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故事
和自信有关的故事:王军霞充满自信
提到“马家军”,王军霞无疑是杰出的一位,她不仅破了世界纪录,还得了世界田径最高荣誉——欧文斯奖。但她少年时却瘦弱多病。1974年1月9日,王军霞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县白石镇的一户农家,虽瘦小多病,但从小好动。1985年,王军霞正读4年级。她父亲携妻带子回到了她的故乡——大连市甘井子大连湾前盐村,这次跨省的迁移成了王军霞人生的转折点,一个极具长跑天赋的小姑娘终于被带到了群众体育十分活跃的大连。在学校运动会上,她获得800米和1500米两项冠军。此后,她一步步走向长跑圣殿,最终成为马俊仁的得意门生,并为中国女子中长跑走向世界巅峰立下汗马功劳。在雅加达举行的第11届世界田径的锦标赛上,王军霞被评为最佳运动员。她说:“我喜欢长跑,喜欢赛场上那种激烈竞争的气氛,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她说:“在跑道上飞奔时,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快感,我要为自己创造光明的未来。”
和自信有关的故事:李小双充满自信
李宁曾赞叹李小双:“他比我‘牛’多了!”并在文章中写道:“每次看小双比赛,总是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他那种一出场就咄咄逼人的气势,使对手望而生畏,而那信心十足的样子又容易给裁判以最佳的印象,那旺盛的斗志,又让同伴感到了信心。”李小双的确充满自信。当他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时,他对记者说:“这表明了我在中国体坛及体操队的地位……”1995年在日本夺得全能冠军后,他又坦言:“我还有更大的潜力,我很遗憾这次有些外国高手发挥得不好,咱们亚特兰大见……”果然,1996年亚特兰奥运会上,李小双荣获体操男子全能金牌。
和自信有关的故事:小泽征尔胜于自信的故事
小泽征尔是世界着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和自信有关的故事:斯坦尼夫斯基
俄国着名戏剧家斯坦尼夫斯基,有一次在排演一出话剧的时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斯坦尼夫斯基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他的大姐担任这个角色。他的大姐以前只是一个服装道具管理员,现在突然出演主角,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的心理,演得极差,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烦躁和不满。
一次,他突然停下排练,说:“这场戏是全剧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儿,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他的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说:“排练!”一扫以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谨,演得非常自信,非常真实。斯坦尼斯拉斯夫基高兴地说:“我们又拥有了一位新的表演艺术家。”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有天壤之别呢?这就是自卑与自信的差异。
拓展阅读
1、洛阳纸贵的故事 成语故事洛阳纸贵出自哪里?历史典故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2、身边诚信的故事演讲稿5分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做人讲良心,诚信走天下”。从古至今,“诚信”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着重要影响,子曰:“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可见贤人对诚信的重视,说出来的话必须要诚信,做出来的事必须忠正。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曾子杀猪的故事吧,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杀猪》这篇篇古文,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相信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吧,在与伙伴约定好一件事时,一定要遵守诺言,言出必行才可以收获友谊,做一个诚信的朋友。
让我们一起学习,做诚信人,讲良心事。诚信中学生从我做起!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3、身边诚信的故事演讲稿5分钟
敬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诚信从心开始》。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诚信?大家也许会说,这还不简单,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就是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可是,你们知道它的真正含义吗?它曾是千百年前的儒学大师们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一文不值;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也是阴险狡诈之人借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说出。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人一生也说不清、道不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信越来越成为难得一见的奢侈品!于是,人们大声疾呼:“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君子城之为贵”……
穿越时光隧道,让我们重温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孟信的人,家里很穷,无米下锅,只有一头病牛。一天他外出,他的侄子将牛迁到集市上卖了。孟信回来后非常生气,责备他的侄子不该把病牛卖给人家,并亲自找到买主,把钱如数退还。历史的天空上,穷人孟信,成为一颗耀眼的星,照亮了是人的心灵,我们清楚地看到,孟信手中紧紧牵住的绝不是一头生病的黄牛,而是一条诚信的纤绳,它将人们领入纯洁的圣地,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风起云涌,道德沦丧如决堤之水,诚信缺失也就随之泛滥成灾。我们无法否认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就连学校里的各类不诚信现象也接踵而至:考试舞弊,抄袭作业,私自改成绩单,因为种种原因而自己签字,拿学校收费当借口,从父母那里骗钱,以供自己享乐……诚信的缺失使我们面对先贤的考问。
但我们更欣喜的看到诚信永远像一朵不凋零的鲜花,它芬芳宜人,高雅迷人,一直吸引着完美的灵魂想它靠拢。安徽滁州一位50多岁的老农民来到南京,等他打算回家是才发现口袋里的钱买车票还差5元。他在南京举目无亲,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向玄武区某民警借的5元钱。5元钱呢?也许谁也不会放在心上,更何况是一个被人们认为素质低下的农民呢?可是,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农民就将5元钱给这位民警送来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没什么曲折离奇,扣人心弦的情节,但它透露出来的质朴,折射出来的诚信却不能不震颤人的心灵。校园里,拾金不昧,层出不穷,诚实守信,巍然成风,人们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当作最高道德的准则;人们传诵着关羽“赤兔胭脂兽”的一骑绝尘;仰视着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惨烈,赞叹着诸葛亮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的一片赤诚。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常常审视自己:当我们抱怨谎言充斥的时候,是否能坚守诚信的法则?是否像智者一样的诚恳,去宽容别人的错误?让我们从心开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勤奋学习,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勤于律己,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让诚信像蝴蝶一样满山翩飞,像明月一样普照大地。让诚信如玫瑰一样芬芳美丽:让生命因诚信而变得妩媚,让世界因诚信而充满生机。
同学们,我坚信,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盛开着一朵不凋零的诚信之花,我们得校园,一定会是一个诚信之风盛行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感受世界的宁静与美丽。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2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