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9 12:06:01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 通:帖;惊忙 一作:惶)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行:读háng。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北朝乐府的名篇。此诗原是民歌,后经文人加工修改。作者无考,大约写作于北朝后魏(即北魏)时期。南朝陈代沙门智匠的《古今乐录》,就已提及此诗的题材,可知它是陈代以前的作品。诗中叙述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事。

全诗由三个段落组成。

首段从开头到“从此替爷征”,写木兰决定代父出征。前四句点明人物并写出她在家时的勤劳,又以“唯闻女叹息”引出下文。接下十句,先用两个“问”句承接前文“唯闻”句,又引出下文的回答。在回答中,说明了军书点父出征,家无长兄可代。这是木兰叹息的原因,也是木兰终于决定代父出征的原因。“愿为”两句,写出了木兰毅然代父出征的决心。

次段从“东市买骏马”到“送儿还故乡”,写木兰从军,经过十年征战,立功而辞绝封赏。前四句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置买骏马和马上用具。“旦辞”四句写木兰出征途中的情景和对父母的思念。以下又用“旦辞”四句写木兰到达北方前线的情景和对父母之思。接着“万里”四句写木兰战斗生活的卓绝艰苦:前两句写出她万里奔波征战,不辞辛苦;后两句写她冒着“朔气”、“寒光”英勇战斗。然后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归结木兰十年冒死征战,终于凯旋而归。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写木兰胜利回朝,辞绝封赏,只愿归乡:“明堂”之上,木兰由于立功之多,受到很大的奖赏;然而她不愿做*,只愿乘上千里马奔回故乡。

末段写木兰归家后的欢乐情景和作者对她的赞颂。先用六句写木兰回乡受到全家人的热烈欢迎:父母相扶到城外迎接,妹妹修整红妆以待她回来,弟弟则磨刀杀猪宰羊,准备盛宴欢迎。接着四句写木兰回家之后,对着窗户修整头发,穿起旧时的衣服,对着镜子贴上花黄,恢复了女儿的面貌和装饰。以下四句写战友的惊异:木兰出门看一起回来的战友,引起了战友的惊讶和慌乱,同行十二年,却不知木兰是女郎。最后作者以雄兔雌兔作比,赞颂木兰,说她和男子一样投人战斗时,谁也看不出她是个女子。

全诗围绕木兰代父从军这个主题,塑造了木兰这位女英雄的形象。她勤劳、孝顺、爱国,当父亲没有“大儿”替代从军时,她不顾自己是女儿之身,毅然替父出征。她的出征不仅有决心,而且做了周密的准备。在行军途中和北方前线,环境是恶劣的,生活是艰苦的,她时起思亲之念。但她不顾万里奔波之苦,不顾气候的严寒,冒死奋战十年,终于为国家贏得了战争的胜利。作者通过这些描写,塑造了一个奋身征战而又富有亲情的女英雄形象,既表现了她爱国的战斗精神,又不失女性的特征。接着作者进一步描写她回朝后不受封赏,而回家后重现女儿身,不仅使这个女英雄形象更加高大,也表现了她女性的本色?可见作者描写这位英雄,表现了她词男子一样能够投身战斗,而又处处显示其女性的思想和性格,以显出其与男性英雄的不同的典型性格特征,使这个爱国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这是木兰形象之所以受到人们千百年称颂和喜爱的原因。

本诗叙事按时间的顺序进行,但有详有略,各得其宜。诗从从军的原因写起,历写决定代父从军、准备出征、出征途中、到达前线、战斗经过、胜利回朝、回乡团聚,叙事井然有序且完整。根据全诗的主题进行剪裁,叙木兰征战,用十个字不嫌其少,叙木兰返乡,用百字不嫌其多。因为本诗的主题不在于写战争,而在于歌颂木兰热爱父母,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精神。因此,这样的详略安排,能够突出全诗的中心思想。

其次,本诗运用了不少的衬托手法。写出征途中和北方边塞的景物,衬托这位女英雄的爱国精神和坚强性格。写朝廷封赏之多而木兰不受,衬托出她的居功不骄和爱国的怀抱。回乡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以及伙伴的称赞,也使这个女英雄形象更加光辉照人。

再次,本诗富有民歌特色。诗中长短句并用,重句叠调反复吟咏,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能够更细腻、深刻而有力地表达诗的内容。

拓展阅读

1、词·散曲《登金陵凤凰台》

[唐]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白《李太白全集》。凤凰台,在金陵(今南京市)凤凰山上。相传有三鸟翔集于此山,彩五色,状如孔雀。当时人谓之凤凰。于是,筑台山上,山和台皆由此得名。②吴宫,三国时吴国的王宫。③晋代,指东晋,东晋建都金陵。衣冠,指名门望族。④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三峰南北相连排列。⑤白鹭洲,在金陵西南长江中。⑥“总为”句,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才气横溢,热情奔放,兴之所至,往往任情高歌。这种粗犷豪放的个性,使他作时更愿选择古体。因此,他的集中古多而律少。虽然如此,李白的律同样达到极高的艺术造诣。《登金陵凤凰台》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征李白赴长安,一时李白声名大振,他觉得从此可以一试身手,大展鸿图了。但是,现实是严酷的,唐玄宗只是把李白当作点缀升平的御用人,并不想予以重用。这使李白非常失望。同时,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又招致权贵们的谗毁。这一切终于使李白明白,长安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他上书告退,漫游于齐鲁吴越之地。这首,就是他漫游途中与友人崔宗之同游金陵凤凰台留下的杰作。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依据传说而写。许多评论都强调此处三次出现“凤”字,不避重复而别具一番艺术*力,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李白在这里流露的情绪,更多的是对历史兴亡盛衰之感叹。金陵曾是六朝古都,有过兴盛辉煌的一页,“凤凰台上凤凰游”就是一个形象的说明。然而,六朝繁华如过眼烟云,现在展现在李白眼前的,只是凤去台空的一片废墟,只有浩荡的长江,亘古不变地向东流去。这种兴叹与李白愤然离开京城长安的心情不是有某种联系吗?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深化了首联流露的惆怅情绪。自三国东吴开始建都金陵,大开园囿,穷极奢欲。延至晋代,王、谢诸世家大族,更不可一世。可是,如今这种种繁华、权势只能埋入幽径,废成古丘,历史沧桑,俱成陈迹。李白这一联,写景感事,慨叹淋漓,深得吊古之义。

李白的思绪,并没有一味沉浸在对历史的沉吟之中,他把深沉的目光转向眼前的景物。城外长江边上的三山,在烟霭笼罩之中若隐若现;江中的白鹭洲,把浩荡的江水一分为二。这一联以写景联系了悠悠历史与现实环境,既是一种巧妙的过渡,迷濛的景色中又有意无意地融入了李白的愁绪,从而引出了尾联的直抒胸臆。

尾联“浮云蔽日”化用了陆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一语,显然是直斥唐皇帝周围的奸邪。这是李白长安生活的亲身体验,是他愤而离京漫游各地的因。而“长安不见”一句,是李白心系朝廷,关心国事的心情的直接流露。从六朝古都的兴衰,想到京城长安的现状,这样看来,李白在这首的结尾所叹之“愁”不是带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了吗?

〔评说〕

瞿佑《归田话》:“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在上头’之讥。登凤凰台作,可谓十倍曹丕矣。盖颢结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爱国忧君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

清高宗敕编《唐宋醇》:“崔颢题黄鹤楼,李白见之,去不复作。至金陵登凤凰台乃题此,传者以为拟崔而作,理或有之。崔直举胸臆,气体高浑,白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景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矣。至谓白实拟之以较胜负,并谬为‘搥碎黄鹤楼’等,鄙陋之谈,不值一噱也。”

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七言律》:“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

2、皎然《风入松歌》 注释

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溜溜。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声断续,清我魂,流波坏陵安足论。美人夜坐月明里,含少商兮照清徵。风何凄兮飘飉,搅寒松兮又夜起。夜未央,曲何长,金徽更促声泱泱。何人此时不得意,意苦弦悲闻客堂。

《风入松歌》,乐府古题,属《琴曲歌辞》。《琴集》曰:“《风入松》,晋嵇康所作也。”古辞今不传。皎然是唐代著名的僧, 自言“禅心不废。”他不仅作,还有论传世。他的《式》颇有一些精到的见解。他这首《风入松歌》不仅生动地再现了《风入松》乐章的音乐形象和所流露出来的情思,而且体现了人对现实与艺术, 自然美与艺术美关系的深刻理解。

的开头先从大自然中风入松林的音响写起:”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溜溜。”太阳落山的时候,秋风吹动着西山的松林,千枝万叶溜溜作响,汇成洪大的松涛。人精炼而传神地描绘了秋日傍晚西山的松涛,紧扣《风入松》本题。接着由对自然界风声的描写转写《风入松》乐曲。先写《风入松》乐曲的创作其特点:“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美人指弹琴的友人,不一定是女子。他拿琴弹出乐曲,断断续续的琴声把西山的松涛描绘出来,把自然的风声转化为动人的乐章,把自然美转化为音乐美。“声断续,清我魂,流波坏陵安足论。”那断断续续的琴声使人感到心魂凄清,与曲中描绘的松涛比起来,那毁坏山陵的洪涛也不值一提了。这里人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入松》乐曲的产生其曲调凄清悲凉,声调高亢洪亮的特点。然后人进而写《风入松》乐曲的弹奏其音乐效果。“美人夜坐月明里,含少商兮照清徵。”在一个静谧的明月之夜,美人用七弦琴弹奏着悲凉凄清的曲子。 “少商”指琴的第七弦。“含少商”就是用七弦。“照清徵” 《全唐》作“点清徵”,也就是弹奏凄清悲凉的徵调。 《韩非子·十过》云:“(晋平)公问师旷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如清徵’。”可见清徵比清商更为凄清感人。人先点明弹奏的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静谧凄清的气氛。接着具体地再现乐曲中的音乐形象:“风何凄兮飘飉,搅寒松兮又夜起。”琴声打破了月夜的静谧,好象凄烈的秋风在夜间刮起,搅动着寒松的千枝万叶,形成洪大的松涛。这里人一方面用音乐形象点明美人所弹奏的是《风入松》乐曲,同时也表明了美人琴艺的高超,对他能够用音乐艺术充分地再现自然美表示赞叹。句中“兮”的使用增加了咏叹的意味。最后又从乐曲的音乐形象回到乐曲的弹奏上来,点出音乐形象所包含的情思和给人的感受:“夜未央,曲何长,金徽更促声泱泱,何人此时不得意,意苦弦悲到客堂。”“夜未央”是夜未尽,夜还长,点明时间的推移。“金徽”是系琴弦的精美的绳子。“促”是紧促。 “泱泱”,形容声音宏大。这里是说夜已经很深了,乐曲好象总也弹不到头。在这寂静的深夜,琴声显得格外洪大清亮。是谁将自己失意悲苦的情怀借琴声传到客人住的地方,使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客人也感到失意愁苦而不能入眠呢?更进一步点出《风入松》乐曲所包含的失意悲苦的情思其感人的力量。

这首由风入松的自然音响写到《风入松》乐曲的创作其特点,最后写到《风入松》乐曲的弹奏其艺术*力。从而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美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是自然美的主观反映,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因而比单纯的自然美具有更强的*力。

皎然论很重视“取境”。他说:“夫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这首一开头从风入松林的自然音响写起,创造了一个清远的境界,起了笼罩全篇的作用。中的意象无不带着清远的意味。在结构上,这首层次分明,转结自然,如水到渠成,形成一种自然的流势,毫无劳神费力之感。这首意象的清远意味和行的自然流势,形成了它清淡闲逸的艺术风格。

3、谢 《鸣鸠》宋 注释

云阴解尽却残晖,屋上鸣鸠唤妇归。

不见池塘烟雨里,鸳鸯相并湿红衣。

【注释】 ①云阴:阴云。解:散。却残晖:反而见到夕阳的光辉。鸠:鹁鸠。鸠唤妇:传说天雨鸠逐其妇,天晴则唤归。欧阳修《鸣鸠》:“天雨止,鸠呼妇归鸣且喜。”妇指雌鸠。②红衣:形容鸳鸯的彩羽。“湿红衣”是说鸳鸯在水里相戏。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 阴云散尽,残晖出现,屋顶上的鸠鸟呼唤雌鸠回归。请看那池塘的迷濛烟雨之中,鸳鸯正成双成对地相戏娱情,洗沐彩色羽衣。

【集评】 今·倪其心、许逸民:“这首看似即兴春思的小,实则是一首鸣不平的社会风情。……用比兴手法,通首以鸟比喻,又取对比结构,屋上鸣鸠和池里鸳鸯的境遇,悬殊分明,因而的寓意相当显豁。”(《宋人绝句选》第146页)

【总案】 写春天禽鸟,是兴象,兴中暗寓比意。前半写傍晚天气转晴,在天雨时逐走鸠妇的雄鸠此时又呼唤她归来。后半则写鸳鸯始终相亲相爱。仔细玩味,很难得出中是“写无家可归的贫苦人民……应当像富贵人家夫妻一样,享有一个可以同归并宿的家”这样的意思。我们不如把它看作讥刺某些男子对待妇女的不公正举动更切合的意象内涵。但即使不深求比兴寄托,仅就所写的禽鸟生活情景看,也富于趣。

4、爱国词《王褒·渡河北》 注释

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注释】 ①常山:亦名恒山,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代郡:秦代设置,领代县等四县之地,约当今河北蔚县山西东北部分地区。亭障: 古代为防守边境所筑的堡垒。②薄暮: 傍晚。山阿: 山之曲折处。

【鉴】 王褒本系南朝士,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因,寄身北朝,历仕魏、周,虽名重位显,然而不忘故国,常借笔抒发深沉的故国之思和羁旅之慨,《渡河北》就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

首两句由眼前之景引发故国之思。人于秋日北渡黄河之时,看到风吹叶落,河面扬波,便想起屈《九歌·湘夫人》 中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的情景,想到故国的秋天,一缕乡魂,被落叶水波搅动,再也难以平静。

三四两句又回到眼前之景。渡过黄河,进入常山代郡一带,只见黄河沿岸修筑着很多岗亭堡垒,满目边塞风物,景象与江南大异,更让人产生远离故土的飘零之感。一个“绕”字,既绘景又写心,点染出人凝神远望、忧思茫然的情态,丰富了歌形象。

前几句主要从视觉着笔,五六句则转换角度,从听觉上来抒写身处异地的感受。“异方乐” 泛指北方的乐曲,“陇头歌” 即乐府《陇头歌辞》,其三云:“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北曲多悲越苍凉之音,《陇》歌叹行役思乡之苦,一听之下,不由引动人飘泊异乡的悲愁情怀,令人心伤肠断。在这个人心曲与异方乐调的合鸣共振之中,回荡着深沉的故国之情。

结尾两句叙写自己羁旅行程中的情态,进一步抒发了客游他乡、远离故国的悲怆心情。作者渡河入山,踽踽前行,黄昏到来,四野晦暗,面对着征马,迷失了山路。日暮途远,不知所之; 故国遥隔,欲归不能。人内心的悲愁痛苦,可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写羁旅行愁、故国之思,妙在不作正面的抒发,而是借景物环境以神伤路迷的情态加以暗示与衬托,含蓄委婉,深沉绵缈。章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悲凉苍劲,富于艺术*力。

章作者:林心治

5、高启《塞下曲》 注释

日落五塞,萧条亭堠空。汉家讨狂虏,籍役满山东。去年出飞狐,今年出云中。得地不足耕,*以为功。登高望衰草,感叹意何穷!

《塞下曲》,乐府旧题,属《新乐府辞》。高启这首,嘲讽了朝廷穷兵黩武,役使百姓,征战略地、滥杀无辜的非正义之举。

起二句极写边塞亭堠气氛的萧飒。黄昏将临,日落西天,这种时分本已是阴暗冷清,放置在边庭关塞,这一冷清阴暗的气氛其色调愈显浓重。五,地名。汉代有五郡、五县,今为内蒙古五县。在这广阔无垠的大草,又是日色已晚,白昼将尽的时候,给人的印象是浩渺无际,茫茫无底。草地广人稀,此时则更显阒静无声,无一点生的气息。亭堠,驿亭、驿站。唐设五里为单堠,十里为双堠。“萧条亭堠空”一句,萧条二字与空字相互生发,相互比衬烘托。空便显得萧条,萧条更能见出空字。这句给人留下无限遐想,无限沉思。空与萧条,鲜见生机,这是人为所致抑或出于天然形成,给读者留下丰富想象的余地。

三、四句显为此作起。汉家,这里以喻明朝。《书·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狂虏”何罪?为其不能臣服汉家天子也。古以天人相应,人间皇帝即为真龙天子。天圆地方,汉族居其中心, 自当为其统治者。而边方异族,理当归顺汉家天子,不然便是有罪,便要受到讨伐。汉家天子为讨四方异族,遍征兵役民夫,社会一片动荡。山东,古指太行山以东,今河北、山东二省地区。 “满山东”,一个“满”字,写尽了朝廷的昏庸*,*。此句讽刺了明朝天子为昭示所谓的天威,滥施兵力的举止。

五、六句为一个对句,以今年、明年,飞狐、云中比照,将朱明王朝征讨的频繁程度全写了出来,未提“频繁”而频繁已显而易见。飞狐,要隘名,在今河北蔚县南。云中,府名,治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

战争,用于抗御外族入侵,保卫国土,保护民生,是必要的,但为了侵人领土,为了扩张,征调大批百姓,使得田园荒芜,无人蚕耕,则是非正义的行为。此七、八二句人的褒贬极为明显。朝廷一次次地用兵,一次次地征调民夫,其建树何在?所掠得之地不能用来耕种, 自然不能为功。若数说其功,只能说是他们*了大批的无辜百姓。 “*以为功”,可见人的激愤。这又照应了前的空旷萧条,也可视作人的回答。萧条空荡,是不义战争的恶果,是人为而非自然。

结尾二句写登高远望,尽是枯叶败草,迎入眼帘,一片凄凉之景。这是对战争恶果的进一步揭示,也暗含人对时局时政悲观的思想。“感叹意何穷”,人的隐忧,人的忧患,层层重重,难以言尽。

《明史·高启传》载:“启尝赋,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归家,以观改郡治,启为作《上梁》,帝怒,遂腰斩于市”。热爱生活,关心民生,使人将注意力大多投放在了现实生活、民生民瘼方面, 以此之故,他的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这首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关心现实,揭露现实,大大地增加了其作的生命力度,人最终也因此不得享其天年,其寿不永。然而,又因为这些创作,给人赢得学史上不朽的声誉。生命是有限的,影响却是不朽的。

点击查看更多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50697.html

热门阅读

  1. 三字经中的故事
  2. 有关学生暑假的社会实践报告
  3. 给幼儿园教师的教师节祝福语
  4. 最新猴年春节祝福语短信大全
  5. 《画森林》优秀的教学设计
  6. 2015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7. 安意如唯美的现代诗句
  8. 八旬老太终于大学毕业励志故事
  9. 环境综合整治广播稿
  10. 《送崔九》全诗诗意翻译注释
  11.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教学设计
  12. 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
  13.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不同用途的纸》教学设计范文
  14.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蜘蛛》《猫的天堂》的教案设计
  1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译文及赏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