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雪优美散文
北方迎来大范围降温,沙尘暴肆虐袭击西北地区,一口吃掉太阳,诸多城市瞬间消失在夜间。
塞外长大的我,对沙尘暴再熟悉不过了,灰蒙蒙一片压过来,天空上下一边灰黄一边湛蓝,也算一景。灰黄挤过来,湛蓝退出去,不一会,整个原野便被沙尘浸没。浓雾灰*天空悬挂着一个亮点,那是太阳在奋力反抗,如大海的小鱼想力挽狂澜有点不自量力。
这些年沙尘暴进城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更何况浩瀚莽原。每年春天都要频频出现。
时值万木竞秀春意阑珊,这几天弟弟正种玉米,母亲也去种瓜菜。这恼人的沙尘暴让人心有余悸,千亩地膜定会襟飘舞带一飞冲天放了风筝。
忐忑的给母亲打电话,母亲却异常兴奋,说:种了八百亩玉米还剩下二百亩没有种,下了半尺厚的雪,气温下降没有沙尘暴。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母亲说:千载难逢四月雪,是难得的吉祥雪,禁锢沙尘保湿土壤,埋进去的种子翻个身就露头了,瓜菜更喜欢水,羊马年好种田一点也不假。
牧场,母亲负责后勤,每年种瓜果蔬菜盼我们回去,去年种的西瓜、水果、玉米吃到年底。母亲说好西瓜好玉米三分之一被獾子吃了。
说起獾子,又爱又恨。獾是一种珍稀野生动物,它的皮、毛、肉都是珍贵药材。腿脚粗短,体态肥腴类似猪的臃肿,嗅觉有狗的灵敏,像猫头鹰、刺猬一样白天睡觉夜间活动。它像是一个不挑食的孩子,花生、大豆、玉米、谷子、及薯类蔬菜都是它的美食。母亲的菜园丰富,样样符合獾子的胃口。不过獾子精明强干洁身自好,它本能的先知先觉优越于人。獾子从不糟蹋不成熟的东西,吃瓜捡熟的大的吃。
乌拉特草原曾经是天然牧场,积累厚厚的粪土,如今开垦为良田,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便于植物积累糖分,所以玉米西瓜又甜又大,榜上有名。
西瓜成熟乐坏獾子,气坏母亲。大西瓜无缘无故烂掉,翻过一看有碗口大的洞。獾子捡大瓜吃,挖圆圆的洞,钻进去吃饱,再把洞口翻的朝下,周围收拾的干干净净,看不出一点蛛丝马迹。再吃的时候另选一个。母亲看着好端端的大瓜烂掉束手无策。可憎,逮一只严惩。
可真正逮住又不忍心伤害它。獾子是动物界品德高尚,最有修养的一族。它把家安到菜园,吃喝拉撒特别讲究,从不随地大小便。它有固定的“厕所”,某种程度比人还君子。獾子在瓜地旁边挖一个二尺深圆洞洞,不管在哪里觅食都要回洞里排便。单看那光滑整洁的“厕所”一种敬意油然而生,心中的怒火骤然消失,感动、折服于它的智慧。
弟用弹簧夹逮住一只獾子,獾子肥的圆乎乎的看不见腿。弟卸掉弹簧夹,摸住一只后腿。它的身体竖起来双手作揖好像讨饶。看似笨拙的身体特别敏捷有力,圆乎乎的没有下手抓的地方,弟想提住它的耳朵,稍一松劲,獾子一轱辘挣脱迅速逃跑。它属于是高度敏感动物,不会错过任何一次逃生机会。
弟扔掉弹簧夹说:不逮了,让它们吃吧,它们吃剩的我们吃,明年多种点。
近几年蒙古高原干旱少雨狂风肆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已成为故事。寒来暑往,历尽沧桑的草原如同大漠老人的脸贫瘠干涩,四季枯黄苍老,充满生机的牧草几经挣扎终敌不过恶劣的气候而悲痛欲绝,依稀老去。荒芜占据主体,*无限蔓延。草原的主宰者因饥饿相互*最终断了链条,稀有的濒危了,珍贵的灭种了,只有这些卑微的小生命顽强地抗争苟活下来。
弟来草原种地养牧,草原幸存的生灵逐水草而迁徙,欣然搬到牧场周围与弟作了邻居。弟买了几百只小鸡散养,小鸡逐渐长大,引来雄鹰长久盘旋天空,分担了野兔的悲剧。狐狸的美丽无可厚非,它娇小玲珑轻盈敏捷,像一位尊贵的夫人姗姗而来。黄鼠狼是没有廉耻的家伙,不懂得谦卑,吃不完鸡绝不罢休。刺猬自谦晚上出入,偶尔也偷个鸡蛋尝尝,野鸡成群结队惹人烦恼,天不亮就打鸣,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是鸡。
弟说:它们才是草原的主人,我们是打工的,承包它们的土地当然要付费。
草原恢复一点点生机。有一首歌:美丽才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牛羊好似珍珠霜。这是传说中的草原。回到现实还需要愚公移山的努力。
为了阻止草原的荒芜沙化,弟投入大量资金劳力,引*源,植树种草防风固沙开垦荒野,竭尽全力还原草原生态。
暑假我打算带朋友回去,母亲盼着我们回去。说今年多种一倍的瓜菜,西瓜分早中晚三期成熟。种多母亲也累,其实我们吃不了多少。母亲说:人是吃不了多少,主要是这些生灵,生灵都添了崽崽,种少会饿走它们的。
是啊!弟倾注全部心血开垦荒漠就是为了回归梦境中的草原。这些生灵并不像蝗虫贪得无厌,它们造成的损失算不上重大事件,别打扰它们,悄悄的给它们一把草,一些果实填饱肚子足矣。它们就是塞北高原的漂亮首饰,蓝天白云芳草碧绿的草原需要它们繁衍不息。
这雪铺天盖地,白皑皑一片望不到边际。前几天的雨浸绿草原,这场雪又是锦上添花。蒙古高原的雨雪贵如南国的橄榄油。母亲说:是神灵保佑,保佑草原的万物兴旺长生不老。抓住时机多种点,种子进地丢个盹打个滚一翻身破土而出。
拓展阅读
1、荞麦花开白雪香 季节 荞麦花开白雪香优美散文
那年夏天,家乡连续几天暴雨,遭了一场水灾。田野一片*,村庄犹如海中的岛屿。高的田地仅见秧苗稍儿,旱田庄稼和洼地的秧苗都被淹*。
大水退后,村里人在死苗的田地种下荞麦。荞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生长期短,七八十天便成熟,既可春种,又可夏种、秋种,被农人称为救荒作物。我家的近一亩自留地也种上荞麦。
播种前,父亲挑了三十多担水粪和二十多担旱粪,下到田里。由于基肥充足,荞麦苗儿好像奶水丰盈的娃娃,长得嫩活活的,水灵灵的。一个月后,褐红色的主茎上分出许多杈枝,枝上一片片卵状的叶子流碧滴翠。不久,枝叶间开出了簇簇细碎的粉白的花儿,迎着秋风微笑。这些小精灵那么可爱,那么纯洁,那么美丽。兴许是神话中的白娘子幻化的吧?或许是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幻化的吧?远望荞麦开花的田野,一片白茫茫的,如霜似雪。正像宋朝诗人王禹偁描绘的:“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荞麦开花时节,吸引了放蜂人。村头的打谷场上,搭建起草绿色的帐篷,百来个蜂箱整地排列,不计其数的蜜蜂穿梭于蜂箱和开花的荞麦田之间。
荞麦开花时节,我和几个同学喜欢在荞麦田埂上割猪草,在荞麦田旁的水沟里、池塘中摸小鱼,在荞麦田附近的梨树园内捉蟋蟀,喜欢看荞麦田里忙碌的蜜蜂:它们先在枝头叶上飞旋,嘤嘤嗡嗡吟唱;然后驻足花蕊,收拢双翅,低头吮吸花蜜。一朵花的蜜汁吸完了,蜜蜂又飞向另一朵花。吸足了花蜜,蜜蜂便振翅飞向蜂巢。凉爽的秋风会吹来几片荞麦花瓣,落在我们的头发上;送来阵阵花儿的幽香,弥漫在我们的周围。
正当荞麦花儿凋谢后露出细小的青色籽粒时,偏偏遇上了秋旱,田里现出细缝儿。中午的太阳光下,荞麦叶子的边缘卷了起来。乡亲们起早摸黑,披星戴月,从河沟里、池塘里挑来一担担清凌凌的水,浇灌干渴的荞麦。刚接到初中录取通知书的我,跟在父亲后边,挑水抗旱。虽然我稚嫩的肩头磨破了皮,流出了血,但是当我看到潮润的地里,喝透水的荞麦,枝舒叶展,心里便流淌汩汩的甜蜜。
秋分节气,荞麦成熟了。枝桠间露出一串串黄褐色的近似三棱形的籽粒。晒干后的荞麦进仓了。乡亲们又将干燥的淡青色的荞麦碎叶装箩入筐,作为猪的饲料;将干燥的荞麦秸杆堆成垛儿,作为冬天牛羊的草料。
收完荞麦的地里,乡亲们又种上大麦、小麦、豌豆、蚕豆、油菜等越冬作物。一季荞麦的收成,弥补了被淹死的秋熟作物的损失,乡亲们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意。
收荞麦快乐,吃荞麦更快乐。每隔几天,母亲就做一顿可口的荞麦面条。那浅白的面条长长的,细细的,恰似一根根轻盈的丝线。面条入口,柔软光滑,十分筋道。冬闲时,母亲就做荞麦面猫耳朵。她用擀面杖把温水和成的荞麦面团子擀成一块厚近1厘米的大面片,再用刀切成半寸见方的小块,撒上一层干面,用大拇指将小方块搓捏成卷起的猫耳朵。猫耳朵煮熟装碗后,母亲将事先调好的豆酱、椒汁、麻油浇到碗上,还撒上细碎的香菜叶、青蒜叶。配上佐料的猫耳朵,外形美观,色泽鲜美,滑润爽口,令人齿舌生香。
月缺月圆,倏忽间半个世纪过去了。每当我在县城的超市见到荞麦面食品时,就想起当年给乡亲们救荒的荞麦,便沉醉在荞麦开花白雪香的优美意境中。
2、惊蛰的优美散文
惊蛰之后不久,几声春雷如约而至,震醒了有些睡眼惺忪的春天,一场细雨过后,春,浓了起来,深了起来:树儿绿得更透更亮,花儿开得更多更艳,春风也更加温暖和煦。惊蛰里的雷声,又像是冬眠的虫儿定的闹钟,轰隆隆几声,便叫醒了蛰伏的虫儿,而同样被叫醒的,还有那沉睡的记忆。
民谚有“二月惊蛰抱蚕子”的说法,是说惊蛰开始,便可以准备孵化蚕卵了,而待到春风时节,树叶新绿渐成浓荫时,蚕儿刚好孵出。记忆中,每年惊蛰过后,村里的孩童总会弄到一些蚕种——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蚕子,小心翼翼地将其撕成碎片,装在巴掌大铁盒子里,再用棉花布片包起来,概念中认为孵化蚕子也是需要增加温度的——像母鸡孵小鸡需要保暖一样。而最令人惊喜的事情,莫过于某天清晨被大人唤醒后,说,蚕出来了。
于是也顾不得穿衣服,急忙钻出被窝去察看。但等接近铁盒时,却又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轻轻拿起铁盒,慢慢打开盒盖,只见盒子里,一团小如针尖,黑黝黝如蚂蚁的小东西在蠕动。那一刻,满怀激动却又屏息静气,生怕粗重的呼吸将这些小东西吹得不见了踪影。那端详的`神情,那静穆的气氛,也许比叩拜神灵、拜祭祖先时还要圣洁得多。而大人早已弄来了榆树叶子,撒在铁盒中,只见它们已经津津有味地大吃起来。
是的,那时养蚕不都是喂桑叶的。在村里,只有一户人家有棵桑树,而且树高攀摘艰难。即便如此,蚕的食材却从来不成问题,随处可见的榆钱树叶子可摘,满地蔓延的苜蓿新芽也可采。于是,养蚕的时节里,经常都会看到有小孩子拉低一枝榆树,挑拣鲜嫩的树叶摘,也能看见放学后的两三孩童蹲坐在苜蓿地里,掐采苜蓿芽儿。他们挑得仔细,采得认真,那种神情,那份耐心,俨然一个个最合格的劳动者。
可不正是这样?就像大人们尽心尽力地打理农事一样,孩子们全心全意地打理蚕事。
清晨起床,急匆匆洗漱完毕,来不及吃饭,便开始清理蚕粪、残叶,摘新叶喂蚕。晚饭饭桌上,会一边看着蚕儿咀嚼叶片,一边也有滋有味地嚼着饭。甚至于有些时候因为蚕的事而忘了看书,但相比逮蛐蛐斗蚂蚱的贪玩,父母对养蚕的事儿从不真正生恼,顶多笑骂几句。晚上睡觉前,还得再添点新叶,生怕饿着了蚕。养蚕的时间里,侍奉蚕儿几乎成为了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也成了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
课堂间,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偷偷掏出藏在书包里的铁盒,轻轻打开,悄悄瞄两眼蚕儿,那情状,仿佛一个母亲惦念孩子一般,要时刻关注着才行。待蚕儿大些的时候,铁盒子就光荣地退居二线,交由文具盒接班了。虽然这时可以光明正大地将其放在课桌上,但马总有失蹄时,终于有一天,被老师“人蚕并获”,“一盒端”掉了。结果心怀惴惴,念念不安,再无心思听讲。待到放学时,踌躇一阵,便硬着头皮去找老师讨要。令人心安的是,老师不仅没有将蚕丢掉,而且还新添了榆树叶子。也正因如此,对老师愈发恭敬起来。
小伙伴之间,也经常会聚起一堆儿,各自拿出自己的蚕,相互展示,品头论足。当然,可以用自己的两条小蚕换人家一条大的,关系好的兴许还会送你一两条。不知不觉中,因着蚕这个纽带,友谊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田开出花,酿出了香甜的花蜜。
那时候,农村物质还不富足,小孩子没有几人能有像样的玩具,养蚕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童年的生活。此外,要说还能从养蚕中得到什么的话,想来一定是蜕变与成长。蚕的一生,要蜕皮,要成蛹,还要化蛹成蛾。这对蚕来说是蜕变,而对孩童来说,应该是成长,是由粗野到细腻的升华,是由顽劣到温柔的纯化,小小的蚕儿,能让那个撵过狗,捕过鸟,逐过鸡,逮过青蛙的顽童,变得谨慎、温柔、细腻,变得充满爱心和仁慈。
甚而在今天想来,那一种生命之于另一生命的问候和启发,远是冷硬的工业玩具无法替代的,因为它能让你叩开天堂之门,沐浴到*的光芒。
3、惊蛰的优美散文
--
一个节气,便让天公打了喷嚏
那些蛰伏的生命,惊魂出走
于是,春天便增加了生机
温暖和煦的词语,便随着一场春雨
从辞海里走来
--
你看,那些精彩的,关于
春天的诗词,便在大地上萌动
甚至于演变成一个个多彩的风筝
从桃林中飞出,在蓝天炫舞
把黄鹂鸟的梦,交付给蓝天、白云
为春天书写最华彩的乐章
--
惊蛰,茶花的清香,四处弥漫
惊醒了海棠花的梦想,含苞待放
几只春燕,不怕春雨打湿了羽翼
站在枝头,尽情的歌唱
--
惊蛰, 一个惺忪的梦
几千年的呓语,化*为神奇
化冷酷为和煦,化怯弱为坚强
将引蛇出洞的故事再次演绎
并挥起二月的剪刀为春天
做一个美丽的修饰
--
惊蛰,将冷藏的胆怯唤醒
冬眠的生命,舒展希望的羽翼
迎来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似诗篇,似画卷
在大地上,次第展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39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