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故事:四渡赤水

发布时间: 2025-07-15 15:30:31

长征故事: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副**、*等指挥下,*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中正等*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指挥*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到:长征是无与伦比的。

1、基本情况

作战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

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

参战部队:红一方面军;国民*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相关介绍: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支流,为贵州、四川、云南三省界河。

2、历史背景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主张得到了*军委大多数**的赞同。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的新局面。

*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中正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根据地。

3、战役经过

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在这次作战中,*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遵义会议后,中革军委向各军团首长下达了《渡江作战计划》,拟定:*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

1935年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前进。24日,先头部队红1军团击溃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并往赤水疾进。26日,红1军团在黄陂洞、复兴场遭遇川军章安平旅、达凤岗旅阻击,红九军团在箭滩遭遇川军特遣支队徐国瑄部阻击,红军占领赤水计划受挫。27日,*军委纵队进驻土城。28日,红3、5军团、军委纵队、**团、以及从丙安回援的红1军团2师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郭勋祺旅、潘佐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但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双方形成对峙局面。28日晚,*局和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撤出青杠坡,改变北上行军路线,避开强敌。29日凌晨,红军大部队分左中右三路,从元厚镇、土城镇向西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2月上旬,红军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寻机北渡长江。此时,*借口嘉陵江“江阔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命令,不仅不率红4方面军南下以吸引川敌,反而北攻陕南,致使川军无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全力堵红军北进。

红军进至扎西地区,敌仍判断红军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红军分进合击。

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红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红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掩护部队于2月18-20日三日内,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并继续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24日占领桐梓。25日夜占领了娄山关。27日,在董公寺击溃了敌人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义城。次日中午,红军进占城南的老鸦山、红花岗、忠庄铺后,与敌驰援遵义的吴奇伟纵队2个师接触。红军乘敌立足未稳,发起攻击,经反复拼杀,敌军大部被歼,吴奇伟带领残部企图逃过乌江,除少数人员跟随其过江遁去外,其余尚未过江的1800余人和大批武器,全部为红军俘获。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是*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红军遵义大捷后,蒋中正于1935年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区。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红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同时,以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和吴奇伟部向西,尔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红军的行动果然调动了敌人,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红军之际,红军突然转兵向北,于15日进占仁怀,16日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敌误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压逼我军,企图再次对红军形成合围,聚歼红军于长江南岸地区。

3月10日1时,红一军团*、聂荣臻一个“万急”电报建议*红军改驻打鼓新场(时属黔西县,今金沙县城)的国民*追剿军王家烈纵队(黔军)。红军总司令、前敌司令部(3月4日根据***张闻天提议成立的)司令员*认为:打鼓新场是黔北首镇,又是通往毕节的要塞,黔军比国民**军好打,打开打鼓新场有利于*红军拓展川滇黔边根据地(***局扎西会议决定创建川滇黔边根据地)基础。前敌司令部*委员(时称前敌总指挥)*在云南威信县境就构思好把滇军调到贵州腹地来,绕个大圈子把*红军带出蒋中正大包围圈套小包围圈的绝境,北渡长江(金沙江)去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创建新根据地的战略计划;同时军委二局戴镜元截获敌方向遵义调动部队的电令,国民**军、川军、滇军正从四面八方向遵义、鸭溪、枫香、打鼓新场压来;同*产生分歧。

候补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和部分中革军委局以上首长开会,专题讨论进不进攻打鼓新场问题。会议从早上开到夜间,*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其余参会首长都赞成*、聂荣臻 “万急”电报建议。*来了脾气,对主持会议的张闻天说道:“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大长征》·中*史出版社2006年第1版195页)。在座的首长毫不客气地顶撞*:“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不干就不干”(《从转折走向辉煌--苟坝会议研究文集》·**校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81页)。*离开会议,张闻天搞了个举手表决(电视剧《长征》中有这个场境),结果把*的前敌司令部*委员职务表决掉了。深夜,*独自一人打着马灯,去到*住处,要*晚一点下发进攻打鼓新场的作战命令,说服*后,又同*一起去说服*。

1935年3月11日一早,*提议继续召开20多人的*会议,讨论决定撤销进攻打鼓新场计划。经过争论,*、*、*终于说服参会的**局委员、候补委员和中革军委委员。*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使**、*红军再一次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如果没有*当夜此行,历史的结局会改写成另外的样子”(石仲泉·《从转折走向辉煌--苟坝会议研究文集》·**校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4页)。会后,*向*提出:成立*新三人团,代表*局全权指挥军事。*将*的提议转达给张闻天。

3月12日,张闻天召集*局扩大会议,提议成立了***局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三人团。*1943年在一次*会议上说:“在打鼓新场,洛甫每天要开二十余人的*会议。洛甫提议要我为前敌总指挥……以后组成三人团(毛、周、王)领导”(《从转折走向辉煌--苟坝会议研究文集》·**校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页)。1959年初努力纠正已发现的“大跃进”的一些“左”的错误的时候,*在讲到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时说:“大多数人也可以搞错的,而一两个人可能是正确的。列宁那个时候有这种情况。我也有许多经验。比如,苟坝会议,我先有三票,后头只有一票,就是我自己。我反对打打鼓新场;要到四川绕一圈,全场都反对我。那个时候我不动摇,我说要么听我的,我要求你们听我的,接受我的这个建议。如果你们不听,我服从,没有办法。散会之后,我同*讲,我说,不行,危险,他就动摇了,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开会,听了我的了”(石仲泉·《从转折走向辉煌--苟坝会议研究文集》·**校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2页)。

苟坝会议成立*、*、王稼祥三人团,完成了遵义会议改变**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任务。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在**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突围转移(“长征”的提法是1935年5月*红军进入彝民区后*提出的)中的**,主要是领导红军打仗、求生存。*在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复执中国工农红军最高领导权、指挥权,使**和*红军的命运实现了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在帮助*指挥军事时,就构思成熟把“滇军调出来”战略计划。这个计划是从一渡赤水河、二渡赤水河两次被动转移实践中形成的。*不放弃进攻驻仁怀坛厂的国民**军周浑元纵队,反对进攻打鼓新场;就是希望从长计议,实施把滇军调出来,进滇入川战略计划。

1935年3月13日,*命令红三军团第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指挥红十团、红十三团由枫香坝奔袭驻遵义县第十二上区西安镇(今泮水镇西安村)、泮水镇黔军犹禹九旅周相魁团、宋华轩团,佯攻黔西县打鼓新场,是*实施把滇军调出来战略计划之始,目的是把固守在仁怀坛厂的国民**军周浑元纵队引出来聚歼。彭雪枫指挥红十团、红十三团一举将黔军周相魁团、宋华轩团驱逐到打鼓新场,驻进遵义县第十二中区岩孔场(今金沙县岩孔镇),开展打土豪、建立苏维埃**。国民**军周浑元纵队倾巢而出,向打鼓新场开进;前锋行进到三元洞,发现主力红军没有去进攻打鼓新场,急返鲁班场修筑碉堡、工事固守。

1935年3月14日,红三军团第十三团团长彭雪枫率领红十团、红十三团奉命由岩孔场赶往鲁班场参加会攻国民*军周浑元纵队,途经遵义县第十二上区(泮水区)洪关坝(今洪关苗族乡),遭溃驻小坝场(今洪关苗族乡小坝场村)的黔军伏击,牺牲30多名红军战士,当地农民将这30多位*掩埋在皂角树梁子山上。当时已9岁的老农马光昌述说:他亲眼看见一个60岁左右的老头剥光了红军尸体上的衣帽,挑到马家沟河中冲洗。那个老头还送给他一顶帽子,帽子上有红布五角星,他戴着跑回家,遭到老父亲一顿臭骂:如果皂角树梁子山上埋的是*或黔军士兵的尸体,我宁可相信那些*或黔军官兵没有父、母、兄、弟等亲人,也不敢相信他们的亲人那么狠心!

3月15月2时,红一、红三、红五军团和军委**团各部由现驻地向鲁班场运动,对国民*军周浑元纵队3个师形成扇形包围,拉开决战态势。目的是要把各方面的国民*军都吸引到黔北来,找个缝隙突出蒋中正设置的大包围圈套小包圈。双方激战至下午5时,*、*接报:距鲁班场西北60里,川军8个团向鲁班场开来;国民**军吴奇伟纵队两个师向鲁班场开进,前锋已到遵义县第十二下区枫香坝、花苗田。*、*命令*红军主动撤出战斗,向仁怀县中枢镇(今仁怀市中心城区)、茅台镇转移。16日,*从坛厂经怀阳洞向中枢镇行进,前往茅台镇指挥*红军三渡赤水河,第二次**川南。如果说*红军一渡赤水河、二渡赤水河是受国民*军围追堵截所迫的被动转移。那么,从茅台三渡赤水河就是带有战略性的主动转移。

1935年3月16日17日,*红军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四川古蔺县。渡河前,*吩咐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派工兵去二郎滩和太平渡查看二渡赤水河时架设的浮桥是否存在。虽然时任中革军委工兵营营长王耀南的回忆有待考证(因为当时为了摆脱国民*军追击,后卫部队过河后是要毁桥的),但是却佐证了三渡赤水河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迷惑蒋中正,调动国民*军。*红军进入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态势。蒋中正再次把主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川南。

3月20日~22日,*命令*红军秘密、迅速地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3月23日经习水二郎、仁怀三合、大坝、高大坪。

3月24日经小箐沟到喜头的石火炉、李村沟及鱼塘。

1935年3月25日进驻闷头台(今仁怀市喜头镇)竹林湾。

3月26日经土地坎、天子庙(今喜头镇共和村)、火石坪、当晚进住洞口坪(今遵义县芝麻镇竹元村)。3月27日经草皇坝到干溪、到干溪后,*命令红九军团,立即移狗(苟)坝西之马鬃岭(苟坝与纸房的界山)为暂时活动枢纽。从28日晨起分两部:一向长干山(今仁怀市长岗镇)、一向枫香坝(遵义县枫香镇)伪装主力活动。

1935年3月28日,*再次命令红九军团在马鬃岭西北路上(枫香坝至长干山至坛厂路上)摆露天标语,路侧放烟火扮炊烟,散消息,伪装主力将在此地区诱敌向北出击消灭之的模样,掩护主力秘密迅速南转移。

在*、*、*指挥下,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纵队秘密、迅速地钻过鸭溪至白腊坎不足15华里国民*军封锁线缝隙,转移去黔西县沙土镇后山乡。

1935年3月30日从后山的梯子岩、江口、大塘河3个渡口全部渡过乌江,进入息烽地域,跳出蒋中正精心设置的“绝境”。

1935年3月31日,*去到红二师,在路旁摊开地图,在图上画了一道从贵州省向东南、向西、向西南,入云南,经昆明附近至元谋、金沙江畔的一长条大迂回的红杠杠,第一次公开他把“滇军调出来”的战略构想。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说:“在茅台附近四渡赤水河,除留一支小部队牵制敌人之外,其余急行军通过枫香坝,南渡乌江,直逼贵阳,并且分兵一部黄平。这时候,蒋中正亲自在贵阳督战,慌忙调云南军阀部队来'保驾'……在部署这次行动时,毛**就曾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

四渡赤水河,是*红军创建川黔边根据地、川滇黔边根据地中在赤水河流域进行的运动战战役。都是*在遵义会议进入**领导核心后帮助*、*指挥和在苟坝会议进入**最高军事领导、指挥核心后亲自指挥的,一渡、二渡赤水河的过程是*构思把“滇军调出来”战略计划的基础;苟坝会议成立*、*、王稼祥三人团,代表*局全权指挥军事,为*实施把“滇军调出来”战略计划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萧华将军《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本人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最得意之笔”,广义上指一渡、二渡、三渡、四渡,狭义上特指三渡,四渡。

4、胜利原因

*原因

从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到1935年3月11日新的三人小组成立,近三个月的时间里,*身为总司令、中革军委**,既负责作战计划又负责下达作战命令和战斗部署,而且有权制定行动方针供*审批,*仅协助*。

一渡与二渡时,*尚未取得军事行动领导权,是由*全权指挥的。二渡之后,成立了三人军事小组,*才参与领导了三渡与四渡。由于*早年曾在云贵川一带作战,对这一带的地形与民情十分熟悉,对赢得四渡赤水行动的胜利也是至关重要的,敌人的电报中曾经分析道:“红军除朱、罗(炳辉)在滇军做过事外,余多不熟悉地理民情”。此外,情报工作的成功也是此次作战取胜的重要原因。土城战役,由于不明敌情,对敌人的兵力判断有误,战役结果很不理想。四渡赤水前,四方面军将廖承志带来的密电码破译法送交给*红军军委二局电报队,可以及时截获敌人的电报并且破译,能够准确掌握敌军调动的情况,从而做到避实就虚,赢得战场取胜的主动权,达致军事行动获得圆满成功。

军事原因

四渡赤水战役,红军首先能够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行动方向。遵义会议前,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为保存有生力量,***等人决定放弃去湘鄂川黔边境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避免了*红军遭致覆灭的危险。遵义会议后,*等又鉴于红军处于遭受敌人四面围堵的不利态势和黔北地区回旋地域有限等情况,毅然放弃建立川黔根据地的打算,决定率领*红军跳出敌人重围而北渡长江,以开创川西或川北根据地。但是,红军一渡赤水后,由于敌情急剧变化和*不执行**的命令,北渡长江已不可能,又果断率师向扎西集结,在川黔滇边境寻求新的机动,直至二渡、三渡、四渡赤水,最后巧渡金沙江,终于实现了北渡长江的计划。

其次,红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争取和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四渡赤水战役,从总体看是敌强我弱,红军在各路强大敌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但是,由于*等以高超的指挥艺术,巧妙地隐蔽战略意图,有计划地调动敌人,造成了红军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从而使整个形势向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变化,终于打破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的战略计划。最后,红军在运动战中,正确地处理“打”与“走”的关系。*红军在战略转移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消极避战,实行逃跑主义,只走不打,始终摆脱不掉敌人的围堵。遵义会议后,在*等直接指挥下,红军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一再造成敌人的错觉,积极创造战机,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如果没有向扎西的“走”和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就不可能大量调动敌人和造成有利战机,取得遵义地区歼敌的胜利。如果没有以后的三渡、四渡赤水的“走”,就不能加深敌之错觉,牵着他的鼻子来回打转,以至将其拖疲、拖垮,使红军乘隙实现渡江北上的战略目的。

精彩概述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在*、*、王稼祥、*等指挥下,*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中正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是两军最高统帅*,蒋中正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一次最直接较量,毛,蒋其战略思维的优劣,将直接体现在对战争全局的把握上,美国作家哈里森·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红军血战湘江后,其兵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元气大伤、伤兵满营、补给匮乏,亟待补充;而蒋中正重创红军于湘江边,士气正盛又调集40万重兵进行围堵,3万对40万!双方兵力悬殊。蒋中正在实际指挥中,计较一战一役的得失,把主要力量集中于对红军尾随追击。相反,*则紧紧把握调出守金沙江(长江)的滇军跳出包围圈,北上抗日这个战略目标,

不计一战一役胜败,利用红军机动灵活特点,因势利导,牵着国民*大部队东奔西跑、疲于奔命,造成敌人的被动,寻机歼敌,最终巧度金沙江成功跳出40万包围圈北上抗日。

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为红军北上必经之路,四度赤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打响的。1935.1.28土城之战突遇川军助战,为避敌锋芒,1935.1.29一渡赤水河迫使国民*军汇聚川南,此时黔北(贵州)空虚,毛当机立断乘遵义空虚杀他个回马枪2.18-21红军秘密二渡赤水河重回贵州,成功把国民*大部队甩开三天路程,打乱敌人部署,刚刚送走红军的黔军惊魂未定,没想到红军神兵天降再次兵临城下,蒋中正此时如梦方醒,黔军方寸大乱,5日内红军攻克娄山关、再占黔北重镇遵义,黔军守将一直逃到乌江边,慌乱中砍断浮桥,来不及过江士兵纷纷掉进河里,遵义战役一举仟灭黔军吴奇伟两个师八个团,俘敌三千,取得了湘江惨败以来第一个大胜利,使疲惫的红军得到补给,一扫湘江惨败的阴霾,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军嚣张气焰。

*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连蒋中正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国军围剿以来的最大耻辱,蒋中正*疼了,又指挥大部队向遵义杀来。

3月16日至17日毛命令红军虚张声势三渡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大部队则隐蔽起来,待敌人大军向西再次追至川南之际,*立即决定,乘敌不备主力折兵向东,红军在国民*重兵集团的缝隙中,神不知鬼不觉中于3月21日晚四度赤水,并31日南下突破乌江,成功把几十万追兵甩在北岸,兵峰直逼贵阳。

这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中正吓得魂飞魄散,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并准备轿子马匹,随时准备逃跑。一面严令云南军阀火速“救驾”。这一着,早在*的预料之中。行军中*在雨中展开地图画了一条大大的弧线:“只要将守金沙江(长江)的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就在滇军部队昼夜兼程东调贵阳之际,红军却绕过贵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直插云南。云南军阀大惊失色,一面向蒋求救,一面将云南北部金沙江军队南下增援。这样,重兵布防的金沙江防线就空了。

期待已久的渡江北上时机终于到了!

4月29日,*军委发出万分火急的指示抢度金沙江,红军一部进抵距昆明15公里处,沿途张贴标语虚张声势,造成了进逼昆明之势。使昆明守敌不敢应战,红军主力趁机掉头向北日夜兼程以日行百里的速度直驱金沙江,并于1935.5.3日……5.9日,7天7夜,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大摇大摆地巧度金沙江北上,将国民*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敌人的追兵赶到南岸时,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毛指挥*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可以说,四度赤水,毛蒋双方战略谋划水平,高低立现,*以非凡的胆略和智慧,导演了四渡赤水这一精彩绝伦的战争活剧!

5、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拓展阅读

1、红军感人小 红军感人小简短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收藏和展示着的一条被截去一段的老式牛皮皮带非常引人注目,皮带的背面奇特地烙有“记”3个字。这条皮带的主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红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战士周国才。但就是这样一条皮带,真实见证了那段艰辛而充满希望的岁月。

野菜、草根毕竟不顶饿,实在饿得不行时,有的红军战士便想到了吃牛皮腰带,他们便将制草鞋底用的牛皮或者身上的皮带切成细条嚼进肚子,来充饥救命。红军吃牛皮主要有种方法。

一是煮着吃。先用刀切成一条一条,然后煮到最表面一层软了,小心刮去,里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

二是烤着吃。红军战士回忆说:“烤到有些变色、变软,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费了。”

三是先煮再烤。先把牛皮剪碎,放在开里煮,然后,再埋在火堆里烤,借着里面没熄掉的火烧熟。红军将士曾回忆说,这是草地上最抗饥的东西。

是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热,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锅里煮,等煮软了切成丝,和野菜粥搅在一起。其实呀,大锅里才飘着几根牛皮丝,看得见,捞不着……他们还据此创作了一首《牛皮腰带歌》:

牛皮腰带三尺,草地荒原好干粮。

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

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

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很多红军将士直到老年,仍然还会唱这首关于牛皮鞋底的“美味佳肴”歌。

红军战士周国才当时只有14岁,他所在的班原有14名战士,到达草地时就只剩下7个人了。进入草地不久,他们班的干粮就吃完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到后来连野菜也找不着了,他们只好开始吃枪带和鞋上的皮子。可这些东西也没坚持多久就被吃光了,于是大家解下自己的皮带煮着吃。

6位战士的皮带吃完后,大家对周国才说:“该吃你的了。”战友们都知道,周国才的这条皮带是缴获的战利品。周国才实在舍不得吃掉自己的心爱之物,可为了抵抗饥饿,挽救全班战友的生命,他只得将自己的皮带贡献了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细细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里,周国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当皮带第一个眼儿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哭着恳求战友说:“我不吃了,**们,我们把它留着作个纪念吧,我们带着它去延安见毛**。”就这样,大家怀着对**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吃剩的半截皮带保留了下来。

在随后的途中,周国才的6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方面军胜利到达了延安。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了“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1975年,周国才将这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皮带捐赠给国家,后由中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红军感人小 红军感人小简短

风儿在怒吼,雨儿在哭泣。连风雨都被红军感动。,二万五千里,红军战士靠自己的双腿完成多么巨大的艰难行程。这是人类史上的奇迹。让我们再来重温那段艰苦的岁月吧!

看,泸定桥下流湍急,汹涌无情!敌人的枪弹更是疯狂而残忍,但战士们并没有因此害怕、退缩,鲜血染红了一根根乌黑、冰冷的铁链,他们仍是前进、前进……终于他们登上了对岸桥头阵地,消灭了全部敌人。

听,在无边的草地上,老班用和蔼的声音叫小**把鱼汤喝下。他们的粮食已经断了好几天了,菜地里的野菜也已被挖尽!饥饿,像一只只无形的怪兽,随时吞噬着战士们的生命!老班用一根生了锈的鱼钩,好不容易钓到了一两条小鱼,用它煮成鱼汤给小战士喝,自己却没舍得喝一口。在其他战士走出茫茫草地的同时,他却永远倒下了!

……

红军已经过去很多年了,那些英烈的背影也已日渐模糊。每当想起这一个个感人的,我依旧会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红军是中国**史中的光辉篇章,红军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世人谱写了一曲气贯虹的英雄赞歌。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情。有时学习就像,它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激励我们,使我们进步。为奥运备战的运动员们就像在,面对着 “敌人”,他们总是很冷静的,用自己的毅力和实力,获得辉煌的成就。生活也像,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一次次的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让我们永远铭记红军的历史,继往开来,在社会主义新“”中建功立业!让永远在我们心中。

3、红军感人小 红军感人小简短

大家都知道1934年,中国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我国自古以来都有36计,今天我们就来说其中一计草帽计.

那天,正式炎夏,**所有指挥官头每人头戴一顶草帽,红军侦察员从后赶来报:后面一对白军跟来了。贺龙**点了点头。只是命令大家继续向前走。

红军走到一块平坦的山场,贺龙**观察了地形,命令大家扔掉草帽。顿时军队议论纷纷,但是还是扔掉草帽,一切听从命令。一刹那,满地都是红军的草帽。然后贺龙命令大家迅速转移。

由 带领的*军赶了上来,白军都没有草帽,早热得的眼冒金花,看见满地的红军扔的草帽,顿时感觉喜从天降,一窝蜂地去抢草帽,匪官也不阻挡,想是红军狼狈而逃。

这时,天空传来一阵飞机声,白军毫不介意。因为他们知道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可敌机可不这样想,他们这几天连红军影子都没看见,没少挨官骂。这一回,他们看见地上的军队都戴着有红五心的草帽,顿时喜出望外。对这团白军狂轰烂炸,机枪横扫。打的白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红军听到这一消息,人人拍手称快,个个称赞贺龙**神机妙算。

4、红军感人小 红军感人小简短

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伟大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与当年红军一样将是山重重的漫漫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5、红军感人小 红军感人小简短

,是一部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战争史书。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充满了感动。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才明白了情的原委……看了这个,心中无比的沉重啊!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精神”。

,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点击查看更多长征故事:四渡赤水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27197.html

热门阅读

  1. 有关《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2. 父母婚礼祝福语大全
  3. 初中班级竞争团支书的演讲稿
  4. 小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教案分享
  5. 《给小兔涂色》的教案设计
  6.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
  7. 2016年最朴实的端午节祝福语
  8. 铁道部的劳务合同
  9. 《太阳的话》教师课前随笔
  10. 我是幼师发言稿范文
  11. 中秋手抄报素材内容
  12. 小学暑期安全工作总结
  13. 情断网络主播美文摘抄
  14. 一面五星红旗教案设计
  15. 自我检讨范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