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5 22:14:11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赏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1-2]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旧址在今山西永济县,唐时属河中府。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唐人海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惜乎大浪淘沙,历史无情。鹳雀楼本身既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采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然而,其中王之涣所作的这一首《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真是天衣无缝。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拓展阅读

1、“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这两句的意:月亮仿佛就近在窗前,银河仿佛要流进房门那样低。写春季月夜的景色——天快亮了,下弦月照在窗户上,抬头望去,好像月亮就在窗前;银河下斜,低得似乎要破门而入。这一“近”一“低”字,写出了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的表现出“高卧”的情趣,又委婉含蓄的写出了人流离他乡、夜不成寐的压抑和悲苦。

出自沈佺期《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⑴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唐时属巴州,又名五盘岭、七盘山,有石磴七盘而上,岭上有七盘关。

⑵游:人对流放的婉转说法。

⑶高卧:此处用以形容旅途的寂寞无聊。

参考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外,如今在七盘山的西面高枕而卧。

拂晓的残月很近地挨着窗子,天上的银河向西低垂,仿佛要从门户中流入。

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凄清的夜里,传来了子规的哀啼。

我孤身在外,无依无靠,空自留在这里听那子规的凄鸣,褒城里传来公鸡报晓声。

《夜宿七盘岭》是唐代人沈佺期的作品。此描写人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惆怅不寐的愁绪。抓住凌晨时分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巧加刻画,充分表达了人被远流他乡的哀苦心情。这首是初唐五律的名篇,表现出人有较高的艺术才能,巧于构思,善于描写,工于骈偶,精于声律。

这首五律首联破题,说自己将作远游,此刻夜宿七盘岭。“独游”显出无限失意的情绪,而“高卧”则不仅点出住宿高山,更有谢安“高卧东山”的意味,表示将“独游”聊作隐游,进一步点出失意的境遇。次联即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

三联是写夜宿的节物观感,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这里,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末联承“子规啼”,写自己正浸沉在杜鹃悲啼声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浮客”即游子,人自指。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说:“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此化用其意。“空留听”是指杜鹃催归,而自己不能归去。过“褒城”便是入蜀境,虽在七盘岭还可闻见褒城鸡鸣,但人已经入蜀远别关中了。

2、长安秋草古留的

吴市畸人,燕都逐客,南冠寄食,西第佣书。

已伤飒飒三秋,更苦奄奄一病。

繁华耀日,难依桃李荣;乱叶吟风,空逐梗萍困。

睹兹衰草,倍触羁怀。

爰托篇章,聊鸣感愤。

春光一夜到皇都,细草茸葺茁九衢。

绿作酒茵花底布,青为舞席树边铺。

才发园林又离落,已遍郊墟及城郭。

微寒微暖日融融,不雨不晴烟漠漠。

别有轻风拂面来,似教著意一时栽。

初生墙角那输柳,渐长阶前不辨苔。

初生渐长春亡赖,颜色虽同异根蒂。

已效虞兮号美人,还随郑氏名书带。

从他曲径与平堤,百里春城一望齐。

衬将乳燕呢喃舌,染向名驹蹀躞蹄。

长长短短纷如许,何处冶游无笑语。

醉时藉枕任孙,斗处追寻怜士女。

水边林下偶潜窥,正在名园逐队嬉。

罗袖低笼藏不见,翠钿轻落隐难知。

风来枝叶交相亚,亦有幽花自开谢。

根软偏宜踘蹴场,茎柔不耐秋千架。

别生一种深宫里,宫树宫云贵相比。

内庭尝映小娥裙,驰道曾承至尊履。

更有春期暗里潜,和泥印出凤鞋尖。

行云只恐朝将化,多露宁愁夜欲沾。

一春将尽封姨恶,草头红日浑如错。

已当二月三月余,渐见桃花李花落。

落花无数随泥淖,时过难干草相较。

蝶翅初依帘幂间,蛙声偏向池塘闹。

长夏犹然好时节,一到凉天有分别。

才经秋雨便离披,更入秋风易销折。

秋雨秋风打复吹,秋风萧索一庭悲。

江州司马衫都湿,金谷姬人发乍披。

轻云蔽天寒意动,遂有微霜忍相送。

泥深张径昼无人,水落谢池宵不梦。

道傍篱下总葳蕤,欲直还欹力不支。

恍类名花初睡后,只疑弱柳乍眠时。

如绵似雪苔相衬,半死枯有谁认。

飒飒无缘入纤手,萧萧祗合随衰鬓。

背霜几种人留得,憔悴无过迟顷刻。

腐时不若化流萤,死后可怜同促织。

纷纷傍岸复临流,客到寒郊不肯留。

拾翠已忘前度乐,踏青谁记昔时游。

远目何堪立高垄,但有枯荄目前壅。

青处难寻学士湖,白边错认明妃冢。

此时豪华游猎客,蹂躏何曾少怜惜。

犬鹰空说有精神,狐兔自然无窟宅。

莫怪山童不管取,天心催折人无主。

鸟从雪下啄还悲,犊过霜前啮尤苦。

北风射人寒益峭,漫向空原恋残照。

斧斤但许给山樵,烟火只堪供野烧。

独有天涯作羁旅,几回欲削还延伫。

忍教落叶无栖泊,任取飞蓬多伴侣。

也知人世自无情,此草虽枯旋复荣。

待得春风吹到处,丛丛重向日边生。

3、“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意思及

[文] 在那一片苍茫的水田上,白鹭自在地飞舞着;在那浓荫森森的树林里,黄鹂鸟不停地婉转啼叫。

[出自] 维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释:

烟火迟:因久雨空气湿润,烟火上升缓慢。

藜(lí):一种可食的野菜。

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

饷:送饭食到田头。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指初耕的田地。

漠漠:形容广阔无际。

阴阴:幽暗的样子。 夏木:高大的树木。

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

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理。

清斋:素食,长斋。

露葵:冬葵,古时蔬菜名。

野老:人自称。

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海鸥何事更相疑: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到海上从鸥鸟游。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明日再往海上,鸥鸟飞舞而不下。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文1: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 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山中养性,观朝槿晨开晚谢; 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 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文2:

连日阴雨,空荡荡的山林中格外宁静。气压太低,煮饭的烟火起得非常迟缓。广漠的水田中不时有白鹭飞起,浓荫蔽翳的树林中传来阵阵黄鹂鸟的歌唱。为修习静养功,我在山中默默地观察木槿早晨开花的情形;为餐用素淡的斋饭,我到松下去采摘带露水的绿葵。我已经与世无争,像《庄子》中所说的野老那样,与人毫无隔膜,而那些本来与人亲近的海鸥为何还生疑心而躲开我呢?

文3:

连绵的阴雨暂歇,山林中燃起湿润的炊烟,农家把蒸熟的饭菜送给村东耕田的人。广阔的水田上飞翔着白鹭,浓浓的绿荫里黄莺婉转鸣啼。在山中修养静性观看朝槿,森森古松下,采摘带露的葵菜。已和山村老翁一样不与人争逐名利,海鸥为什么还要对我猜疑?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维隐居地。《旧唐书·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夏,百鸟飞鸣,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句,便讥笑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精采数倍。”(《石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人独处空山中,幽栖松林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人自谓。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维田园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这首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参看赵殿成笺注《右丞集》卷十)

点击查看更多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54692.html

热门阅读

  1. 小学描写春天的古诗大全
  2. 白梅天堂诗歌
  3. 关于爱国卫生的工作总结
  4. 女教师妇女节演讲稿
  5. 面试人事一分钟自我介绍
  6. 大学生不错的暑假计划
  7. 古代凄美伤感爱情诗词
  8. 2016发给妈妈的母亲节短信祝福语
  9. 有关伤感的朋友圈说说
  10. 激励斗志的诗句
  11.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
  12.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文:家乡的雪景
  13. 课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模板
  14. 中国神话故事《十二生肖》
  15. 感恩节给情人的祝福语
  16. 竞岗副处长职位演讲稿
  17. 爱迪生的故事阅读理解
  18. 《天蓝色的彼岸》读后感1200字
  19. 诗歌欣赏:一场缘最美的遇见
  20. 大班集体舞活动《认识你呀真高兴》教案
  21. 2016年重阳节祝福短信息
  22. 给女性朋友的生日祝福语
  23. 我想有一朵七色花的诗歌
  24. 无私奉献甘做人梯演讲稿
  25. 描写同学情谊的句子大全
  26. 机械生产实习报告2000字
  27. 最经典的50句古诗句
  28. 风的变化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29.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案范文
  30. 关于赞美父亲的诗歌大全
  31. 关于七绝除夕的诗句
  32. 摘抄大自然的好词好句
  33. 生产消费者力量一书的读后感
  34. 劝导别人的句子
  35. 我懂得了习惯背后的艰辛日记
  36. 怎么用绵延不绝造句
  37. 圣诞节给朋友的祝福短信18条
  38.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
  39. 小学语文教师有效特色课堂的活动总结范文
  40. 把辉煌留在昨天的演讲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