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归故山草堂》和《兰竹诗》古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的主旨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参***
(1) 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 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情感的相似之处在于诗人赞美了一种坚定不改、不流于世俗的品质。钱起的诗是对幽竹的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而郑板桥赞美的是兰与竹经历了春夏秋冬,依然亭亭直立,保持气节。写法上,两首诗都用了反衬的手法。钱起诗,用众芳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郑板桥诗,用花草反衬兰竹的不改,花花草草有很多,但大都过了盛开的时节就会渐渐失去芬芳,不像兰和竹,经历了春夏秋冬,依然亭亭直立,保持气节。
拓展阅读
1、金缕衣和自遣古诗阅读及答案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6分)
2.《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迭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
1.【参***】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2分)
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2分)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2分)
2.【参***】情感上重迭而富于变化。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字词上重迭而富于变化。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迭,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迭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迭,但前一个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重迭中有变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手法,学生答出诗歌重迭处得2分,变化处得3分。)
2、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西归绝句阅读理解及答案
【**--诗歌】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⑴.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 作用。
⑵.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⑴.反衬或衬托
⑵(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解析】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 今**省唐河县)奉召返京途中。诗题下原注:“得复言、乐天书。”诗中抒发的便是归途收到友人书信的兴奋欣悦之情。
这首诗以叙事抒情,以写景结情,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临水读,见桃花,是诗人这次春江舟行中实有之事,并非故意造境设色。然而,诗人摄取这两个特写镜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特定场合下的特有心情。诗句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成功地显示了这首绝句所特有的一种清丽之美。
赏析:
诗的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诗人本在**长安任*御史,由于得罪权贵,元和五年(810)被贬为职位卑微的江陵府(府治在今湖北江陵)士曹参军。人世间的屈辱沉沦,长江边上的风风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损容颜”的慨叹。
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诗人奉召还京,沿唐河,浮汉水,越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溯丹河,水陆兼程,时序又正是春天,更觉喜出望外,心情舒畅。“今日春风到武关”,正是于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
一、二两句,直叙其事,遣词造境平而无奇。然而,三句“临水”一转,顿起诗情;四句“小桃”一结,更饶画意。原来,诗人欲以巧胜人,故意先出常语,而把力量用在结尾两句上,终使诗的后半部分胜境迭出。
奉召西归,是一喜;途中又接到李复言、白居易寄自长安的书信,更是一喜。君恩友情,交织心头,这就加添了“两纸京书”的感情容量。“临水”二字一点,全诗皆活,意境毕呈:清清流水,照见了诗人此时欣喜的神色;粼粼波光,映出了诗人此刻欢乐的心情。诗中不着一字,而诗人捧读音书时盼归念友的那种急切、兴奋、激动、喜悦的情状,跃然纸上。试想:如果把“临水读”,改成“舱内读”或“灯畔读”,那诗中的气氛情韵、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结句又偏不进一步从正面写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小桃花树上,以景语收住全篇。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眼,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惊喜中不禁吟出:“小桃花树满商山”!这桃花,开在山上,也开在诗人心田。至此,全诗戛然而止,画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自流露。
这首诗以叙事抒情,以写景结情,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临水读,见桃花,是诗人这次春江舟行中实有之事,并非故意造境设色。然而,诗人摄取这两个特写镜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特定场合下的特有心情。诗句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成功地显示了这首绝句所特有的一种清丽之美。
语句赏析
今日春风到武关
本句春风双关,一是指自然的春风,二是作者奉诏回京,途中又接到两位朋友的书信时的喜悦。
3、风入松古诗吴文英阅读答案
听风听雨过凊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③,交加④晓梦啼莺。
西园**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⑤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本词为悼念亡姬而作。②瘗(y),埋葬。庾信有《瘗花铭》。铭:文体的一种。③中酒,醉酒。④交加,形容杂乱。⑤双鸳,指女子的绣花鞋,这里兼指女子本人。
1.下列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句点出时间,而且营造了风雨交作的凄凉意境,为后面的叙事抒情奠定了基础。
B.“愁草瘗花铭”一句紧承首句,词人满怀愁绪起草“瘗花铭”,以示对故人的怀念。
C.古代有送别时折柳相送的风俗,所以说“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
D.“新晴”与“风雨”相呼应,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因天气的变化而改变
2.近代学者谭献评价“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是痴语,是深语”,请从艺术技巧上加以分析。(6分)
1、D(“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因天气的变化而改变”错,天气虽转晴,但愁绪未减。)
2、①运用联想和想象。这两句见秋千而思纤手,见黄蜂频扑而想象*尚凝,用细微观察与奇特想象,从侧面烘托出对爱人的情之痴、情之深。②视觉嗅觉结合。从视觉和嗅觉描写“黄蜂频扑秋千索”写所见;“有当时纤手香凝”是嗅觉所感。通过不同感官的感受,增强了形象性和真实感。③采用虚实结合。“黄蜂”句是实写,绘声绘形;“纤手”句是飞腾的想象,它超越了时间、空间,但却表达了极为深挚的感情。(每点2分)(做题方法:可以参考注释和14题C选项中的“对故人的怀念”)
阅读注意事项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
现阶段的阅读理解题题目都是相对固定的的。因此,有很多题目都有比较通用的解题方法。以修辞手法为例。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比喻、排比、拟人等常见的修辞手法介绍给学生,同时将不同的修辞手法体现的作用,详细的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记住。
这样当阅读理解题目中出现关于修辞手法的问题时,学生能够自己联系老师课堂中讲述的关于修辞的知识以及答题技巧,将老师课堂中讲的知识和阅读理解的题目相结合,找出问题的最佳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38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