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0 15:40:27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自由记生字。

⑵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醒──醉

睡──眠

屋──居

亲──童

外──处

对──树──村

闪──问──间──闻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⑴师范读。

⑵自愿读。

⑶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声()()()

多()()()

处()()()

知()()()

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拓展阅读

1、科版词曲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四词曲。

2.理解句的意思,想象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人的思想感情。

3.认识“矫、鸿、淀、阑”4个生字,会写“鹂、藤、准”等8个生字。

重、难点

引导生想象词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这几词所表达的感情。

1.预习课文,搜集与这四词曲有关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1课时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四词曲。(板书课题)以朝代化分,这节课先来看宋代的词。

[简明扼要地介绍词曲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生认识,激发习兴趣。]

二、初读,理解

1.自由读《三衢道中》和《好事近·梦中作》词,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熟练后再读给同桌听。

2.指名分别读词。注意生字“鹂”“矫”“藤”的发音。

3.结合注释和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词的写作背景。

[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的大意。]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一)习《三衢道中》。

1.带着问题,再读《三衢道中》。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小组内的同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生自主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生填空:**晴),给人以之情(喜悦)。

(2)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出示3、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

[用问题引领生自主习,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二)习《好事近·梦中作》。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

(1)这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2)自己试着讲讲词的意思,把不懂或讲不清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合作探究。

把自己的习成果与同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展开讨论。

3.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1)从什么地方读出是写作者梦中所见的浓浓春景?

(2)词人看到的景物各是什么样的?(指导读句)

(3)想象《好事近·梦中作》这词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

一句:一场春雨催开了山路上烂漫的山花,山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

二句:小溪深处,有成百上千的黄鹂飞鸣于林间枝头。

三句:飞鸟迎面扑来,盘曲伸展,有如龙飞蛇舞,转眼间烟消云散,又是碧空万里。

四句:在藤树下,举杯豪饮,醉卧树阴下,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和师的引领作用,解决遇到的难题。引导生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词。

3.你喜欢这词吗?为什么?(生自由交流)

4.在齐诵中结束本课。

[引导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词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2、题西林壁

一、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这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的头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重在说理,借物喻理,中有理。

二、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了解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习如何让生解读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生对文的兴趣,热爱文,会全面看待问题。

三、重点

通过理解意,体会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四、难点

体会中描绘的景象。

五、具准备:课件。

六、课时:一课时。

七、过程:

一、导入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写什么的'呢?齐读课题。

二、熟读,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老师简介题壁。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三、启发想象,理解意。

1、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们对这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刚才你们和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还记得另外一个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

(齐背)

2、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巍峨挺拔的庐山呢?(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

3、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播放音乐,带领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师引导理解说出: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产生共鸣,领悟道理。

1、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们这《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

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带领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然后再让生举例,也可老师举例引导。

五、课后拓展。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庐山记游。《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同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的美和人丰富的感情。

3、题西林壁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意思的基础上理解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生互助习的能力;

4、通过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中所含哲理,培养生互助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一、场景

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习这(板书题)

三、讲解

2、初读,认识生字。

师:请同们自读,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讲读法。

师:同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中每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

现在请同们在每句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配乐)

5、明确习任务,组织自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习任务(出示习任务),请读一遍。同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习任务?(激励生)好,现在就请同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求助。(合作习)(课堂预:自过程中,生在解释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法,我们在解释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生交流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们边看就边想我们的这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来朗诵这。(引发感情:在朗诵这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结构,引导生体会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时,请同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可分为部分——所见和所感。同们在朗诵时看看这中哪一部分是写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句是写人看到的,后句写感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们背诵这

生背诵(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通过写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习要求)生检查。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习中,希望同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习中找道理,道理。好吗?

4、题西林壁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1.知人,解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意思

3.想意境,悟

(1)放庐山幻灯片,让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情。

附:板书: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点击查看更多《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35692.html

热门阅读

  1. 《清平乐》原文赏析
  2. 席慕蓉爱情诗集
  3. 团结合作精神合作的发言稿
  4. 《三个火枪手》英语读后感
  5. 无奈年代抒情散文
  6. 好习惯发言稿范文
  7. 福气糕的睡前故事
  8. 平顶山交警支队新华大队见习实习报告
  9. 大寒祝福语集锦
  10. 《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照亮人生》读后感
  11. 课文《田忌赛马》教学设计模板
  12. 诗情画意感恩节祝福语
  13. 快乐的暑假随笔
  14. 爱一生情一世美文
  15. 改作风抓落实促发展活动的学习心得体会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