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沁园春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08 11:08:00

九年级《沁园春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引导语:《沁园春 雪》这首诗意境广阔,全词慷慨激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激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在学习时学生们要学会感受诗人的形象,学完第一课时的内容想必学生们对于这首词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需要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下面是关于《沁园春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内容。

一、用朗读表达对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1.每个人自由朗读课文,为在全班展示读作准备。

2.请几名学生朗读,然后自评、他评优点和不足,在纠正读和模仿读中明确朗读要点。

3.小组讨论设计全班分部表演读(轮读)。

4.全班交流,确定轮读方案和领读人选。

5.全班合作朗读,要求读出豪迈的感情。

(通过朗读回忆、巩固上节课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兴趣,朗读的知识、方法在实践中揣摩、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二、品味、赏析词语。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但没有一个“白”,请问作者用了哪些词表达洁白?

讨论明确:冰、雪、银、蜡、素

2.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简单知识七年级上册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应该不陌生。)

写景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态。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广阔,气魄宏大。“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一片。“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顿失”是“顿时失去”的意思;“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评论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激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略输文采”“稍逊风**”“只识弯弓射的雕”的“略输”“稍逊”都是稍微差一些,意思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显不足,用词却富有变化。 “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判要严厉一些。

(这首词值得品析的地方很多,从词语开始,是本着从小处着手,从简单处起步的原则,圈定了词语这个范围,学生思考的方向清晰,可以避免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局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多一些指导,为下一环节的多角度赏析作好思维方法的铺垫。要注意的是,学生不可能说得面面俱到,教师不必强求。)

三、多角度赏析

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

A.妙就妙在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虚实结合: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动静结合: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纵横结合: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B.妙就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

比喻兼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拟人: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C.妙就妙在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抱负相结合。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D.妙就妙在跨越时空的纵横驰骋

时间:从秦、汉、唐、宋、元到当代。

空间:从千里大地, 到万里长空,从长城黄河到雪山高原。

E.妙就妙在雄壮豪放的崇高美

“千里”、“万里”、“长城”、“大河”、“高山”、“高原”这些高大雄伟的形象衬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豪放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种雄壮的情感,衬托现实的“英雄人物”,产生阳刚之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雄视千古,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形成彪炳千秋的崇高美。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通过相互补充进行全班合作。)

四、背诵

【知识延伸】

毛**在*的七大致开幕词时指出,抗战胜利后,“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与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是推动**前进,建立一个独立、统一、富强的新中国;或者是听任*派拉着中国倒退,恢复到半殖民地半*的老路上去,这是一场严重的*.《沁园春》在此刻问世,好像夺亮的号角,召唤人们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去争取中国新民主主义**最后胜利的光明前途.

《沁园春》词还告诉人们,反对倒退,争取光明,靠的是工农大众,靠的是人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只要坚持*的七大制定的正确路线,信任人民,依靠人民,就一定可以建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中国.

《沁园春》词是号召中国**人为建设新中国冲锋陷阵的动员令.毛**在七大作*报告时指出:“三次**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的努力,没有中国**人做中国人瓦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沁国春》词激励中国**人,发挥*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亿万人民,打垮*派,建设新中国.

拓展阅读

1、2023《盘古开天地》与反思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想想,讲的都是哪些故事。(件)那你们知道他们都属于什么故事吗?(神话故事)

2、师:是啊,中国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我们的先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你还知道哪一些呢?(生答)

3、师:今天我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件),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一下,这是谁?他在做什么?谁来读读题?(生读)。咱们来齐读题。(生齐读)

4、师:看,大家都等不及了吧,还等什么了,快快打开71页,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神话故事,读的候请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

师:刚才大家读的可真投入,我这儿有一些文中的词,谁来挑战一下。(件,指名读,纠正字音)

1。师:看,这些词语再困难,同样被我们的同克服了,我们又把这些词语送回家,你们又能挑战好这一关吗?谁愿意把故事读给大家听?这么多人都想读,那我就请五位同来分读这个故事吧,一人读一个自然段。(生读)

2、评价。看来有些同的朗读水平还不错,希望你再接再厉;有些同可就要加油啦!

我也来读读这个神话故事吧!请听老师读文。(读得好,请送掌声鼓励,如有不如意之处,请指正。)

1、默读文,想想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文的内容,用"__"划出来读一读。生读后交流。

2、反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3、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你能找到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1、生自读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3、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

4、齐读一段。

5、师:巨人盘古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有一天,他突然醒了,面对无边的黑暗会想些什么?他又做了什么?结果又怎么样了呢?

6、指导理解朗读自然段。

1。师:天地分开了,可我们的盘古一刻也没有停歇,他还在干什么呢?谁来读一读?(生读)

2。师:盘古正在用自己的身躯支撑天地,他究竟是怎样支撑的,谁来读?(多人读)

3。师:那让我们也来当当小盘古,将天地分开吧,谁来表演一下?盘古是怎样支撑天地的(生示范)

4。师:你为什么这么用劲啊?(生答)那就请你站在这里支撑一会儿天地,咱们其他的同在你的保护下一起来读读三自然段。(生读)

1。师:(问演示生)你累吗?(生答)

2。师:你才站了这么一会儿就觉得累,可我们的盘古却这样一直站着,一过去了,十过去了,一百、一千、一万、一亿过去了,天地逐渐形成了,盘古却累得倒下了,你有什么想对盘古说说的吗?

3。师:是啊,盘古是一位极富有责任心而又了不起的巨人,他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哪些变化呢,自己读一读。

4。师: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件)

5、师:文中的省略号为我们创造了无限的遐想,盘古的身体还为我们创造了哪些美丽的世界?开动脑筋,请大家接着说一说。(件)

6、师:这就是我们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他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盘古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传颂,所以,今天的轻松作业交给大家一个任务。(件:我会复述)老师先总结写作顺序,再作一下复述要求。

混沌一片

开天辟地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献出所有

2、2023《盘古开天地》与反思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

)板书题,读题,理解题中的“开”字

(一)初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文主要内容。

2、指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3、引导生了解并归纳文主要内容。

4、指导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5、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质疑问难,培养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情预策略:对那些在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生深入理解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于黑板上,引导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解决;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生在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答。

(一)解决“盘古创造宇宙前是什么样子的?”的问题。

1、提名朗读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板书:混沌一片)

2、根据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情预策略:引导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研读2自然段,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生重点研读:

①理解“抡”的意思。(板书:“抡”)

②比较“拿”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文用词的准确。

③感知“抡”的目的是为了“猛劈”(板书:猛劈)

④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气。

⑵交流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

①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②在朗读中,感悟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⑶研读3自然段,感悟天地成形的过程。

①体会“顶”,“蹬”(板书)

②感悟天地成形的过程。(板书:升高下沉天地成形)

围绕板书,说说盘古是怎样创造的,明晰“创造”的含义。

3、2023《盘古开天地》与反思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创造”。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

3、初步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找中心句。

4、引导生感受神话故事奇特的想象,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引导生感受神话故事奇特的想象,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初步感受神话的神奇。

一、导入新

1、揭示题。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盘古。这节我们就来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2.板书题。

3、齐读题。

.检查预习

1.自由读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2.习生字

(1)猛劈一丈辽阔血液祖宗

(2)缓缓逐渐

(3)四肢肌肤

三、再读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评价。

2.默读文,找中心句。

3.指名读、齐读中心句。

这句话概括了这个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它就像这篇文章的眼睛,看到它我们就大概知道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像这样的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就叫做——中心句。

4、用“创造”练习说话,并指导书写。(展示)

四、走进文本,品词析句

请同们默读一、、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到神奇的句子,并想一想,它神奇在什么地方?

片段一:抓住“混沌”,感受远古世界的神奇。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1、神奇在哪儿?

2、(出示图片:混沌一片的世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相机指导朗读。

片段:抓住“十万八千”,感悟神奇。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

1、神奇在哪儿?

2、抓住“十万八千”,感受神奇。

3、指导朗读。

片段三:抓住“抡起”“猛劈”,感受盘古力量之大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1、神奇在哪儿?

2、比较句子。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拿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砍过去。

(1)自由读,发现句子的不同。

(2)哪一句描写的比较好?为什么?

(3)指名说,相机演一演并指导朗读。

(4)盘古一把斧头就分开了天和地,你想到了那个成语呢?——开天辟地。(板书)

片断四、引导发现,感悟语言对仗美。

件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1)神奇在哪儿?

(2)读读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1、反义词。2、近义词。3、上下句字数相同。)

(3)指导朗读。

片段五: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1、神奇在哪儿?

2、自由读,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3、创情境,演一演。(出示件)

4、引读:

5、齐读三自然段。

五、总结

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却──累得倒了下去,倒下后,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下节继续习。

六、作业超市

1、文读三遍,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2、暗、降、丈、创、造各写两遍。

创造顶天立地

点击查看更多九年级《沁园春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50208.html

热门阅读

  1.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550字
  2. 李白《送友人》全诗翻译及赏析
  3. 2018《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
  4. 师德师风考评自我鉴定范文
  5. 唯美励志语录大全
  6. 《詹天佑》读后感范文00字
  7. 给予与赞许的寓言故事
  8. 网络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9. 机械厂实习生实习报告范文1500字
  10. 春天的古诗及诗意
  11. 以心对心的说说摘抄
  12. 描写春雨优美诗句
  13.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
  14. 精选小孩子满月祝福语
  15. 关于幼儿园校本研修总结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