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浙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2 17:53:08

毛浙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赏析

作者: *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

岿(kui1)然:高峻独立。

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作法】

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的中段,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交界处。方圆550里,苍松翠柏常年青,山洪流水永不断,村庄就在大山里,梯田环绕悬崖边,山势险峻,守易攻难。1927年,***率领秋收起义军队来到这里,建立了我*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中国人民的**事业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写于1928年9月底,通过歌颂8月30日惊天动地的黄洋界保卫战,概括了井冈山整个根据地的***,反映了毛**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光辉思想。

1928年8月,由于红军28团、29团的某些人受“左”倾主义的影响,脱离了毛**的指挥,盲目**湘南,准备进攻湘敌吴尚第八军时,兵力遭受重创,29团伤亡严重,溃不成军,28团虽然损失不大,但无意返回井冈山。

毛**在得知28团、29团失败消息后,以**大局为重,为了加强我军内部团结,亲自率领红军第三十一团的第三营前往湘南接应28团,留下三十一团第一营守卫井冈山,当时敌强我弱,形势万分严峻。

我军面对强敌,在毛**的军事路线和作战方针的指导下,经过一整天的激战,终于击败强敌,不但保卫了红军的最后根据地,而且让敌人为之胆寒。

“山下旌旗在望”,旌旗是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饰以五色羽毛,引申为战旗,本句意为:立于高处,我军山下前沿阵地飘扬的战旗入目可望。

“山头鼓角相闻”,鼓是战鼓,角是号角,是古代军中传递号令的工具,引申为军号。本句意为:我军各个山头阵地军号声声相闻,此起彼伏,遥相呼应。

“敌军围困万千重”,围困是团团包围,本句意为:我军陷入敌人军队层层包围之中,敌强我弱,形势万分严峻。

“我自岿然不动”,岿然,高大坚固之貌,本句意为:尽管敌人团团围困,我军遵循毛**的教导,在战略上藐视一切敌人,毫不畏惧来势汹汹的敌人,依然坚守在阵地上,如磐石般巍然屹立。

“早已森严壁垒”,壁垒是古代军营的围墙,这里指防御工事,本句意为:面对强敌,我军早就做好准备,防御工事严密坚固。

“更加众志成城”,众志成城是形容万众一心,本句意为:我军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坚守井冈山,力量强大得如同城墙一样坚不可摧。

“黄洋界上炮声隆”,黄洋界位于井冈山西北部,是红军五大哨口之一,“界”在此处应读为“盖gai去声”,本句意为:在激烈的黄洋界保卫战中,我军架起的迫击炮出其不意地向敌人密集队伍猛烈轰击,炮声隆隆。

“报道敌军宵遁”,遁是逃避之意,本句意为:敌军被我隆隆炮声吓破胆,有消息报道敌人趁着夜色狼狈逃走。

《西江月·井冈山》歌颂了1928年8月30日的黄洋界保卫战,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与敌人激战一昼夜,终于击溃强敌,保存了井冈山**根据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拓展阅读

1、西·堂上谋臣尊俎原文翻译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简介

西·堂上谋臣尊俎》是宋代人刘过创作的一首。上半阕写有利于北伐的大好形势,说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下半阕由全国形势说到韩侂胄本人。全表达了人对国家的热爱和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

大堂之上谋臣开宴,边疆将士手持武器。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具备,地理环境优越,且众志成城。“可以讨伐燕国了吗?”说:“可以。”

今日在楼台之上筹谋国政,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大家一起高唱《大风歌》,不需多日四方便来庆贺。

注释

西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调。又名《白苹香》、《步虚》、《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令》,另有《西慢》。

②尊俎(zūnzǔ):酒器,代指宴席。刘向《新序》说:“夫不出于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

③燕可伐欤(yú):可以讨伐燕国了吗?

④楼台:指相府。

⑤鼎鼐(dǐngnài):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

⑥大风歌:汉高祖扫平四海,统一天下之后,以家乡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齐声高唱大风歌。

公元1204年(宋宁宗嘉泰四年)韩侂胄定议伐金,其用心是为建功固宠。当时南宋国用未足,军备松弛,人心未集,不久韩侂胄就挥师北上,结果大败而归。故这次北伐本身意义不大,但在主和派长期把持朝政,抗战派军民长期受压制之后,还是确实起到了振奋民心的作用,因此,受到朝中抗战派人士和全国军民的响应。刘过的`这首即是当年为祝贺韩侂胄生日而写的,中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伐胜利的共同心声。

的上阕分宋朝伐金的有利形势,首先刺堂之上有在宴席之中就能战胜列手的智谋之士,而在边疆有骁勇善战的将领与士兵。宋朝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说伐金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要这样分,主要是针对当时朝廷弥漫的自卑、畏敌情绪而言的。虽然已经议定要伐金,但是朝野上下对于抗金的胜利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刘过这首就是鼓励大家要看到希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中引用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盖子·公孙丑下》),其实就是强调虽然南宋的军队实力比不过金国的军队,但只要南宋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充分发挥人和的作用,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南宋的。

的下阕瞻望南宋伐金的大好前景:只要执政者治理有方,君臣同心,同休共戚,那么明年一定会取得胜利的,而用不了多久,国家一定会强盛起来,引来四方朝贺的。这从全的形势说到韩伉胄本人,是对他的强有力的支持,让人充满信心和勇气。

运用很多口语化、散文化的句子,大有以文为的倾向,读来朗朗上口,更增加了的魅力。全语言流畅、气势磅礴。

2、温庭筠《忆南》古原文及

收集关于《忆南》古: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 南》,抒发了他对南的赞美、忆念之情。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南好”,开门见,实话实说。一个“好”字,饱含着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 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花红胜火,春来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南春色:红日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 红;春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人抓住了“花”“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 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 花和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能不忆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3、西·堂上谋臣尊俎原文翻译

天时地利与人和。

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河。

大家齐唱大风歌。

不日四方来贺。

大堂之上谋臣开宴,边疆将士手持武器。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具备,地理环境优越,且众志成城。“可以讨伐燕国了吗?”说:“可以。”

今日在楼台之上筹谋国政,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大家一起高唱《大风歌》,不需多日四方便来庆贺。

注释

西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调。又名《白苹香》、《步虚》、《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令》,另有《西慢》。

尊俎(zūn zǔ):酒器,代指宴席。刘向《新序》说:“夫不出于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

燕可伐欤(yú):可以讨伐燕国了吗?

楼台:指相府。

鼎鼐(dǐng nài):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

大风歌:汉高祖扫平四海,统一天下之后,以家乡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齐声高唱大风歌。

上半阕写有利于北伐的大好形势,说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对南宋王朝有利,因而伐金是切实可行的。对自己力量的自豪和肯定,是向当地朝野普遍存在的自卑、畏敌情绪的挑战。进入下半阕,由全国形势说到韩侂胄本人:先写今日治国,次写明年胜利。句中那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不要说在当时存在巨大的鼓舞力量,即使现在去读,也给人增添信心和勇气。

刘过学辛弃疾。黄说刘过:“多壮语,盖学稼轩也。”(《花庵选》),以此篇而论,在艺术上就有以下两点颇有辛精神:第一、大量使用前人成句和典故,增强了篇的表现力。比如,此上片“天时地利与人和”化用《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而该句在说明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利的同时,还有着强调人和的作用,这样,一方面使得它与前两句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符合向韩侂胄祝寿的主题。其次,“‘燕可伐欤?’曰:‘可’”用《孟子·公孙丑下》:“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欤?’孟子曰:‘可。’”由于用了“圣人”之言,并把侂胄伐金和历史上的伐燕联系起来,既使语气铿锵有力,又巧妙地完成了向下片的过渡。下片中的“带砺河”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使河如带,泰若厉(厉,通砺,磨刀石),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原典的意思是:即使黄河变得像带子那么窄了,泰变得像磨刀石那么小了(意思永远不可能),诸侯的封国也将安然无恙,勋臣之富贵将永远传给子孙后代。使用这个典故,把韩侂胄暗中比作汉高祖的开国重臣,预祝他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却不露阿谀之态,深得寿之三昧。“大家齐唱《大风歌》”用《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市,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饮。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刘过的“大家齐唱《大风歌》”,容易想起“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歌,而这类歌,对于河破碎的国家,对于大批背离乡的人民,对于求功心切的韩侂胄,无疑都是一种鼓舞。第二、语言流利、洒脱,具有辛酣畅淋漓的情味。

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和以下几种语言材料的使用分不开的:一、口语和熟语,如“大家齐唱”、“四方来贺”、“谋臣尊俎”、“将士干戈”;二、散文成句,如“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三、常用典故,如所用《孟子》两则与《史记》两则。这些语由于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因而读来亲切明快,一气呵成。

4、温庭筠《忆南》古原文及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南,可见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人杜甫的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碧鸟逾白,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花,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南春色,首句“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花、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南”收束全,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点击查看更多毛浙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7203.html

热门阅读

  1. 中国古代优秀诗句
  2. 河南开封禹王台旅游风景区导游词范文
  3. 2016年国庆祝福语精选版
  4. 穷爸爸和富爸爸美文
  5. 201年大年初十祝福语精选
  6. 送给客户生日的祝福语短信
  7. 与书相伴快乐同行演讲稿
  8. 名人的故事作文50字
  9. 201小学教师暑假计划
  10. 洗煤机买卖协议书
  11. 圣诞节朋友的祝福语
  12. 又到端午想起儿时的棕子的散文
  13. 表达清明思念亲人的古诗
  14. 2018最新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
  15. 告别2016迎接201元旦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