生:我欣赏小猴的做法。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虽然不能马上吃到。可是一年以后,它却能吃到一囤的麦子,它最能干,最聪明。
师:(高兴地):说的真不错。
生:我不欣赏小猴,欣赏小猪的做法。它很会享受,把一袋麦子全磨成了面粉,做成自己最喜欢吃的白面馒头和烙饼。我想,能吃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那时最开心的事。
师(赞许地点点头):不错。你挺有分析头脑。
生:我欣赏小牛的做法。它吃完了自己家的杂粮,把好东西留到最后再慢慢享用,它会打算,知道勤俭节约。
……
师:刚才同学们对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每位同学的看法都很有道理。不过,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是认为小猴的做法最好。确实,书中很多地方也暗示我们,小猴的做法最好,请大家认真读读,找找,看谁找得又多又好。
(学生自由朗读,书中圈划)
……
生:从结果看,小猴的做法最好,它收获了更多的麦子,是满满一囤的麦子。
生:从做法本身看,小猪就想到吃。小牛很节俭,但很累,怕麦子坏,常要把麦子搬进搬出,透风、晒太阳,而小猴呢,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既省事,效果又好。
师(高兴地):你很会动脑,看法不一般。
生:从土地爷爷的态度上也恩能够看出。对小猪,土地爷爷总是“哈哈大笑”,对小牛,是“夸奖”,而对小猴,却是“兴奋地说”,显然,“夸奖”只是表扬,是意料之中的事,而“兴奋”是土地爷爷意料之外的事。
师(喜形于色):你看书看得真仔细,很会分析,这一点,老师也几乎没看出来。
生:书中有“上等的麦种”,麦种,又是上等的,是暗示小猴的做法好。
师(点头、微笑):你真会看书,找的真仔细。
……
二、赛赛,读好课文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靠自己读懂了课文,那你们打算怎样来读好这篇课文呢?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西哈的一段对话,试着读读。要求不仅要读出感情,而且要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
生读: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喊道:“太棒了!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
我是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这段话的,因为小猪迫不及待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食品。它非常想吃。
生读(上面一段话)我也是用高兴的语气读的,不过,读时还要从心里流露出馋的感觉。
……
三、演演,读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太棒了。同学们,真好听的故事,你们想不想把它演一演啊?
同学们,要表演,就升秒年要对课文中很多叙述进行想象创造,在不改变课文原意的基础上,加入合适的动作表演及台词等,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读,组里的其他同学可以当小导演,指点他们该怎样演得最好。
(学生小组排演)
选一组同学戴上头饰进行表演。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民主、宽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上面这一案例,无疑是一堂成功的课,从中我们看到学生是聪明的,他们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叹息之余,颇有感触。
一、摆正师生位置,树立学生主体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教师上课“*”、“满堂灌”。面对课堂严肃的气氛和教师威严的神情。学生大都眼都不敢抬,口不敢开。问题不敢提,意见不愿说,这种沉闷的叫气氛,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案例中,学生的思想之所以那么活跃,是因为这堂课教师注意发扬教学民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一堂课,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表现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在互动中形成了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主体化,教学内容广泛、自由。
不仅如此,教师更注意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带着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该学生“安全感”、“自由感”。一堂课,教师常用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即使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等,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叙述心中的疑惑。
在此作用下,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很好发挥,主体人格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他们在老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被激发出来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的信念会不断地树立,学生无限发展的潜能也就不断地被发掘出来。
二、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乐学”、“乐练”的意识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可以转化为考试的诸多结论,而忽视教学过程,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条问背诵。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语文教学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取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扼杀了“人性”,从而将学生异化为“应试工具”。
而案例中,教师能结合学生特点,根据教材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景,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整堂课,教师有意识创设一定的情境,发挥学生“乐学”、“乐练”的意识,通过读书、议论、表演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体验课文的内容,领会角色的思想感情。
实践证明,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语文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语文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的乐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lisun.cn/articles/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