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26 11:13:28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新课

1、 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小结。

横 岭

峰 侧

远 近

高 低

全面地、客观地

拓展阅读

1、桂山水

1、运用自制CAI课件展示画面,让生感受桂山水之美,提高同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抓住静、清、绿、奇、秀、险,理解桂山水的独特美,习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画面展示和朗读,品味桂山水的秀美。

3、想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算机课件(高亮度投影备或大屏幕彩电一台和视频展示台)。

一、引入课,激发习兴趣

出示课件:放一些风景胜地的图片(红叶似火的香山,峰峦雄伟的泰山,神奇峻秀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的大海,幽深壮美的三峡) ,让生初步感知祖国河山是如此多娇。

师谈话:同们看了录像,有很多同又喜欢去旅游,到过很多地方,知道了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壮观。有无数名山大川像一颗颗珍珠撒落在祖国大地上。这节*带你们到以山水秀丽闻名的广西去旅游,欣赏那里的秀丽风光。好不好?(好)请同们边听朗读看画面,边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出示课件,配画配乐的课文范读,让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桂山水之美,激发生的习兴趣)

二、看图、欣赏、理解、

(采取变序法

的确,桂山水非常美,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景的?

1、习第二自然段:

⑴ 初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生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提出来与同交流。

⑵ 观察,以说代读:

运用CAI课件帮助生理解漓江水的独特美。

出示:静、清、绿画面各一幅,指导生具体观察漓江水的特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把水的特点说具体。

⑶ 精读,理解重点:

勾画书上具体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反复读,找出重点词语体会漓江水的美。理解句子: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作者把水比喻成无暇的翡翠,写出了水的颜色,是闪光的绿、透明的绿、迷人的绿、醉人的绿,贴切而精妙,这不仅仅只是比喻漓江水的绿,也是对漓江水静、清、绿三大特点的综合描绘,使我们对它的爱幕之心油然而生。

⑷ 深读,相互交流:

讨论: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改一改,好不好?为什么?

出示课件:比较句子具体描写的好处:

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自读句子,交流所得。

⑸ 品读,充分感悟:

漓江水的美,我们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

(轻声读、个别读、集体读、闭上眼睛试背)

真美呀!别说作者连我们在座的人都被陶醉了,当作者从美景中醒过来,才发觉自己的船在前进,作者是从什么地方感觉到船在前进的?

本段小结:

这一段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水的特点,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奇特美。

2、总结法,习第三自然段:

刚才我们第二自然段时是怎么的?师生一起总结习方法,课件出示习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自第三自然段。

思考: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抓住了哪些特点怎样写具体的?

(分组讨论)

出示课件:让生直观感受山的奇异、秀丽、险峻。根据课文结合画面,汇报讨论结果。到这里你想对桂的山说点什么?

小结: 这一段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特点。桂的山奇异到山山不同,峰峰各异,秀丽得像苍翠壮美的屏风,像新生的竹笋;危险得叫人简直不敢站在它的下面,兀立的怪石好像时刻会栽倒下来。

(指导生入情朗读)

3、习第四自然段:

的山、漓江的水都那么奇特,那么美,如果把它们合二为一,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习第四自然段。

师范读,生思考: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齐读一二两个分句,想想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出示课件:山围绕水,水倒映山的画面,让生理解山水交融的景象。

那么桂山水的迷人之处就只表现在这些地方吗?出示课件:让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桂山水之美所表现的地方。

作者游览了桂山水,他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习第一自然段:

正因为这里山美、水美,山水交融,加上绿树红花,竹筏小舟,更是优美奇绝,无与伦比,天下第一,所以,人们都赞美地说桂山水甲天下。

甲什么意思?甲天下呢?人们为什么会说桂山水甲天下?

三、小结,回归整体

生看着课件上的板书总结:因为作者听说桂山水甲天下,才乘船去游览,然后,具体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桂山的奇、秀、险,最后写出作者的感受,这里确实美,美如画,不愧为甲天下的美称,前后照应,结构十分完整,作者是采用什么结构来描写的?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桂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把桂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迁移训练,发散思维

今天,老师和同们一起去游览了甲天下的桂山水,老师根据它的特点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看法?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数不胜数,现在你们都是小诗人,请把你知道的风景胜地根据它的特点也写一首小诗。

(交流习)

五、说话练习

山水非常美,我最喜欢( ),因为( )。我真想( )。

结束语: 同们,桂这里之所以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因为桂的人民保护好了桂的山水,中外游客珍爱桂山水,我们家乡的巴岳山也非常美丽。我们要热爱她,保护她,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丽,让我们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秀,水更清。

2、桂山水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乘着木船荡漾于漓江上,来观赏桂的山水。

板书课:齐读。

2、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山水的神韵:

(媒体出示)欣赏桂山水的图片。

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甲天下)理解“甲天下”。

3、能把这句话读出“天下第一的”的味道来?

生读,后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请生大声朗读全文:

要求:

⑴ 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⑵ 找一找,作者在游赏完桂的山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你把这句句子找出来。

2、交流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板书)

说说对此句的理解。

3、师小结过渡:

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觉在画中一样,那感觉真是太美了。接下来,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用你们美的心灵,美的眼睛去感觉桂山水美的神韵。先来感受漓江的美。

三、感受漓江的美

1、师配乐朗读第二小节:

要求生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2、师:听出来了吗,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交流,根据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抓静、清、绿)

4、指导朗读:

读出“静、清、绿”的感觉来。

(练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句式,完成填空:

⑴ 万里长城真长啊,长得( )。

⑵ 尚湖的水真( ),( )。

6、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感受一下漓江的美。

过渡:感受完漓江的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桂的山。

1、明确习要求:

小组习第三小节,说说桂的山有什么特点,可用小组内喜欢的方式读,如可以读读画画,可以边读边想象桂山的样子,也可开展朗读比赛等。

2、交流:(媒体出示该段内容)

抓(奇、秀、险)用相关图片帮助理解。

3、在感情地朗读:

的山的确有它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师引读第一句。谁能把它的这种魅力*给大家。

推荐读,齐读。

五、小结升华

1、师引读4小节。后接着引读:怪不得人们都说“桂山水甲天下。”

2、问:这幅画是谁画的?

3、小结:

大自然用它那绝妙的彩笔为我们描绘了这么美妙的一幅画卷,有多少人被桂山水的美深深*,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4、出示贺敬之的《桂山水歌》

老师和同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1、你出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桂山水的喜爱之情。

2、搜集桂山水的图片,办成小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后感】

让“美”在课堂上大放异彩。

《桂山水》已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精典文章,其一原因是在于它的文质兼美。此文时,我努力为生营造成出美的意境。

一、结构美

这篇文章的结构我是这样安排的,上课一开始,就欣赏桂山水的图片。然后就请生交流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接着整体感知,抓文章最后一小节的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再由这句话,去感受漓江水的神韵,领略桂山的风姿。最后在贺敬之的《桂山水歌》中,让生对桂山水的喜爱之情得以升华。

二、音乐美

此文时,在朗读的上我出很下功夫,力求让生在读中感受到桂山水的美。最得意的一手是配乐朗读。有师的配乐朗读,要求生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又有生的配乐朗读,让生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桂山水的美。最后,老师和同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贺敬之的《桂山水歌》,让美融入生的心灵。

三、板书美

此文的板书,我采用了对联的形式,让生在直观上感受到美。

3、桂山水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山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能背诵描写桂山水的句子,并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习新课】

1、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桂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四绝”,因而自古就有“桂山水甲天下”的赞誉。今天我们就走进桂山水,来欣赏一下桂的美景。

2、习第二段:

⑴ 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

出示句子和画面: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朗读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⑵ 漓江的水美,它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找出相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欣赏漓江图片,理解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⑶ 说话练习:

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 。

师小结:作者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时,用了三个结构特点相似的分句,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它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一样,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个句子写得多美啊,让我们再边读边美美地体会一下吧。

⑷ 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习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⑹ 齐读第二自然段。

4、习第三自然段:

⑴ 游过了漓江的水,再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桂的山吧!(欣赏图片)

⑵ 桂的山如此之美,让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那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赶快找到描写桂的山的第三自然段。

⑶ 自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完成以下要求:

① 作者把桂的山与什么作了比较?

(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②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桂的山写好的?

(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还用了很多好词,好句)

③ 思考:

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 “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的山还可能像什么呢?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生感到桂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 “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表现出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的特点。“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一带的山。

c “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夸张感觉,突出了桂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④ 再次欣赏图片,练习朗读:

读出桂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⑤ 齐读整个自然段。

5、习第四自然段:

⑴ 如此美的水,如此美的山,难怪作者发出了如此感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请大家读读第4自然段,也找找这种感觉。

⑵ 读读第四自然段,欣赏桂山水视频: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 “桂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⑶ 齐读第4自然段。

【布置作业】

1、背诵描写漓江的水或桂的山的句子,体会祖国山河的美。

2、仿照“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的句式写一句话。

3、仿照作者写漓江的水和桂的山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点击查看更多《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59702.html

热门阅读

  1. 难忘的圣诞节500字作文
  2. 春天的美文摘抄
  3. 城市规划应届毕业生的自荐信范文
  4. 狐假虎威的造句
  5. 塑钢窗加工合同模板
  6. 人生励志经典语录
  7. 中秋佳节的赏月作文
  8. 郑板桥咏雪的诗句解释
  9. 201年鸡年迎新春祝福语大全
  10. 残荷花诗句
  11. 课文《马拉松》教学设计范文
  12. 与情人离别的诗句
  13. 诚实守信日记
  14. 制药厂生产实习报告范文
  15. 春节传统节日的诗句
  16. 村主任换届选举竞选的发言稿
  17. 五一劳动节给同事的短信祝福语
  18. 安全施工协议书范本
  19. 课文棉花姑娘教学设计范文
  20. 绿化工程施工协议书
  21. 克雷洛夫寓言故事《农夫和死神》
  22. 学校学雷锋宣传标语
  23. 巧妙的广告词汇编
  24. 猴子捞月亮的故事英文
  25. 关于感恩节祝福语20句
  26. 个人教师述职报告
  27. 最新的高二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
  28. 关于酒的诗句集锦
  29. 关于拜年的日记
  30. 杜牧《过勤政楼》赏析
  31. 送给病人的问候语
  32. 关于对小学生鼓励的发言稿
  33. 元旦贺卡祝福语给孩子
  34. 给女朋友的冬至祝福语
  35. 大学教学工作计划
  36. 正月十五扭秧歌作文
  37. 物理教育专业的个人自荐信范文
  38. 圣诞节祝福短文
  39. 暮春谷雨诗词
  40.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汤包》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