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②声。
桃花潭③水深千尺④,不及⑤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 ②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④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⑤不及:比不上。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1)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_____”,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____”,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送行者 乘舟)
(2)诗的后两句是“____”(表现手法),进一步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桃花潭。“____”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尾一句的抒情作了伏笔。
(抒情 深千尺)
(3)结尾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朋友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
(4)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句,他说:“若说王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已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_____”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自然而又情真。所以,“_____”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不及 桃花潭水)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拓展阅读
1、杜甫《夜宴左氏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夜宴左氏庄》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诗词之一。《夜宴左氏庄》全诗取象自然而脱俗,林风、纤月、湛露、净琴、暗水、花径、春星、草堂,使诗篇透着隐隐的生气和散着丝丝的野趣;而叙事如检书、看剑、引杯、咏诗,又不辜负风月,极切于情景,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毕具;不单如此,再经由杜甫笔夺造化的炼字工夫,用“落、张、流、带”等字将上述意象巧妙地点缀联接,不觉句句清新逼人,妙不可言;而末一联杜甫又用含蓄不尽的笔法点出自我感受,既应景又情真意切,自然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不禁陶醉在全诗的和谐之美中。
林风纤月落, 衣露静琴张。
暗水流花径, 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 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 扁舟意不忘①。
注:①杜甫曾漫游吴越四年,江南水乡的秀美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①吴均诗:“林疏风至少。”谢朓诗:“疏芜散风林。”《杜臆》谓林 风与,衣露相偶。鳌按:林风则微,风林则大,只颠倒一字,而轻重 不同。古诗:“两头纤纤月初生。”张绰诗:“云表挂纤月。”
②《说苑》:“孺子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或以衣为琴衣,非是。 谢朓诗:“静琴怆复伤。”《诗》:“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③李百药诗:“暗水急还流。”庾肩吾诗:“向岭分花径。”
④梁简文帝《神山寺碑》:“照影春星。”张伯复《诗话》:“春星带 草堂”,古今传为佳句,只一带字,便点出空中景象。如“玉绳低建 章”,低字亦然。带,拖带也。《北山移文》:“草堂之灵。”
⑤江淹《伤友人赋》:“共检兮洛书。”
⑥吴咏,谓诗客作吴音。
⑦《史记》:范蠡乘扁舟,游五湖。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流”和“带”两个字的妙处。(5分)
2有人评论本诗抒发的情感有矛盾之处,较为复杂,请作简要分析。(6分)
2、《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和解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4分)
(1)水尤清冽( ) (2)佁然不动 ( )
(3)往来翕忽( ) (4)悄怆幽邃(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分)A.本文选自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B.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C.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D.从“似与游者相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宁静幽雅,清新自然的。
【小题4】《小石潭记》短短一百余字,向来以笔简意丰为人称许。清代学者何义门评点文中“闻水声,如鸣珮环。”一句说道:“水激石而成声,一句中将下两层都暗领。”意即此句明写水而暗写石,言简而意丰。请你任选文中一句,用精辟的语言点评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4分)
我选择:
评点:
【小题1】尤:格外。(2)佁然:呆呆的样子。(3)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4)悄怆:忧伤的样子。
【小题2】(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小题4】答案要求:用语精炼,评点恰当。(选择1分,评点3分)
评点示例:写鱼动静结合,写水虚实相生。处处围绕题目中“石”字来写,笔墨俭省而意蕴丰富。
【小题1】试题分析:“尤、翕忽、佁然、悄怆”几个词语都是文下注解中的重点词语,其中“尤”要特别记忆,是“格外、特别”的意思。“佁然”要注意不能缺少“然”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可、许”“斗、蛇”等。“可”应译为“大约”,“许”表约数,可译为“来”。“斗、蛇”都是活用词,名词用作状语,译为“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宁静幽雅,清新自然的”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课文的“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凄清、寂静,而非清新自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言文的大致内容、主题、写作背景等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学的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去判断、去衡量。
【小题4】试题分析:“用精辟的语言点评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是本题的具体要求。读全文可知,本文中写鱼,“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写水,借助写鱼侧面写出水的清澈。“不可知其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写景之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有借景抒情的手法。因此,从动静结合、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角度都可拟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点评: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伏笔照应、托物言志、铺垫悬念、象征、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等。
3、蝶恋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赵令畤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①。
尽日沉烟香一缕②,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③。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④。
【注释】
① 止:犹只。② 沉烟:点燃的沉香。③ 宿酒:昨蜍所饮的酒。 恼:撩惹。恼破:恼煞,极尽烦恼。④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8、结合词意,简要赏析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两句。(5分)
9、全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
8、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2分)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2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雨打花落、春之将逝的感伤之情。(1分)
9、(1)感叹青春将逝之情(答惜春伤春之情亦可)。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借写清明雨打落红杏,含蓄地表达对美好的时光易逝的嗟叹。(2)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写主人公一个人在深闺闲居,尽日沉烟香一缕写整日对着一缕袅袅沉香出神。(3)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主人公只好空对屏风怅望,而小巧的画屏上画的正是爱人所去的西江之路。(感情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译文】
想要减掉罗衣,可是寒气还没有退去。珠帘也无心卷起,一个人在深闺中闲居。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
终日无聊闷坐,看着沉香的轻烟一缕。昨夜喝闷酒而大醉,今早醒来得太迟。被惜春的情怀所困,心中充满了愁绪,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我泪眼凄迷,呆呆地望着小巧的屏风,那上面画的是遥远的西江的水路。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由赵令畤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写春日闺中怀人。语言婉约清丽,情致柔各缠绵,意境蕴藉含蓄;结尾馀韵不尽,神味久远,深得好评。本词写闺人的伤春怀远之情,用语简练,清超绝俗。
这首抒写闺中怀人之情的词,语不多,情无限,写得清超绝俗,澹雅疏秀,别具一格。
上片首句写冬春之交闺客佳人欲减罗衣,却又踌躇起来,因为她感到此时寒意犹未消去,暗示了女主人公因气候变化无常而最难将息的心情。不卷珠帘,人深深处。虽未直接说出闺中人的心绪,却画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蝶恋花·感怀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密州上元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春景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小雨初晴迥晚照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重游晋祠题壁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欧阳修)欧阳修:蝶恋花蝶恋花(柳永)蝶恋花(晏几道)晏几道:蝶恋花蝶恋花(苏轼)蝶恋花(晏殊)蝶恋花(赵令畤)赵令畤:蝶恋花蝶恋花(周邦彦)蝶恋花(贺铸)蝶恋花 阅读答案蝶恋花 桐叶晨飘 阅读答案蝶恋花 暮春 阅读答案
以下两句点明女主人公愁闷的表层原因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这场雨,不仅使气候寒未去,欲减罗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所以,帘虽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关切庭院中的花儿,迫不及待地问询:红杏枝头花几许?当然,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定然会遭到的命运了。她仿佛看到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射而已。但从其情绪之强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了。词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当别有感恨。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结果却被一场无情风雨破坏了。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这两句词实是颇富有象征意味的。
词之上片,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
过片三句,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尽日,即李清照所说愁永昼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可见恨深酒多,以致一时难醒了,而醒来仍然是空对沉烟香一缕而已,此种境遇何等难挨!恼破春情绪,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
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佳人怀人心事。飞燕又将归信误,她多么希望燕子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如史达祖笔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双燕,非常令人失望。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小屏风上西江路,淡烟流水的画屏上画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当初心爱之人正是从这水路远去的!歇拍写出了闺人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草堂诗余正集》评此词结句曰:末路情景,若近若远,低徊不能去。这一评语,极为准确,精炼地概括出此词含蓄蕴藉、语婉意深的风格。蝶恋花·感怀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密州上元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春景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小雨初晴迥晚照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重游晋祠题壁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欧阳修)欧阳修:蝶恋花蝶恋花(柳永)蝶恋花(晏几道)晏几道:蝶恋花蝶恋花(苏轼)蝶恋花(晏殊)蝶恋花(赵令畤)赵令畤:蝶恋花蝶恋花(周邦彦)蝶恋花(贺铸)蝶恋花 阅读答案蝶恋花 桐叶晨飘 阅读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55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