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韵诗歌九首
云海
未见扬鞭
它们已奔跑成河
步履前行
它们是温馨的彩带
缠绕的不是身躯
而是内心惬意的沉醉
日出
天边,白云弯曲着芊腰
向它致敬
他骄傲地跃出海的平面
没有张扬
只有温暖
只有那个心底斑斓
而温馨的炙热
松涛
奔跑,踩在柔软的大地
它长出了万里碧影
携手,攀沿这大山的沟壑
它铺就了一幅幅美景
透过它的斑驳
眼眸颤动的是一片温暖
触摸它的丽姿
内心感知的是大山的情怀
枫亭
一路敲碎的艰辛
被大山的博大留下
枫亭
是这博大铸就的一个温馨的港湾
它摇曳的小船
是阵阵清风
没有丝毫勒索
褐色,挥洒的写意
将我的心窗填满
攀岩溅落的岩石
都被辛劳踩在了脚下
眼眸占领的壁崖
是心底收获的果粒
夕阳
顺梯而下
是大山流淌的记忆
梯楞刻画的不是规则
而是足迹的温暖
因为岁月在它的脸上
刻有斑斓厚重的痕迹
野花
山峰,温润的轻雾
滋润着她那不竭的渴望
晨曦以最短的距离
拥吻着她
拥吻着她那来自原野的清香
净白,纯正
是她独立于事物的特性
静默、高洁
是它傲立于万山的丰碑
小草
春风,将它
抛洒在这荒芜的山岗
桀骜随着风儿飘散
依偎大山
吸允山泉
让它的内心强大而独立
侵染而出的碧绿
是它净洁如霞的象征
卵石
岁月,将它的梦想轧碎
它没有气馁
更没有逃避
却将自己的肌肤裸露河床
任那风霜雨打
它要将自己身躯的芒刺磨唰
它要将自己肌肤的污垢洗礼
因为它知道肌肤舔舐风雨
铸就的一定是耀眼的芳华
拓展阅读
1、黄山风景描写诗歌
游黄山留题
朝代:唐朝|作者:王揆
地灵山秀景清虚,健羡游人兴有余。
黄叶尽时分叠嶂,白云深处见精庐。
去同灵运低前屐,同与浮丘揽右裾。
自叹尘劳羁鞅甚,林泉高趣苦相疏。
思家五首·黄山三十六峰豪
朝代:元朝|作者:方回
黄山三十六峰豪,南照城楼百里高。
五岭旧坑金作砚,双桥新酿玉为醪。
浙乡巨舰供鱼鲞,淮郡骈肩致蟹螯。
牛尾狸兼马蹄鳖,消得坡仙赋老饕。
再逢黄山矶上老叟
朝代:宋朝|作者:董嗣杲
过此未几还问归,归时又眺黄山矶。
不如矶上钓鱼父,雪霁扶藜行夕晖。
和黄山秋吟·有山静而秀
朝代:宋朝|作者:卫宗武
有山静而秀,有水清且漪。
风霜空宿翳,草木含幽姿。
晚登昭真亭云雾不见黄山因以述怀
朝代:宋朝|作者:李弥逊
莫放微云点太清,欲将游目泫孤亭。
十年去国心长赤,一月看山眼未青。
多病情怀千日酒,穷途生事五侯鲭。
谩游踪迹随方寄,更觉轻於水上萍。
朝代:宋朝|作者:黄庭坚
平时游此每雍容,掩袂今来对晚风。
白首同归人不见,黄山依旧月明中。
黄山人家次韵答陈秀才
朝代:明朝|作者:徐贲
相逢坐上客,俱是此乡人。
重见兵前面,能全窜后身。
月迟疑夜短,风乍觉寒新。
为诉穷途事,都忘语意频。
朝代:清朝|作者:孙洤
名山刻画总支离,万态千容到始知。
高以难窥终爱瘦,险多不测乃成奇。
云随变幻无常致,松不雷同总怪枝。
若结茅庵青翠处,真修何必让安期。
题画雪景送炤师归黄山喝石居(去年除夕,师
朝代:明朝|作者:程嘉燧
莲花峰腰三丈雪,飞鸟无声人迹绝。
山僧冒寒晨出山,触踏层冰跗圻裂。
远来问疾刚一笑,寒缸结花如吐屑。
纸窗竹屋岁聿除,驹隙光阴催电掣。
故人游山恨不俱,愁我无缘上<山截>嶪。
八十衰翁老亡力,贾勇扳跻强得得。
前推后挽赖炤师,擐肘牵裾抱腰襋。
穿崛渡壑扪确荦,十步回头五步息。
忽然坐我天门间,自怪凭空生羽翼。
此时日下千崖赤,相去牛鸣望喝石。
崖松龙拏互相引,林石人形如欲沫。
庵前矮垣齐及肩,道上清泉才没跖。
仰头天都五千仞,俯瞰莲沟十万尺。
瞳瞳檐松树羽盖,幂幂枫林排画壁。
廿年茅斋落梦境,方丈香厨共禅席。
床下地炉火长活,龛里灯明磬方寂。
八月山寒苦风雨,有客夜投同软语。
山芋煨来手自剥,秋芽焙出还亲煮。
老人拥衾日僵卧,小师《莲经》晨夕课。
开门忽报下方晴,唶唶空中灵鹊过。
黄山在歙郡之北雄丽杰出可与嵩少争衡世传黄
朝代:宋朝|作者:李弥逊
髯龙飞空去云急,雨翁蹋云挽龙入。
猩啼鹤怨凝春愁,三十六峰黛鬟湿。
紫阳照空天夜明,棲烟采玉唐宣平。
碧桃自熟人自远,千秋月露含凄清。
璜台十成架兰芷,花风吹楼蔓香起。
青霓叩阍帝下游,挹头攀箕荐琼醴。
南山北山朝暮青,云关岫幌开鳞鳞,
众真胡为驾凌冥。寄言流星盍归只,
宰官自是骑鲸李。
2、形容九华山的诗句合集70条
【宋】王安石
谁谓九华远,吾身未尝檐。
唱篇每起予,予口安能箝。
忆在秋浦北,空江上新蟾。
光洁写一镜,回环两堤奁。
露坐引衣襋,风行欹帽檐。
维舟当此时,巨细得尽瞻。
试尝论大略,次乃述微纤。
此山广以深,包畜万物兼。
嘘云吐雾雨,生育靡不渐。
巍然如九皇,德泽四海沾。
此山相后先,各出群峰尖。
毅然如九官,罗立在堂廉。
挺身百辟上,附丽无奸憸。
此山高且寒,五月不觉炎。
草树萋已绿,冰霜尚涵淹。
颓然如九老,白发连苍髯。
此山当无云,秀色郁以添。
毅然如九官,靓饰出重帘。
佩环与巾裙,绀玉青纨缣。
远之妍西施。 近或丑无盐。
变态不可穷,诗者徒呫呫。
我初勇一往,役世难安恬。
浪荒不走职,民瘼当谁砭。
乖离今数旬,梦想欲窥觇。
自期得所如,何啻释囚钳。
念昔太白巅,下视海日暹。
朅来天柱游,屐齿尚苔黏。
犹之健饮食,屡飨亦云餍。
胡为慕攀踏,已惫且不嫌。
岂其仁智心,山水固所潜。
男儿有所学,进退不在占。
功名苟不谐,廊庙等闾阎。
况乃抡椽杙,其谁辨楩柟。
归欤岩崖居,料理带与签。
得石坐兀兀,逢泉饮厌厌。
取舍断在独,岂必询谋佥。
子语实慰我,宁殊邑中黔。
玉枝将在山,当倚以葭蒹。
诗力我已屈,锋铓子犹铦。
扶伤更一战,语汝其无谦。
3、形容九华山的诗句合集70条
【宋】王安石
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盘根虽巨壮,其末乃修纤。
去县尚百里,侧身勇前瞻。
萧条烟岚上,缥缈浮青尖。
徐行稍复逼,所瞩亦已深。
精神去亹亹,气象来渐渐。
卸席取近岸,移船傍苍蒹。
窥观坐穷晡,未觉晷刻淹。
江空万物息,四面波澜恬。
峨然九女鬟,争山一镜奁。
卧送秋月没,起看朝阳暹。
游氛荡无余,琐细得尽觇。
陵空翠纛直,照影寒铓铦。
冢木立绀发,崖林张紫髯。
变态生倏忽,虽神讵能占。
当留老吾身,少驻谁云餍。
惜哉秦汉君,黄屋上衡灊。
等之事嬉游,舍此何其廉。
我疑二后荒,神物久已厌。
埋藏在云雾,不欲登昏憸。
又疑避褒封,蔽匿以为谦。
或是古史书,脱落简与签。
当时备巡游,今不在缃缣。
终南秦之望,泰山鲁所詹。
天王与秩祭,俎豆罗醯盐。
苟能泽下民,维此远亦沾。
方今东南旱,土脉燥不黏。
尚无肤寸功,岂免窃食嫌。
神莽吾难知,士病吾能砭。
文章巧傅会,智术工飞箝。
荐宝互珪璧,论材自楩柟。
苟以饰妇妾,谬云活苍黔。
岂如幽人乐,兹山谢闾阎。
穴石作户牖,垂泉尚门帘。
寻奇出后径,览胜倚前檐。
超然往不返,举世徒呫呫。
高兴寄日月,千秋伴乌蟾。
遐追商洛翁,秦火不能炎。
近慕楚穆生,竟脱楚人钳。
吾意窃所尚,人谋谅难佥。
4、惜别墨韵朋友诗歌
呆在狼群有段时日
几次三番被无辜移出群外
某天群里一句话
记住某个人
“好好的干吗踢人家”
暖心话语触动心扉
虽不是为我而来
接下来开始关注狼群
他天天来逛群
趣对时不时引发群友欢呼
我也会在屏前禁不住放声笑
那时上夜班
有好几天不见他的影子
查群友名单列表
原来已经离开
追着他的踪迹来到墨韵
第一天非常幸运地与他碰面
但他的联句已不似昨
好像换了风格沉稳不少
在群里一对一地跟他聊了一会
“我是在狼群认识你的
在那里你玩得很嗨
其他地方感觉失去了水色”
答复出人意料
“我不会对句
在墨韵其实比狼群早
只是感觉墨韵太年轻
很少出来”
静静地每天去墨韵窥屏
不见他出来
最后一次也是潜伏墨韵
几天内第二次见他
在窗口发出一首诗后
群主叫了一声“X哥”
却一直无人回复
在墨韵活跃人群中
一一跑去狼群搜索
他们既然个个都在
不到一星期
发现墨韵跟狼群
活动时一字不漏
同时发出相同题目
给我的感觉是翻版狼群
前卫、创新、勇敢、有着团结精神
假装狼群还是心中美好的样子
哦!狼群
也许今后最也写不出
有关狼群的句子了
在喜欢的人与群之间
我的选择是:狼群
墨韵在狼群
有着无数次精彩演出
最后一次在狼群参加友情活动
星期天举办一场阔别仪式
不知什么缘故使墨韵管理
一夜之间全部撤离
冰心、九方、无情水、逍遥侯人等
这场冰心美妞主打出题
活动期间他们没有参与
谢谢墨友在狼群的出现
狼友会记住你们的精彩
你们辛苦了
这次分离虽然不舍
但从正面解析
这是一场痛彻心扉的更进
今后再也不会给人于错觉
狼群和墨韵谁都不是谁的影子
谁也不依附谁
狼群和墨韵都是独一无二的
超级棒的楹联群
无须难过
无须忧伤
5、四年级下语文《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导学案
拉林镇中心学校
姓名:
课题 1、《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学习目标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预设 难点预设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默写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多的学习经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让“读”始学情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分析 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课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可采用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他的学法诗,按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指导 学习。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学前准备 学习一课时 时间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学习 过程 模块一:预习自探 预习提纲: 一、我会学 1.正确朗读古诗。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2.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望洞庭、君山的传说。 3.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4.解诗题,知作者: 望洞庭: 洞庭湖: 刘禹锡: 5.抓字眼,明诗意: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和: 秋月: 潭面: 遥望: 翠: 青螺: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备 注
学习 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④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⑤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望洞庭》是_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这首诗描写_______景色,表达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 5.多诵读,悟诗情: 让我们看着书上的插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二、我的疑惑:(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准备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模块二:合作探究 模块三:质疑点拨 预设的情况: 学生可能对“两相和”“镜未磨”两个词不太理解 解决的办法: 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预设的情况: 学生可能对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理解的不够清楚? 解决的办法: 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中感受、体会。 模块四:反馈提升 教师精讲归纳: 1、《望洞庭》中的“两相和”写出了秋天的夜
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的景象。“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白银盘里一青螺”写出了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像一件工艺珍品,使人爱不释手。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 2、“能不忆江南?”通过反问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同时与开头呼应,使全词浑然一体。 模块五:达标测试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诗,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2、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①、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 模块六:自结强化 1、你从这两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 设计 1、默写古诗《望洞庭》 2、词句天地 读一读,写一写 凉亭 洞庭 深潭 青螺 不谙水性 .....写一写,想一想 从《望洞庭》中“————-----------,————————”一句我可以想象出洞庭山水的秀美。 3.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4.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板 书设 计 望洞庭 湖光 秋月 和 潭面 镜未磨 白银盘 美 课 后反 思
课题 1、《古诗词三首》(第三课时)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学习目标 重点预设 难点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预设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掌握了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借助注释、工具书抓住关键词句初步理解诗意等。教师在课学情分析 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只在学生理解肤浅处,理解困难处加以提点,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促进感情朗读。《忆江南》词这一样式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理解词所表达的情感,初步感知学词的方法。因此在课时分配上,《忆江南》单独占用一课时。 本首词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学习目标,学情等,着眼学生发展,倡导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前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准备 学习一课时 时间
学习 过程
模块一:预习自探 1.正确朗读这首词,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2.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3.解词题,知作者: 忆江南: 白居易: 你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吗? 4.抓字眼,明词意: (1)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上下句子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忆: 好: 旧曾: 谙: 胜: (3) 轻读句子:“日出江花红胜红,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 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水为什么会绿如蓝呢? (4)江南好,好在何处?词中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备 注
学习 过程
填充: ( )的花儿 ( )的江水 ( )的太阳 ( )的春天 5.多诵读,悟诗情: 自己带着感情读。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模块二:合作探究 模块三:质疑点拨 预设的问题: “忆”是什么意思?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解决的办法: 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的问题: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解决的办法: 1、教师出示资料,帮助学生加以体会。 诗人曾在江南*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2、从引读中体会。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模块四:反馈提升 教师精讲归纳: 1、“旧曾谙”是什么意思?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2、说一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句好在哪儿? 3、从“能不忆江南?”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强调: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 模块五:达标测试 1.辨别形近字,并组词。 谙( ) 镜( ) 孤( ) 厌( ) 暗( ) 境( ) 狐( ) 压( ) 2.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背诵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模块六:自结强化 1、读《忆江南》这首词,想象诗中的画面,说一说你的感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 大自然)
作业 设计 1、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2、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自学白居易的其他两首《忆江南》。 3、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板 书 日出 江花 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设 计 春来 江水 绿如蓝 课 后反 思
课题 2、桂林山水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学习目标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预设 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句子。 预设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三年的学习,已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产生主动的识字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能正确、流利、有学情分析 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词语的意思。本篇课文是写景的佳作,学生已学习过写景课文,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对语言描述的画面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且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探究实践。 学法2、指导学生学习倾听别人的发言,快速记录整理,为自己的发言理清指导 学前准备 学习条理。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 时间
学习 过程
模块一:预习自探 预习提纲: 1.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读一读:我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找一找:在课文中划记下列生字、词语,并正确读读记记: 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难写的生字在本子上写1—2遍。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4.想一想: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还能找到课文的中心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课文的中心句是 。“甲”的意思是: 。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是: 。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桂林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 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理清文章脉络: (1)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写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第三段:总起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块二:合作探究 模块三:质疑点拨 预设的问题: 漓江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 备 注
学习 过程
解决的办法: 有图画或录像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和风光旖旎的西湖,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分析后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却从没看见地漓江这样的水”一句。 预设的问题: 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解决的办法: 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 模块四:反馈提升 教师精讲归纳: 1、作者抓住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来描写漓江的水美。(体会三个分句的特点) 2、指导朗读第二句话,注意“啊”的读音以及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用赞叹的语气,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读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写作者游览漓江水的什么?说明了漓江水怎么样?(分析后指导朗读) 4、指导背诵 模块五:达标测试 仿写训练,读写结合: (1)比较下面句子,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A、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啊!
学习 过程
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2)照样子,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例:漓江的水很绿。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A、公园里的花多香。 公园里的花___________,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节日时街上的人真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妈妈的手真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块六:自结强化 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作业 设计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自学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板 书设 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大海(波澜壮阔) 静 漓江的水 清 绿 西湖(水平如镜) 课 后反 思
课题 2、桂林山水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细致观学习目标 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预设 难点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预设 学生对桂林山水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课前的情学情分析 景预设非常必要。本文语言优美流畅,读上去朗朗上口,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悟到课文遣词用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法指导 学前准备 学习归纳总结学习写景文章的方法“抓住词句──欣赏美景──体会感情──朗读表达”。并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时间
学习 过程
模块一:预习自探 预习提纲: 1.细读课文,填空: 课文将____、____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将______、___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桂林山水___天下。“甲天下”的意思是______。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3.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画下来。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方法: 描写方法: 4.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 ),山间——( ),江上——( ),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 )。 5.抄写课文中带有分号的句子,再分别写出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模块二:合作探究 模块三:质疑点拨 预设的问题: 备 注 体会“形态万千”的用法。 解决的办法: 出示挂图理解。
学习 过程
预设的问题: 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决的办法: 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模块四:反馈提升 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模块五:达标测试 1.阅读链接:自读书上《浓碧》,并尝试背诵下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 )、( )。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 )。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方法。 把( )比作了( )。 模块六:自结强化 1、学到这你还想知道什么? 2、说说学了这节课你的感受与收获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
作业 (第1题必做;第2、3、4题任选两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资料,办成小报。 设计 3、你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4、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一处景物。(课堂作业本中第6题) 板 书设 计 (总) 甲天下 水:静 清 绿 桂林山水 (分) (排比、比喻) 首尾呼应 山:奇 秀 险 (总) 美如画 课 后反 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25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