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古诗的诗意

发布时间: 2025-07-22 00:32:53

忆江南古诗的诗意 1

作者用炙热的情感描绘了江南的大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诅国河山的热爱和眷恋。

诗人开篇即点题,“江南好,”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才能年年不忘,才能极力描绘。江南哪里好呢?诗人并没有描绘江南的温柔多情,小巧别致。而是带给大家一组强烈的视觉冲击,用“红”、“绿”这组鲜明的对比色来描绘江南不为人知的好处。作者用词大胆,富有强烈的*力。诗人惯用对比色描绘景物,画面感极强,给人印象深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也是他的名句之一。

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直观描写,下边二首而选取了在苏杭的生活片段,用亲身经历说明为何“能不忆江南”了。在杭州述说了自己山寺寻桂和府邸观潮两个片段,而在苏州时则描绘了馆娃宫中饮美酒赏歌舞的逍遥生活。诗人用简洁的词汇勾勒出苏杭的旖旎风光,令人心驰神往。

三首诗歌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一首诗既有独特的韵味,又能相互烘托。意境巧妙,言简意赅,仿佛置身其中。这首诗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面对诗人描述的大好河山.同学们心中是否涌上一股自豪的心潮呢?那就用你最真挚的感情去歌颂,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吧。

忆江南古诗的诗意 2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忆江南古诗的诗意 3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忆江南·江南忆》的前一首是突出描绘杭州这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读者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后一首词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两首《忆江南·江南忆》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杭州与苏州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忆”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这两首词与《忆江南·江南好》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整体。

拓展阅读

1、清平乐 赏木樨赏析辛弃疾的

少年痛饮。向吴醒。明月团圆高树影。十里蔷薇水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芳芬。怕是九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注释】

①此闲居带湖之作。吴:今苏吴县。按:稼轩自隆兴二年(1164)冬,或乾道元年(1165)春,阴签判任满后,曾有一段流寓吴的生活。木樨(xī西):桂花。按:一本题作“谢叔良惠木樨”。两种题序,互为补充。友人赠桂,思绪流向当年的吴之行。上片写景,以景衬情。下片承“高树影”而咏桂。词人遗貌取神,独由花小香浓着笔。“一点”,极言花之细小,“人间”乃至“世界”,则极言地之广阔,以一点之小而染遍天地之大,足见其芳香之浓烈。花品即人品,由此也见词人胸怀之宽广。

②“少年”两句:回当年曾秋夜畅饮,酒醒吴。少年:泛指青少年时期。稼轩二十六岁至二十八岁流寓吴中,故云。向:面对。吴名,亦名松,苏州河,是太湖最大的支流。自湖东北流经吴县、上海,合黄浦入海。

③“明月”两句:描绘边月下赏桂情景。高树影:兼指月中桂影(传说月中有仙桂,更有吴刚伐桂之说),和秋月映照下的人间桂影。水沉烟冷:水沉寂,烟雾清冷。

④“大都”两句:桂花形小色淡,却给人间带来如此芬芳。大都:不过。宫黄:宫中妇女化妆用的黄粉,此借指黄色的桂花,俗称金桂。直恁(rèn认):竟然如此。

⑤“怕是”两句:桂花凭借秋风秋露,要将整个世界染香。教:叫,使得。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这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时与他的朋友余叔良的一首唱和之词。余叔良其人情况不详。这首词题曰 :“赏木樨 ”。木樨,亦作木犀,桂花别名。辛弃疾咏桂花的词不少,如上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即是。但这首词写得别有情趣,它不专门扣住桂花题材,而是能离开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经历结合来写,境更为开阔,感情更加亲切。

本词上片“少年痛饮,向吴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四句,作者从自己的游踪引入桂花。少年时有个秋夜,在吴痛饮醒来,看见一轮明月,中间映着团团的桂树影子;边桂树,十里花香,飘散在烟波上,倍添清冷之气:天上人间,都笼罩在桂香桂影之中。吴即吴松,在今苏州部,西接太湖。辛弃疾年轻时游过吴,所以他对此地颇为怀念。大概吴两岸,当时桂花颇盛,所以他咏桂花便想起吴之游 。“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两句,这里用“团团 ”来写桂树,水沉,香名,这里用指桂花馨香。词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后看桂影、闻桂香的经历来写桂花,情调豪放,生动自然。

下片“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数语,由写作者自己的经历,转到桂花本身。宫黄,指代宫女以黄粉涂额,是一种淡妆,这里是指桂花。桂花体积小,宛如淡施宫黄,可是开在人间 ,竟然这样芳香。花小、色黄、香浓,正是桂花特征。这几句把桂花特征都写到,但着重写它的香味,抓住重点,与上片相呼应。

这首词境优美,写桂花能抓住其特征,联想自然,用词简练,不愧为词中佳品。

2、梦·兰烬落赏析皇甫松的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注释

①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②暗红蕉:谓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③萧萧:同潇潇,形容雨声。

④驿:驿亭,时公差或行人暂歇处。

译文

更深烛尽,烛光暗淡,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我昏昏欲睡,终于进入了梦乡,梦中是我久别的,正是青梅熟时,雨季,我独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萧萧的夜雨尽情的吹奏,时而听见桥上驿亭边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日出花红胜火,春来水绿如蓝”,此白香山词之警策也,景色是何等的鲜明,情调是何等的亢爽!借用苏东坡的一句来评价它,正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相比之下,此篇显得凄迷、柔婉,又是一种境界—“山色空濛雨亦奇”,换句话说,也就是“语语带六朝烟水气”(俞陛云《唐词选释》评语)。烟水氤氲,山色空濛,美就美在“朦胧”。能赏“朦胧”之美,然后可以读此词。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夜,已经很深了。兰烛烧残,烧焦了的烛灺无人为剪,自拳自垂自落,余光摇曳不定。屏风上猩红色的美人蕉花,也随之黯然,模糊不清了。这光景自然是一片朦胧。词人就在这一片朦胧中进入了梦乡。以下三句,便转写梦境。

“闲梦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梅子黄时雨如雾”(宋寇准句),雨帘掩蔽下的船是朦胧的,雨帘掩蔽下的驿、桥乃至桥上之人也是朦胧的。而这一切连同雨帘,又笼罩在夜幕之中。而这一切连同雨帘,连同夜幕,又隐没在梦云缥缈之中。雨朦胧,夜朦胧,梦朦胧,朦胧而至于三重,真可谓极迷离倘恍之致了。还有那笛声,那人语。笛声如在明月静夜高楼,当然清越、浏亮,但在潇潇夜雨船,却不免呜呜然,闷闷然。人语如于万籁俱寂中侧耳谛听,虽则细细焉,絮絮焉,也还清晰可闻,但一经与雨声、笛声相混,便隐隐约约、断断续续,若有而若无了。词中诉诸读者的这些听觉印象倘若转换为视觉形象,仍然不外乎那两个字—“朦胧”。

随着“朦胧”这一新流派在现代坛上的出现,文学评论家们是非蜂起,对她褒贬不一。或以为“朦胧”即是“晦涩”的代名词。皇甫松这首词之美在“朦胧”,是指它的气象“朦胧”,境界“朦胧”。就语句而言,她字字如在目前,一点也不流于“晦涩”的。披文见情,一读便知词人曾经在风光旖旎的水乡生活和漫游过,水乡的旖旎风情给他留下了永远也不能够忘怀的美好记,使他朝思暮想,使他魂牵梦萦,终至满怀深情地飞动彩笔,写出了风流千的清辞丽句。但“一读便知”却并不等于“一览无余”,细细吟味,全词还是很蕴藉、很耐咀嚼的。具体地说,上两句只写烛残屏暗,而词人在入梦前有一长段时间的展转反侧,居然可知;下三句只写梦中之愉悦,而词人醒时之惆怅又可于言外得之。凡此都是藏锋未露的含蓄之笔,不应草草看过。除此之外,更有一桩费人思量之事,那就是此篇的主旨究为怀念之地呢,还是怀念之人?或者,怀地、怀人,兼而有之?笔者以为,作既怀其地、又怀其人,而以怀人为主理解,可能更接近事实。如果孤立地看这一篇,也许大多数读者都会倾向于“怀地”说。但应该十分注,词人写了章法大致相同的两首《梦》,她们当是一对姊妹篇。据第二首中“梦见秣陵惆怅事,……双髻坐吹笙”云云推断,则此篇所写,似乎也是当年“秣陵”(今京)之事;“人语驿边桥”之“人”,或者就是词人自己和他所钟情的那位梳着“双髻”的姑娘(“双髻”,表明她还是待嫁的少女,当是一名雏妓)吧?按照两首词中交代的节令,此篇所梦为“梅熟日”,亦即农历四、五月间;而下篇所梦则为“桃花柳絮满城”时,亦即暮春三月。若依时间顺序编排,那么下篇应前而此篇应后,互相调换一下位置。果然如此,则“楼上寝”阕既已明白点出具体之地“秣陵”与具体之人“双髻”少女,此篇就不必重出了,其所以泛称“”而泛言“人语”的缘故,岂在此乎?

3、王孙 秋送别集赏析辛弃疾的

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

【注释】

①不仅有《踏莎行》(“进退存亡”)集经句体,亦有此集句体,足见辛词体式多姿。首写秋送别场景,用赋法。次写别后思念,融情入景,幽怨凄婉。

②“登山”句:《楚辞·九辩》:“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③“悲莫”句:《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④“不用”句: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⑤昔人非:苏轼《陌上花》:“陌上花开蝴蝶飞,山犹是昔人非。”

⑥“惟有”句:李峤《汾阴行》:“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在我国代文学的百花园中,有不少集人句子而成的词。它们虽是集人句子而成,但作者给予了新的境,使人读来熟悉而又陌生,自有一番情趣。

从现有文学史料看,我国最早的集句,始于晋代傅咸的《毛 》,它是集《经》句子而成。后继者不乏其人。著名的如宋代王安石,晚年做了许多集句,有达百韵者。文天祥以集杜著称 ,达二百首。集句词始于王安石。而后苏轼有《乡子·集句》三首,且标出所集句的原作者。由于词是长短句,多五言七言的整齐句式,因此,集句词的数量就远不如集句多。辛弃疾的这首《王孙》在辛词中也是仅有的。从其内容看,大致也创作于他闲居西上饶之时。

本词首句“登山临水送将归”,出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辛弃疾用它点出送别之。自从宋玉写了《九辩》之后,悲伤的感情与萧瑟的秋景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抒写悲秋的感情,也成为历代文人的一大传统。如欧阳修的《秋声赋》。

辛词既用《九辩》成句,多情自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伤 ,也就不言而喻了。“登山临水”,也有跋山涉水依依惜别之情。“悲莫悲兮生别离”,见于屈原《九歌·少司命》,它的下句是“ 乐莫乐兮新相知 ”。从本句可以推知,辛弃疾所送别的是刚刚结识的知心朋友,因此“悲莫悲兮 ”,格外悲伤。中国文学史上屈宋并称,辛弃疾将宋玉和屈原的词句组合一起,不仅思连贯,而且使人读起来分外有味,可以说集得巧。

“不用登临怨落晖”,这是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句子,这一联为“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这里“登临 ”二字与“登山临水”相呼应。落日斜晖,暮色降临,朋友相聚,兴犹未尽,不觉又到了分手时刻;登临送别,能不使人分外伤感吗?为此 ,人们常常怨恨落晖无情。另一方面,日出日落,青山绿水,本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又有什么值得让人怨恨呢?这句似排遣,实为深沉的离别之恨。

“昔人非”一句,来自苏轼《陌上花 》“山犹是昔人非”的句。限于格律,用“昔人非”三字概括全句思 。“山犹是 ”与不用怨落晖紧紧相承。“昔人非”一句寓深刻,其中有多少世事更替、人情变幻!结句“惟有年年秋雁飞 ”,出自李峤《汾阴行》。《汾阴行》以汉武帝汾阴祭后土祠的盛况反衬眼前所见的凄凉。“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可见,辛弃疾由送别写起,逐步扩大到人生感慨和当时朝政的失望之情。宋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北方沦陷的领土,故主张坚决抗金的辛弃疾,借此表示痛心之情。

这首词虽是集句而成的,但写得如此深沉,并且转接自如,表现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一代杰出词人。

点击查看更多忆江南古诗的诗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38198.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坚持的美文摘抄
  2. 女朋友生日祝福语
  3. 《瑶华·朱钿宝玦》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小王子读后感500字
  5. 工作制度自查报告
  6. 香椿优美散文
  7. 哈尔滨极乐寺导游词推荐
  8. 除夕短信祝福语50句
  9. 中秋节简短祝福语
  10. 中心小学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总结
  11. 章水与贡水现代诗歌
  12. 幼儿园小班学期总结范文
  13. 关于有趣的广告词
  14. 望江南教案范文
  15. 2016最新重阳节经典祝福语大全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