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长恨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9-09 10:09:21

初中语文《长恨歌》教学设计

1、 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 结合朗诵,理解思想内容,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3、 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朗诵。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第一课时

一、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教师补充)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十一岁就离家避难,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有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四十四岁之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 《 秦中吟》,三十五岁 写《长恨歌 》 。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琵琶行》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现实主义的**。

二、创作背景写

元和元年,白居易和朋友王质夫等人同游仙游寺,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悲剧故事,王质夫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意为:“迎合世俗的事,不是遇见超出世人的才能加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被人遗忘。你诗写的好,善于描写情感。尝试着歌颂他们,怎么样?”)乐天因为《长恨歌》。

三、解题

1、 “恨”是沉重的遗憾, “长”长久, “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表达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2、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起于初唐。

3、新乐府诗: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乐府诗的作者主要有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和王建等人。 其特点是“即事名篇,无所傍依”,只继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乐府的精神,自创新题新意而不入乐。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卖炭翁》。

4、长篇叙事诗:用诗的形式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我国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长歌行》、《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等。

四、自由朗读,注意以下字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萦纡yū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 龙驭yù 鼙鼓pí仙袂mai 衣钿diàn千乘shang 钗擘 chāi b马嵬w?i阑干lán gān 绰约chu 衾寒qīn

五、学习诗歌的第一部分

集体朗读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惊破《霓裳羽衣曲》”

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一句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诗,提纲挈领;内容上的作用是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揭示悲剧根源。

2

明确:上句诗人运用细节描写,扣住杨玉环的“回眸一笑”的细节妍态,极力地展现了杨玉环的美艳;下句诗人运用对比、借代和夸张的艺术手法,通过六宫粉黛的对比映衬,极力渲染出了杨玉环的美艳绝伦。

3、理解句子“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明确:所谓“列土”,取自“列土封疆”意为“划定疆界,皇帝将土地分封给重要的大臣”。出处是《汉书》:“方制海内非王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可怜”古今异义词,语序调整为“门户生可怜光彩”。

4、“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明确:丝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很多,大体是指的是音乐。丝是弦乐器,竹是管乐器。凝:徐缓。主要是写君王对贵妃的迷恋,对爱情的沉醉。“渔阳鼙鼓”即指安禄山率领的*军队。这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概括第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惊破《霓裳羽衣曲》,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误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三千宠爱在一身”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预习第二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提问背诵第一部分重点语句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1、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千乘万骑”:成千上万的兵车和骑兵;西南:向西南

宛转:轻而柔的起落。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借代女子美丽的眉毛。。委:卸落。旌旗:旗帜的总称,借指军队的旗帜。回:使动用法,使??回转。信:随意、听凭。 对此如何不泪垂!翡翠衾寒谁与共?:宾语前置句

2、第二部分内容:实写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君王掩面救不得”

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讨论问题: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

明确:通过景物描写去渲染及烘托人物的情感。

(二)找出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内涵和作用。

1、 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

明确: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反衬),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2、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明确: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月,寄托着情人的思念,铃,代表着远方的音信,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触景生情)

3、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明确:城池、宫殿尚在,清澈的太液池,盛开的芙蓉花,摇曳的未央柳,曾经熟悉的场景再回眼前。作者用了反衬的手法,衬托下文中玄宗的伤感!唐明皇在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坡之后回到宫中,触景生情,想起数年恩爱、朝夕相伴的杨贵妃,如今物是人非,怎不伤心落泪?

三、熟读此部分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预习第三部分

拓展阅读

1、为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说

《为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篇精读课。本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少年时代的一件事,魏校提出“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周生的回答是“为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的他有这样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从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华而读书。

二、说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胸怀、疑惑、训斥、屈辱”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习的远大理想。

三、说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立志的原因。

四、说法。

有多法,但无定法”,科合理的方法能使事半功倍,达到的和谐统一,在本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从而让生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说过程。

(一)创情境,导课激趣。

1.以谈论自己成的故事为题,引入少年*的成故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指导习课题的“崛”字。通过查字典理解“崛起”及“崛”的意思。

(二)读课,整体感知

生读课,边读边思考:本围绕着少年*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结构,明确:本围绕着少年*写了三件事。

2.*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0—14)

3.*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15—17)

【这一环节的置,让生在读课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结构,理清课思路】

(三)精读课,感受少年*博大*怀和远大的志向。

共四个部分来

1.课第一部分,引导生体会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抱负和胸怀。“有位同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到“那位同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而读书?”同们各有想法,而这位同的回答却让魏校为之一振。时,引导生抓住“所有所思”“坚定”这些词,试想这位生的回答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推想一下*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的内心世界。

2.课的第二部分,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生体会。如,在读*与伯父的对话时,“那不是我们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气,体会*对这些事情的关注和思考。

3.第三部分,*亲眼见到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时,可以引导生边读边想象课的情景。如,让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生谈一谈作为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当时的心理感受。

4.引导生在对比理解,思考*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生体会到,为家父、明理、为光耀门楣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为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

这样的对比,使生感受到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生谈谈课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可以让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提高认识,升华情感。(通过交流,让生明白,人不能仅为自己活着,应该活得更有意义,引导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生今后的习明确远大的方向。)

2、为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华”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理解内容,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通过*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3.练习朗读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习的远大理想。

二、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通过*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通过*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三、策略

《为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让生了解*立志为振兴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生将自己的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生继续习在阅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注重体现生的主体性作用,即生是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言实践的过程都应该以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四、过程

(一)导入课,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

2.请同们快速读课的一至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面对着繁华、热闹的租界地,面对着大伯含糊不清的话,使他产生了哪些疑问?读出相关的句。

出示课件: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国的土地吗……

3.只有十二岁的*在听到伯父说的华不振后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而“华不振”这个词在课多次出现,看来这个词一定很重要,那么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课件:

振:①摇动,挥动;②奋起,兴起;③救;④振动。

意图】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生体会出*在疑问不断地追问和思考,感受*博大*怀和远大的志向。

(二)深入习,品读感悟

1.默读课的七、八自然段,那*是从哪儿看出了华不振的呢?画出相关的句并做简单批注。

出示课件:

认真默读课的七、八自然段:

*是从哪儿看出华不振呢?用曲线画出相关的句并将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句。

2.全班交流感受。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一带”和“别处”分别指的是哪里啊?

意图】通过比较,让生把感受充分地交流。

(2)而正当*和同左顾右盼时,突然发现有个国妇女正在哭泣,而旁边站着一个大个子洋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下面请同边读原内容边填空。

出示课件:

她原指望()。谁知(),反而()。()。但是,(),()?只能()。

再读读你们刚才填空的内容,就这些内容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将我们体会到的*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

意图】培养生质疑能力,借助课前查找的资料,习运用资料理解课内容谈感受。

3.总结法。

通过读七、八自然段,我们抓住了*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他的想法。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在后面的还要用到这样的方法。之前我们了解了华不振的字面意思,现在也正是这种方法让我们和*一样明白了“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师导一:当时,华大地民不聊生,可在这租界地里……

出示课件:(生齐读)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导二:同们,在租界地里,我们国人的遭遇是多么的可怜可悲啊……

出示课件:(生齐读)

她原指望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师生对读课第九自然段。

师:当魏校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有的同说──

师:有的说──

师:也有的说──

生: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师:而*却说──

师:同们发言的场景*看在了眼里,发言时说的话他听在耳。而他却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就还有我们刚刚到的读书方法猜猜*在想些什么吗?你们可以结合上下或资料来试想,然后把它写在纸上。

出示课件:

*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他在想:______________。

*此时不仅是他回答的气是清晰而坚定的,更是他经过沉思后做出的决定和他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同样是清晰而又坚定。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三)总结全,感情升华

是啊!*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远大的志向而努力奋斗。

出示课件:介绍*的生平事迹。

*的一生不但是这些说的,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听到华不振时想到的是为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思考产生了问题。当他看到我们国人倍受欺凌时他想到的还是为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因为他想到的是振兴华,不再让国人受欺负,所以才说出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句话,让我们带着感受再来齐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

2.请你将*为振兴华而读书的感人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五、意图

积累言,习写法。

3、为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理念

本课以“会关心”为主题,在力求打破科界限,让生在情景打动心灵,在阅读生成感受,在活动诠释行为,提升感受。在实践延续积极体验,付诸行动。让生懂得“落后就要*”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是本课的目的所在。

二、目标

1、通过读故事、诵名人名言、开展模拟小比赛活动等方式,缅怀**先烈,懂得“落后就要*”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

2、引导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明确自己的责任。

三、重难点

通过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划。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录象片断、模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纸板7块、名言小卡片、搜集有关我国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化危机的资料和言论。

五、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你是这样的人》乐曲,边看有关周总理工作的图片师边深情朗诵:

在这里

我要颂一个人

颂智慧和精力

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解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我们人生的楷模——*总理。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他12岁时就许下”为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板书课题:为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请同们把书翻到30页,读读链接桥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师生交流)

[意图:用抒情的赞美诗和生动的故事让一代伟人周总理自然地走进生心田,使步懂得一个人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景导入和故事的阅读方式符合生的心理特征。]

1、课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

师:同们,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红领巾,请肃立!请向一切为了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深深鞠躬!

2、师:如果在纪念碑上开辟一小块缅怀者留言板,你会在上面写什么?

发小纸片,生各自书写。

实物投影展示其的部分留言。

3、小比赛,每组一个模拟纪念碑的纸板,3分钟之内,看哪组在上面写出的华英烈名字最多,写得最工整。

意图:很多时候,活动的育方式远甚于苦口婆心的劝告。比赛活动更能激发生的习热情,满足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了解“为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质涵义,习榜样的实际行动

1、师:同们,在华民族的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和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振兴祖国为己任,他们身上具有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真诚的爱和责任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走近,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

2、师:请同们把书翻到26页,读读“广角镜”里面的三个故事,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闻鸡起舞》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里祖逖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小结:祖逖等一代又一代热血之士为了祖国的安定繁荣,闻鸡起舞,精忠报国。

3、出示《人民科家的忠诚》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讲了什么?钱森为新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出示并齐读钱森的话:“外国人能造,国人同样能造。”

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森等老一辈科家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4、默读故事《童弟周:生命的追问》,交流感想。

划出童弟周说的话,齐读:我是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

师小结: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一种义务,一种光荣。

5、六人小组故事会: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先辈,说说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生上台说,对说得好的同奖励名言名句小卡片

意图: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读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育形式,符合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祖逖、钱森、童第周都是关心国家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选用他们的故事,能促进生对“为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的理解。]

1、刚才有几位同得到了老师的小卡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指名说句子和意思,逐句理解。(出示句子和注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宋.朱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2、师:这几句爱国的至理名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请同们多读几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

生自由背诵——指名生背诵

[意图:名言名句是我们化的瑰宝。通读诵读材“积累园”及补充的名言名句,能够帮助生深化主题认识——为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

1、播放八国联军侵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后又于1997年顺利回归的录象片段。

师生交流: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为什么香港岛曾经被迫割让给英国?为什么又能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说说你所知道的原因。出示并引读:

——: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不忘国耻,振兴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志,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2、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点名生谈看法)

3、小组合作

请同们在习小组组的带领下,在黑板的指定圈内写下自己的感悟。

4、师介绍我国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恳切陈述我们面临的种种危机: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战争危机、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化危机等等。

5、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6、同们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划,写在一张白纸上。

(六)总结

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振兴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理所当然要尽自己所能,刻苦习、储备知识和能量,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意图:故事、名言只能让生懂得“落后*,从小立志报国”的道理,行动才是目的地。引导生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明确自己的责任。让道德育真正进入生的头脑,生的心灵。]

4、为华之崛起而读书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铿锵有力、振兴华”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立志的原因。

生:了解课的时代背景,预习课,熟读课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这样远大的志向——“为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预习展示,字词过关。

1、出示词,两人小组过关读。加点字的读音易错,要特别注意。

崛起巡警叫嚷诸生踊跃效仿惩处喝彩

帝国主义热闹非凡为之一振铿锵有力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2、小组展示读。

4、指导书写易错生字:嚷巡

三、课朗读,把握内容。

1、指名轮读课。在读过程,随机正音,指导读出气,在读理解“租界”、“华不振”、“耀武扬威”、“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的意思。

2、概括课的三部分内容。浏览课,你觉得课写了几件事?能概括出来吗?

(1)到沈阳,听伯父说不能到租界去,因为当时华不振。

(2)*和同闯进租界,看到外国人轧*国人,国巡警不但不为国人撑腰,还加以训斥,围观者也敢怒不敢言。

(3)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

四、精读感悟,领悟*立志原因。

(一)第一部分

1、找出*到沈阳后和伯父的对话,并用心读一读。

2、出示对话部分,师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生分角色朗读。

4、同桌分角色朗读。

(二)第二部分

过渡:听到伯父说不让自己到租界去,还说是因为“华不振”,*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到租界看个究竟。于是在一个星期天,*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闯进了租界。

1、*和同闯进租界,先看到了什么与租界外不同的景象,又看到了什么令人气愤的事情,用()和【】标出来。

2、指名读*和同在租界里看到的景象。

3、出示租界外老百姓的生活图片,想象*此时的心情。(伤心、难过,为国这么落后)

4、出示第八段*看到的令人气愤的事情,指名生朗读。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她原指望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5、把“哭诉、得意扬扬、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只能”变红,再请生朗读,听着朗读,你脑海了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6、边读边想象画面有助于我们理解课,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7、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齐读。

8、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洋人轧*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9、这无数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什么?(华不振)

你们的疑问也一定是*的疑问,此时此刻,*才真正理解了他到沈阳后伯父说的“华不振”的含义了。

(三)第三部分

1、从租界回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什么呢?

2、在修身课上魏校问同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同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

怎样叫踊跃回答呢?师生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理解“踊跃”的意思。

3、通过师引读感受*的抱负和胸怀。

当魏校请一直静静坐着的*回答时,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接:为华之崛起而读书!(出示)读!

请同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魏校听了为之一振,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生齐:为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同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齐:为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的,12岁的*已经认识到,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五、总结全,感悟三件事的内在联系,寻找读写结合点。

1、*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2、课写了三件事,你觉得它们前后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听伯父说不让去租界是*闯进租界去的一个原因,在租界里看到的这件事不但让*真正懂了了“华不振”的含义,还是他树立“为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原因。

3、是啊,一个人树立一种读书目标总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读了这篇课,你是否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呢?那就请仔细想想,你是为什么而读书的,或者说从今天起你准备为什么而读书?

4、我想,你之所也树立这样的读书目标,一定也有原因,那就让我们好好思考一下,然后仿照课的写法,以“为而读书”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1、以“为而读书”为题,仿照课的写法,先详细写一两件事,然后引出自己树立的读书目标,写自己的成故事。

2、继续深入阅读课外书《少年*》,为下周阅读课的读书交流做准备。(已经提前一周布置生阅读这本书)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语文《长恨歌》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62199.html

热门阅读

  1. 经典哲理美文摘抄
  2. 1句最温情横溢的感恩节祝福语
  3. 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4. 我现在的班主任小学生写人作文450字
  5. 林清玄经典语录大全
  6. 关于新年搞笑祝福短信
  7. 学校军训心得体会
  8. 2018年三八妇女节的祝福语
  9. 高一语文《沁园春 长沙》的教案设计
  10. 201年鸡年春节贺年祝福语句
  11. 《他们最幸福》好句摘抄
  12. 心脏病专家推荐运动心情随笔
  13. 纪怀赠李六户曹的原文诗词
  14. 孩子请你懂得我的爱美文
  15. 制作圣诞老人作文
  16. 重阳节的祝福语
  17. 苏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新奇的帽子》教案
  18. 那些年我们不懂沈佳宜心情随笔
  19. 《伤口也能开花》读后感范文50字
  20. 说说旅行感悟随笔
  21. 2015年春节祝词贺词
  22. 治愈心灵的温暖句子
  23. 2015五一劳动节送公司员工的祝福语
  24. 《七侠五义》读后感1100字
  25. 销售激励人心的短句子
  26. 九月教师节升旗发言稿
  27. 给孩子的贺卡祝福语
  28. 社会人员自荐信范文
  29. 初中期末总结发言稿
  30.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00字
  31. 关于室内装修设计合同
  32. 201端午节简单的祝福语微信
  33. 聘用的合同范本
  34. 经典的国庆节短信祝福语
  35. 中国童话故事《管家老龙》
  36. 述志抒怀古诗名句
  37. 关于公司行政助理个人工作总结
  38. 别吝啬你的赞的美文摘抄
  39. 小学教师自荐书范文
  40. 三月飞雪美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