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诗词
1.《“七七”五周年感怀》
年代: 现代 作者: 陈毅
即今抗战艰难日,累累新坟启我思。
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
国中忍见儿皇立,朝内惟谋萁豆炊。
九仞为山争一篑,同仇敢与亿民期。
2.《过微山湖》
年代: 现代 作者: 陈毅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
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3.《梅岭三章》
年代: 现代 作者: 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生**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4.《青松》
年代: 现代 作者: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乘车过雪峰》
年代: 现代 作者: 陈毅
昆仑雪峰送我行,唐古雪峰笑相迎。
唐古雪峰再相送,旭角雪峰又来迎。
七日七夜雪峰伴,不苦风砂乐晶莹。
同人举酒喜相贺,轻车已过最高层。
明日拉萨会亲友,汉藏一家叙别情。
6.《雪夜行军》
年代: 现代 作者: 陈毅
泰山积雪,沂水坚冰。冲破黑夜,奋迅行军。
杀敌气壮,万众同心。擒贼擒王,共祝新春。
7.《赠**》
年代: 现代 作者: 陈毅
二十年来说是非,一生能系几安危?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春蓓蕾。
8.《沁园春 和咏雪词》
年代: 现代 作者: 陈毅
两阕新词,毛唱柳和,诵之意飘。
想豪情盖世,雄风浩浩;诗怀如海,怒浪滔滔。
政暇论文,文余问政,妙句拈来着眼高。
倾心甚,看回天身手,绝代风**。
山河齐鲁多娇,看霁雪初明泰岱腰。
正辽东鹤舞,涤瑕荡垢;江淮斤运,砌玉浮雕。
池冻铺银,麦苗露翠,冬尽春来兴倍饶。
齐欢喜,待桃红柳绿,放眼明朝。
9.《车过兴国老营盘》
年代: 现代 作者: 陈毅
大战当年血海翻,今朝独上老营盘。
荒台废址无人识,一抚伤痕一泫然。
拓展阅读
1、《陈东甫·长相思》爱情诗词赏析
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怨鸣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
古往今来,有多少痴情女子为负心汉所欺,她们既恚现时的自己,又恨昔日的情人,怨深似海,泪涌如泉,切切悲情不绝如缕,赋之于词,传哀后世。陈东甫的《长相思·花深深》便是这样的一首弃妇词。
从时间上看,词是写在女主人公遭弃之后。上阕写她明知被弃却又不甘心爱的永逝,从而边“觅”边哀。“花深深,柳阴阴”二句明写花柳的浓茂,暗点事件发生的时间——盛春时节。“深深”、“阴阴”两个叠词用得极妙,它一方面说明了花柳的繁茂,另一方面作者想要通过这两个叠词的使用,向读者交待他的铺垫的手法和意图,即他要以这种“深深”、“阴阴”,反衬出女主人公形单影孤、无人痛怜的酸楚处境。不仅如此,作者还有他的第三层用意,即是要让读者玩味到,这“深深”、“阴阴”之处,原来是两人多次幽会之场所,所以他才浓墨重泼。词的三四句果然将这一层意思传了出来;“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 ”女主人公何以要“度柳”,何以要“觅信音”? 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这里曾是他们的幽会处。幽会的次数太多了,所以当情人离她而去之后,她就不由自主地“度柳穿花”重游结情旧地,幻想能与情人再遇,至少可再温旧日之情。然而有几个浪子肯回头?几个负心汉肯再觅旧爱? 百觅之后,女主人公终于痛肠千转地呼出了五个字:“君心负妾心。”这是万种千般的苦的凝聚,是无处诉说的心的啜泣,是弃妇们的共有心声。
下阕借物抒怀。信音既然久觅而不得,女主人公只好返回绣楼,自怨自艾。一切过去曾经给她带来情爱的物件,现在都成了怨恨的替身。“怨鸣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三句十三个字,作者连数四种物件来表达自己的恨的深凝。她见琴而怨,因为正是这琴,使她和那个负心汉做了错误的结合;她见衾而恨因为这衾昨日曾使她失身,今日更惹她思念往事,增添烦恼。她想到,那个可憎的男子曾和她信誓旦旦,白头偕老。然而誓言未消,他便不告而别,一去不归:“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钿”、“钗”均是古代妇女用的发饰,且往往成对。男女之间常擘钗裂钿,指为盟誓,以示爱之忠贞和永恒,唐玄宗、杨贵妃即曾有这种盟誓(见白居易《长恨歌》)。女主人公的情人曾与她有山誓海盟,现在却爽言毁誓,这是始所未料的。“何处寻”、“谁料今”六个字,道尽了她对自己轻信的悔恨和对负心郎的憎恨。
这首小令虽写于南宋,却大有北宋前期词之风,以白话淡语写浓情挚谊,情急切切,乱人心怀,染有一定的民歌色彩,尤其可贵的是作者能于通俗的言辞之中,暗暗融入数条典故之诗文,如相如琴挑卓文君、玄宗贵妃钿钗誓。扩大了词的内含,加强了表现力。
2、《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周密的诗词
【注释】:
作者的友人陈君衡为蒙元朝廷所召,将要前往大都(今北京)赴任。作者为此写了一首送别的词。但因作者一向热爱宋朝,宋亡以后坚隐不仕,因此这首词较一般的送别诗词而言 ,在感情上自有一番特色。上阕以写送别的场景为主,与一般的送别诗词似并无二致。起首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作者用豪放笔法勾画出一幅威武鲜明的郊野送行的场面。只见旌旗飘飘,光照原野,车马辘辘,浩浩荡荡。这样威武雄壮的画面,衬以广阔的原野作背景,活脱脱一幅令人振奋的图画,给人以充分的遐想。接下去这首词的主角陈君衡,出现在这幅画卷中。作者只用“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两句人物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宝带金章”,表明了人物的身分,同时暗示此行的缘由;“尊前”,酒尊之前。唐诗人马戴《赠友人边游回》有“尊前语尽北风起,秋色萧条胡雁来”句。“茸帽风欹”,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的神气。欹即侧帽,典出《北史·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 ,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词用此典,极为贴切,而有微意。君衡之应蒙元之召,与慕信而侧帽的胡风,正相一致。这一用典,实不同于一般泛用。作者由此想到友人北上要经过的路途和友人走后的作为。“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一路之上,登秦关临汴水,吟诗作赋。秦关,应泛指沿途之山,中国习又称秦。汴水,流经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的一条河鼓声阵阵,胡笳清脆;乘骏马,携名姬,纵情游乐。上阕对送别场景的铺陈及对别后情景的想象,看似与一般的送别诗词类似,但提及北宋旧地“秦关汴水”作者委婉地透露出对故国的念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而用笔极为含蓄。
下阕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远去的伤感和对友人出仕新朝的担心与不满等复杂的心情。头一句“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进一步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的情景。“酒酣”,指朝廷召宴,作者想象友人彼时彼地应是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影象 ,连月亮都仿佛冻住了似的,发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光辉。冰河月冻,造语甚新,意境颇佳。这阴冷影象与上阕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下面的感叹铺垫了气氛。接着,作者将笔锋一转:“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我已是风烛残年,不愿为新朝用而隐居江南,又有谁能常常记起我呢?方回,贺铸的字,他的《青玉案》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句 ,十分有名。黄庭坚曾说:“解道江南断肠句,世间唯有贺方回。”作者身在江南,又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这两句词不仅包含年老力衰的伤感,友人离去的伤情,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 。“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北方冰雪尚未消融的时候,春风已经吹绿了江南,大雁已经飞回了,可是友人还没有回来。王安石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句,此处周密化用之想到此处,不禁叹息道:“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盛弘之《荆州记》载:陆凯曾从江南将梅花寄到长安送给他的好友范晔,并曾诗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周密这两句亦用此意,意思是说 ,我的相思之情即使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从字面看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极为真挚恳切的怀念之情。但如果深入体味,就不难悟出,这里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那就是作者担心友人到了北方,有了*厚禄,忘怀自己,忘怀故国。这就不仅表达了身为遗民的惨淡心情,而且含蓄地透露出对友人仕元的不满。这首词在送别诗词中是颇具特色的。写送别而通篇贯穿着深切感人的故国之思 ,作者既写眼前实景,也写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宛转地表达了作者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送别友人的不舍和伤感,又有对其屈身仕元的不满,还有对南宋灭亡的怅恨。正是这种复杂的心理,使得这首词没有像一般送别词那样只刻画离愁别绪当然也没有对友人的明显指摘,而只有借描写送别情景、抒写相思离愁,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端午节的诗词
1、澡兰香·淮安重午
作者: 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
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
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
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
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
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作者: 江南靖士
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作者: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4、临江仙
作者: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