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教学

发布时间: 2025-08-11 09:55:54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教学

《沁园春·长沙》是*于1925年晚秋所写,抒写出**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一诵读提示

1.结合欣赏*手迹展开诵读

*手书的《沁园春·长沙》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可以将诵读与欣赏结合起来。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日刊》载:“*先生……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入粤。”

2.内容大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

三鉴赏要点

1.写壮景,抒豪情

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种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品味新诗,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课的教学也不例外。*的诗词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却是传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要注意。

二做好预习。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把字面的意思读懂,在课堂欣赏时应该不再有文字障碍。

三介绍创作背景。通过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精神。但欣赏中不必搞字字对照,句句落实。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有许多事件可以印证,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不必给学生一一比照,理解要宽泛些。

四诗歌教学要注重形象性,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开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手书的《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要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把握住关键词语,迅速熟读成诵,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拓展阅读

1、反思

通过《》的,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生更好习。

生来说,这部分需要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生上课很有激情,鉴于我本着上诗词时师应当充当生朗读的练,而不仅只是传授的先生,所以生尤其以课堂诵读最为值得赞扬。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除了朗读、模仿师的范读,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实践,我也几乎认定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

2、从课堂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材的结论,而不认为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生的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生用较多的课外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生的探究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师的讲解和总结。

再从课本上来说的话,有几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仍关注了一些难词句。(qìn)湘(xiāng)碧(bì)舸(gě)击(jī)霜(shuāng)廓(kuò)浮(fú)遒(qiú)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定为目标,意在丰富生诗词鉴赏的基本。这些对提高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最终的落脚还是目标;

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情怀,习作者的**精神。

2、继续训练诗词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3、围绕考纲,进一步加强全方位的训练。

2、反思

今天完了《》,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生活动不充分,不生在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目标是让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伟大的*抱负,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的这一追问,有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老习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生回答:“同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生做练习。

本来用一课时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我从章士钊评价*的《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的《》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生朗读,有一个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的伟大*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观念的问题:生才是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

这是这个期的第一节正课。首先开始的就是诗歌。本身而言,我自己并不擅诗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诗歌习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第一节课,我主要的思路是生如何习诗歌。

一、问生自己是如何习诗歌的?

基本上的'同会提到理解问题,有些同会忽视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我自己的总结,诗歌习包括:了解背景;初步朗读;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读;自我思考。

其实应该要在整堂课中贯穿如何习诗歌,这样生就有可能通过课堂的习记牢这几个环节。而一开始就把几个环节亮出来,在后面的时间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反复,效果可能会差一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效果,解决字词问题。

在一个班级是全班齐读,在另一个班级是请几位同读。还是后者的效果好一些。不过也要看生的积极性。有的班级生根本就不会站起来朗读,即使站起来,声音也很小声,再加上问题都差不多,并不能很好的检测他们,反而会引起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级生比较积极,水平也各异,上课情绪比较放松,师的评比较有效。

三、理解情意

这首词写了哪几幅图景?有些生对图景这个词都无法理解。三班的基础比其他两个班级会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励生或错或对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们的错误,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从基本的开始讲,慢慢引导他们。这节课里,在三班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我有急躁,对生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没有心理准备,对他们有凶,可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注意。

有些班级说是三幅图景,有些是两幅图景。而我是迎合了生的看法,认为三或二都可以。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应该事先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想到足够的理由来应对不同的看法。

对诗歌进行了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传递给他们。但是在过程中,我运用的方式是追问,不停的追问,问不出来的地方,就自己来讲解,缺乏的技巧。

在和生讨论该用“独立”还是“伫立”时,引导生不同的冲突,从而激发生的思考。这个环节我比较满意。

四、有感情的朗读

自读――齐读――请生读。

在有些班级的朗读指导比较有效。通过我的分析,让他们更明白这首词的深意,以及该如何具体去朗读。

最大的问题还是语言太过琐碎。特别是对问题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充分,所以自己就说不连贯。上课前,还需要准备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现太多不规范的语言!

从大处着手,要领略到这首词的豪迈风格。其风格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目前班级的朗读情况来看,做得并不是特别到位。我分析一下了原因,高中手之所以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以及更不愿意举手来朗读文章,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担心自己所读或者所回答的问题不够好,引起同的哂笑。伤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客观方面,确实是不是太熟悉班级同,倘若熟悉了。就可以放得开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同评,评的同说好话我会问好在哪里,说不好我要他示范,让他们有了畏惧心里。于是乎,在课堂互动这一块,就有打不开。但是目前主动举手的还有几个。

从小处着手,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来看,同的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实在是基础薄弱,不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确实也很难――但不能因为难而止步。在文本分析的时候,生还是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独立寒秋”之“独立”二字,材分析中有三种意思,其一就是确实是一个人,第二,与下文的“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第三,就是表现了年轻**家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另外,从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出发,例如杜甫的“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金圣叹就评“操危虑深”。但是在生如何理解独立的时候,也有同说道了*的心境的些许悲凉。其理由就是*即将南下广州,离开生活习工作达十三年之久的,内心会有不舍,再加上一个人,怎能不悲凉呢?这个是生发现的,这种说法我当即肯定,是啊,我离开三年之久的瑞安还那样依依不舍呢。

另外,由于湖南省赵恒剔派兵逮捕*,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应该说是“独”字所包含在里面的。我个人觉得还有一,就是在一大二大三大之后,*和*的关系也越来越不好,这个时候的*应该内心也有孤独感的。

不管后面的秋景描写多么壮观豪迈,不管多么有气势,有年轻**家的伟大,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细腻的情感也不可忽略的!

另外,我觉得如何引导同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很重要。李镇西老师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师的一百条建议》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诗歌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生做到这一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生们可曾有问题没有?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但是我却问:一首词中*为何会几次用“万”呢?几次用动词“击”呢?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带着他们进入了思考。可是,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还是一个未待解决的问题。

3、反思

今天上完了《 》,在备课的时候我把意象及情与景的关系作为的重、难。如何突破重和难,我在设计上想了很多的办法,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我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切入的,让生朗读课文,并抓住文中线索性的词,根据线索词的变化,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如“立”、“看”、“怅”、“忆”、“记”。

上片重讲看的部分,写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抓住哪些典型事物,这个问题非常简单,生回答“山”、“林”、“江”……,由此引出意象,指自然事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为了更好的理解意象,以初中过的《天净 秋思》为例,加强生对意象的理解。作者写了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这首小令生很容易理解。从而和古典的诗歌联系在一起,培养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另外注意写景诗的写景角度,描写手法

写这些意象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注意观察角度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些意象组成的一幅什么的图景,这样的景色下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进而过渡到下片,那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呢?抒情,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的。

下片注重抒情,这就和作者的经历、精神气质有关,和人论世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壮阔的背景下,作者所抒发的是**豪情。

这样生很容易理解,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生根据板书能够分析出来,很容易想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中显志。

从讲的效果来看,生分析的很到位,但从整体来看,过程有一乱,对课堂的把握度不够灵活。

为了巩固生对意象的理解,我又找一些题进行跟踪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让生体会*诗词的特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寺

幽寂、寒冷

2、通过对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意象描写,写出了羁旅者的孤独寂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卜算子咏梅 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归,飞雪迎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只把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花的生存环境,这些描写对表现梅花具有

重要作用。从词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毛词:( 飞雪、悬崖、百丈冰 ),表现梅花(坚强不屈、以苦为乐 )的特

陆词:(驿外、断桥边、黄昏、风和雨 ),表现梅花( 孤独、寂寞 )的特

2、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

毛词: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这两首词各自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毛词:乐观自信 胸襟博大

陆词:寂寞 孤独苦闷

4、下列对两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明写梅花,实则明作者的心境。

这个“愁”字,包含了作者几多失意,几多愁苦!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在作者,固然有“孤芳自赏”

之嫌,然而作者却以极生动的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C毛词好一个“俏”字!一般来说,“俏”字略显浮躁,此处却是个

例外,“俏”字不仅体现梅凌寒独自开的气质,更是盎然生机的反映。

D毛词好一个“笑”字。“笑”是梅花唤醒 百花齐放的自豪一笑,兼

有牡丹笑之艳丽,桃花笑之沉醉,荷花笑之清傲。

为了提高生对词语的鉴赏力,我把前面写景的句子改写成了一道仿写题,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

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它可能是XXXXXX,XXXXXX。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的纯粹。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进行联想,做出的答案 是

它可能是一湖水,让你领略至柔。

它可能是一线天,让你体味寥廓。

它可能是一片地,让你感悟苍茫。

生做是的句子中看出,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把所进行了运用。

另外他们还想出了很多

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辽阔。

它可能是一缕阳光,让你享受温暖。

经过这样的训练生对语文很感兴趣。

总而言之,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还是有很大的欠缺。讲完课这后,感觉案写得不太好,又重新进行了调整。

4、反思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

1、注重调动生的习积极性,激发生们习兴趣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效率。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生的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2、抓住职高生的特,激发他们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生的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生再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的基础上,让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鉴赏能力。

5,对于生,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文鉴赏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反思

上课时,我介绍完背景后,饱含激情地朗读了一遍,没想到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还的的同说:“老师再读一遍!”于是我又读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许多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读了起来!本来我打算读完后接着讲解、赏析,然后再读,看到同们读的激情已被我激发起来,我放弃了原来的思路,先生读,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节奏的处理引导生“读中悟情,以清带读”,使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领悟。这节课大多数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生的这种情绪也*了我,我不仅讲解流畅,而且优美的词句汩汩而出,在不不觉中上完了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读诗歌老师必须先喜欢,老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读中才能更好地*生,引起生的共鸣。其次,诗歌应吧重放在朗读上,再获激昂奔放、或舒缓有致的朗读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生的文趣味。

当然,我也清楚的认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在今后的过程中,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

点击查看更多《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教学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51691.html

热门阅读

  1.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反思范文
  2. 熊夫人办学校童话故事
  3. 冰心《观舞记》教学设计
  4. 融资的合同书范本
  5. 课内短文语段习题及答案
  6. 这就是我初一新生自我介绍
  7. 三年级上册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8. 春节家宴祝福语
  9. 《绿色的卫兵》第2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10. 小学青年教师赛教的活动总结
  11. 张岱《西湖七月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12. 警察与赞美诗英语读后感
  13. 关于黄河母亲河的教学设计
  14. 户外广告牌制作合同范本
  15. 春天的唐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