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沁园春 长沙》的教案设计
1、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
2、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继续学习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借鉴写法,学写现代诗歌。
4、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情怀,学习作者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赏析诗词的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四、教学工具
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导入 毛**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中南海毛**图书管理员统计,毛**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 “毛**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见课本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请试一试。
在深秋时节,毛**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等?
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尚记否?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当然,*士大夫与**伟人*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一个“看”字,一直管到哪里?
“万里霜天竞自由”。共有七句。(可与《沁园春·雪》比较)
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朗读。(生读)
“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性的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意。|现在大家齐读这七句,看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有何特色?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放眼望去(远眺)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收回(近观)
鹰击长空 ――仰视(高景)
鱼翔浅底 ――俯察(低景)
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手该怎么放?(让学生模仿毛**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慢点好。
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神态该自然、从容,显示出伟人的气度。
雨果说 “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
分四步
一、 勾勒形态 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
二、 染上色彩 “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
三、“静画”变“动画” 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四、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 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在自己的“大脑屏幕”上能看到这一切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让学生骋目驰怀)
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
染、击、翔……
染 拟人手法。|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火炬。|是的,**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为“飞”好吗?
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吗?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说明水真的很浅吗?
“浅底”并非真的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你们看,毛**用得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 “毛**写作时,常在室内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次日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已装满了大半。”毛**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特别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压迫人民的……
号召与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与自由而*。
毛**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盎然。|是的,绚丽蓬勃,充满生机。|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将要学到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写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毛**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与众不同呢?这与诗人本身有何关系?
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毛**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书生吗?
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 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是全诗的“诗眼”。上阙就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生齐读上阙)
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阙的哪个词呼应?
“独立”。“橘子洲”是青年毛**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此词下阙的领字是?
“忆”。请读一下。(读时应稍顿,突出其领字的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恰 “正值”意。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国家大事。
“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
这些青年才华、能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联系《沁园春·雪》,《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了呢?
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
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了一些;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更不值得一提,更谈不上文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都过去了,要数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风流人物,还要看现在。“风流人物”指什么?
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在词中是指“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之士――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下降大任不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阙是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下阙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知识青年要担当大任,仁人志士要主宰沉浮。这样讲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诗味不浓,像喊口号。“稍逊风**”是不?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曾说 诗要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最后三句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气概何其大也!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
齐读全词,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布置练习 将毛**的这首词改写成现代散文。
拓展阅读
1、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在利用注释,自读自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整合利用相关资料,探究词中深层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背景及相关资料的适度整合与恰当运用。
[教学过程]
一、熟读成诵与整体感知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
疑难之处,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用多媒体或投影呈现,也可以印发给学生。
二、背景资料呈现,辅助解读作词动机与写景寓意。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信息整合利用辅助:
1.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形势,词中着力描写“红”色,富有象征意义。红色象征**,象征火热的情怀,“万山红遍”是“星火燎原”的外化。词中写“竞自由”寓自由解放追求。
2.国共合作,**应由谁来领导,成为当时的焦点问题。此便是“谁主沉浮”质问的来由与内涵,由此可见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三、活动资料呈现,辅助解读“峥蝶岁月”的相关内容。
1.*在长沙学习、工作期间,常与*等**青年在橘子洲头散步、游泳、畅谈天下大事。
2.1911~1925年,*在长沙从事的主要**活动有: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信息整合利用辅助:
1.呼应“百侣曾游”。
2.呼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峥嵘岁月”,也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了诠释。“万户侯”、“中流击水”没必要字字落实,但寓意要清晰。
四、小结
背景决定心境,心境决定物象,物象传递情意。读诗词必须知人论世,利用相关资料去解读诗境,品悟诗情。这是鉴赏的基本素质。
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同“教学设计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诵比赛活动,“我最欣赏”的品味活动,“我们缺什么”研讨活动。
[教学过程]
一、朗诵比赛活动
预课:要求每个同学反复诵读课文,读得音准语畅。
学课:分组交流,人人有诵读展示机会,互相带动。先行分组齐诵,培育团队意识,提高整体能力。老师评点,评出优胜组,予以鼓励。后行个人诵读,每组推选最佳的,全组帮助设计停顿、重音、表情等,集体评出最优个人,予以表扬。
二、“我最欣赏”的品味活动
要求:选出你欣赏的某个词、某一句、某几句,说明为什么,写成书面稿。相同的不可重复,突出“我认为”。基本同意的,可以补充;不同意的,提倡争鸣。教师在互动中做好指导与协调,确保活动有序有质有效。
形式:课前发布,自荐主持,课堂以对话形式展开。教师全程监控。课后可由*汇总个人发言张贴在墙报“学习栏”内,继续品评。
备要:参见“教学设计一”中“重点品悟”相关点及其鉴赏思路,重在思路对,不求刻板照对现有结论;教师相机点拨,适时调控。
三、“我们缺什么”研讨活动
要求:人教版、苏教版不约而同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语文第一课,显然有所期许。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年龄,与*他们那个时代的**青年相比,我们究竟缺什么?请在整体理解把握词作内容的基础上,谈自己的体会。理解有困难的,教师及时扶助。
形式:可用现场讨论形式,先分组让每个同学有发言机会,后由各组推荐最优者全班展示,教师欣赏、引导、调剂。可用随笔形式,将自己的想法以书面表达出来,教师评点展示,促进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备考:当今青年不乏理想与执着追求,但通常定位在个人发展上,缺少当年**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与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当今青年图稳求安,优柔寡断,缺少当年**青年英勇无畏的豪壮果敢;当今青年谈吐作文,少刚性多柔性,缺少当年**青年深远而雄奇的思想气魄,急需补钙。从成长来看,少年大志,一生大为;少年无大志,一生难作为。*等老一辈**家后来的丰功伟业,正是基于他们年轻时的壮志激励。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当今时代同样需要“中流击水”、中流砥柱型的英豪,知识青年更应敢为人先立大志、成英豪,从进入高一开始早起步,踏实奋进,渐强渐升,以不辜负时代的重托,民族的期盼。
【相关链接】
沁园:东汉明帝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相传《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篇13句,四平韵;下篇12句,五平韵。
2.“挥斥”的化用
《庄子·天子方》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挥斥方遒”巧妙化用于其中“自由奔放”的意蕴,用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怀。
3.古诗词的语序变动
古典诗词受格律的制约,常破句(改变原有句序)重组。如《沁园春·长沙》起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正常句序当为: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望)北去湘江(流水)。因为词作押ou韵,故将“橘子洲头”后置作韵脚;为使前后音韵谐和,前两句也随之倒置,于是形成作品中的语序。古诗词语序的变动和省略,虽然破坏了一般的语法规律,却增强了美的韵律和特有的情趣,只是要学会品悟。
4.物性与情志的暗谐
在传统文化中,景物本身的特质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散发着情的信息,即景语皆情语。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等,多用于传递孤独惆愁;杨柳、舟船、长亭、关山等,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高山、奔流、上天、人海等,多用于歌咏豪情壮志;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多藉以抒发闲情逸致。如此等等,要有意识地积累,文化底蕴丰厚了,古诗词鉴赏的底子就厚了。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所以著名,是因为“杨柳”(寓有离别)、“晓月”(寓有凄寒)、“残月”(寓有孤独)营造了“伤离别”的浓浓情意。
物性与情志的暗谐始于《诗经》,屈原作《离**》加以光大,广借奇花、异果、香草、佳木、峨冠、博带、长剑、美女等等,寄托自己高洁美好的情志;而杂木、泥淖、阴云、淫雨、乌鹊等,则成为憎恶、鞭挞污浊、黑暗势力的外托之物。古诗中的佩剑、舞剑绝非习武善战,而是借剑明志(屈原、李白、辛弃疾诗中均写到)。古诗中雄关、长城、沧海、大江、长风等物,多与豪情壮志相谐;南山、幽居、禅寺等物,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已成为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
2、初一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而与之相对的,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作者简介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集《老舍文集》,代表作品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播放朗读视频(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勾画。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问题设计如下
1.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明确答案: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作者围绕济南的冬天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水
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温晴
小组讨论
1、作者是怎样突出“温晴”的?
引导总结:对比,突出特点----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对比---无风
(伦敦---向晴 宝地
(热带---温晴
(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再读第一段(感受对比,感受温晴特点)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讨论。
本文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
明确:
总--分--总
四、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作业布置及板书设计
预习2-5自然段
板书:
老舍
{一、1 温晴
二、2-4 山
三、5 水
第二课时
3、初一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老舍先生用优美、亲切的语言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品位文章生动形象语言。
两课时
1.创设情境 2.引导点拨法 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
一、导入
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美誉的济南,真可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漫步垂柳掩映的小径,柳丝拂面,空气清新,近看湖水碧波荡漾、荷叶田田,远眺青山起伏,连绵不断,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老舍先生对济南更是情有独钟,他把山水秀丽的济南活脱脱地写进他的散文里,《济南的冬天》就是他其中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提问:谁能介绍老舍的有关知识?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剧本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年)、《茶馆》(1957年),另外还有《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拳》等都曾轰动一时。这中间,《龙须沟》影响最大,为此,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8月24日,老舍被*、江青及反**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7岁。
四、播放课文录音,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听读过程中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思考下列问题:
1、济南的冬天天气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突出天气的这一特点的?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的?
考察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上面两个问题。
附:重点字词
设若:假若。
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明确:1.(1)济南的冬*要特点是“温晴”。
(2)作者以自己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冬天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赞扬了济南独具一格的风貌。
2.在通过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后,作者又从济南的山和水两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
五、分析与探究
1.分析第1自然段:
作者用了什么写法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对比写法:北平(多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多雾) 济南(无重雾)
热带(日光毒、“响亮”) 济南(*日)
特点:“温晴”——推论:“宝地”
2.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明确: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3.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明确: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4.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初一语文课文金色花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是印度著名文学家泰戈尔众多表现母爱主题诗歌当中的一首。本诗通过描写一个小男孩幻想自己变成一朵神圣的金色花之后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表现了一种深深而又真诚的母子之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感情是人类都会有的一种伟大的情感,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引起强烈的共鸣。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对美的事物也有着自然而然的亲近感。再加上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开始对文学产生了亲近的欲望,因此,如果从感情和美的角度出发加以引导,能够引起大家很大的兴趣。但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时间还是相对比较缺乏,再加上年龄比较小,所以进入感悟、欣赏层次也就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就会差一点,这方面,还需要老师想办法进行加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范读、自由朗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
(2)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接受美的熏陶和*。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关爱之情以及欣赏感悟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感情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5、初一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脑海中产生如诗如画的美景。由此看出,老舍也是一位丹青高手。而浸透在这般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这更值得读者反复品味。
阅读如此的美文,对语言的细心揣摩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由整体入细微,由语感入体验。可分三步:
1、悟到全文塑造的整体景象。
2、悟到构筑这种景象的基础──优美的语言。
3、悟到作者在这种景象中所浸透的深情。
1、感知课文,领略冬天济南的温暖与秀美。
2、细心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感受《济南的冬天》所创造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对冬日济南的深厚感情。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各类资料了解老舍,了解冬天的济南,了解老舍与冬天的济南。
一、导入
提问:北中国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也可以引诗为证)
——奇寒、大雪、万物萧条……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同在北中国,济南的冬天却有着不同的景致。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老舍这位文学大家写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它温文尔雅的特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本文写于1931年他在山东齐鲁大学任教时。他在山东呆了7年之久,济南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
2、扫除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济南 伦敦 暖和 着落 着急 髻 看护妇 镶 薄雪 水藻 贮蓄 澄清
(2)响晴 温晴 安适 慈善 贮蓄 澄清 空灵 水墨画
3、范读,要求:
(1)在文中把“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圈出来,联系全文内容思考哪一个最能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为什么?
(2)结合2、3、4、5段,在每一段用“冬天的济南像 ”,(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4、解决思考题(1)(2)。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30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