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
1、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2、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拓展阅读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通过文本探究,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势力,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并感受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思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理解重点句“他的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他的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短文。
一、回顾内容,揭题导入
出示课题及鲁迅图片。
二、读悟结合,解决疑难,感受人物品质
1、初读,质疑:
⑴ 师:的确,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可以帮助我们来解读人物的精神世界,今天我们就通过救助车夫这件事来再次地走近鲁迅。请同学们打开书,指名读,边听边划出文中描写鲁迅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看看哪里你还有疑问?
⑵ 小组简单交流。
⑶ 聚焦疑难。
2、再读,解疑:
⑴ 生自由读救助车夫的事,教师**。
⑵ 交流反馈。
“黄昏的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先生,” 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回不了家啦!”
出示三处句子组合,整体感受人物(车夫)悲苦、艰难的生活。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① 体会要点:
鲁迅对车夫兄弟般的关心。
② 操作要点:
自主读悟──图文对照──感情朗读。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⑶ 周晔感受到的: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略)
4、答疑,朗读:
⑴ 配乐录音,再次情境*。
⑵ 合理想象,补白训练,走进鲁迅内心世界。
⑶ 感情朗读。
5、主题提升: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体会要点:
“俯首甘为孺子牛”道出他一切为了劳苦大众的情怀。
三、拓展阅读,深层品味
1、 读短文,感悟“甘为孺子牛”的品格。
2、课外自主研究学习。
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片断及反思
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应主要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困生更是如此。但是,学困生常常激而不“励”、唤而不“醒”、鼓而不“舞”,让老师大伤脑筋。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激励性的课堂评价呢?笔者在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的研究中,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先叫学生交流关于鲁迅的资料。这时小皓同学出人意料地要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小皓是我们班语文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上课常常走神,更少主动举手发言。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作业速度慢得出奇,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常常完不成。他举手令我惊讶,我立即叫他交流,下面是当时的教学实录:
小皓: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家。鲁迅浙江绍兴人……
(小皓同学津津有味地交流起来,看来他真是有备而来。)
我(打断了他的介绍):小浩同学,你可以暂时停一停吗?
小浩:(点了点头。)
我:小浩同学昨天晚上回家认真查阅了资料,他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请接着介绍吧。
小浩: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再次打断了他的介绍):鲁迅到底姓什么?
小浩:鲁迅姓周,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看来,你还是个鲁迅爱好者呢!那他为什么叫鲁迅呢?
(我想考考他。)
小浩:鲁迅是他的笔名。
我:没想到你还是个“鲁迅通”呢!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笔名?
(小浩摇摇头,全班同学也面面相觑。)
我:“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是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另一种解释是挚友许寿裳先生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小浩和全班同学饶有兴趣地倾听着。)
我(继续补充):其实鲁迅并不愚蠢、鲁莽,这是先生自谦之辞。他倒是一个非常迅速的人。他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有人说他是天才,他说:哪里有什么天才!……
学生(齐):我是拿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
(学生前不久才积累了这句名言,因此背诵得很熟练。)
我:小浩同学,你那么喜欢鲁迅,我就给你取个笔名叫“李迅”吧。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我:这个笔名不好吗?
生:这个笔名很好,可以起到激励小浩同学的作用。
生:这个笔名要求小浩以鲁迅为学习的榜样。
我:小浩同学,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我:那我今后就叫你李迅了?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全班同学又哈哈大笑起来。)
我:好,李迅同学,你接着介绍。
小浩: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案例,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案例,一个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案例,一个精彩生成的案例。
小浩同学是我最为担心的孩子,他慢如蜗牛的速度,曾经让家长和老师大伤脑筋。他速度慢有多种原因,有他执笔姿势的原因,有他慢条斯理的性格原因,有他学习基础差的原因,也许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成就了“蜗牛小浩“。我是他的新语文老师,正在为他的漫不经心和慢条斯理而绞尽脑汁、伤透脑筋。我多想找到一种让他快起来、迅速起来的办法啊!没想到,在这堂课上,在这个天赐的良机中,我把“鲁迅”的“迅”与他联系了起来,顺理成章地给他起了个“李迅”的笔名,并且得到了他的首肯。老师给一个学生起笔名,并且那个名字与他最喜欢的伟人有关,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怦然心动的事情啊!我相信,今后的小浩一定会以鲁迅为榜样,做事迅速起来。我将以此为契机,提高他做事的效率。
教育好学困生很难,因为他们一般对自己抱着一种固定的、悲观的看法。春风化雨似的评价语言对于他们也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随着他们再次遇到学习的困难,刚刚被激发的心气又低落下去,他们再次跌入学习的泥沼不能自拔。怎样给他们的心灵、思想、情感上造成强烈的震撼呢?这既要靠老师把握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更要在评价语言上下功夫。只有那种具有力量的、有强烈冲击力的疾风骤雨似的评价语言,才能真正震撼他们略显麻木的心灵,才能催开他们那朵快要枯萎的花朵,才能激发他们心灵中那颗快要发霉的种子,使他们再次扬帆启航,使他们得到激励,得以唤醒和受到鼓舞。这才是第斯多惠话语的应有之义。
总之,老师既要善于“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外,更要善于把握激励的时机,用疾风骤雨般的语言去触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激动,使他们振奋,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才会焕发出生命的力量!
3、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
2、学习课文二~五段,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势力,深受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重点:学习课文二~五段,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难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为人,今天,我们再次以沉痛的心情走进万国殡仪馆的礼堂,吊唁这位伟人。请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生:齐读。
师:(顺着生的朗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伯父在世时的情景重又浮现在我的脑海。
a) 请看(出示幻灯),这是“我”回忆的哪件事?(救护车夫)。
b) 下面请听“救护车夫”的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c)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人?
重点学习: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幻灯出示)
① 老师请一位同学把它读一遍。
② 想想这段话是从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③ 请大家在书本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一名同学圈在投影片上)。
④ 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朗读一遍,体会这一连串动词的用法。
⑤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板书动作)
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1. 学习“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幻灯出示)
2.你准备抓住哪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3.这一段话是从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神情)(板书)
4. 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再来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生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谈碰壁”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a) 生:憎恨黑暗。(板书)
b) 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出示幻灯)。
A: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什么?碰壁指什么?
B:你能把整句话的含义连起来说吗?
C:生齐读。
2、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人物的品质的?(对话)(板书)。
3、请各自找一位同学进行分角色的对话朗读,待会儿请两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表演。
4、师:可是现在,这样一位风趣、幽默的伯父不在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我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请大家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此时的感受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齐读。
四:学习二、五段:
1、鲁迅的感人事例,何止这两个。下面请采用刚才学习三、四段的方面来学习二、五段(出示小黑板)。
一、读悟品质;二、读学写法;三、读抒情感。
2、请喜欢第二段的精读第二段,喜欢第五段的精读第五段。
(好了的同学可找个同学交流)。
3、有把握的可上黑板模仿老师的板书进行板书。
4、小结:板书。
5、“谈碰壁”中哪句话值得大家进行研读?
a)出示:“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骂还难受。”
b)说说你是怎样来理解这句话的?
c)齐读。
6、我们一起把他人转述的那部分内容朗读一遍。
7、感情升华:
师:是啊,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可是他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现在他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我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的眼泪不断地大颗颗地掉下来。我们再来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现在的感受再次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生:齐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在清明节的前夕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以表达我们对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和对伟人鲁迅的深切哀悼,让我们一起对这位伟人深深地鞠一个躬吧?
六、作业:(出示灯片)
自由选择其中一题完成。
1、用“扶、蹲、半跪、夹出、洗、敷、扎”这些动词写一段话。
2、选文中的一件事,演一个课本剧。
3、把车夫“饱经风霜”的脸刻画下来。
4、阅读有关介绍鲁迅的一本书或他写的一部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1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