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并肩同行生活随笔
网络时代的迅猛到来在便利年轻人生活的同时,却毫不留情地将老人抛下。曾经养育我们长大的父母如今却退居一隅,暗自神伤,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目前,一篇题为《我的父母和同龄人已被时代抛下》的文章在网上热传,作者是一名“清北学子”,文中充满了“精英主义”的高谈阔论。但我认为,为抛下父母和同龄人而得意,是极其狭隘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在追逐潮流、适应时代的同时和父母并肩同行。
何道此言?首先,帮助父母适应时代是孝道的传承。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孩提时,父母耐心地教我们读书写字,尽他们的全部心血陪同我们领悟这个世间的美好。长大后,父母年事渐长,我们理应乌鸦反哺,就像当初他们陪伴我们长大一样,帮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一个新的世界。和父母共同前行,帮助父母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我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我们恪守孝道的具体表现。
其次,帮助父母适应时代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共建。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看你,而你在看手机。”网络时代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头族”,殊不知你在刷微博、聊微信的同时却冷落了在你身边的父母,空间上的距离难以弥补心灵上的距离,这样的老人又何尝不是“空巢老人”?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是“寒巢老人”?虽与子女共处一室却丝毫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老人这一群体如何安享晚年?连养老、敬老都做不到,和谐社会又何从说起呢?
诚然,渐渐老去的父母的确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被时代无情地撇下,但我们有能力做弄潮儿,就不该忘记在对岸翘首期盼的老人们。他们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和自身的视野,站在时代变迁的十字路口无所适从,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桥梁纽带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是我们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帮助父母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孝道在回报父母中弘扬;帮助父母融入时代的潮流,让和谐在共建社会中贯彻。时代的潮流滚滚而来,没有哪个群体应被撇下,让我们带上父母一起融入新时代,奔赴美好的明天!
拓展阅读
1、心情的随笔:走今天的路过当下的生活
1、我曾经默默无语地,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爱你一样。
2、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3、我发现很多人的失落,是忘却了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就此变成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4、我不喜欢一切等。无论所等的是好事,坏事,好坏未卜之事,不好不坏之事,等总是无可奈何的。等的'时候,一颗心悬着,这滋味不好受。
5、世界没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沉缅于喜剧之中,那它就是悲剧。如果你只是等待,发生的事情只会是你变老了。
6、独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一个人如若畏惧独处、讨厌寂寞、稍稍闲下来就有呼朋引伴的冲动,那至少能证明其精神力量还很薄弱。
7、做人须简单,不慕繁华,不必雕琢。不贪功急进,不张扬自我,不负重心灵,不伪装精神,不沉迷幻想,不茫然未来。走今天的路,过当下的生活。
8、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变模糊的全过程,心会在泪水落下的那一刻变得清澈明晰。
9、默契是什么?始初,默契是一场交谈,说了就懂了。后来,默契是一个眼神,看到就明了。再后来,默契是一种信念,想到就心安。默契,成就了世上最有温度的距离。
10、生活就是这样,在这里失去了,往往会在那里得到回报,就好比爱情,你在这里得到了伤害,却在那个人那里得到了宠爱。
2、生活随笔:听陈奕迅你的背包有感
一直以为自己不会在被什么打动了。昨天听到陈奕迅的几年前的老歌《你的背包》。旋律优美,歌词动人。忽的一下就打动了我的心,回家于是上网在百度里搜索歌词,歌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人林夕。
歌词描述的是:一九九五年在机场的车站遇见了你,我的心就被你带走了。
于是,思念成了我生活的重要部分。
可是,我拿什么来思念你,我的爱人……
那个背包,那个你借我而我不想归还的背包便幻成了你远去的影……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是爱屋及乌吗?
生活中似乎常有这样的事。
有时,我们对某件别人看来不值一钱的东西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珍惜:一张涂鸦过的废纸,一把失去光泽的调羹,一件变色的衬衣,一把木梳……"
仅仅是因为某人曾写过,用过,穿过,那里有他的手迹,余泽,汗渍。那是他的印记,寄寓着一段往事,一份爱恋,一种相思……
在没人的夜里,常会小心地翻检出来晒晒月亮,只为重温往昔的温馨,甜蜜;遥想明日不可企及的憧憬,梦想。就像那背包,它已融进身体,融生活,变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那是一种纯私有的情感,唯我独有。
你可以疑惑,可以不解,但不可责问,不可评判。
因为你不在经历,不在感受。
倘若有一天你也和我一样经历和感受,你也会和我一样虽遍尝辛苦,却甘之如饴。
因为爱在爱中满足。
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这本书是是在读熊培云的老师的书《慈悲与玫瑰》中读到的,熊老师是相信”个人自救“的,即使在世界最坏的时候,外界环境最恶劣的时候,个人还是能够拥有内心的自由和作出相应的遵从内心的选择,他引用的便是书中的“即使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人,但能遇到拥有伟大的灵魂的机会少之又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去了解弗兰克尔的生平,才发现除了伟大的灵魂之外他更是一个有趣的人,六十八岁还在学习飞机驾驶,八十岁还去登山,从某种意义上,他对于生命的这种追求,符合了我心中的理想。
对弗兰克尔的介绍,一般都是说他是维尔纳第三势力学派“意义疗法与存在主义分析”,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列。
三个学派到底有什么区别?我做的简单的归纳就是,心理分析是追溯过去,从人的过去中发现症结并解开,个体心理学重视参与现在,认为每个人都应从参与社会活动中寻找自己,而意义疗法学派这是面向未来,需要设定目标去完善自己。三个学派各有侧重,而针对的不同的心理缺陷。
而意义疗法对于患者而言,是最残酷的,因为他需要在*师的引导下,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在弗兰克尔眼中“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其主要的动机。这种生命的意义独特的,因为只是并且只能是由特定的某个人来完成。对意义与价值的追寻虽然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但是也是一种人类必需的合理的真正需要。”
正是基于这种假设,弗兰克尔提出了导致“意源性神经官能症”的两种可能“存在之挫折”和“存在之虚无”。所谓“意源性神经官能症”是相对于“心源性神经官能症”,主要不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的,而是由追寻意义的过程遇到了挫折和认为没有认可意义值得追寻,所以出现了诸如空心症和对生活各种不满意的*。他们并不是心理疾病,但是患者却会深受困扰。
之所以出现“存在之虚无”,在弗兰克尔看来主要源于“人类本能的指导行为的安全感的丧失“和”前现代社会指导行为的传统的崩溃”,人们失去了行动的方向,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只有要么跟从所有人走流行主义的路线,要么服从某个权威进入集权主义的牢笼,但在这个过程中人要么是焦虑,要么是厌倦。正如叔本华说的“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两极之间。”
要*意源性神经官能症,弗兰克尔认为只有靠个人自我去发现生命的意义“你不该追问抽象的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
而实现的途径在他看来有三条: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自然或文化或者一个人的独特性(爱)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采取某种态度
如果一本书,只讲到意义疗法的理论和相应的实践方法,它并不能使我信服,因为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的方法都太抽象,无法想象和实践。
但这本书的最大的可读之处是,弗兰克尔时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那个1/28的幸存者,在书的前部分相当于他的集中营经历的自传,讲述了他如何在集中营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相对于那些无所顾忌的囚头,和那些完全失去自我变成工具一般的普通狱友,他是靠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和找寻内心的自由来度过集中营的艰苦。
集中营每日的心理挑战是:我能否活下来?不能活下来,所受的苦难有何意义?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意味着失去生命。
在集中营人只关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精神高度紧张,摧毁了所有的价值观念,怀疑一切。而失去自我价值,没有人的感情和自尊。就如真正的绵羊一样,等待着宰割。
弗兰克尔却能在集中营仍然从事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一,完成自己的专业书稿
二,回忆自己的深爱的妻子
三,黑色幽默面对苦难
四,欣赏偶尔的自然风光
五,寻找独处沉思的时间
正是集中营的生活,让他认识到:
在集中营,在活人实验室我们亲眼目睹有人像猪猡,
有人像圣人。人的内心里,这种都可能有。
最终表现出那一种,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他从中更是体会到苦难的意义,苦难是让人的精神升华,苦难是命运的选择让你找到生命的意义。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讲:“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受过的痛苦”
同时他也批判了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大家对于幸福的过度追求中,暗含着对不幸的一种蔑视和认为不幸是耻辱。
一个人的不幸从对社会做贡献的角度来讲意味着“没用”,诸如乞丐,残疾人等。
我们的社会尊崇成功,尊重对有社会贡献的人。但经常会将“人的有用”和“人的尊严”混淆。不是每一个人都对社会有贡献,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人的尊严,有他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只认同人的有用,而忽略人的尊严,无异于希特勒的纳粹。那么用安乐死执行*“慈善”地杀死因年迈、疾病、精神障碍或其他各种疾患而丧失社会有用性的人的黑暗时代就不远了
而人性是复杂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时人发明出来的,
但是,心中默默祈祷着*而进入毒气室的也是人。”
正因为人性复杂,我们才更需要每一个个人的自救,即使再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要保持内心的自由。作者:秋筠
4、我们的教育生活随笔
又到暮春,沂水泛波,舞雩台春风和煦,只不见当年的冠者和童子。沂水边的欢声笑语已中断了千年,不知何时才能续上。
看着那一张张毫无生气的脸,我感到一阵悲哀:学生的个性在当今的教育理念下受到压抑,许多学生不得不抛弃自己的爱好,投身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书山之中,素质教育离我们越来越远。突然开始怀念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那位用行动践行素质教育的老者,那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那是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育。
全面发展是为了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但许多人对此理解却存在着误区。全面发展不是不联系实际盲目地要求学生学会各种技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些事情确实是我们不擅长的,盲目地在这些短处上下功夫,倒不如扬长避短,发展特长,那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与生存能力为出发点的,因此,素质教育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并非一句简单的`“全面发展”能概括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根本的,因此,必须尊重学生,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兴趣。生存的本领不止一种,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让所有的人都学同一种本领,有时可能会得不偿失。
正如故事中的小白兔,动物管理局要求其学游泳,但游泳并不符合小白兔自身的特点,如果强制小白兔学游泳,它不但学不会游泳,可能连短跑都不行了,照此下去,下次再遇到狼,大概还没跑到河边就被捉住了。动物管理局这种要求小动物全面发展的政策与我们现行的教育政策又何其相似啊!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点,最终会适得其反。
摩挲着书架上早已落满灰尘的《论语》,想起了太多我们被迫抛弃的东西,篮球场上不再有矫健的身影,同学们的指尖也不再在琴键上跳动,还有我们曾书写青春与梦想的钢笔……
但愿故事中的情景不会再在我们当中出现,什么时候,教育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受益,那时候,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熟的。我相信,这一切总会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翻开书,耳边仿佛又响起千年前的歌声,那位微笑的老者,穿越千年的云雾,向我们走来,把光明带给我们的教育。
5、思念成为习惯生活随笔
当思念成为习惯,当喜欢成为习惯,当忧伤成为习惯,自己也突然变得忧郁,习惯用假象掩饰内心的真实感受,越是能激起我们千层浪的,我们越是表现常常,平淡,越想敷衍而过,想借以来抚平内心瞬间的激荡。
有时真的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却还是在一次次的经历教训中,继续演练同样的场景。很想为自己做些什么,去改变,却发现,一切已经成为习惯,无从着手;很想为自己说些什么,为自己辩解,却蓦然间发现,一切已演变成习惯,变得理所当然;很想为自己写些什么,去粉饰自己的行为,却在不期间发现,一切已经演化成习惯,无从写起,一切变得顺理成章。
当一切的一切成为成为习惯,自己就再也无法摆脱,就想一个在黑暗中生活太久的人,会在阳光明媚下感到不适,大多会选择逃避,逃进属于自己的那片领土,即便是很想冲破黑暗,因为,一切已成习惯。
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很喜欢热闹,但当热闹褪去,世界都安静下来,才发现自己是不习惯自己在静谧中的那份孤独感;一直以为自己喜欢笑,但当笑声在不期间戛然而止,才发现原来是不习惯在笑容背后被自己刻意掩饰而过的眉宇间那个孤寂的表情。
一个在自己生活轨道偏离中心太久生活的人,想要回归原来的运动轨迹,很难很难,因为偏离中心生活已成习惯,已经偏离太久,可能是背道而驰,就很难再找到回去的路,经过的十字路口太多,已经辨不清回去的方向,确有,“再回首,已是百年。”的感概,发现许多事情已经越出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有些事已经不是自己所能把握的,只能继续前进,前进。当思念成为习惯,当喜欢成为习惯,当忧伤成为习惯,自己也突然变得忧郁,习惯用假象掩饰内心的真实感受,越是能激起我们千层浪的,我们越是表现常常,平淡,越想敷衍而过,想借以来抚平内心瞬间的激荡。
有时真的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却还是在一次次的经历教训中,继续演练同样的场景。很想为自己做些什么,去改变,却发现,一切已经成为习惯,无从着手;很想为自己说些什么,为自己辩解,却蓦然间发现,一切已演变成习惯,变得理所当然;很想为自己写些什么,去粉饰自己的行为,却在不期间发现,一切已经演化成习惯,无从写起,一切变得顺理成章。
当一切的一切成为成为习惯,自己就再也无法摆脱,就想一个在黑暗中生活太久的人,会在阳光明媚下感到不适,大多会选择逃避,逃进属于自己的那片领土,即便是很想冲破黑暗,因为,一切已成习惯。
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很喜欢热闹,但当热闹褪去,世界都安静下来,才发现自己是不习惯自己在静谧中的那份孤独感;一直以为自己喜欢笑,但当笑声在不期间戛然而止,才发现原来是不习惯在笑容背后被自己刻意掩饰而过的眉宇间那个孤寂的表情。
一个在自己生活轨道偏离中心太久生活的人,想要回归原来的运动轨迹,很难很难,因为偏离中心生活已成习惯,已经偏离太久,可能是背道而驰,就很难再找到回去的路,经过的十字路口太多,已经辨不清回去的方向,确有,“再回首,已是百年。”的感概,发现许多事情已经越出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有些事已经不是自己所能把握的,只能继续前进,前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9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