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尘不染的成语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7-24 12:11:46

关于一尘不染的成语故事

唐高宗年间,弘忍大师开坛讲学,当时他的手下有五百余名弟子,最有慧根的当属大弟子神秀。神秀,俗姓李,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少年时为儒生,游学江南,博览经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阳天宫寺出家。五十岁那年,他翻山越岭,不远千里,投身到弘忍的门下,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六年来,他夜以继日在弘忍身边服侍,深为弘忍器重,于是被擢升为上首弟子。在当时,神秀被大家公认为禅宗的衣钵继承人。

话说有一年,弘忍突然感到自己年龄不小了,便想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这天,他召集众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浅。神秀悟道颇深,当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题了一首偈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偈诗中所说的“菩提树”,即古印度的毕婆罗树,它是一种普通得犹如杨、柳、桐、槐那样的树。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弘忍大师见到后大为赞赏,让众僧都来诵念此偈。

后来,慧能听到有人诵读神秀作的偈语,就感叹道:“听起来确实很妙啊!可惜,境界不是很高。”到了夜间,慧能央求一名会写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语旁边另题了一首自己作的偈诗:“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偈子表达的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大师看到这个偈子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当他听说是慧能后,就命人将他叫来,并当众批评慧能:“你写的乱七八糟,简直是胡言乱语!”说完,又亲自擦掉了这首偈诗,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转身就走了。众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这天夜晚,三更时分,慧能来到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金刚经》,并将衣钵传给了他。

慧能得法后,悄悄回到南方,隐居了十五年,才前往曹溪宝林寺。随后,他又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四十余人。后来,法海汇集慧能的言行为《六祖坛经》,这就是南宗。神秀在弘忍圆寂后,前往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二十余年中门人云集,这就是北宗。经过神会的弘扬,南宗遂成为禅宗正统,从此独尊天下。而神秀创立的北宗则门庭寂寞,几代之后就衰亡了。——《景德传灯录·弘忍大师》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清洁、干净。后用以形容清静、纯洁。也形容为人清廉,不沾染坏习气。后多用以形容清净廉洁,品格高尚。

【近义词】:一干二净、冰清玉洁、不染纤尘

【反义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污七八糟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和环境

易错用法

容易用一尘不染来形容装束。

例句:在眼前出现一位纳西族老太太,那张脸上已有不少皱纹,一身纳西族的装束却装戴得一尘不染。

(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正,丝毫没有沾染坏习气;也指环境非常清洁。)

拓展阅读

1、欧阳夏丹第功的

欧阳夏丹从“海漂”到“北漂”,路打拼,“阳光”是她的标签。她是幸运的,是功的种模板。她坐得住“冷板凳”守住初心,在看见未来时积蓄能量,热闹纷纭中保持清醒。欧阳夏丹的长经历,是种启示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欧阳夏丹第功的,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欧阳夏丹第功的

欧阳夏丹说,她的家乡桂林是个适合生活的地方。漓江的柔美,象鼻山的意趣,城市环抱着山水,青翠蕴含着灵秀,这个被桂林山水滋养出的南方女子,浑身透着股灵气。她才气逼人,气质绝佳,似乎每次出现就是为了让人眼前亮。

有人说,这样的女子总是更容易被幸运女神眷顾。

上高三的时候,老师告诉她北京广播学院正好要在桂林招生,鼓励她去报考。考试在省广电局,那年有几千人报考,最后只录取了她个。

临近毕业,上海电视台到广院选人。尽管欧阳夏丹长相并出众,但台长亲自拍板,说:“她的内涵会给新闻节目注入种新鲜的.血液。”而当时广院已经决定保送她读研究生,去上海就是违约。上海台无怨无悔地为夏丹向学校交了“悔约金”,广院也为她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两年,幸运得塌糊涂。

四年后的2003年,央视二套经济频道在全国各频道“海选”主持人。二套节目组负责人每天从早到晚开着电视机,充当星探。又是欧阳夏丹,这个笑似飞花的女子,再次让人眼前亮,试镜之后为入选者中的首选。

为什么她总能碰上“好”、帆风顺呢?就在别人羡慕嫉妒的时候,欧阳夏丹却没有时间春风得意。当更多人对“挠”的精神赞赏有加时,她却更看重第次的功。因为正是很多“第次的功”,才让她顺利走到今天。

上初中,爸爸就开始生病住院,还要做化疗,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明显缩水。这让调皮爱玩的欧阳夏丹突然清醒了,“好像下子懂儿了”,从初开始,绩就突飞猛进。但改变她生的还是班里的次演讲比赛。

看她光知道学习,爱参加集体活动,班主任罗宗昌就鼓励她参加班里的演讲比赛,还耐心地陪她遍遍地练习。结果,她在全市获得了演讲比赛第名。这第功给了她巨大震撼:原来自己有这么大的能量、这么大的潜力!从此,她发而可收,初到初三,连续三年获全市中学生演讲比赛第名。

高中学习紧张而充实,她又参加了学校排的话剧《项链》,并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这次功让她更加自信,也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倾向。所以,她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报考北京广播学院,并在几千人中脱颖而出。

2、写历史的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能忍受纣王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日子。

渭河带是诸侯姬(jī)昌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鱼钩是直,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边钓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人们嘲笑他,他也理会。

结果这件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确是心想要寻找贤能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周朝。

2、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儿子伯禽封鲁,太公望(姜子牙)封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齐国。*如果简要平易,民众就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就改了“平易近人”。这样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变指为人处世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3、千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听,反而把褒国国君进大牢。

褒国国君儿子洪德见父亲被,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年轻漂亮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宠爱,可是只有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笑,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笑,赏金千。告示出,些人争相入宫。有吐舌瞪眼做怪相,有说些荒诞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坏家伙,他出了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座传座,用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队伍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试。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个敌兵,只见幽王与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千金笑”,形容美人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琴师。

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泰山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流水、无边大海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了非常要好朋友。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道拾遗

春秋时,郑国*家子产由平定贵族旧势力叛乱有功,了郑国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会捡去);街上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

“道拾遗”这个常与“夜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6、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满。他担心自己王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许可,他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要是周天子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与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与人民利益,对犯罪亲属徇(xùn)私情。

7、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与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与梁国。

后来,晋献公*,夷吾在秦穆公与齐桓公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让重耳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番大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业,留恋妻子与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想走,就与子犯等人商量了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时候,终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

“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志向。

8、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福,果真能回国当政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舍等三十里),如果还能得到您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晋文公。晋国在他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与晋国队伍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胜利。

“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个医术很高明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个说:“那个高明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我躲到肓上面,你躲到膏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得。”

会儿,秦国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行,扎针又达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两个小孩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地步,也常用来比喻情到了无可挽回地步。

10、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实力与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与虢国之间隔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与宝马,他会答应借道。”晋献公听有点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美玉宝马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行,行,虞国与虢国是唇齿相依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可以互相帮助,万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与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日子远了,是就带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队伍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比喻双方系密切,利害相

11、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郑国知道自己兵力足,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晋国,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半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魏绛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能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危难。

12、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chāi)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与珍宝去贿(huì)赂(lù)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臣下,请您饶恕他。”伍子胥(xū)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lǐ)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这时夫差以为越国已经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美色,就听伍子胥劝告,答应了越国请求,把队伍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与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赢得了吴王欢心与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门外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范蠡管理军,自己亲自到田里与农夫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艰苦奋斗,越国终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西施美色,过着骄奢(shē)淫逸生活。他又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与。勾践估计下子灭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吴国已经是强弩(nǔ)之末,根本抵挡住越国队伍,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与,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与,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了。

“卧薪尝胆”,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13、东施效颦(pín)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动。有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是也学着她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敢去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知道人家好处与本身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14、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个小孩,举止言行很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车,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呢?”孔子听非常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后生可畏”,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长辈。

15、知人

孔子走到陈国与蔡国之间时候,穷困堪,连野菜汤也喝上,七天没有吃到粒粮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

他弟子颜回找到点米,把它放在甑(zèng)里面煮。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甑里面饭吃。

过了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着没有看见刚才那件样子,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饭食送给他们。”

颜回连忙说:“行,刚才有灰掉进甄里,把饭弄脏了些,我感到丢掉了好,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感慨地说:“我所相信是自己眼睛,但眼睛看到还是可相信;我所依靠是自己脑子,但脑子有时也靠住。你们要记住,了解个人确实容易呀!”

这个意思是:要真正识别个人是很容易。要轻易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个人下结论。

3、通歇后

用以捶打的木棍)吹火

抱着擀面杖当笙吹——

耳聋鼻塞嘴哑——

擀面杖吹火——

实心竹子吹火——

弯扁担吹火——

眼瞎耳聋鼻塞嘴哑——

【汉拼音】yī qiào bù tōng

解释】

个心窍都没有通。本《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后用“通”比喻人昏昧理,或对某完全懂。

《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

亡国之主贯,天时虽异,其虽殊,所以亡同者,乐适也。乐适则可以存。糟丘酒池,肉圃为格,雕柱而桔诸侯,适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环,截涉者胫 而视其髓,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适也。文王貌受,以告诸侯。作为琁室,筑为顷宫,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 干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

注解】

1、比干:商朝人,生卒年详。商王纣的叔父,与微子、箕子称殷之三仁。因谏纣听而被杀。

2、适:合乎义理。

3、孔子: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老聃,学乐苌弘,学琴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 ,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 师”,亦称为“孔子”,直呼他的名字。

4、窍:孔穴。此指人的心思、心智。

出处】

1、元.张国宾《罗李郎.第折》:“阿,这老爹窍也通!乐歌钱是和小娘每吃酒耍子,乐人弹唱伏侍的。”

2、明.张景《飞丸记.第二三出》:“严家这个x人,我到怜他温柔窈窕,将他做个媳妇,他偏通,返排出许多架子来。”

3、《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愤家》:“这萧颖士又非黑漆皮灯,泥塞竹管,是那通的蠢物。”

4、《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譬如此刻叫我做生意,估行情,我也是通的.。”

5、《文明小史.第四二回》:“但是人数多了,自难免鱼龙混杂,贤愚分,尽有中文通,借着游学到海外玩耍的。”

用法】

义说明 比喻人昏昧理。贬义。

使用类别 用在“顽固守旧”的表述上。

1、他固执到通,简直劝了他。

2、我们老董固执得通,要说服他得多费唇舌。

3、我看他是通才会反对,得让他知道情有多严重。

二、

义说明 比喻人对某完全懂。贬义。

使用类别 用在“愚昧无知”的表述上。

【近义词】:蒙昧无知,无所知

【反义词】:无所

辨似:

形音辨误

同“通”及“无所知”都有完全知道的意思。

异“通”侧重心智方面的通达;“无所知”侧重对具体实的知情。

无所知 辨似造句

他固执到通,简直劝了他。

你对他无所知,怎可放心让他负责这些

【汉拼音】: yī xì bù tōng

解释】:义同“通”。见“通”条。

4、有坚持懈的励志精选

对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姐妹,几经周折才被家礼品公司招聘为业务员。她们没有固定的客户,也没有任何系,每天只能提着沉重的钟表、影集、茶杯、台灯以及各种工艺品的样品,沿着城市的大街小巷去寻找买主。五个多月过去了,她们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仍然到处碰壁,连个钥匙链也没有推销出去。无数次的失望磨掉了妹妹最后的耐心,她向姐姐提出两个人起辞职,重找出路。姐姐说,万开头难,再坚持阵,兴许下次就有收获。妹妹顾姐姐的挽留,毅然告别那家公司。

第二天,姐妹俩同出门。妹妹按照招聘广告的指引到处找工作,姐姐依然提着样品四处寻找客户。那天晚上,两个人回到出租屋时却是两种心境:妹妹求职无功而返,姐姐却拿回来推销生涯的第张订单。家姐姐四次登过门的公司要招开个大型会议,向她订购*十套精美的工艺品作为与会代表的纪念品,总价值二十多万元。姐姐因此拿到两万元的提,淘到了打工的第桶金。从此,姐姐的业绩断攀升,订单个接个而来。六年过去了,姐姐仅拥有了汽车,还拥有百多平方米的住房和自己的礼品公司。而妹妹的工作却走马灯似的换着,连穿衣吃饭都要靠姐姐资助。

妹妹向姐姐请教功真谛。姐姐说:“其实,我功的全部秘诀就在我比你多了次努力。”

【感悟】

只相差次努力,原本天赋相当机遇相同的姐妹俩,自此走上了迥然同的人生之路。只是这位姐姐,多少业绩辉煌的知名人士,最初的功也就源“多了次努力”。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一尘不染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1690.html

热门阅读

  1. 人才之名言参考
  2. 儿童睡前小故事
  3. 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全诗鉴赏
  4. 合作经典名言
  5. 关于装饰工程延合同的模板
  6. 优厚的造句
  7. 大学同学毕业季离别赠言祝福语
  8. 《一分钟》教案
  9. 房地产拜年祝福语
  10. 土地利用开发协议书范文
  11. 学生寒假酒店服务员社会实践报告
  12. 关于结婚祝福语大全
  13. 故乡印记之入学随笔
  14. 赞美西湖的诗句
  15. 最新寒假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