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散文《街景》鉴赏
1
一个小小的婴儿躺在婴儿车上,他的母亲一手扶着车把,整个人却转过身去看后面的商店。在商店的玻璃柜台前,孩子的父亲正在选购奶瓶还是奶嘴,好象迟迟无法决定选哪一种厂牌的。
小婴儿却无牵无挂,笑嘻嘻地正在和自己的身体玩耍。他先是吮着白白胖胖的小手,觉得不过瘾了又把白白胖胖的小脚也塞进嘴巴里。高兴起来他双手和双脚都同时随意地交叉挥舞着,我站在街边,看得如痴如醉。
他的四肢柔软灵活得令人心惊,生命在最初原来是没有上下没有内外也没有手脚之分的。小婴儿双脚向上交叉着的姿态竟然象是一双祈祷的手臂,那样优雅又那样自然。
在小小婴儿美丽和从心所欲的示范里,也许深藏着每一个舞蹈者的梦想吧。
2
七八岁的时候我们家住在香港,有一对夫妇结婚很久才生下一个女孩,周岁的时候特意去照相馆里给她拍了好多张可爱的相片,还把其中的一张放大了配上镜子拿来送给我们。
我记得父亲笑嘻嘻地向他们道贺,然后马上钉了个钉子把相片挂在客厅的墙上,照片里一岁的小女儿正微笑地拍着小手。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如果我们愿意,是可以把生命停顿在某一个特定的刹那的。
如果我们真的愿意。
3
可是,有的时侯我们并不知道内心深处真正的意愿。
有时侯,上一秒钟正在横过台北的街道,下一秒钟却忽然想起在荷兰或者在卢森堡的一个下午,那个记忆与眼前的一切毫无关联,却会突然出现然后与周遭的景物互相重叠起来。
那时候,站在街边的我,常会有一阵恍惚空茫的感觉,想着那十几二十年前一个日子里的几秒钟,怎么会那样完整那样精致地一在藏在我的心里,而我竟然毫不知情。
可是,经过了这么久的埋藏之后,为什又会忍不住在这一刹那里忽然重新露面、重新出现呢?
是因为相似的风?相似的云?还是因为生命里那一种不易察觉的相似的心情?
4
有人在街道的拐角处拴了一只狗。
狗不凶,细细的铁链子也拴得很松,所以它如果想要站起来活动的话,可以走出去好几步,链子伸直了加上狗的身长正好把整条人行道挡住。
它此刻就是这样挡在路中间,一个目瞪口呆的小女孩站在它面前。
女孩大概有六七岁了,穿着一件蓬松美丽的花衣服,裙边很短,露着两截浑圆结实的小胖腿。大概是要去附近的小朋友家里作客吧,她兴致勃勃地沿着人行道一路走来却偏偏碰上了这个难题。
我的车子从他们身旁经过的时候,那个小女孩紧张得发红的小脸上,有着一种非常认真非常严肃的表情。
每一个人面对着生活上的难题时,不也都有着同样的表情吗?
5
两个少年坐在街边的铁椅子上,大概坐了很久了,彼此却又不说什么话。然后一起站起来,一起背着书包朝回家的路上走去,仍然不怎么交谈。
在街角要分手的地方,两个少年忽然举起手来互拍了一下,再紧紧地握了握,然后就各自转身走了。
【拓展】:
乡愁情怀
席慕容的父亲是上一辈的蒙古族知识分子,1949年后,从台湾到欧洲,直到去世,一直没有再回来过。“他不舍得回去。因为他从前的印象那么好,他怕破坏自己的印象。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的破坏。”席慕容说[3] 。
她清楚地记得,父亲生前跟她在欧洲旅行的时候,曾经说太闷了,他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那时候席慕蓉还没去过蒙古高原,“我觉得欧洲好大,风景好漂亮,怎么会闷呢?我不理解,难道那么远的山也会挡你吗?”
直到回到蒙古高原之后,席慕容才知道,什么叫眼前有东西遮挡。
回到老家的第一天,远远地看到一个牧民从草原上骑马过来。“他穿着蓝衣服,那么远的距离,我能看到他腰间那根黄腰带的光芒,就像一根针尖在太阳下发出光芒一样。其实我是个近视眼,可是在草原上,我却能看得清清楚楚。”
“哦!我的天,我明白我父亲的感觉了。”这时,席慕蓉才深切地懂得了她父亲。
“这是一种世是人代传承的记忆。”席慕蓉曾对《青年周末》记者说。
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1989年的蒙古之行,是席慕蓉创作的分水岭,之前她活在父母的乡愁里,而后她活在自己的乡愁里。
拓展阅读
1、汪曾祺谈吃的经典句子汪曾祺散文集句子鉴赏
1)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2) 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3) 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
4) 流动的水,是语言最好的形象。
5) 曾见一些青年**写作,写一句,想一句。我觉得这样写出来的语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个儿”,没有咬劲。
6)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
7)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8) 他(韩愈)提出一个语言的标准:宜。即合适,准确。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说过“每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比如福楼拜。他把“宜”更具体化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
9) 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0) 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
11) 有的小说,是写农村的。对话是农民的语言,叙述却是知识分子的语言,叙述和对话脱节。
12) 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们有时看一篇小说,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言太粗糙。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
13) 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缺乏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语言就会没有生气,就会呆板。
14) 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15) 往往有这样的说法: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16) 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人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17) 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18) 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
19) 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20) 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21) 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
22) 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23) 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24) 若我在临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绿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无从说,说不好的美丽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遥远的举杯致意。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
25) 他(闻一多)在很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庄子》,说他的文字(即语言)已经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认为这是说得很对的。
26)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下来,就记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记的)。记忆里保存了这种常用语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写作时就会从笔端流出,不觉吃力。
27) 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读者读了,创作过程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写尽了。要留出余地,让读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补充。
28) 我们的语言都是继承了前人,在前人语言的基础上演变脱化出来的。很难找到一种语言,是前人完全没有讲过的。那样就会成为一种很奇怪的,别人无法懂得的语言。
29) 我一直都错怪 是你带走了一切 其实一切本来就会离开 只有你如约而来。 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 我的孤独认识你的孤独
30) 如果平日留心,积学有素,就会如有源之水,触处成文。否则就会下笔枯窘,想要用一个词句,一时却找它不出。 语言是要磨练,要学的。
2、汪曾祺谈吃的经典句子汪曾祺散文集句子鉴赏
1)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2) 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曾经知已再无悔,已共春风何必哀。 虔诚地呼唤风。那一刻,人与天有种神秘又真诚的交流。光才是现实世界,而树木不过是用来反映和折射光线的间隔物.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3)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4)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5) 真的是很当心很当心,很不舍很不舍,一件衣服和人的陪伴,没有一件衣服可以穿到老,没有一个人可以好到尽头,有时候会很绝望地这么想,于是,在“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这样的字句里,感动。 我能看到你,我们还在彼此俩俩注视,我们彼此好好的,这是何其温暖的事。
6)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7) 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 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压紧成型,是豆腐干。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的薄片,是豆腐片。东北叫干豆腐。压得紧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页或千张。 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乡则简单地叫做皮子。
8) 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
9)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10)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11)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12) 为什么现在会有点不能忍受文学作品的夸张?不过明明是随感杂谈就不能真诚一点吗?果然是会抱怨别人身上自己的恶习啊…
13) 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14) 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说出。 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 怎样表现倾向性?中国的古话说得好:字里行间无论怎么写,都会有倾向性的。
15) 若我在临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绿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无从说,说不好的美丽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遥远的举杯致意。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是有道理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
16) 他(韩愈)所谓“气盛”,照我的理解,即作者情绪饱满,思想充买。我认力他是第一个提出作者的精神状态和语言的关系的人。
17) 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18) 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19) 不少作家充分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
20) 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能像桔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
3、艺术品鉴赏论文
首先是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亟待明确。
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电影审美现象。如果我们接受这个界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界定电影审美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电影审美现象是一种效果现象(当然同时它也是一种等级现象)。也就是说,电影审美现象只能根据电影观众的审美接受状况来确定。
而电影审美接受只有在与电影艺术接受的区分中才能更明确地加以确定。这又涉及到对于审美与艺术的理解问题。我认为,电影审美接受可以界定为对广大观众接受起来比较顺利、而且一般来说也比较高尚的因素的接受。电影艺术接受可以界定为广大观众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专业工作者却特别敏感的因素的带有探索性的职业性接受。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审美接受不同于电影艺术接受。但必须说明的是,电影艺术接受可以转化为电影审美接受。也就是说,电影艺术现象有可能(但不是必然)转化为电影审美现象,而电影审美现象则必定曾经是电影艺术现象。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娱乐片”,还是“艺术探索片”,都是既有审美因素,又有非审美因素,只是,这两者的两种因素的分布有很大不同。娱乐片以审美因素为主,探索片以艺术因素(较严格意义的艺术)为主。应该指出的是,影片中的比较**的色情因素和残忍的暴力因素、恐怖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既不是审美因素,又不是艺术因素,而是非审美因素。这些因素的弱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美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艺术、非审美的因素在电影中是应该*地加以排斥的。
其次是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亟待明确。
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对电影作品(一部或一批)进行美学分析。对电影作品作美学分析,不同于对电影作品作艺术分析。这种不同主要是着眼点的不同。其次是所针对的电影作品的断层不同。艺术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在专门化和创造性两个方面的贡献。美学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或者更严格地说,电影审美形态)这一既成事实的形成规律,或者说电影作品审美效果的形成机制和规律的分析与运用。因此,美学分析比艺术分析更关心电影作品作为整体的复杂构成。在对电影作品的美学分析中,电影作品不能再被理解为只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构成物,而是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级表意生成系统。可以把这种分析称之为系统性分析。在这样的理解与分析中,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才能形成。
4、艺术品鉴赏论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言特点 鉴赏能力
“鉴赏”一词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两次出现:“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语文课程*也比较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评价能力。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阅读教学的步履总是那么匆匆忙忙,总是那么细细碎碎,仅注重对课文内容进行琐碎的分析,而忽略了对表达形式的鉴赏、品味。殊不知,一篇精彩的文章,总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语文教学既要引领学生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领悟重点句子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意旨,又要关注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二者应当兼顾而不可偏废。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迈开欣赏步伐,步入探寻美、鉴赏美的园地呢?
一、通过欣赏文章的修辞及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1.对经典诗词或散文诗的欣赏
古代经典诗词、现当代散文诗,都属于韵文。这类课文大多运用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比兴、用典、铺垫、象征、对仗、叠字、排比、对比等艺术手法及表达方式。在阅读、分析这类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意境及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如,汉乐府民歌《迢迢牵牛星》运用了比兴与叠字的手法,杜牧的七言绝句《江南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李白的五言律诗《送友人》运用了借事抒情的手法,杜甫的五言律诗《望岳》运用了对仗的手法;而现当代诗歌《天上的街市》则运用了比兴与用典的手法,《生活是多么宽广》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这些艺术手法的使用,赋予了这些诗词以较高的艺术水准和鉴赏价值。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瞄准这些艺术特色,引领学生联系诗词的思想内容,对这些手法或者技巧加以咀嚼、玩味。
2.对散文或小说的欣赏
散文或者小说,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不外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前后照应、设置伏笔、烘托对比、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散文方面,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运用铺陈的手法,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朱自清的《春》,运用景物描写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抒写了对春的赞美与讴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运用了比喻拟人、融情于景等手法,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小说方面,如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运用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法;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运用了典型形象塑造手法;鲁迅的《故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闰土的变化;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运用了第一人称来表现人物,并推进故事情节的手法,等等。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这些散文或小说有了高{NIUBB.NET}雅的品位与精巧的构思。教学这些散文或小说,教师要将侧重点放在艺术手法的分析上,引导、启发学生仔细品味其手法的巧妙、精妙、美妙,培养学生对散文与小说这类文学作品的情感,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散文与小说的基本能力。
3.对记叙文、通讯报道等以纪实为主的文章的欣赏
记叙文、通讯报道或者报告文学,多以纪实为主。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比较突出的写作方法,着力加以分析与评价。如鲁迅的《滕野先生》、胡适的《我的母亲》、杨绛的《老王》等写人的记叙文,分别运用了人物外貌描写、以事写人、动作描写等手法;又如,通讯《月亮上的足迹》运用了以数据说话的写法……这些课文在写法上有着鲜明的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表达技巧的分析与欣赏作为教学的着重点来处理,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手法的妙处。
4.对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欣赏
说明文或议论文逻辑性较严密,教师要瞄准文中比较明显的表达手法,引导学生好好品味其中的好处。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以典型事例来说明事物整体特征;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以拟人方式来介绍蝈蝈的生活习性与生命特征;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援譬设喻的手法;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运用了驳论的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精彩纷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些手法的品味与鉴赏上,借此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说明文与议论写作方法与技巧,在习作训练中写出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的作文。
二、通过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水平
不同的作者在驾驭语言方面总体现着一定的鲜明特色,这些特色就是作家的语言风格。新闻报道、说明文和应用文,文风精练;记叙文和一般的议论文,文风朴素;而诗、词、曲、赋,文风精致。内容决定形式,对创作文章而言,只要使用的语言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符合,与所要抒发的情感相匹配,与所要描述的对象相协调,温文尔雅的文风是好的,嬉笑怒骂的文风也是好的,慢条斯理的文风是好的,咄咄逼人的文风也是好的。譬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以磅礴的气势、抒情的笔调、一气呵成的语气,毫不掩饰地抒写了自己的情怀,倾诉了自己的衷肠,彰显出了一种酣畅淋漓的文风;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都以白描的手法、徐缓的节奏、写实的笔触,娓娓而谈,再现了父亲的音容举止,表现了人间真情,彰显出了朴素的文风;《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等说明文,条理清晰、笔触清新、术语精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引领学生用心品味,仔细揣摩,领略表达方式的美妙。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心文章的语言文字,关注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综上所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来说,鉴赏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放慢讲解的脚步,引领学生慢慢地阅读,慢慢地品味。教师应以审美的眼光引领学生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与学生一道领略字里行间所蕴涵的绝妙风景。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1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