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原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09 23:00:55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赏析

扁鹊见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ā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yìng)。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suǐ),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节选自《韩非子 喻老》。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

注译:

1.扁鹊(biǎ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

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关于扁鹊:又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国)国,虢国的太子*,正要下葬。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2.蔡桓(huán)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齐国都城是临淄,田氏代齐之后也不曾迁都,何来“齐国都上蔡”一说,难道此上蔡非彼上蔡?)

3.有间(jiā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皮肤的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谦称自己。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

7.好(hào)——喜欢。

8.居十日——呆了十天 。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 还(xuán)——通“旋”,旋转,掉转。走——跑,逃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用热水敷烫皮肤。汤,同“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指用针刺治病。

14.火齐(jì)——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属,管,掌握。

16.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因此不再询问(他的病情)了。无请,不再请求,意思是不再说话。

18.索——寻找。

19.遂——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

24.将——要

25.功——本领。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让

28.故——特意

29.居——过了

小结:

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信、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注释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君王,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更厉害了。”桓侯说:“我没*。”扁鹊走后,桓侯毫不在乎地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当作功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拜见桓侯,(对桓侯)说:“君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桓侯却不理睬(他)。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了。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拜见桓侯,(对桓侯)说:“君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他)。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了。

过了十天,扁鹊看到桓侯后转身就跑。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肌肉,(是)针灸(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事了,(医药已经)没有办法的。现在(他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说话了。”

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于是桓侯就死去了。

难句理解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治,喜欢治。不病:没病(的人)。以为功:把(它)当成功劳。

全句的意思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他们的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望:远远看见。还:通“旋”,回转、掉转。走:跑。

全句意思是:扁鹊远远看见桓侯转身就跑。

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今:现在。是以:因此。请:请求。

全句意思是:现在(您的病)在骨髓里,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您治病了。

④讳疾忌医——讳:隐瞒。疾:病。忌:惧,害怕。医:医治。本意是隐瞒病情,害怕医治。比喻隐瞒缺点和错误,拒绝批评和帮助。

寓意

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若一意孤行,后果则不堪设想,要在适当的时候听取他人的意见,防微杜渐,对症下药,及时医治。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告诉了人们*要及早医治,要防微杜渐;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大体以“居十日”为单位)。

注音

腠 còu 齐 jì 遂 suì

好 hào汤 tàng 熨 wèi

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望桓候而(还)走:同(旋),回转

火(齐)之所及也:同(剂),汤药

古今异义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 古 跑走 今 行走

臣是以无请也。 请: 古 询问 今 礼貌地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 古 把......当做 今 认为

立有间。 间 古 一会 今 中间

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 古 止,停 今 居住

使人索扁鹊 索: 古 寻找 今 绳索

省略句

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拓展阅读

1、《吕甥逆惠于秦》、注释、译

在秦三月,闻秦将成,乃使郤乞告吕甥[1]。吕甥教之言,令国人于朝曰:“君使乞告二三子曰:‘秦将归寡人,寡人不足以辱社稷,二三子其改置以代圉也。’”且以悦众,众皆哭,焉作辕田[2]。吕甥致众而告之曰:“吾君惭焉其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不亦惠乎?君犹在外,若何?”众曰:“何为而可?”吕甥曰:“以韩之病,兵甲尽矣。若征缮以辅孺子[3],以为君援,虽四邻之闻之也,丧君有君,群臣辑睦,兵甲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皆说,焉作州兵[4]。吕甥逆君于秦,穆讯之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曰:“何故?”对曰:“其小人不念其君之罪,而悼其父兄子弟之死丧者,不惮征缮以立孺子,曰:‘必报仇,吾宁事齐、楚,齐、楚又交辅之。’其君子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必事秦,有死无他。’故不和。比其和之而来,故久。”曰:“而无来,吾固将归君,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曰不免,君子则否。”曰:“何故?”对曰:“小人忌而不思,愿从其君而与报秦,是故云。其君子则否,曰:‘吾君之入也,君之惠也。能纳之,能执之,则能释之。德莫厚焉,惠莫大焉。纳而不遂,废而不起,以德为怨,君其不然?’”秦君曰:“然。”乃改馆晋君,馈七牢焉[5]。

[1]郤(xì)乞:晋国大夫。

[2]辕田:古代按休耕需要分配土地的一种办法。

[3]孺子:指晋太子子圉(yǔ)。

[4]州兵:春秋时晋国的兵制。每州二千五百家,由州长自行组织甲兵,以备战争之需。

[5]牢:又称太牢,古代以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宴飨。牛羊猪各一头为一牢,以此类推。按周制,馈送七牢为诸侯之礼。

晋惠被秦国关了三个月,听说秦国将要和晋国讲和,于是就派郤乞回国告诉吕甥这个消息。吕甥教郤乞一番话,让他对聚集在宫门前的国人说:“国君派我来告诉大家:‘秦国将要放我回来,我辱没了国家不配当国君,你们改立一个国君,就用子圉来代替我吧。’”又代表惠赐土地让大家高兴,大家都感动得哭了,于是就按休耕需要把部分土地分配给国人。吕甥召集群臣并告诉他们说:“我们国君因败亡在外而感到愧疚,此时他并不关心自己,而是为群臣百姓担忧,不也是很慈惠吗?国君还被关在国外,这该如何是好?”大家齐声说:“我们做些什么才可以让国君回来呢?”吕甥说:“因为韩会战失败,晋国的武器装备都用完了。如果我们增收赋税,修治武器,用来辅佐太子,并作为国君的后援,让四方邻国听到后,知道我们失去国君但又有了新的国君,而且群臣和睦,武器增多,友好的国家就会勉励我们,敌对的国家就会害怕我们,是否会对国君回来有好处呢?”大家都很高兴,于是晋国就*军制建置州兵来扩充军力。吕甥去秦国迎接惠,秦穆询问他说:“晋国的人和睦吗?”吕甥回答说:“不和睦。”穆问:“是什么因呢?”吕甥回答说:“那些小人不考虑国君的罪过,只悼念在韩之战中死去的父兄子弟,他们不怕征税修武也要去拥立子圉为新君,并说:‘一定要报秦辱之仇,我们宁可事奉齐国和楚国,让齐国和楚国共同援助我们。’那些有识的君子虽然思念自己的国君,但也知道他的罪过,说:‘一定要事奉秦国,就是死也不能存有二心。’所以彼此不和睦。因为要等到大家统一认识后才来迎接国君,所以拖了很久。”穆说:“你不来,我本来想要送回晋君。晋国的人怎样看待晋君的前途?”吕甥回答说:“小人认为国君不能免难,君子则不这么认为。”穆问:“为什么?”回答说:“小人只是怨恨秦国,不考虑自己国君的罪过,想跟从太子子圉一起报复秦国,所以这么认为。君子则不这样认为,他们说:我们国君当初能回国继承君位,是您的恩惠。您能接纳他,又能俘虏他,也就能放了他。没有比这再宽厚的仁德了,也没有比这更大的恩惠了。让他回国却不成全他,或者废黜而不起用他,都会使来的仁德变为仇恨,您大概不会这样做吧?”秦穆说:“是的。”于是改变对晋君的待遇,为他更换所住的馆舍,又按诸侯之礼,馈送七牢加以款待。

2、《民之战如饿狼之肉》

圣王王之致于兵也,故举国而责之于兵。入其国,观其治,兵用者强。奚以知民之用者也?民之战也,如饿狼之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又曰:“失法离令,若死,我死。乡治之。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商君书·画策》)

【注释】致:得到。责:要求。遗(wèi):送行。失法:违背法律。离令:违背法令。若:你。行(háng)间:行伍之间,即在军队中。迁徙:这里指逃跑。

【译圣明的君王看到称王天下的功业在于武力,所以要求全国的民众都来当兵。进入一个国家,看他治理得怎样就看他的军队;他的军队如果被充分运用,国家就强大。从哪里知道民众乐意去为君主卖命呢?民众看到战事,就像饿狼看到肉一样,这就是民众乐意去为君主卖命。凡是战争,都是民众所憎恶的。君主如果能够使民众乐意去作战,就能成就王业。强国的民众面临战争时,父亲送他的儿子去当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都说:“得不到敌人的首级,就不要回来!”同时又说:“违犯法律,违抗命令,你死,我也得死,因为有本乡的官吏治我们的罪。因此,你在军队中无处可逃,我们迁移也无处可去。”

【评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人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既可以利用人的这一特点,通过教化民众而启发他们的良知和善念,也可以利用人的弱点和缺陷,通过助长人的自私和贪婪,从而达到一些不正当的目的。

3、王之涣《登鹳楼》解读 综述 题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籍晋阳(今山西太),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唐代诗人。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因遭诬陷而去官,从此漫游黄河南北,历十五年。晚年任安县尉,死于任所。性格豪放,有异才,常击剑悲歌,并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其诗景象开阔,雄奇豪迈,音乐性强,每有所作,多被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歌从军,吟出塞”,以善写边疆风光而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作大都失传,仅存绝句六首。《凉州词》、《登鹳楼》,为脍炙人口的唐代绝句珍品。《登鹳楼》,描绘北国壮丽山河,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怀,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给人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艺术感受。属对精密,通俗自然,因而流传甚广。

全诗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日暮时分,远远的中条山雾绕云遮,衬得傍山的太阳也变成了白色;这时,太阳偎依在山后慢慢儿下沉,倏忽间不了。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滚滚黄河涌着滔滔巨浪,浩浩荡荡流入大海。〕

第一层,描绘了日落时瞬间美好奇特的万千气象,写出了黄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的恢宏气魄。

首句有对“日”、“山”动态静态的不同描写,“日”“依”、“日”“尽”为动,“山”静,以静衬动,动得微妙,静得深沉,落日景观,启人联想。

“白日”,是指日落前一种短暂的自然现象。这时,阳光透过地球厚厚的大气层,由于其中水蒸气的作用,使太阳光变成了白色。倘在此时登高观落日,是一种极为壮观的景象。“日”前饰以“白”字,极为形象地描绘出了“日”所处的特定时间,以及“日”所呈现出的特异景象。“依”字,写出了“日”傍“山”的瞬间,依依不舍的情状。“依”与“尽”相照应,其感情色彩既浓又美,逼真地描绘出了太阳偎靠在茫茫中条山身后,既不愿离去,又像是再也不能停留似的,猛然一抖沉了下去,这一霎那神奇美妙的景象。句中的“尽”字,颇有韵味,“日尽”而余晖尚存,这更是一幅多彩的画面,启人遐想无穷。“白日依山尽”句,可谓字字美,画面美,情味美,美得令人心醉。

第二句,写出了源远流长的黄河,奔腾入海的雄伟气势,令人激情满怀,奋发向上。

用“入海流”三字形容东去的黄河,其奔腾逐浪的气势,呼啸东去的声势,写得动人心魄,令人惊叹不已。“入海流”对首句的“依山尽”,落日的景观和东去的黄河,一西一东,一远一近,相互衬托,将“黄河”奔腾不羁的气势写得出神入化,使诗的艺术境界更深,更阔。同时,也将诗人凝神久望“白日”“黄河”的神态,写得逼真传神,极有品评咀嚼的余味。

上联对仗工整:“黄河”对“白日”,近前是楼下滚滚的“黄河”,远处是偎依在中条山身后的“白日”;“海”对“山”,向东是想象中的“海”,向西远眺是巍巍的“山”;“入”对“依”,都是动词,但各具特色,“入”写的是源远流长的黄河,最终的归宿是无际的大海,“依”的参照物是山,带有悄然无声,脉脉含情的意味;“流”对“尽”,“流”强调的是气魄和声势,“尽”修饰的是“日”徐徐下落,静谧美妙的景观。“黄河入海流”句与首句相映衬,描绘出了落日山河的苍茫壮阔景象,令人心旷神驰,激发着人们登高望远的雄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领略千里之外的无限风光,只有不怕劳苦,不畏艰难,勇于攀登,再登上一层楼。〕

第二层,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勇于登攀的进取精神,揭示了只有居高才能目极天下,胸括乾坤的深刻道理。

“欲穷千里目”句,表现了诗人伟大的抱负与宽广*怀。句中的“穷”字,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探究,对未知领域的求索精神。

“目”前饰以“千里”,更极目之远。“欲穷”,足诗人登高之急切,探究千里之外的志向之坚定,雄心之宏大,同时也表明了诗人思想境界之高。“欲穷千里目”,是诗人对新天地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企盼。下句,一呼即出了。

第四句,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表现了诗人胸怀豁达,目光远大,勇于攀登,求索无穷的情怀。

“更上一层楼”紧承“欲穷千里目”,属对精密,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思想。“一”对“千”,“层”对“里”。诗人将这些普通的词儿组进诗句,却有了特殊的意义,揭示了“一”与“千”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形象地表明了无“一”则无“千”,这一极为深刻而又极其普通的道理;“层”与“里”,也是同样的关系。这样,“一层楼”与“千里目”紧紧地扣合在一起,通俗浅显的字,表达了明晰深刻的哲理。“更上”紧扣“欲穷”,“欲穷”的是千里之外,“更上”的是“一层”,“一层”之上还有“一层”,“千里”之外还有“千里”,表现了诗人豪放豁达和容天括地*怀。诗人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也融进了字里行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句美,哲理深:在人生的征途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这一哲理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因而这首诗千百年来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赞美。

这首诗写作者登临鹳楼所宏阔的万千景象,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深刻地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诗的前两句写景,写诗人远眺落日,近察黄河,目送巨流奔腾入海。“白日”、高山、“黄河”、大海组成了宏伟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激情。诗的后两句即景生情,以情写感,启人目极千里,激人奋发向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寓有生活的哲理,含有人生的真谛,对人启迪深,教益大,成为千古传诵名句。

点击查看更多扁鹊见蔡桓公原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lisun.cn/articles/188.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