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友人》全诗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6 10:51:48

李白《送友人》全诗翻译及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②白水:明净的水 。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为别:分别。

④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又称“飞莲”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征:远征,远行。

⑤浮云:飘动的云。

⑥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⑦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现在。

⑧萧萧:马的嘶叫声。

⑨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开,分别。[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的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评点:

这是一首情深意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描写了李白和朋友策马辞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告别地点。诗人将朋友送至城外,两人并肩缓辔,不忍分别。遥望远处,外城的北面横亘着翠绿的山峦,波光荡漾的流水环绕城东。在这两句诗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就写出了对仗工整的对偶句。“青”、“白”相间,色彩鲜明。一个“横”字将青山的静姿勾勒得极其生动,而一个“绕”字则描绘出了白水的动态。诗人的笔墨潇洒自如,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寥廓清晰的秀美图画。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朋友就像那蓬草一样随风飘远,不知飘到何处!这两句诗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打动人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四处漂泊的关怀之情。

尾联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情意更加深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手”,只是一个分别时的动作,至于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情景。诗人化用古典诗句,用了一个“班”字,写出了新意,将缱绻情谊表达出来,可以说是笔法精湛。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诗中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互相映衬,色彩绚丽。班马长鸣,形象新鲜生动。自然美和人情美完美统一起来,可以说是气韵灵动。本诗节奏明快,虽是离别诗,却没有一味表达伤感,而是在乐观中让读者体味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这也是李白送别诗历来为人称道之处。

二、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拓展阅读

1、杜甫《赠》古原文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释:

1.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色小花,秋枯根拨,随风飘荡。故常用来比喻的行踪飘忽不定。时杜甫二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2.未就: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好*,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两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3.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赠》是唐代伟大杜甫写给伟大的两首赠别。其一为五言古,在这首中作者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山林的羡慕之情;其二为七言绝句,在这首中作者自叹失意漫游,怜惜兴致豪迈却怀才不遇。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天宝四载(745),二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论文,相爱如弟兄。这年秋天,杜甫与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中慨叹二漂泊不定,学道无成。"痛钦"二句,既是对好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谊之诚挚。这是现存杜中最早的一首绝句。《杜镜铨》引蒋弱六语:"是一生小像。公赠最多,此最简,而足以尽之。"

杜甫与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七绝《赠》,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肖像。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一幅生动的艺术形象,的风采、气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此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杜二甫》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前称雄,实际上,杜有言外之意: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的写照。在七绝《赠》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的其他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推向了最**。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中的重要价值:“按太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中,却是用来象征豪放不羁的精神。

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的傲岸与狂放。

2、《塞下曲六首》之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释:

1、塞虏句:言塞外胡兵趁秋天谷熟,南下掠夺。虏,古代对胡的蔑称。

2、天兵:即官兵。第二首已注。

3、将军句:意谓将军领命出征。虎符,即兵符。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以铜铸虎形,背有铭文,分两半,右半留君王,左半授在外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时,由使臣持之验合,方能生效。

4、龙沙:我国西部西北边境的沙漠地区。《后汉书·班超传赞》:定远(班超封定远侯)慷慨,专功西遐。坦步葱、雪,咫尺龙沙。贤注:葱岭,雪山。龙堆,沙漠也。

5、边月二句:言夜月映弓影,严霜耀剑光。综谓战斗不分昼夜与寒暑。

6、玉关句:谓征战不已,归期无望。《汉书·广利传》:太初元年,以广利为二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郡国恶少年数万以往,期至二师城,取善马。比至郁城,郁城距之,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使使上书言罢兵,天子大怒,使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二师恐,因留屯敦煌。殊,副词,犹;尚。

⒂虎竹:兵符。龙沙:即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嗟:感叹。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这两句是说,高寒的边塞之上,将士月夜行军,边月似在体恤将士,月光随着弓影移动;浓霜已降,将士的旌甲和宝剑之上落满霜花。这里,隐去了将士行军威武的雄姿,只用“边月”、“弓影”、“胡霜”、“剑花”四种景色,即烘托出边军之军威、行军之急迫、将士不畏严寒之气概,可谓传神之笔。

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写戍边战士的苦况有家无归的无奈。有风天子穷兵黩武之意。

首二句写胡汉两军对峙。第三句写将军奉命出征。四、五、六句写戍边苦况。末二句写归期莫知,闺长嗟。少妇长嗟,说明战争不仅给士兵本带来了痛苦,而且连家庭。

3、《商隐·无题二首》阅读答案 注释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一首有作者自己直接出场的无题,抒写对昨夜偶然相值、旋成间隔的意中深切的怀想。原题二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的句,看来所怀想的对象可能是一位贵家女子。

开头两句由今宵情景引发对昨夜的追忆。这是一个美好的春夜: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空气中充溢着令沉醉的温馨气息,一切都似乎和昨夜相仿佛。但昨夜在“画楼西畔桂堂东”和所爱者相见的那一幕却已经成为亲切而难以追寻的记忆。没有去具体叙写昨夜的情事,只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读者自可意会。“昨夜”复迭,句中自对,以上下两句一气蝉联的句式,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致的格调,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

三、四两句由追忆昨夜回到现境,抒写今夕的相隔和由此引起的复杂微妙心理。两句说,自己身上尽管没有彩凤那样的双翅,得以飞越阻隔,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自有一线相通。彩凤比翼双飞,常用作美满爱情的象征。这里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示爱情的阻隔,可以说是常语新。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则完的独创和巧思。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特别是它*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线(实为角质),更增添了神异色彩。正是从这一点展开想像,赋予它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这样一个略貌取神、极新奇而贴切的比喻。这种联想,带有更多的象征色彩。两句中“身无”与“心有”相互映照、生发,组成一个包蕴丰富的矛盾统一体。相爱的双方不能会合,本是深刻的痛苦;但身不能接而心则相通,却是莫大的慰藉。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单纯的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欣喜,而是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安。尽管这种契合的欣喜中不免带有苦涩的意味,但它却因身受阻隔而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它不是消极的叹息,而是对美好情愫的积极肯定。将矛盾着的感情的相互渗透和奇妙交融表现得这样深刻细致而又主次分明,这样富于典型性,确实可见抒写心灵感受的才力。

五、六两句乍读似乎是描绘所经历的实境,但也不妨理解为因身受阻隔而激发的对意中今夕处境的想像。钩、射覆,都是酒宴上的游戏(前者是传钩于某手中藏着让对方猜,后者是藏物于巾盂之下让猜,不中者罚酒);分曹,是分组的意思。在的想像中,对方此刻想必就在画楼桂堂之上参与热闹的宴会。宴席之上,灯红酒暖,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钩,分曹射覆,气氛该是何等热烈!越是阻隔,渴望会合的感情便越热切,对于相隔的意中处境的想像便越加鲜明。“春酒暖”、“蜡灯红”,不只是传神地表现了宴会上融怡醉的气氛,而且倾注了强烈的向往倾慕之情和“身无彩凤双飞翼”的感慨。此刻处境的凄清寂寞自见于言外。这就自然引出末联的嗟叹来。

“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在终宵的追怀思念中,不知不觉,晨鼓已经敲响,上班应差的时间要到了。可叹的是自己正像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匆匆走马兰台(秘书省的别称,当时正在秘书省任职),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这个结尾,将爱情间隔的怅惘与身世飘蓬的慨叹融合起来,不但扩大了的内涵,而且深化了的意蕴,使得这首采用“赋”法的无题,也像他的一些有比兴寓托的无题一样,含有某种自伤身世的意味。

商隐的无题往往着重抒写主公的心理活动,事件与场景的描叙常常打破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这首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典型。起联明写昨夜,实际上暗含由今宵到昨夜的情景联想与对比;次联似应续写昨夜,却突然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像,末联则再回到自身。这样大幅度的跳跃,加上实境虚写(如次句),虚境实写(如颈联)等手法的运用,就使得这首采用赋法的无题也显得断续无端,变幻迷离,使读者感到困惑了。其实,把它看成古代歌中的“意识流”作品,许多困惑和歧解原是不难解决的。

4、《天末怀》原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过。

应共冤魂语,投赠汨罗。

简介

《天末怀》是唐代大杜甫写思念的抒情名。此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作文章忌讳坦荡的命途(逆境发奋,才易写出名篇),奸佞小最喜欢好犯错。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注释

⑴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因永王嶙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⑵君子:指

⑶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⑷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的行程担忧之语。

⑸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总是薄命遭忌。

⑹魑魅:鬼怪,这里指坏或邪恶势力。过:过错,过失。这句指被贬是被诬陷的。

⑺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杜甫深知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⑻汨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笼罩一片悲愁。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想念之殷。代着想,“怀”之深也。挚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心灵。

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过”,隐喻长流夜郎,是遭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无置身地。”这二句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屈原。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飞驰想象,遥想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应共冤魂语,投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千载同冤,斗酒百篇的,一定作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的抒情,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如展读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唐宋醇》:“悲歌慷慨,一气舒卷,杜交好,其特地精神。”

5、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⑵,时有幽花一树明⑶。

晚泊孤舟古祠下⑷,满川风雨看潮生⑸。

注释

⑴淮:淮河。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⑵春阴:春天的阴云。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⑶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⑷古祠:古旧的祠堂。

⑸满川:满河。

参考

春天的阴云垂落在旷野,田野里到处绿草青青。偶尔看见幽香的花开放,那一株树因此明亮美丽。黄昏的时候,我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

创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秋冬之际,被政敌所构陷,削职为民,逐出京都。他由水路南行,于次年四月抵达苏州。这首是其旅途中泊舟淮上的犊头镇时所作。

《淮中晚泊犊头》是北宋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二句在春天沉沉的暗绿的背景上,突出描绘了耀眼而幽独的花树,富有象征意义,后二句在泊舟古祠,在满川风雨中独看涨潮的即景描写中,寄寓了对*风雨不定、阴晴难测的状况,镇定自若、处之夷然的心态,而在平和心境的暗示中,又显露了内心深处的愤激不平。色彩明暗、景物动静对照强烈,抒情气氛极其浓郁,感情借景物言之,尤觉含蕴悠远。

这首小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感到乏味。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作者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不能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作者欣,这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在乘船看花。

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是很快意的。

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送友人》全诗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3211.html

热门阅读

  1. 雷锋手抄报一年级
  2. 课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写冬天寒冷的诗句
  4. 国庆节作文瞩目的中华
  5. 《牛郎织女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6. 情感散文:年华可堪听雨声
  7. 去处的造句
  8.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设计范文
  9. 增强共青团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总结范文
  10. 学生给母校的毕业赠言祝福语汇总
  11. 2019早安语录正能量
  12. 大学毕业生的实习总结报告3000字
  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模式的特点和对策论文
  14. 二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15. 猴子捞月亮故事有一座山上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