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忠边词的诗歌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8-07 10:28:12

张敬忠边词的诗歌鉴赏

原文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是初唐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二首。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这首《边词》,大约就是他在朔方军幕任职时的作品。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刘永济说:“此边词而不言边塞之苦。但用对比手法将河畔与长安两两相形而意在言外,且语意和平,可想见唐初国力之盛”(《唐人绝句精华》)。这是深解诗味的精到评论。沈德潜评道:“不须用意。”(《唐诗别裁》)说的也正是此诗于不经意中见诗人气度与时代风神的特点。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

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拓展阅读

1、刘庆云《岳州被逮时口占》爱国

壮志澄清付水流, 漫言后乐与先忧。

鬼雄如果能为厉, 死到泉台定复仇。

宁调元

1906年冬,作者参加萍乡、浏阳、醴陵武装起义,次年初在岳州被捕,双手被缚,口占十首,此为其中之。人此时并不怜惜个人生命,在《丙午冬日出亡,作于洞庭舟次》中曾誓言:“不惜*利天下,誓捐顶踵拟微尘。”入狱后,所遗憾者乃澄清天下之壮志未酬,中一、二句即具写此种情怀。漫言,即空言,与“付流水”意同。“后乐与先忧”,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意,既表人心怀天下之博大胸襟,也关合“岳州”这一地点。中“壮志澄清”与“后乐先忧”同写壮怀,“付流水”与“漫言”皆谓落空,乍看似觉重复。然从用情看,先言未酬,复言成空,实倍增愤切之沉重,所谓“言之不尽,故长言之”也。若细心品味,又会从中感受到某种形象在,“付水流”、“后乐与先忧”,令人想起一壮志未酬之士登楼临水眺望之镜头,此正所谓弦外之响也。

壮志未及酬,身已陷囹圄,人已作好就义准备,既觉坦然,又觉愤慨,故三、四句用虚笔写其死后复仇之志。鬼雄,鬼中之雄杰也。厉,本指恶鬼,此借指复仇怒火中烧,意极坚决。泉台,墓穴也,同泉下、泉壤。写至此,已由壮志未酬之遗憾转为不屈不挠之沉雄。此前李清照曾有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均充满一种抗敌、杀敌之英雄气概,均为中之壮语。

此首七绝自抒胸臆,正所谓“作绝决语而妙者”;用语平易、明快,将现实处境与死后设想相结合,表达出人视死如归的坦荡情怀和对*王朝决不妥协的精神,亦抒发了救国救民之志未能实现的悲愤心境。

2、《子夜吴》古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的风韵。

笼统而言,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慷慨天然,是民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3、《营州》唐

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

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唐代东北塞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风俗犷放。

高适这首绝句如同风情速写,富有塞生活情趣。

前两句写:营州少年们自幼在原野中长大,常常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他们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养成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典型场面,描写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可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足见其勇悍之状。

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采用白描,笔墨粗放,是这首绝句突出的艺术特点。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夸,少年性格鲜明而有特点。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精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塞情调。

4、白居易《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脚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和军权,怎能不骄?怎能不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夸。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采的一笔!

5、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的角度说,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如下: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这是考核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集要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④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⑤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用典抒情达意。即在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谦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⑦叙事抒情。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⑧借古讽今。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讽刺。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因此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二)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1.用典:(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首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和恢复中原的决心。(2)引用或化用前人句的目的是加深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例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像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例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抒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例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之分。例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地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照应:指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例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这里点明了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题中的“送”字。

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例如白居易《杨柳枝》:“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白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扬,把战事的紧状态突现出来。

12.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表达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4.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例如白居易《杨柳枝》:“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三)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

一、高考原题详析

1.阅读下面一首唐,按要求答题。(2006年高考福建卷)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请简述理由。

答:

(2)这首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或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古人重“炼”字。“僧敲月下门”的“敲”,以动衬静,更加表现了山的幽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顿时让满园充满了生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表现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同样一个“敌”字,用字险而稳,除了客观环境的清寥凄寒之外,更兼有主观心灵的寂寞凄怆。仔细品味,方觉韵味无穷。

(2)艺术手法即的表现技巧,可以从的抒情方式、的写作手法、运用的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如从修辞运用方面,这首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互文手法。三、四句中的“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自不妨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景象。这样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中的虚景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的通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2.阅读下面的宋,然后回答问题。(2007广东卷)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起?孤灯隔远汀。

(1)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人的孤独、徘徊的情绪。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本题第一个问题是对意象的考查,属于的形象的考查,第二个问题是对精妙语的考查。

解析:做这类试题,要关注古典“意象”与作者情感存在着的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宫殿楼台、鹧鸪、烟柳雾堤 历史变迁,今昔盛衰、物是人非

折柳、柳絮 送别、愁绪、飘零

明月、春光、梅花落、大雁、归帆 对月怀远、思家怀亲、羁旅愁思

菊花、梅花、荷花 高洁、傲视、洁身自好

暮春、流水 年华易逝、美人迟暮、报国无门

落叶、落花 伤春、悲秋

捣衣、玉关 思念征夫

香草、美人 臣贤相、治平盛世

梧桐、细雨、寒蝉 凄楚、悲凉

青鸟、鸿雁、驿路 信使、音信

因此,对此类问题的解答,从意象与感情的对应关系入手是捷径。

二、高考热点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08湖北)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作予以简析。

答:

(2)《三国演义》的开篇《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

2.阅读下面这首,然后回答问题。(07福建)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时将近十年。

(1)这首体现了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答:

(2)简析中“带”字的妙处。

答:

4.阅读下面的,回答问题。(08天津)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5.阅读下面两首唐,然后回答问题。(08湖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都有一“愁”字,但其在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完成(1)-(2)题。(07海南)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7.阅读下面一首宋,然后回答问题。(07四川)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答:

(2)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析?

答:

8.阅读下面一首唐,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Ⅰ,12)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创作时曾说:“作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析这首

9.阅读下面一首唐,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Ⅱ,1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10.读下面这首,完成①-③题。(08北京)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③一般人认为顾炎武的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11.阅读下面一首宋,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Ⅲ,12)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进行析。

12.阅读下面的和对联,完成(1)-(3)题。(2004上海,16-18)

赤 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 ,律中的颔联和颈联也有这样的特点。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中的“ ”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中的“ ”一句同说一事。

(3)就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文字。(80字左右)

参***

1.答案:(1)①候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宵中”自由驰骋吧!

(2)①候蒙运用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解析:此题考查古能力。第(1)问考查作者的人生态度。首先应该仔细阅读试题提供的写作背景,然后再阅读作,从而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最后拟写答案。要注意答案的全面性,从多个角度思考。第(2)问考查不同意象的比较。应从各自所在作品的整体基调来考虑二者不同的象征意义。

2.答案:(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2)这句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3.(1)答案:“望”字是全的统领,四句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中关键字的理解,要点明它在全中的作用,并结合句作具体分析。

(2)答案:苏轼的“大江东去”表达的是人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感慨高亢壮阔,侧重怀古。“大江东去水悠悠”象征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了,表达的是人作为俘虏的亡国之恨,感情沉痛,侧重现实。

解析:此题须联系后的注释,以及中“夕阳”“寒鸦”“目断”等语来理解全表达的感情,再与苏轼的比较就不难了。

4.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古代的能力。认真阅读此并结合所学王维的特色,此题不难作答。第(1)问应根据“遍”字本身的意义并结合句子所写的景物来分析,要注意和“稀”字的对比。第(2)问的“景”实际上就是把作的后四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明确了“景”,“情”也就自然容易写出了。

5.答案:李白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的“眼”,作者以此统摄全。王昌龄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文的能力。李白和王昌龄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人,这两首也很容易读懂,题目不难回答。

6.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解析:以上两题重点是考查考生的能力。这几年主要运用客观性命题的方法,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考虑到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此,今年全部采用了主观性命题,这也体现了新课改注重探究的要求,值得老师和同学们注意。

7.(8分)(1)(2分):驿站秋夜难眠图。

解析:本题考察,主要为意象的判断与理解。首联为的一二句,抓住“缺月”、“漏未央”、“秋床”等关键和意象,结合的标题,可想象得到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在驿站里难以入眠。一种凄清的愁绪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2)(6分):本以“乱”为眼,情景交融,抒写了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意境、主题和对眼的判断与理解。有一定难度,须抓住中的意象和凄清的意境及有关思乡语句作品味分析。

8.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解析:这是一首景物小。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这首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虽然写的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物都是为衬托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1)题考查的是的表达技巧,难度不大,答题时注意结合句具体说明。(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的分析综合能力,归纳的内容要点,体会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涉及到对表达技巧的考查。

9.(1)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苦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了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能力。首先从题目及整首中把握大意,是作者在邯郸驿馆的思家之作。其次回答句的题目的原则是要始终扣住句来回答问题。对句中的名要关注,将其作为意象来把握其中的关系,自然地引申出对作者心情的评价。

(2)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的语言质朴无华。

解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眼前的孤寂之情是实,家人围坐之景是虚,是作者头脑中想象的景象,回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用散文一样的语言将描绘的景象展开。语言风格明白如话,是白居易作的典型风格。

10.答案:①A A项是“日惊秋老”解释为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是错误的说法,应理解为天象的自然规律的更替使人已青春的年华不再。

②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中心。

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③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者深沉凝重。

解析:该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绪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11.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影出池塘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动显静,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1)解答这一问,关键要抓住第二句进行分析。其中有两个点必须分析到,一是“明镜”的比喻;二是“照”的倒映效果。

(2)“以动衬静~借动显静”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对一、二句静景的分析比较容易;对三、四句动景的分析稍有难度,主要是风吹荷叶上的雨滴发出万点声响的情景需进行合理的生动地想象。解答这一问,还需对“动”与“静”的关系进行常规的分析阐释。

12.答案:对仗(或对偶)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的语言形式的相关内容,属于常识识记部分,另外注意空格后的提示很重要。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解析:本题考查的初步知识,新意在于与对联相联系。“周郎一炬”即知是三国的周瑜、诸葛亮巧借东风的事––赤壁之战。这样很容易找到相对应的句;“苏子两游”要知道苏轼两次游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和《赤壁赋》,而且都是在晚上,了解这些就可以找出相应的句了。

答案:“荒矾鸥鸟满烟芜”是一句写景的句,但景中含情。在荒芜的赤壁,借鸥鸟以动写静,更衬托出此地的凄凉,间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而前一句“过此不堪回首处”是直抒胸臆。而前3句都是叙述,只是结尾前半句直抒胸臆,后半句情景交融。(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句的能力。需要把握全文的主旨,再加以分析。还可以从内容、语言以及表达技巧三方面来考虑。

点击查看更多张敬忠边词的诗歌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9703.html

热门阅读

  1. 支教的心得体会
  2. 优美散文摘抄
  3. 称呼与自立的心情随笔
  4. 寒假表彰大会主持辞范文
  5. 201当兵祝福语
  6. 《一路花香》读后感范文
  7. 关于应聘会计师事务所的自我介绍
  8. 24节气之雨水的谚语锦集
  9. 201年520情人节祝福语
  10. 永不放弃者必有所得随笔
  11. 201年五四青年节微信励志祝福语
  12. 2016年送给老师的平安夜圣诞节祝福语
  13. 缅怀先烈三年级手抄报
  14. 2019新春佳节对联集锦
  15. 梅花诗句大全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