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赏析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8-12 13:11:04

李白《赠汪伦》赏析范文

首先来认识一下诗中所提到的主人公“汪伦”: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拓展阅读

1、《》诗

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这是一首以别表真挚深厚友谊的诗篇。是写友情诗中的佳作,千古流传,布在人口,而村人由此而显名后世。

在天宝十四载曾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宋人杨齐贤在诗注中说: “游泾县桃花潭,村人常酿美酒,以待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指此诗) 。”有部分学者据宋人胡安定的石壁诗序,断定为当地富豪、村豪,可参考。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以短幅状深情。前两句写送行场面,后两句抒感慨。结构紧凑,情景相生,表现了的个性,尤以开创送别诗的新局面而备受人青睐。

诗句一开端,自道姓名,自叙将行。从简洁明快的语言中,可见的个性。告别了盘桓多日的泾县山水名胜,辞行了新旧友人。在登舟欲行之际,总有一些落寞之感,此刻岸这沉寂。情与景相合。“忽闻”一词打破了这将行之际的沉寂环境与落寞的心理定势。突来的一股歌浪冲入耳鼓,以惊疑的心理循声看去,迅速地判断为与村人连手踏地高歌。为己送行。顿时岸边欢歌美舞,声声在耳,句句入心,仿佛幻入了农村春社祭神的盛大节日的欢快之中,心理由压抑而突发为高昂,身心为之一舒。这种热烈而淳朴的场面,融化了自己,自己的心律同踏地的节奏,同声共动。心情激动,精神高扬,生活在这友情的海洋之中,忘掉了过去的一切烦恼、愤怨。只有温暖、幸福、欢乐,让人间化为这平等、自由、相爱的友情世界吧!踏歌送行可能是实情真景,然而作为诗人的描写意象,它却浸透着的个性与审美情趣,颂扬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含任何杂质的真淳的友谊,赞美这种淳美的人性。这正是个性的外化,为所有,而为趋炎附势的利禄之徒所无。在艺术构思上也是别开生面,以壮行色。这与人墨客、达官贵人的祖帐宴别,歌妓侑酒相比,更见世风淳朴,人性淳美。

诗的三、四两句,即景抒情和议论。颂扬纯洁、真挚、高尚的友谊。在看来,友情是不仅有层次上的区别,还有程度上的不同。从与的交往,眼前送行的既热烈隆重,又简朴真率的礼仪上看,无论桃花潭水有几千尺深,也比不上送我的友情深。因此的淳美的人格,也是无人可比的。连类比物,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以潭深比情深,化抽象之情为具体可感知的艺术形象,真是神来之笔,彩绘妙境,空灵蕴藉,情意俱美。

从这首诗可知之交情至深,又可妙悟出他们的友情是建筑在互相敬慕,性格与志趣相投的基础上。是直道己名,直呼,可见性格豪放,心口如一,心无嫌猜。闻讯,特地组织踏歌队伍,赶来相送,为友壮行。性格爽快,热烈朴直。虽有酒与歌,但非酒肉之交。而是以心相托,以诚相见,平等相待。没有尊卑贵贱之别。无形中泯灭了誉满神州的谪仙人与时不知名的平民的界限。这正是这首诗可贵的地方,显示出它的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之交谊,已成千古流传的佳话。今天安徽省泾县桃花潭一带还流传着贫苦农民谒见,邀请游桃花潭,以及江边踏歌送行等美妙的佳话。可见这种淳美人格深深地植在这块生殖繁衍中华民族的古老大地上,代代相续,不断扬弃,奔向更高更美的境界!

2、《杨叛儿》原注释译

【题解】

此诗为开元至天宝年间(713-741年)游金陵时所作。《杨叛儿》为六朝乐府《西曲歌》的曲调名,传世八首。第二首中有:“暂出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遂以此意改写成此诗,是艺术再创作的一首情歌。

诗中描绘了一男一女由唱歌劝酒到醉留的欢愉气氛,表现了极为甜蜜的爱情,较旧题所描绘的情感更为炽烈,生活的调子更加欢快和浪漫,艺术形象更为丰满。

君歌杨叛儿①,妾劝新丰酒②。

何许最关人③?乌啼门④柳。

乌啼隐杨花⑤,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⑥,双烟一气凌紫霞⑦。

①君歌:一作“君家”。杨叛儿:一作“阳叛儿”,原为南北朝童谣,后成为乐府诗题。

②新丰酒:原指长安新丰镇(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所产的酒。此处指江南生产的新丰酒。

③何许:何处,哪里。关人:牵动人的情思。

门:建康(今南京)城门。南朝民间情歌常常提到门,后代指男女欢会之地。

⑤隐:隐没,这里指乌鸦栖息在杨花丛中。

⑥博山炉:古香炉名,在香炉表面雕有重叠山形的装饰,香炉像海中的博山,下有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回环。沉香:又名沉水香,一种可燃的名贵香料。

⑦双烟一气:两股烟缠绕在一起,此处比喻男女两情相悦。紫霞:指天空云霞。

郎君为妾唱一曲《杨叛儿》,妾为郎君端上一杯新丰酒。

哪里最能牵动郎君的情思呢?当然是在金陵西门旁有乌啼的大柳树下。

乌鸦归巢之后渐渐停止啼鸣,在柳叶杨花之间甜蜜地憩息,因为那里是它们的家。让我们也尽情欢饮吧,如果郎君你今天喝醉了,就留住在妾的家。

你看那博山炉中的沉水香正在燃烧着,袅袅升起的两股香烟在空中相互追逐,慢慢地缠绕在一起,就像凌空而舞的美丽云霞,那多么像缠绵的郎君妾意啊。

3、《越中览古》原注释译

【题解】

此诗是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时所写。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从越王凯旋归来乘兴犒三军的得意,到越王回宫骄奢淫逸而忘了当初卧薪尝胆之时的繁盛与享乐,再到历史推演以致改朝换代而豪华不再唯有鹧鸪飞的荒凉,流露出诗人对人事变化莫测、盛衰无常的深深感叹,引发世人以古为鉴的警醒。

越王勾践破吴归②,义士还家尽锦衣③。

宫女如花满春殿④,只今惟有鹧鸪飞。

①越中:指会稽,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今浙江省绍兴市。

②勾践破吴:指的是历史上五岳争霸之事。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之后,越王勾践破吴。

③还家:还乡的意思。锦衣:原指华丽的衣服。典出《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词。

④春殿:宫殿。

越王勾践溃破吴国之后凯旋而归,跟随他一起出生入死的义勇将士们满载喜悦回到家乡,都得到了封,**战袍,开始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越王更是喜不胜收,如花似玉的宫妃侍女挤满了皇宫大院,整日里恣情歌舞,而如今,茫茫越中旧址,只有鹧鸪鸟在断壁残垣上空吵闹着飞起飞落。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原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写别情的七绝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八载(730)前后,寓居湖北安陆时期。此间经常往来于襄阳、江夏一带,结识了比他年长十二岁,诗名已誉满天下的孟浩然,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正值“而立之年”的,襟怀宽广,博学多才,志向远大,与诗才品格俱佳的孟浩然甚是投合。作有《孟浩然》一诗,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首卧松云。”在黄鹤楼前与挚友孟浩然分别之际,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的开篇点明了送别友人的地点和季节,交待了孟浩然此行的去处。黄鹤楼是驰名天下的风景胜地,也是和孟浩然时常欢宴的地方,在此送别友人,是颇具诗意的。和同时的唐诗人崔颢作有《黄鹤楼》一诗,诗中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此时此刻也有“人去楼空”之感。诗人感到欣慰的是,孟浩然此行所去的扬州,在当时是许多人学士向往的繁华的都市,而且,他此行选择的又是阳春三月,百花竟妍的佳期良辰。因此,诗人与孟浩然虽依依惜别,并不“凄凄伤感”。“烟花”二字不仅描绘出暮春时节繁花似锦,风光旖旎的景色,还饱含着诗人对挚友的美好祝愿,希望他前程锦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临江远眺,目送友人乘坐的船只沿江而下,直到从视野中消失,那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溢满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在《望天门山》一诗中,描写了类似的情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那流向天际的滔滔江水和渐渐融入碧空中的“孤帆”,亦是诗人阔达高远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此情此景,寓意深沉,表现了诗人虽郁郁不得志,依旧卓然不群,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孤帆勇进”的人生理想。

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中有志。画面美,诗人的情和志更美。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赠汪伦》赏析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52197.html

热门阅读

  1. 劳动人事竞职演讲稿
  2. 毕业相关事宜承诺书范文
  3. 关于厕所卫生的标语
  4. 内耗的解释及造句
  5. 关于被抛弃的句子
  6. 清明节现代诗词
  7. 2018年电子厂生产流水线实习报告范文
  8. 难忘的年夜饭小学作文
  9. 女生超拽高雅霸气说说大全
  10. 《弟子规》学习心得
  11. 201惊蛰祝福语短信精选
  12. 李白诗《怨情》原文翻译赏析
  13. 用素净造句
  14. 忆江南古诗的诗意
  15. 山韵诗歌九首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