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王安石
×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亡只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王安石词作鉴赏
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末,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所以“兴王”一句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拓展阅读
1、大浪淘沙观后感800字 大浪淘沙观后感800字
电影主要讲述四个结拜兄弟在历史洪流中分别走入不同的道路的故事。电影开始,给刘冠雄第一个特写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位有问题。大陆电影很多都是看脸的,刘冠雄的脸有点清瘦而且肤色偏白,身份是因为包办婚姻而出逃。根据成份理论,这个出身就不好而且动机不纯,看看于洋扮演的靳恭绶,则是反抗压迫并杀死坏人的通缉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产阶级。另一个杨如宽则比较虚,随着现实的残酷,自然做了逃兵。主角靳恭绶为什么会死心塌地走上**道路,还和支持国民*的同学打起来且成了死敌,说服力不够,电影里也是口号先行,表演略夸张。
导演伊琳的遗孀说过,这部电影拍摄的时候就遭到诸多困难,一边拍一边改,还有不少镜头因为人为干预而重拍,在拍摄完毕后,剪辑方面也是困难重重,最后总算完成了。但是来了,这部电影立即成为大毒草,直到1978年才上映,而且老人说上映的版本和原来伊琳导演的相差很大,她一直反映希望能上映原来的版本,但无人理睬。
最后说一下电影插曲。有两首曲子反复出现多次,一首是工农兵联合起来,另一首是打倒军阀(也就是两只老鼠的旋律)。片头曲和片尾曲都是大江东去浪淘沙,中间还有一首插曲是琴声悠悠唱济南。独唱王音旋,广州乐团演奏并合唱,指挥杨桦,领唱罗荣钜去接受重体力的劳动改造。直到1972年的秋天,伊琳才得以返回厂里,但厂里坚决拒绝接收组织关系,其档案只好暂时放在省文化厅。情形有所好转后,伊琳强烈地表示在厂工作的愿望,并亲自主抓了描写叶挺的《白马将军》和《**母亲李丽英》、《横空出世》等剧本,都因各方面的排斥
2、大浪淘沙观后感800字 大浪淘沙观后感800字
1978年我16岁,正在辽宁凤城部队服役。那时正赶上对大量前拍摄电影的解禁,看电影成了丰富部队业余生活的主要活动。一周能看两三场,还有什么豫剧、京剧、多的时候一天能看一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大浪淘沙》,让我幼小的心灵热血沸腾,发报训练的时候总走神,脑海中不时的浮现影片中的场景,连做梦都是自己参加大**,冲锋陷阵,驰骋疆场。
影片细腻的刻画了在第一次国内**绶抚尸大哭。
“我也不是好惹的!”电影里靳恭绶向朋友们回忆往事时咬牙切齿地说道:“当晚我就去地主家放了一把火,还把地主一家给杀了。”从此他浪迹江湖,结识了几个类似的江湖朋友,悠闲之中还认识了谢晖、刘芬等好朋友。经谢晖介绍,几兄弟一同去济南报考了军阀张宗昌的公费师范学校。张宗昌虽说是大字不识的军阀,却对知识分子格外敬重,学费全免外,还全额资助师范生读书。说来也怪,这种学校不仅连我们现在*审查都没有,连身份证都不看,根本不管考生是不是在逃*犯就录取了这些人。
按说靳恭绶等*犯被张宗昌收留,有吃有喝有钱花,摆脱了流浪生活,总该对人家感恩戴德了吧。可是恰恰相反,靳恭绶业余时间除了和漂亮女孩谢晖谈人生、谈理想、谈宇宙以外,都花在各种反对军阀的*活动上,甚至多次组织参与反对当局的油行四威,每当与前来驱散“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警察搏斗的时候,他总是冲锋在前。最后这几个人还嫌闹得不解气,干脆一跺脚去了湖南报考军校,穿上军装扛起枪,痛痛快快地干起了大事业,直到上了井岗山。
当时的我对于什么是**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并不了解,只是被靳恭绶为理想义无反顾的投身**而*,我梦想着自己也跟着去闹,感觉那样才是人生的最大价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伟人深刻影响着中国和中国人民,对他充满了尊敬与崇拜,年轻人的思想紧紧的追随着他,愿意跟着**,愿意跟着。现在想来,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他们没有太高的要求,也不知道什么叫**主义,但是,他们懂得一些最简单,最朴素的道理。他们知道跟着有饭吃,也知道是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的。要发动群众,光讲一些大道理是没有用的。
3、《宋词·王安石·泊船瓜洲》诗词原文 题解 赏析 配图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开始在*、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实行*、史称“熙宁变法”,变法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韩琦、司马光等人强烈反对、成效不大。熙宁七年(1074)四月,王安石辞去参知政事的职务,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熙宁八年二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起复。这首诗就是作者从江宁奉诏入京路过瓜洲时所作。它抒发了作者对江宁的留恋心情和希望隐居山林的愿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③?
注释
①瓜洲:在江苏扬州市南,与长江南岸的京口(今镇江)隔江相望。 ②钟山:在南京市东,是王安石的住处所在。 ③“明月”句:意谓自己何时退隐回归旧居。作者《杂咏绝句》:“为问扬州月,何时照我还?”
第一句,写作者从京口过江到了瓜洲的距离很近,只隔着一条大江,虽刚刚离去却有着对江南的恋情。第二句,紧承前句写诗人的视线由近而远。由京口西移到钟山方向,目注神移,具体交代出诗人留恋的所在。在瓜洲是望不见钟山的,也不只是相隔数重山。不可能望见,可他还是想极力远望,这就表现出了诗人思乡情切的感情。
后两句诗写的是“思乡”的情形,作者夜住瓜洲,仰望明月更勾起他思乡之情。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传唱不衰,是因为第三句诗写的非常著名。其中一个“绿”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特点,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功力,赞美了春风的可爱。这是诗人反复思考,修改的结果。据说,诗人在用这个“绿”字时,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由此可见,作者在炼字方面是颇具匠心的。这第三句正是第四句的一种动力,正因为江南的美丽春色使诗人留意,第四句便水到渠成了:美好的明月啊,何时才可以照着我回到那美丽的江南呢?
“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对江南山水的留恋中,也反映出他对这次出山的忧虑,表现了他对**的厌倦。
4、大浪淘沙观后感800字 大浪淘沙观后感800字
《大浪淘沙》这部电影很古老了,但是很经典。影片通过四位结拜兄弟的不同道路,真实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历史。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1925年,知识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因不满黑暗现实,逃离家乡寻求出路。途中他们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结盟为兄弟,来到济南进了山东第一师范学校。靳恭绶认识了**员赵锦章老师,而余宏奎得到了国民*员薛健白老师的赏识。他们四人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时常秘密在一起,读进步书籍,谈**道理,开始接触**活动。在这期间,他们还结识了两个女学生:谢辉和刘芬。随着****的到来,赵锦章同他的爱人、**员宋珠萍一起转移南方,参加了北伐军。靳恭绶等六位同学在济南积极声援北伐。一次在与*军警的搏斗中,靳恭绶表现得很勇敢,余宏奎则十分怯懦。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六位青年怀着激情赶到武昌。在大**浪潮的冲击下,由于出身、经历和志向不同,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35军当参谋的薛健白,杨如宽为了个人的艺术爱好,参加了北伐宣传队,靳恭绶、顾达明、谢辉和刘芬投考了*军事*学校。不久,靳恭绶、顾达明被分派到长沙军分校受训,与他们的老师,现任军分校教官的赵锦章重逢。
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政变的乌云刮到长沙、武汉,一贯伪装**的国民*右派薛健白带着余宏奎等潜往长沙策反。一天,余宏奎遇到顾达明、靳恭绶,他想利用顾的忠厚,摸清军分校**的情况,遭到了对方的斥责。顾达明和靳恭绶立即将情况报告赵锦章。赵预感到反**将有行动,一再向领导提出积极防御的建议,都遭到了右倾投降主义的反对。反**叛乱的马日事变终于在长沙发生了。*分子也在军分校制造事端,企图清洗军分校的**力量,他们大肆搜捕军分校的**员。已经加入**的靳恭绶、顾达明奋不顾身救出赵老师。他们牢记赵锦章临死时的嘱咐,怀着满腔悲愤回到武昌,通过宋珠萍找到了*组织,与谢辉、刘芬一起,在*的领导下,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杨如宽在北伐失败以后,于悲观失望中当了逃兵。1927年7月,武汉反**叛乱的前夕,汇集在武汉的**力量在*的领导下转移农村,消灭了拦路截击的*武装。靳恭绶、顾达明枪决了叛徒余宏奎,跟随**队伍,参加了**领导的秋收起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的风浪中继锻炼成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60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