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5 18:16:04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此诗第一句点出送客是在渡口。它在一片婆娑的杨柳掩映之中,所以说“杨柳渡头”。句尾的“行客稀”三字则写渡口的冷落。这其中隐隐透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全句从静与动两个侧面清晰地描绘出江边送客时的情景。第二句写客船已发,送行者即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站在岸头目,送友人,心逐江波。情思悠远。这时,惜别变为对朋友一路行程的关心。这两句,既是环境的安排,也有气氛的烘托,为以下的感情抒发作了准备。

七绝的第三句多是全篇的关键。这一承转句的作用在于开拓诗境。格调的高下,笔法的工拙,要看这一句。本诗的第三句以春色比友情,可以说是翻空出奇。朋友的惜别相思之情,同季候上的春色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但诗人用这一比喻,却使人觉得诗格外生色。不仅是因为这个比喻新奇。而且它能化无形为有形,能将主观情感转变为客观事象。于是“相思”成了目可以视,耳可以闻的东西。似乎它的浓淡,深浅,也都可以体察入微。一句话,“春色”即为“相思”的表征。人们对春色的所有美好感觉、印象,乃至古往今来**人墨客对春色的歌咏,此时也都成了“相思”一语的丰富内涵。

两个事物,不管它们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有某一点相近,即可构成比喻。这一比喻之所以好.首先因为它是合于情理的。仔细一想,人们的友爱,朋友的情谊,不正象那使万物滋荣,随着东风细雨染遍山川原野的春色么?春色不也如同友谊那样情意绵绵么?人们生活在友爱之中,心里会泛起无限春意。朋友间的感情交流。也恰如温馨和煦的春风。从诗的上下文说,这一比喻是承接第一句的“杨柳”而来。由“杨柳”.可以想象一派蓬勃烂漫的春景。从第二句的“罟师荡桨”四字.也可以想见那一江浓绿如酒的春水。这是就眼前景物取譬,现成而无生硬之感。

取以作譬的事物“春色”充溢天地之间,无处不在。从行人一方着眼,便是朋友的深情厚爱无时无刻不在他身边,于是他感到自己的好友始终跟自己一道。满目春色即是他的颜色,江上氤氲之气便是他的呼吸。所有这些,无非是说真挚的友情不怕天长水远,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可若是直接这么说出来,那就不成其为诗了!(齐天举)

王维的送别诗,几乎首首都有新意.这一首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感情深切浓郁.

首二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杨柳渡头是实写春景,既为下面的别后相思伏笔,又渲染送行的环境气氛.在杨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烂漫的时候,与朋友分手, 心情尤为抑郁.这是以美景反衬离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的意象又暗示离别."行客稀",表现别后渡头岑寂之景.行客越来越稀少了,只有诗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友人远去。

这又是采用了反衬手法."罟师荡桨"句再添一笔:

连渔人也都摇着船桨,向着近水的曲岸边荡去准备归家了.诗人却忘了归家,他的身心都被离去的友人带走了.今人刘拜山云:"行客,罟师本属局外,却被牵入局中,借彼之漠不关心,形己之深情独往.烘染无痕,妙不着力."(《千首唐人绝句》。

后两句,描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明人钟惺《唐诗归》评说:"相送之情,随春色所至,何其浓至!末两语情中生景,幻甚."可谓深得其妙。

钟惺所指出的这种以情中所生出之幻象,幻境抒写离别的手法,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及北宋诗人郑文宝的诗句"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柳枝词》),都明显地受到王维这首诗的启发。

拓展阅读

1、浅\陶渊明田园山水诗风格差异

摘 要: 、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都以平淡、静谧为主要风格,但两者间有所不同。诗与世俗生活有较大距离,体现了一种清高、自的士大夫情怀,而陶诗却充满了本真的生活气息,平易朴素,亲切可爱,有着对现实人生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认同;艺术表现上诗更注重形式美,而陶诗则浑然天成,自然流畅,不假雕饰,天然本色。

与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田园山水诗人。由于时代背景、*观点、人生态度、文化教养、艺术境界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在田园山水诗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差异。

、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都以平淡、静谧著称。的田园山水诗更为冷寂、静穆与安详,有些诗透出看破红尘的淡漠,充满*的神秘感。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却充满了世俗的生活气息,平易、朴素、可亲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的肯定和对日常凡俗生活的认同。造成这种风格境界差异的表面原因是由于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作的描写对象多是远离尘世的寂静山林,并非真正的农村,即使诗中有“野老”、“牧童”、“浣女”的形象,也是他文人士大夫隐逸心态的一种点缀,不是以写实为主要目的,而是追求空灵淡远、静穆的美,诗歌意象多像一幅幅山水风情画。苏坡说:“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而陶渊明描写的是真正的农村生活,他的诗不以精美的充满画意的片段结构诗作,而更注重叙事的完整性、连续性,更加真实自然。

形成两种风格的原因还在于二人思想性格、人生态度和艺术修养的不同。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少有才名,他的读书*生涯较为平顺,偶有挫折,也没影响他的升迁与腾达。他受儒家和佛家的影响,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一度过着谈禅论佛的生活,这使得他与下层人民的生活有了隔阂,他的隐居不是最终的人生选择,而是半官半隐。休憩时在水光山色中去寻找心灵的慰藉,大自然的秀美与恬淡激发了他的*热情,加母亲培养出的他对佛法的兴趣,以及当时人们口谈释老成为时尚,这使得他一直等待着入世机会的同时,仍持有宁静以致远的心思,这种隐居实则是对世俗人生的逃避。在辋川,他游孟城坳、南坨、文杏馆、鹿柴、临湖亭、欹湖、柳浪、竹里馆、辛夷坞等,同道友泛舟吟咏,弹琴赋诗,这种亦官亦隐、名利双收的生活与真正意义上的隐逸是相违的,可见,的田园山水诗只是用士大夫的情怀去观照纯美的自然。

陶渊明则出身没落仕宦家庭,从小生活在农村,早期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这就决定了他与世俗农村田园生活的天然亲和的关系,正如在《归园田居》里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隐逸是对**、士大夫生活的主动回避,是对充满人性的世俗生活的认同,也是对自我本性的尊重。所以,陶渊明视回归田园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的隐居地不是人迹罕至的名山大川,而是庐山脚下的寻常山村;没有那样的华美别墅,只有一间茅屋;来往的没有官僚达人,只是村舍的农民。他过着耕读自乐、淡泊自守的“结庐在人境”的世俗生活,这样的生活完全是当地的农民生活,而这却是作为士大夫阶层的所不屑也不愿的。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了陶渊明诗作的平易、可亲、可爱,幽默与平常心。他的诗具有平民的视角,关心农夫的喜怒哀乐,与他们平等的交往,一起喝酒,拉家常,话丰歉,表现自己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以及虽然艰辛但坚决回归田园的决心。他诗中的意象也是充满农家特点的,诸如南山、草屋、农舍、炊烟、农田、山路、禾苗、霜霰等。而诗中的意象,多写隔世的田园,幽深的山林,只为满足官僚地主阶层的艺术趣味,常会引导人们走向逃避现实的消极道路。

的诗与陶渊明的诗是文人情怀与赤心的区别。

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精于绘画音乐,是南宋画派代表人物,他做过大乐丞,会演奏多种乐器,其佛教修养在唐代诗人中很少有人与比肩。把这些修养无意中融合于诗歌创作中,因此,他的诗作显得特别精致、优美。

陶渊明的诗更近自然,不加修饰,语言纯朴,洗尽铅华,不刻意追求技巧,不事雕琢。他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意象选择不求“雅”,语句不注重对仗、修饰,明白晓畅,冲淡平和,直抒胸臆,真实自然。他的这种境界,承继了汉魏风骨和浑朴的传统,在不经意的文字中,表现了诗人的道家情怀――求真求自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句冲口而出,自然传达出作者*襟。

所处的盛唐,是诗歌艺术的鼎盛时期,他借鉴吸收了以往诗人的形式与技巧,把建安风骨与南朝文采结合起来,他自己曾提出“盛得左风,弥工建安体”的诗学理论,他注重形式美、技巧与思想内容、风骨的结合,因而使他的田园山水诗浓郁而华丽,清淡而味长,形象具体逼真而意境深远。的田园山水诗雅致、洁净,而陶渊明属于返璞归真的真善美的类型。

诗较陶诗,更注重形式美。

用字极为讲究,但不着痕迹,这克服了梁宋*的弊病。他不以句胜,但在重要字、词选择上却颇费推敲功夫,如《过香积寺》云:“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里“咽”、“冷”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极生动、准确地表现了环境的僻静、幽深与神秘。《观猎》中有:“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用“疾”字表现在没有草的冬季原野上,雄鹰视野的开阔,目光的犀利;用“轻”字来表现坐骑奔驰的疾速、轻捷,以此来衬托将军的彪悍与骁勇。从中可以看出,的语言新巧、清丽、俊朗。陶诗语言平淡、朴素,不见华丽的词藻,但语言妙在并不给人贫薄、干枯的感觉,相反极具表现力。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清高、自,完全表现出一种士大夫情趣。而陶诗是与自然、生活相亲和的个人化的感悟与满足,用家常本色的语言表现出来,做到了“情所苦,无不可吐出,景所融,无不可写入”(忻,《稗史》)。

诗注重对仗功夫,其诗对仗轻灵、精巧,不因格律的束缚而显呆板,其中声音与色彩相映衬的对仗相当普遍。而陶诗不追求对仗。

唐顺说:“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文句,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是才气加修养,陶渊明主要是才气加胸怀,赤情怀从胸中自然流露,在词句方面也就顺乎情感,正所谓名士自风流。

2、青门歌台张判官岑参的诗原文及翻译

青门金锁平旦开,城头日出使车回。

青门柳枝正堪折,路傍一日几人别。

出青门路不穷,驿楼官树灞陵

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

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

灞头落花没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

黄鹂翅湿飞转低,关尺书醉懒题。

须臾望君不可见,扬鞭飞鞚疾如箭。

借问使乎何时来,莫作飞伯劳西飞燕。

天色已明城门已经开启,日出城头友人就要离去。

柳枝青青人们正可攀折,一日间路旁几人别离。

道路遥遥望没有尽头,灞陵去连着大树驿楼;

云影照着坐骑色如骢马,落花扑向衣服好似花绣。

路旁胡姬酒家遥遥在望,酒店宴友人天色未晌。

条条丝绳拴着只只酒坛,好酒装满玉缸色如乳浆。

灞陵道上落花淹没马路,和着夜来微雨踏成香泥。

黄鹂翅儿潮湿低低飞过,关故友书信醉后懒题。

友人登程去已望不见,扬鞭策马飞驰快似利箭;

借问为友此去何时再来,莫作飞伯劳西飞燕!

注释

青门:即青绮门,汉长安面三门一。台:即都留台。唐时除在京都长安设御史台外,于洛阳又有都留台。张判官:生平未详。判官,节度、观察和防御等使的僚属。

金锁:指城门上的铜锁。平旦,天亮。

使车回:来京出使的车要回还。使车,出使人乘的车。

驿(yì)楼:指驿站。官树:古时驿道*府所建,称官道,两旁的树称官树。灞(bà)陵:长安有灞桥,附近有汉文帝刘恒的陵墓,称灞陵,古人常在这里折柳别。

征衣:远行人所穿的衣服。绣:一语双关,暗指张判官在御史台供职。

骢(cōng):淡青色马。此处隐指“骢马御史”,《后汉书·桓典传》载,桓典任侍御史时,常骑骢马,官宦畏,京师有语曰:“且行且止,避骢马御史。”

胡姬:胡人妇女。姬,古时对妇女的美称,也用为美女称。垆(lú):旧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亦指酒店。

丝绳:指提酒坛的丝绳。玉缸(gāng):指酒缸。酒如乳:说酒色纯,味香,即好酒。

灞头:即灞陵。

花成泥:花落地上,被踏成泥土。

:潼关以,指洛阳一带。尺书:指书信。

须臾:一会儿。

飞鞚(kòng):指飞马。鞚,有嚼口的马笼头,指马。

伯劳:鸣禽。

创作背景

据《岑诗系年》,这首诗作于乾元年间(765~766),时岑参任右补阙。作者在一个春日里,于青绮门别张氏判官而作此诗。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别诗,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友人别的一个场面,在一个优美的春日的早晨,诗人友人到城门外,在酒店饯别,依依不合友人离去。

诗的一开头就点明即将分别和别的时间,从“青门”写起以照应题目。“城头日出”,看得出天气的晴朗,从中可以感觉到诗人心情的开朗,从而提示了全诗的基调。然而既为离别。就不免有留恋情,这一点在诗的三、四两句所勾划的景物中含蓄地透露出来。“青门柳枝”“几人别”对诗人别起了很好的陪衬作用。

诗的次四句先写步出青门后所见,瞻望前路,遥遥无尽,“路”是景物的中心,与“官树”、“驿楼”一路烘托旅途气氛,隐隐流露出惆怅不舍。然后设想友人登程后情景:“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这两句既以自然美景与远行人相联系,勾划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春日行旅图,而又暗示张判官供职御史台的身份,是一种巧妙的双关笔法。而“花扑”、“云随”又都以物的有倩,衬托了人的不舍。

诗的又四句写酒店饯别。“日未午”与上文“城头日出”联系,看出时间的推移,也从中反映出诗人的挽留。对酒店宴饮场面并未正面细致描写,只用“丝绳”、“玉缸”和“如乳”的美酒来侧写,后文用一“醉”字加以呼应,可见此次宴别宾主都很尽兴。紧接着四句仍以酒店为基点落笔,写饮酒时所见:宾主在酒家畅饮,窗外落花满地,和春夜来微雨被踏成花泥,黄鹂在翩翩低飞,春日美景,烘托着人们的兴致。一个“醉”字,而且醉到书信懒题的程度,可见虽为惜别,而宾主豪兴不减。这一节宴别场面仅用景物来侧写,用笔极含蓄而意境极优美。

诗的最后四句写醉后友登程。“望君不可见”而用“须臾”,故友离去而用“疾如箭”,在诗人感觉中,友人走得太快了,透露出不忍便别;而酒后便扬鞭飞马离去,也可看到友人奔波国事的豪迈姿态。结尾用古乐府歇辞“飞伯劳西飞燕”的成句,贴切地表现出故人深情。

这首诗写别,着重写别的环境,意境十分优美,诗人的心情与诗中的环境一样是开朗而明快的。全诗共十八句,六次换韵,又间用偶句,显得流畅而婉转。

3、安石的七言绝句《上》



北秋阴一半开,


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



诗描写诗人泛舟长所见景物。起句写雨过天晴,阴云半开,天空呈现出晴朗的景象。次句写黄昏时的云霞,暮云低垂,在空中缓慢地移动。作者写景,静中有动,幽远淡雅,情趣横生,寥寥几笔便勾勒了一幅朦胧而略显暗淡的秋暮云图。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两句从写云转写边的青山。青山是“缭绕”的,它曲折萦回,像是要挡住诗人前行的去路,然而正当诗人迷茫时,却看到点点白帆缓缓驶来。正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心中的愉悦感可以想见。这两句写行所见所感,描绘的画面中不仅有山水、白帆,还有人物。那回环曲折青山、时隐时现帆影,都为画面增添了一种闲淡构悠远的意境,与前两句所描绘的秋暮云图浑然一体。


这首诗还蕴含了深邃的哲理,诗人在晦暗的环境中,不断追寻探索,最终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并找到了一种闲淡美。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钟山,追求心境的宁静,创作了大量雅丽工致的绝句,以表达自己闲散恬淡的心绪,这首小诗就是一个典型。



扩展阅读:安石的简介


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财以供天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1067年神宗即位,安石出任宁(今南京)知府,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熙宁七年,安石被迫辞相,再任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罢相,退居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荆公。



扩展阅读:安石的诗词成就


诗歌


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诗的位置。


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荆公体”。[6]张舜民评:“介甫(诗)如空中音,相中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南宋敖陶孙称其诗“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4、四镇薛侍御归岑参的诗原文及翻译

泪沾衣,天涯独未归。

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

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

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

归,相别时,泪水沾湿了衣襟戍守天涯的人只我一个没有回归。

封将军兵败被削官,我又将依靠谁呢?

梦里来到一片湖水山光十分开阔处,家书写好了,却难觅凭寄的`大雁。

幸好你我两家庭院邻近,你如今回去正好顺路帮我捎份家书。

注释

四镇:即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薛侍御:生平不详。

门客:僚属,此处为诗人自指。

书:书信。陇雁:飞越陇山传递家书的大雁。相传大雁善传书信。典出《汉书·苏武传》。

柴扉:柴门,这是岑参自指己家。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或756年(天宝十五年),封常清兵败削官后,诗人感到更加孤单,无所依靠,因而诗中多漂泊意。

当时,安史乱初起,天下为**动,边塞也不得安宁。在此人心惶惶际,久居塞外的诗人自然黯然神伤,更兼归,孑然自处,因此说“相泪沾衣,天涯独未归”。诗人供职封常清幕府颇见任用,可是如今封常清兵败洛阳,被削去官职,诗人不由有物伤其类、痛失知己感,故曰“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觉得无所依傍,孤单伶仃。“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意即路途遥远,信息难通,愁郁情无可排遣。“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两句是诗人强自安慰语,实则是心伤故人远去后,自己将更加孤独,思乡情将更加浓烈。全诗言辞凝滞,愁肠百结。读来感人肺腑,令人满目凄然。

点击查看更多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27691.html

热门阅读

  1. 感恩教师节祝福语大全2016
  2. 写给军人的八一建军节贺卡祝福语
  3. 《松鼠》课文教学设计范文
  4. 销售服装下半年工作计划
  5. 幼儿园《弟子规》诵读周活动总结范文
  6. 晚安问候语
  7. 公司业务员个人工作的回顾及发展计划
  8. 应聘银行个人求职的自荐信范文
  9. 关于感恩老师的优美句子
  10. 201国际森林日公益短信
  11. 支教的心得体会
  12. 优美散文摘抄
  13. 201当兵祝福语
  14. 关于应聘会计师事务所的自我介绍
  15. 24节气之雨水的谚语锦集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