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味道优秀散文

发布时间: 2025-07-13 11:24:43

老家的味道优秀散文

农历十月十八是老妈的生日,进入耄耋之年的老母亲身体还算健朗,生活尚能自理,胃口还好。依照以往的惯例,全家在饭店为老妈祝寿。一大桌子的菜品可谓壮观;热腾腾的火锅、清蒸鲑鱼、油焖大虾、东坡肘子、烤羊腿、新鲜的蔬菜……但母亲唯独对桌上那道蒸血肠格外喜爱,一连吃了好几块,边吃边说:“还是比不上老家的血肠好吃。”听她这么说,我想起了老妈和老爸经常在一块念叨的老家灌的血肠如何如何的好吃,以及老家的点点滴滴。一说就是半宿,就跟翻老照片一样,隔三差五就会拿出来磨叨一番。我在想:这哪里是老爸老妈想着老家吃食,这分明是想念家乡,想念老家的山山水水,老家的亲人们。

我的老家坐落在柳河岸边是一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子,官名北营村。村子不大不小,依山傍水,河水清澈,丛峦耸翠,民风淳朴,村民好善布施。可谓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全村只有两大姓,朱姓和化姓。据老辈说早些年这两姓各自占村子一半,一大家子大大小小都二三十口子人,男耕女织,日子虽不富足,但却红红火火。平时这两大家子,相敬如宾,大事小情相互帮衬。慢慢的大家庭分成了一个个小家庭,但风气依然淳朴,上孝下慈。倚仗山水资源丰富,土质地肥沃,小小的村子尽管闭塞,村民的日子过得很是安稳。每当袅袅炊烟弥漫在小村上空,“呼哒呼哒”的风箱声和着锅铲碰撞声在家家的小院中传出,阵阵米香味伴着点点鱼香味悠悠飘荡在每一个小小院落。一天最热闹的时段就开始了……

细数老家的美食,原汁原味,那当属老家的渣子粥。那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无法忘怀一件事。记得小时候随母亲回老家,那是春季农忙时节,傍晚,舅舅舅妈从地里回来,忙不迭地帮着姥姥生火做饭,那时农村都是土灶,灶子连着土炕,这边坐着饭那边就把炕烧热了。那时候姥姥还健在,只见她拽着小脚往滚开的水里倒着杂米,一手拿着勺子在锅里不停地搅动着,舅舅蹲在灶糖下拉着风箱,添着柴火,火光映衬着一老一少母子俩的脸,是那么的温暖。不一会屋里就飘出了一股股米香味,我贪婪得吸着这满屋粥香味,恨不能一下就吃到嘴里。记得我当时问过舅舅:“舅舅,这是什么米呀?”舅舅则笑着说:“就是杂粮,高粱米苞米在碾子上压成细碎的渣,熬粥吃也算是粗粮细作了。”粥煮好时姥姥用水瓢(用长老的葫芦切开把瓜瓤挖出去,晒干,用作舀水,舀米)将锅里的粥一瓢瓢舀到瓦盆里,锅底揭起一层锅嘎巴,咬一口又脆又香,就是同现在小孩子吃的零食锅巴一样。切一碗咸菜条,拔几颗羊角葱,一碟子自己做的黄豆酱,放到炕桌上,全家围坐一圈,每人盛上一碗粥就着咸菜条大葱蘸酱,吃着杂粮粥。哈!那叫一个香!那滋味过去了许多年,每每想起来粥的香味还在搅动着我的味蕾,久久得让我怀念那地道的渣子粥。当时年纪小被舅舅逗着说这粥之所以这么香就是用这瓦盆和木头勺子的关系,哈!也许真有道理哩,原汁原味呢。

老家的蒸血肠堪称一绝。蒸血肠平时是吃不到的,只有到了杀猪时才能吃到,也就是到了腊月根时,家家就陆陆续续开始把养了一年的猪杀掉,杀猪时免不了要请街坊邻居来吃杀猪菜,乡下的杀猪菜,不像现在饭店做的那么精细,煮好的猪肉切成大方子快,切一大盆酸菜,一大盆粉条子,兑上肉汤,放上切好白肉,炖上一大锅,柴火的青烟伴着肉香环绕整个大院,香气四溢。这边帮忙的师傅把肠衣清洗干净,趁猪血还没凝固时直接灌倒肠衣里,两头扎成一个结。灌血肠也是一个技术活,灌多了容易撑破,少了血和肠衣容易分离,既不美观又影响口感,然后上到笼屉上蒸上几分钟,火不能太急,以免挣破,捣上一碗蒜酱,就等血肠一出锅。这时杀猪菜被盛到一个大瓦盆里,端到桌上,切上一大盘子血肠,蘸着蒜酱一口下去,那叫一个爽!香而不腻,清鲜可口,一大盘子血肠瞬间见底。每当这个时候,是全村最热闹也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只有这样日子,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集中在一起,男人喝酒,女人们灶下忙碌,好不热闹。难怪父母对血肠情有独钟,他们是更钟情于大家庭的那种和谐氛围!?

说柳河的鱼虾鲜美,还得要说柳河的水好。俗话说水清则无鱼,但是我要说柳河的水不仅清澈见底,而且鱼虾成群,触手可及。记得小时候放暑假回老家,就喜欢去河边玩,和小伙伴成帮结对跑到河里游泳嬉戏,那时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小虾成群结队在两脚之间穿梭游荡。我不会游泳,只能在水浅的河边玩,看到小伙伴们仰面躺在水里,顺流而下,悠闲自在,好不惬意!玩的兴起时,会把两手放到嘴边对着河对岸的山崖大声喊起来:“嗨……嗨……”声音此起彼伏,像船工的号子,久久回荡在山水之间,绵长悠远!玩够了,孩子拿着抄子抄上一袋子小鱼小虾,个个玩得像个小水鸡似的蹦跳着走回村子。大人们不知什么时候网回来的鱼已经下锅了,鱼香味飘飘悠悠钻进鼻子里,柳河的水炖柳河的鱼,那是一种特有味道。孩子们抄来的小鱼小虾也成了桌上一道美味,干炸小鱼小虾,香脆可口,下酒更佳!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桌上的一盘咸鸭蛋,这就是柳河的鸭蛋。早晨成群的鸭子排成一队浩浩荡荡冲下河堤,游到河里,长长的嘴头伸到水里一起一落忙得不亦乐乎,小鱼小虾成了它们的每日一餐,难怪柳河的鸭蛋香的流油,原来它们吃的都是精品。

这样赞美柳河的压包豆腐一点不为过。每次回老家必不可少就是吃压包豆腐。只有柳河的水才能点出这样嫩白如玉,香气宜人的豆腐。这是在回老家临归途时准备的一道菜了。做豆腐的工序说起来也是很繁琐,当我还在睡梦中时,舅舅舅妈就已经起来了,咕噜噜的推磨声闯进了我的梦乡!此时也就是凌晨三点多钟,为了不影响我们早晨的火车,他们半夜就起来磨豆腐,一边推着磨,一边不停地往磨眼里加着泡好的黄豆,一圈一圈不停的推着,直到水桶里盛满豆浆。朦胧的夜色中掩映着两个微驼背身影不停的晃动……这种情景在我步入中年后才有了更深感悟。那是不需言语切身感受到的朴素的亲情啊!看到我醒了,舅妈端上一碗豆浆递给我:“先润润嗓,一会吃豆腐。”我一口气把豆浆喝了下去,舔一下嘴边挂着的一层浅黄豆皮,哈!这*是浓香型纯豆浆!灶子里红彤彤的火苗窜动着和着灶台上来回晃动的豆腐包缓缓流进锅里的豆浆,好似一幅流动的风景,美轮美奂,我想这就是老家的味道吧!

随着岁月流逝,我们人生中一些经历也随之被岁月磨砺掉,尤其是近些年的经历过往早已模糊不清,但是童年那段记忆就像电影一般时时在我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那就是:老家那渣子粥、蒸血肠、柳河的鱼虾,咸鸭蛋,老家的石磨豆腐。还有那老家的山山水水,老家那些淳朴敦厚父老乡亲……

我终于明白了,这才是真正的老家味道!

拓展阅读

1、乡的

是每一个人人生开始的地方。所以,每个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想起乡的

乡的是那春节时的热闹。除夕夜,每到半夜十二点,户户都会放起鞭炮,那鞭炮声从每户人的院子里传出来,响遍街头巷尾。就算你睡得再死,也会被这鞭炮声给“叫”醒,然后“聆听”那此起彼伏的轰隆声,再也无法入睡。在一片热闹的鞭炮声过后,我们一人又急匆匆地乘车往庙里赶,每次等我们到了庙里,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已是水泄不通。买好香和蜡烛之后,我和奶奶开始挨个跪拜,虽然很困很累,但我还是很怀念那种感觉。

乡的还是那美的田园风光。万丰村里的油菜花田是我目前去过的乡最美的地方。那儿成片的油菜花让人看着心旷神怡。那里的油菜花,金黄金*,但又不是那么深沉,而是透露着一种活泼可爱,就像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神情。我们漫步在花中,静静欣赏着她的美丽绝伦。那里更是一个世外桃源,成群的野鸡在田里嬉戏,羊驼悠闲地在路边吃草,还有一座水上餐厅飘浮在湖面上,虽然华丽,不宏伟,但却很朴素,很温馨。在这里步,游玩,怎么会不开心?

世上有许多东西,也许你会吃腻、会看腻。但是有一种是你百看不厌、百吃不腻的,那就是乡景、

2、乡的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人团圆且最隆重的节日!放鞭炮,吃团圆饭,拿压岁包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事!

每年春节,我们一人都回外公外婆团聚。当然,今年也不例外!我们一放寒假就舟车劳顿回外公,虽然有1200多公里,但也挡不住我们回的热情。我们一路往南开,辛苦爸爸十几个小时的驾车,而离故乡越来越近,我的心也越来越激动!我们一到,我和弟弟都争先恐后的要吃外公做的葱花面,这可是心心念念的。一碗面下肚后,我充满了力量。

春节临近,里的装饰变成了红色,门上帖了对联,窗户玻璃上贴倒“福”字,门口的马路上张灯结彩,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都是从外回乡团圆的游子!大都准备年货,手上提满礼盒、准备烧年夜饭的食材!为了增加点年,我和弟弟做了一个红色的布虎,它虎虎生威,我们管它叫“小年兽”,大都夸我们做的很棒!

湖南有句话,新年一到,辣椒不可少。我们去亲戚,自己烧菜都放红红的辣椒,代表着日子要红红火火。我们这人也很热情,跟辣椒似的,很“火热”。去爸爸,那些不认识的爷爷奶奶看见我们都会热情的打招呼,送我们一些当地的土特产,比如:糍粑,冬笋,花生,还有自己刚摘回来的蔬菜!

到了晚上,外面光彩绚丽,大都在放着烟花呢,我们也加入其中,我们放了“冲天炮“陀螺烟花”,这是我在杭州没有体验过的。

这就是我乡的,年浓浓的春节,下次一定要带大来体验,欢迎你们来我的乡!

3、乡的

天朦朦亮,和着清脆的狗吠声,好不惬意!

一大早,父亲就在楼下开始洗漱了,衣服还是那么地单薄,脸颊还是那么地消瘦,臂膀却依旧是我心目中的伟岸。嗬!乡的温度还是不会到零下那般冷冽,还是说,里就有那般地温暖?

近年端了,乡的集市应该在凌晨就沸腾起来了吧!这不,父亲雄厚温和的嗓音在唤起我对乡集市的记忆:朴素、清新、自然!父亲给我戴上头盔,叮嘱这我多穿几件衣裳,继而就是悦耳的摩托引擎声蔓延开来……

拨开薄雾,迎着几滴小雨点儿,集市的景象使我尽收眼底!最是第一景当之无愧的就是早餐店了吧!瞧!那热气腾腾的馒头、豆浆、粉丝、白粥……小主儿熟练地扳起一个个蒸夹,大的小的馒头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乖巧地躺在暖窝里。听!“卖馒头咯!红糖馒头、刀切馒头,菜馅的肉馅的,咸的甜的辣的……”“店,来碗豆浆,白粥外加咸鸭蛋一只。”“好嘞!豆浆白粥咸鸭蛋来咯——”“这边来份……”一餐两块钱,包你吃的饱饱打小嗝。

挺着鼓鼓的肚皮,每个人都笑着涌入集市中。赶集的人们永远不知什么是疲倦吧!一些七八十的爷爷一股的劲儿,他们担着沉甸甸的箩筐摆在了路旁,蔬菜都沾着晶莹的露珠,好是新鲜。爷爷们总会实打实地售卖他们的劳动产品,天然无公害。乡的集市是没有限定性的摊位的,自由来自由走。水果摊,蔬菜类的估计时不时就会变成一子。

父亲走在我的前头,我就这样乖乖地跟在他的后头。他不会去讲价钱,卖们好像很熟悉父亲这位顾客,多出来的零头总会被省略去。其实我很想问问父亲,为什么不去讲讲价,砍砍价,但我知他会以沉默答复我。我心里也明白,一些东西不用言语,自在人心,这不是物质性的交情,而是无形的乡间独有的情谊。

近中午了,人反而更多了。有句俗话说得好“不挑顶尖物,自在响午时”。怎么说呢?这是每个集市都有的特点吧!很多人会在赶集者收摊之际,拣拣“便宜货”。毕竟总会唤起人们归依感,为了早早回吃顿饱饱的中饭,卖完货物就很开心咯!乡间的邻人都是容易满足的,各得其所地买卖,看似简单现实难呐。但是,乡间的集市永远是纯朴的!

我给父亲戴上头盔,自己提起一袋袋的收获品,悦耳的摩托引擎声再次蔓延开来……

乡集市,父亲的,乡人的

4、乡的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这个国庆假期我跟着妈妈回过节,在的感觉还真是不一样。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射进窗户,照在沉睡中的我脸上。连的鸟儿也要比城市的鸟儿勤劳,早早地在窗外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要把我的懒虫唤醒。我在鸟鸣声中早早起床洗漱了。远处的广播每天会在六点准时响起。农村的生活简单又忙碌,就算国庆也影响不了奶奶下地收菜。而我则跟着爷爷去村广场上溜圈。我们到的时候那里已经围了许多人,广场的中间还*一面五星红旗,红旗周围围了许多穿着一模一样红色衣服的奶奶,她们手上有的拿着鼓,有的拿着红色绸缎在那里跳舞庆祝国庆呢!到处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中午时分,我和爷爷走在回的路上,经过村口旁边的篮球场时,看见那里有一群年纪稍微大的哥哥在打篮球。看到他们在篮球场上恣意奔跑,满头大汗,身后还跟着一群比我小的弟弟妹妹在奋力追赶,嘴里还不停地喊“哥哥等等我,哥哥加油”!到处充满快乐的

到了傍晚时分,户户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夕阳西下,天边的彩霞衬托着夕阳,夕阳余晖照在村边的小山坡上,就像给山坡披了一件彩色的披风。天色渐渐暗下来,村子里慢慢安静下来,只有虫鸣声。像这样的安静是平时我们在城市里感受不到的。

我的乡虽然不是什么有名的地方,也没有多么富裕,但是它别有一番风。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乡的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5、乡的

离开乡多年,脑海里除了那一张张慈祥的面孔,还有那醉人心魂的

乡的是夏天的黄瓜,黄瓜是一种长在滕上的蔬菜,一眼望去像一条长龙蜿蜒曲折。摘下来咬一口,嚼一嚼清新可口,脆生生甜丝丝的,好吃极了。

乡的是初秋的玉米。掰下几个新鲜的玉米放进锅里,没等煮熟,玉米的香便扑鼻而来,沁人心脾,马上就会有一种垂涎欲滴立刻就想吃的感觉。玉米出锅了,那热气夹着香一起发出来,一片雾蒙蒙。尝一尝,玉米那鲜真称得上是美佳肴,人间少有。

乡的是深秋时节甜甜的“洋姑娘”。“洋姑娘”是长在地里的一种果实。从小枝子上掉到地上是成熟的“姑娘”,捡起来,剥开薄薄的一层红皮,里面是一个黄*小圆球,一口咬到嘴里,甜甜的,酸酸的,好极了。

乡的是难以忘怀的。

点击查看更多老家的味道优秀散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10711.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