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画鹰》古诗配画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7 16:16:55

杜甫《画鹰》古诗配画及赏析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奴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 】

1.素练--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2.画作:作画,写生。殊:特异,不同凡俗。

3.奴身:即竦身。是收敛驱体准备搏击的样子。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4.侧目:斜视。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5.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镞: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堪摘:可以解除。

6.轩楹:堂前窗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7.何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8.平芜--草原。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e(sǒng耸)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tāo tao xuan滔眩)”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此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曰:“为君除狡兔,会是翻缴稀”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e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不唯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不愧为题画诗的杰作。

拓展阅读

1、《浣溪沙》《浣溪沙》的答案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归啼”三幅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朴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

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3.从所积累的词的名句中,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0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 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以下为2005年广州南洋英文学校中考题)

5.“黄鸡”的本意是:__________,中是指:_______________

6.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7.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面,表现了环境的清幽。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更显静谧。

C.下阕抒情,为了表现时光易逝、青春难留的思想,作者用河水西流的现象阐述了人生不可以重来的道理。

D.全词语言浅显,音韵和谐,情、景、理交融。

8.词的下阕抒写了作者___________看法,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9.下面对这首词品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下兰芽短浸溪”点出了作者游兰溪的时间和地点。

B.“潇潇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出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C.“休将白女唱黄鸡”化用白居易《醉歌》中的句:“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慨叹光阴易逝、朱颜易改。

D.全词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情昂扬振奋,富有哲理。

1. 例:“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 句意就是翻译;哲理: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情感: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襟。

3.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 C

5.黄鸡:指黄鸡报晓。 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6.略

7.C

8.老当益壮,要奋发进取 虽处困境,仍旷达、乐观

9.C(作者意在说明不要感慨光阴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

2、《月夜》译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唐代五言律《月夜》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参考资料:

李渗.集选.武汉:长江出版社,20xx:412-413

张国举.唐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xx:262

唐代五言律《月夜》

这首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束缚的痕迹。

3、耳熟能详135句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2.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人小,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3.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这首小,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4.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但是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人*襟抱负。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人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5.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谿,又何莫不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

6.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一首惜春,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全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7.白居易《赋得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并非为写“原”而写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8.李绅《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9.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全洋溢的是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10.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第一、二句中,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点击查看更多杜甫《画鹰》古诗配画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31203.html

热门阅读

  1. 最大牵绊诗歌
  2. 学费住宿费的通知
  3.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表格式教学设计
  4. 最新复活节暖心的祝福语
  5. 《识字》教案设计范文
  6. 关于幼儿保育工作计划范本
  7. 熟常中学开学典礼高三教师代表发言稿
  8. 长辈生日祝福词1条
  9. PHP流式文件操作怎样进行资源释放?
  10. 2018九九重阳节祝福语
  11. 甜蜜的平安夜祝福语
  12. 送女同事的生日祝福语
  13. 腹有诗书气自华美文
  14. 太阳的通知爱情诗歌
  15. 认识钟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