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教案分享

发布时间: 2025-07-12 15:14:47

小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教案分享

1、这两部分的内容是完全可以合在一起上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

2、本节课的想法:让学生在观察中、在思考中逐步地深入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那种种的联系。如通过圆柱的组成部分来学习圆锥的组成部分。从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来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从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比较中,来学习削去的部分是剩下的多少等。在课的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疑点,让疑点在时间中、在学生中、在自学中发酵,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知识内化的效果。

3、自已比较满意的几个地方:

A、 圆锥的组成部分。一个底面加什么?有三种答案:1、一个侧面,2、一个曲面,3、一个曲面和一个顶点。而我没有当场地加以解决,而是让学生留到自学时再自行掌握。

B、在板书出圆锥的体积=圆柱体积1/3时,学生说应在前面加上一个条件等底等高,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趋于成熟。

4、自已比较不满意的地方。

A、准备不够充分。太粗线条。语言、环节设计、时间调控等没有做到预计方面的充分准备。

B、如果能够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纸制的圆锥学具的话,学生对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的认识应该可以更深一步。

拓展阅读

1、《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习了柱的有关知,谁能告诉老师柱有什么特征?(

2、揭示课题:

出示具,问:你知道这个物是什么形状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这种新的立图形——可以简称。(板书课题:

二、观察模型,把握特征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的形状是的?(生举例,如果生举的例子有限,师补充一些例子。如,呈形的煤堆,形的粮食,形的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

2、出示课本的三幅形实物图。并抽象出的几何图形。

3、师:今天我们来各部叫什么名称、又有何特征呢?

生拿出的实物,组合作,探究的特征。(师**、倾听,适时地参与生讨论。)4、组汇报,随着生汇报,师板书各部的名称及特征,板书如下:

的特征:底面是,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三、动手实践,会测高

1、师:有没有高?你们的高在哪?(让生在实物或具上指出的高,针对“从的顶点到底面心的距离是的高”“从的顶点到底面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的高”两种说法,让生展开辩论,明确的高的含义,并在图中标出高。)

2、引导生讨论:有几条高?(补充板书:一条高。)

3、同们知道了什么是的高,如果要量出形物的高你会吗?

4、有生说会,请他做。如果没有生会做,师进一步启发生。

5、总结测量高的方法:第一、把的底面放平;第二、把一个直角三角板同竖直放在同一平面上;第三、把另一个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同竖着三角板的一条直边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靠近顶点,即可量出。

6、生测量一个的高。

四、提出质疑,启迪思维

师:同们知道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状?那么的侧面展开又是一个什么形状呢?谁知道,告诉大家。

五、巩固新知,畅谈感受

师:通过本节的习,你获得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规、剪刀,硬纸板按科书图样做一个

1、使,掌握的特征及各部名称。

2、使生会看的平面图,并能从旋转的角度

3、通过观察、设计制作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生的空间观念。

2、《设计

内容:科书23—24页例1

1.知目标:使生在具的情境中,掌握的特征,会看的平面图。

2.能力目标:培养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会所的生活价值,培养生热爱数习的情感、态度。

重点:了解的特征。

难点:测量的高。

课前准备:要求每个生用科书图样做一个的模型,并让生收集一些形的实物,师准备一个形物,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师活动

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

师示出铅锤实物、型漏斗实物。

指出这是实物。

们能指出生活中的吗?

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同们看大屏幕上的画面,注意出现的的镜头。同们举手抢答出

感受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

近似实物模型及各部的名称。

生结论:

东西好像不多,只有铅锤,漏斗,沙堆,铅笔尖等。

生找出了:煤堆;粮堆;帐篷;削好了的铅笔尖;金字塔像,但不是形凹槽。

二、探究新知

1、演示动画“的形成”

(1)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那么你们知道是怎样形成的吗?

(2)多媒演示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是一个。绕另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也是一个别闪烁底面半径高。

2、师提问:

(1)有哪些特征?

(2)什么叫柱的高?

提问:

(1)有哪些特征?

(2)什么叫的高?

4、结:

(1)(演示动画“”)

(2)测量的高。

①引导生讨论:有几条高?

②用直尺三角板如何测量的高。

师巡回参与讨论,指点方法,关键解两个三角板的位置问题。

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心。

(1)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

(2)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的顶点到底面心的距离是的高。

生回答柱特征。

生观察、触摸模型,感受有几个面。生指出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心。

生讨论并用直尺三角板测量的高。

生总结方法:用大两个三角板,保证高与桌面垂直,标高线与垂直三角板垂直。还要注意减去没有刻度的0。5厘米。

三、巩固反馈

1.请你说出各部名称.

2.请你说出的特征.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各部名称.

生讨论后汇报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到了哪些知有什么区别?

的特征

生总结的区别

的底面是个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的顶点到底面心的距离是的高。

3、《设计

内容:科书第23-24页的例1“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2、的高,会正确测量的高。

3、培养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析能力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热爱数习的情感、态度。

重点:掌握的特征,及各部名称。

难点:高的测量方法。

具准备:一个形物、一个形模型、一块平板,一把直尺,多媒课件。

一、新课导入

们,前面我们了,谁能说一说柱各部名称及特征。

二、探求新知

1、引出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课件)观察这些非物的形状

质疑:①孩子堆成的沙堆是什么形状?

丑的帽顶什么形状?

③建筑用的铅锤是什么形状?

④观察这些物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生思考后回答

(2)通过课件了解的形状

课件展示:蓝色木,形沙堆,铅垂。(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移走实物剩下轮廓,抽象出形的几何图形。

(3)

像这样的物就叫做,简称

(4)列举生活中的

你还见过哪些形物

形漏斗、形吊灯、铅笔笔尖)

看来形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我们只有对它的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利用它。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2、的基本特征

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形,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课件展示:闪烁的两个点是的顶点底面的心用字母0表示,闪烁的底面是一个,侧面是一个曲面。

3、侧面的展开图

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想象一下,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动态演示绕侧面转一周侧面展开过程

生观察发现得到: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大家知道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它有无数条高。那么,的高呢?它几条高?

组讨论、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底面直径高的产生过程

只有一条高,在的内部

5、测量的高

由于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怎样测量的高呢?生在组内动手操作演示。生汇报后师总结

测量步骤:

(1)先把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底面之间的距离。

注意的`事项:

(1)的底面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

(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三、巩固练习

1、第24页“做一做”。

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先做成,然后让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高,对有困难的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生观察,只要是接近于柱、的都可以指出。

(2)让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是由柱、组成的。

3.练习四的第2题。

生先动手操作,然后连线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习了,想一想: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你能向同介绍一下你手中的吗?

4、《设计

六年级下册《

1.通过,使生能完整、准确地掌握的基本特征及各部份的名称,侧面的展开图。

2.通过习培养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3.通过习发展生的空间观念。

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

》这部份内容有:的特征、的底面、的高、的侧面及它的展开图。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物有很多,课的开始,就让生用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入手,概括中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的知方法主动地获取知

2.材重点的特征及各部份名称。

3.材难点的高的测量方法。

对象

生在阶段习立图形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前边生已经了长方、正方柱等立图形,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头脑中几何表象较丰富。在中,突出“观察、对比、操作、析讨论,大胆探索,总结规律”的法指导。发展生的思维。让生主动、生动地在活动中习数

本节课主要通过网络生动手操作,让生在主动的情境中,集讨论归纳出的特征。另外,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注重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放手让生自主探索,发挥生的创造力。同时加深对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首先们玩个游戏:奇思妙想,想象一下把我们过的这些平面图形高速旋转能得到什么立图形?

出示:形、长方形、梯形、直角三角形

生大胆猜测后,师用准备好的具演示。

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立图形——。(板书课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教案分享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7186.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