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赏析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注释
⑴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⑵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⑶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
⑷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⑸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⑹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⑺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吹奏。
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
⑻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孙何。
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
⑼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
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望海潮》是描绘北宋时期杭州景象的。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要谈杭州,首先把杭州的情况做个总的、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但又另有新意。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写杭州的现状的话,那第三句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交代出它“自古繁华”的历史。三句词,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出杭州的粗略面貌,以横为主,以纵为宾,实写杭州的现状,对其历史,则是虚写,一笔带过,作为陪衬。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描写。“十万”,乃约略之词,只言人口之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杭州在当时就有“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仁宗诗)的美誉。
宋南渡以后,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云:“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宋神宗年号)前语也。自高庙(宋高宗)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近二百余年,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
(卷十九)“参差”二字,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做铺展的描写。这里只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写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钱塘江水是“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杭州位于钱塘江畔。钱塘潮的壮观景象是很有名的。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犹如鏖战的貔虎,不就是“震撼激射”的景象吗?“卷霜雪”,写“怒涛”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玉城雪岭”的景象。“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只是柳永在这里对人的感受没有明言而已。“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杭州,在宋代就有“销金锅儿”之号(见《武林旧事》),这是说,不管有多少金钱,都能在那里挥霍净尽。诗人在这里又深入一步,透过那重重帘幕,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一个“竞”字,写出了杭州富民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杭州真是民殷财阜,繁华得不得了。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南部新书》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十五日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这种传说,给杭州桂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宋之问《灵隐寺》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苏轼说那里“无主荷花到处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都是美的,因而游人不绝。《武林旧事》曰:“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下面便开始描述杭人游乐的情景。
先写杭州民的游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嬉嬉钓叟莲娃”是就前面二句总而言之,说明这是杭州百姓在游湖,是民人之乐。
“千骑拥高牙”以下,写杭州*的游乐。“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众多,表现出*的威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写*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统治阶级经常携带酒宴游湖。开怀畅饮,酩酊大醉,已经写出了饮宴的欢乐,醉后还要听音乐,把饮宴之乐推向了极点。“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前面写了山,写了水,这里以“烟霞”二字来表现景物之美,体现出山川灵秀的一面。不仅欣赏湖山之美,情不可遏还要形之吟咏。这既表现出*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美丽。词的最后两句是对*的祝愿,说日后把杭州美好的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近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平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天,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这虽然是记录都城汴京的景象,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确有“太平气象”,因而纸醉金迷、竞尚豪奢,成为各地统治阶级的普遍风气。
《望海潮》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现实。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鹤林玉露》)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正确。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
拓展阅读
1、《两宋词·秦观·望海潮》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秦峰苍翠①,耶溪潇洒②,千岩万壑争流。鸳瓦雉城③,谯门画戟④,蓬莱燕阁三休⑤。天际识归舟⑥。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⑦。茂草台荒⑧,苎萝村冷起闲愁⑨。何人览古凝眸,怅朱颜易失,翠被难留⑩。梅市旧书(11),兰亭古墨(12),依稀风韵生秋。狂客鉴湖头(13)。有百年台沼(14),终日夷犹(15)。最好金龟换酒(16),相与醉沧洲。
注释①秦峰:即秦望山,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为境内最高峰,入境即见。②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③鸳瓦:成双的瓦。雉城:即雉堞,城头上的女墙。④谯门:建有瞭望楼的城门。⑤蓬莱燕阁:即蓬莱馆,在绍兴市内卧龙山下,吴越王钱镠所建。三休:休息三次,指蓬莱阁极高,游人登览途中需要休息三次。《新书·退让》:“翟王使使之楚。楚王夸使者以章华之台,台甚高,三休乃至。”⑥“天际”句:语出谢朓《之宣城郡诗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⑦“泛五湖”二句:《越绝书》:“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⑧台荒:指姑苏台荒芜。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传为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⑨苎萝:山名,在浙江诸暨县南五里,西施之所居。一说在萧山县。⑩翠被:饰以翠羽的外氅,这里代指奢华的生活。(11)梅市旧书:指汉代梅福所习之《尚书》《穀梁春秋》等古籍。西汉九江郡人梅福,字子真,曾任郡文学,后弃官家居。王莽专政时弃妻子隐居,传以为仙。后有人于会稽见之,已易名姓为吴门士卒。今山阴之地有山曰梅山,有乡曰梅市,有里曰梅里。(12)兰亭古墨:指东晋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亭所留的《兰亭序》遗墨。(13)狂客:指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鉴湖:在今浙江绍兴。(14)台沼:亭台池沼,此指贺知章退居之处。(15)夷犹:即“夷由”,从容自得。(16) 金龟换酒:金龟是唐代*的佩饰之一,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龙舟夺标图 【元】吴廷晖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据秦瀛《淮海先生年谱》,本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夏秋间。元丰二年四月,秦观自高邮赴越州(今浙江绍兴)看望祖父与叔父(会稽尉),岁末还高邮。 这时正好“给事广平程公辟领越州,先生相得甚欢,多登临唱酬之什……”。这首词想必也是某次宴会上的佐欢之作。词中用了大量与越州有关的典故,非当地人不能心领神会,这也可以说明当时在场的宾客必然多是当地豪贤。明沈际飞认为此词“为故实拖叠所累”,实际他是站在一个外人的立场来看。如果是越州当地人,非但不会觉得拖累,反而会倍感亲切。
全词通过排比大量的景物与典故,描绘并赞美了越州山川人文之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古圣先贤的敬仰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词自然非常适合在当地的宴会上歌唱。
越州属于典型的江南环境,一首写江南的词如果不写江南山水,那它首先就失败了一半;而如能把江南的山水写好、写妙,则成功了一大半。本词的开篇就从越州的山水落笔,先选取最典型的“秦峰”“耶溪”两个意象,以“苍翠”写其色泽之浓重,以“潇洒”写其神韵之飞动,两相对比,灵气十足。接下来“千岩万壑争流”句则把视角推向更高远处,描绘了气魄极大的山水图景。“鸳瓦”二句依然是写宏大的远景,不过对象从自然景色转到了人文建筑。这两句选取的景物很有历史的沧桑感,为下文的怀古做好准备。“蓬莱燕阁”一句点明了作者所在的地点,也是刚才诸多景物的观察点。“三休”用了楚王待客章华台的典故,不仅写出蓬莱阁之高峻,而且衬托出它所具有的深远历史积淀。蓬莱阁同时也是越州历史的见证,因此“天际”以下虽仍写蓬莱阁上所见景色,然重心则转入怀古。“泛五湖烟月”以下四句都是融化西施的典故,抒发作者对苍茫历史的感慨。西施本为越州浣纱女,被越王发现送入吴宫,成为吴越*的棋子,最终导致吴国被越国所灭。西施作为*的牺牲品,只有在传说中才与范蠡一起归隐,得到了平静的幸福。当年吴越的龙争虎斗,到秦观之时都已如梦般遥远,只有那长满荒草的姑苏台,幽冷的苎萝山,依然让人记起这段历史,因而感怀、伤情。姑苏台、苎萝村未必是作者眼前的实景,也可能是他由越地风物而联想到的场景。
下阕脱离了眼前实景的描写,进入对与越州有关的众多先贤的回忆,其重心则是抒发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惋惜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句“何人览古凝眸”凭空发问,是下阕全部感情的起点。这个“何人”当然是秦观自己,但这样的描写仿佛使作者自己也成了历史中的一个人物,被读者观察、猜度。秦观站在蓬莱阁上“览古凝眸”,用一个“怅”字引出下面作者感慨的内容:“朱颜易失,翠被难留”是叹息年华老去、容颜衰败,一切所谓的富贵荣华,都像烟云一样在历史的洪流中消散;唯有“梅市旧书,兰亭古墨”这些由品德高尚之士留下的遗迹,还“依稀风韵生秋”,依然被人们所记忆,所怀念。这两个对比虽然只是铺排典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慨与内心取舍。词人站在蓬莱阁上极目远眺,怀古思今,明白了一切功名富贵、形体容貌都是外在的虚无,唯有高尚的品德、杰出的著作,才能被后人怀念。但是作者又是否真的是想追求这种“身后名”呢?“狂客鉴湖头”一句借用贺知章的故事向我们表白了他的心迹。原来秦观既不羡慕当时的荣华富贵,也不羡慕“梅市”“兰亭”的身后虚名,而是希望能够像四明狂客贺知章那样,隐居在“百年台沼”中“终日夷犹”,“金龟换酒”与一知己“相与醉沧洲”。
这虽是秦观临宴佐欢的作品,但却写得非常深沉。词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使用了大量的越州典故,初看之下让人眼花缭乱,但细细品来却无一不贴切工整,蕴涵幽深。冯煦《蒿庵论词》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这虽然说的是秦观晚年,但实际上秦观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的特点,很早就已经展现出来了。(姚苏杰)
集评明·沈际飞:“入律。词为故实拖叠所累。”(《草堂诗馀四集·续集》卷下)
链接文化古城绍兴。绍兴古称会稽,其历史或可以追述到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至今绍兴仍有大禹陵遗迹。春秋时,会稽是越国的都城,秦时设会稽郡(郡治在吴)。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为山阴。后郡治转至山阴。南宋建炎年间,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国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自此始。历史上,绍兴名人辈出,尤其是文人辈出,最著名的如东晋书圣王羲之、唐代诗人贺知章、宋代诗人陆游、明代画家徐渭、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文学家鲁迅、史学家范文澜等等。绍兴遗迹、名胜之多,读秦观此词可知。
2、李商隐《东南》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东南
东南一望日中乌[1],欲逐羲和去得无[2]。
且向秦楼棠树下[3],每朝先觅照罗敷[4]。
[1]日中乌:传说日中有三足乌。
[2]羲和:神话中为日驾车的御者。
[3]秦楼:《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以秦楼比泾州幕府。第四句罗敷亦出自此,以罗敷比其妻王氏。棠树:程梦星云,疑是“桑树”之讹。
[4]每朝:每天早晨。
向东南方望着那日中的三足乌,想要追逐那为日驾车的羲和神女抛去得失。姑且向秦楼的桑树下而去,在那里每天早晨阳光先照射着罗敷。
太阳神话是我国古老神话中的重要一支,历来象征着力量、光明与温暖。《东南》一诗中,诗人放弃客观叙事,借助远古太阳神话意象群,产生追逐羲和而望秦楼,先觅罗敷之奇想,因而诗意隐晦难懂。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与新婚妻子王氏分开后不久,因思念妻子而作的一首情诗。
此诗受《陌上桑》启发,开篇“东南”二字,即源于“日出东南隅”。太阳初升,日出东南之际,诗人的视线随着阳光而动,思绪翩翩。继而想要追逐着羲和,随太阳东升西落。着一“逐”字,诗人内心对于所思之人的眷念表露无疑。第三句“且向”二字自然过渡,诗人的思绪随日光而动,至于他们夫妻二人的秦楼。第四句紧承第三句而来,由住所至所思之人。由“逐”至“照”,暗含想象之推移转换,诗人仿若成了日光,纵有千种光辉也只愿照耀一人,以慰相思。全诗立意与张若虚“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随月华流照君”异曲同工。
3、禅诗《送僧往湖南》原文 赏析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这首诗从侧面点染出僧人的潇洒风致,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东林”,喻指僧人原先的居处。“闲”字暗示僧人此行并非为了干求什么,而只是像无心出岫的白云那样去作自然率性的逍遥游,所谓 “我法本无著,时来出林壑” (崔颢 《赠怀一上人》)、“得道即无著,随缘西复东” (白居易 《送文畅上人东游》)。正因为胸无芥蒂,所以他才注意到一组组恬静美丽的自然景物。“日影斜”三字点明送别的时间乃在傍晚。傍晚的田野,空旷无人,僧人独行,更具出尘远俗、孤云野鹤之致。稻苗或深或浅,说明这是在江南水乡,同时反映出僧人行程的推移。袈裟多用方形布块缀成,似水田的界画,故又名水田衣。稻苗映着水田,水田一似袈裟;稻苗映着袈裟,袈裟又一似水田。你简直分不清哪是袈裟、哪是水田、哪是自然、哪是僧人了。如果说 “乱入池中看不见”、“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尽了青春少女的风采,那么这一句则写尽了僧人的韵致。他和自然是那样的契合无问,他不是行走在自然的外部,而是直接进入自然的最深层。而这,又并非费力所得,乃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就益发显出僧人心地之闲逸。
后面两句是悬想中的情景。“南湖”在湖南。僧人陆行之后,改由水路。船到南湖之后,风平浪静,澄澈的湖水似镜子一般照着洁净的荷花,这是何其明洁无瑕的境界!“可怜”,可羡之意,传景慕之情。这表面上在写景,实则写人。佛家以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来比喻僧人应永保自己纯真的人性而不受环境的污染,所谓“道证青莲心”(孟郊《送清远上人归楚山旧寺》)、“心如世上青莲色”(李白《僧伽歌》)。禅者进一步认为莲花不但不染于污泥,并且连水也不着,这才是彻底的空无挂碍的禅境:“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 (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上人处世界,清净何所似?似彼白莲花,在水不著水”(白居易:《赠别宣上人》)、“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 (权德舆 《题云师山房》)、“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不独洁净的莲花体现禅心,恬静澄澈的止水也是禅心的外化,方干曾以“秋水一泓常见底”来喻僧人心境的澄明(《赠亮上人》),白居易观赏止水时便窥破了水的“定”与禅定质性相似的天机而吟出了 “定将禅不别”的句子 ( 《玩止水》)。可见,富有禅意的秋水和富有禅意的莲花的互相映“照”,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空灵而又空灵的禅境! 在这个境界中,哪里还有世俗尘埃存在的余地呢?这里写的既是自然景物,更是僧人那皎洁明澈的禅心。
4、《宋代民歌·广东民歌》原文与赏析
石门之水清且清,晋吏一歃千古荣;争如李公投杯盟,江流汹涌杯仃仃。
据《泉州府志》记载:表字世美的李纶是李邴的儿子。他*公正清廉,办事认真,很为人们景仰。在他哥哥就任恩平太守前夕,兄弟俩在江边话别。在饮酒中间互相勉励着一定要居官清正。这时李纶就把手中的酒杯扔向江里说:“假定我做了对不起人民的事,就一定和这里的水一样。”当时江流湍急,波涛汹涌,但是那酒杯却在激流当中浮荡着,久久都不沉没。看的人都感到惊讶,赞叹李纶的诚心。当时产生的这首民歌,至今还刻在石上,可以和吴隐之的 《酌贪泉诗》媲美。
关于《酌贪泉诗》。“贪泉”在今广东南海县西北。晋代吴隐之,由于为人廉洁,桓玄想要他到岭南去移风易俗推行*,委派他当广州刺史。他在赴任路上经过离广州大约二十里的石门,石门有一处泉水名叫“贪泉”,老百姓传说要是喝了贪泉的水之后,就会产生永不满足的贪欲。隐之听了别人的讲述以后,就来到泉水边,命人取来了贪泉水喝了下去,然后写诗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从前的人们都说这里的水只要喝下去就会想要很多钱,但如果叫清廉得连王位也不要的伯夷和叔齐来喝的话,怎么喝也不会使他变心。
这首民歌就是当地老百姓借着吴隐之的故事来歌颂李纶的。
歌一开头就唱出了“石门之水清且清。”但是这里却不止是说的石门之水和石门的清官吴隐之,更是在创造气氛烘托歌中的主人翁李纶。“清且清”清而又清,非常清。这是对晋代清官吴隐之的颂扬,也是对李纶的廉洁提供暗示,接着说这清而又清的石门水被吴隐之喝下去之后,被后世人传为佳话而 “千古荣”,这就把廉洁奉公的人物推到永不衰亡的历史高度。但是歌人用了一个 “争如”(意思是怎么赶得上)来转折了一下,认为李纶投杯江心的事迹比吴隐之还要高尚,从而把这种爱戴推向最高境地。最后的“江流汹涌杯仃仃”一句既是叙述事实,也是一种暗喻,歌人在这里告诉人们的是当时社会潮流险恶,官吏贪墨成风,就像汹涌的波涛一样,不可遏止,但是,敬爱的李公却和他的杯子一样,高高地站在鲸波巨浪之上,岿然不动。仃,就是不动。仃仃连用,表时间持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55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