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与自立的心情随笔
也许很多人看到我这个题目会觉得个性的惊讶:“称呼与自立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这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吗?”但是接下来我会告诉,这二者之间它们真的有关系,而且关系还不小,不信?那你之后往下看:
孩子刚出生时候,谁都是“宝宝、宝贝”甚至“留意肝儿、小甜心”之类地喊着,这时候初为人母的我们恨不得把那个小小的东西捧在手心、含着嘴里,生怕他们哪怕有一丁点儿的闪失,而这种发自内心的那种呵护与宠爱往往也体此刻各种各样的称呼之间,于是乎,哪怕再肉麻的称呼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若无其事地一天喊上几百遍。
直到有一天,你突然你口中的“宝宝”已经“一夜之间”就长大了,那跃跃欲试的个头似乎大有超过你的架势,但是你的宝宝却还是真的就像“宝贝”一样,不会做哪怕是再简单的家务事,甚至连自我的穿衣吃饭都需要父母的帮忙,是否连自我的书包、课桌的整理都要他们的父母代劳?你是不是不止一次地说过:“宝贝,你是否要自我动手整理一下书包啊?”“宝贝,你的书桌怎样那么乱啊?你怎样就不动手整理一下呢?”[由整理]
这候的你是否满腹牢**:“宝宝,你都这么大了,怎样连这点小事也不会做啊。”“妈妈(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会……”“宝宝,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但是你的宝贝依然还在若无其事地看着他喜欢的动画片,或者吃着美味的零食而对你的喊话听若罔闻呢?甚至冷不丁地来一句:“我不是你们的宝宝么?宝宝我还不懂事呢?”
但是上述的情形要是发生在一个高中生的身上,你又会是什么感想呢?是啊,作为父母口中的宝贝、宝宝,他还那么小(心理年龄)他需要做什么呢?他不是只要安心地享受来自父母那无微不至的关爱就够了吗?作为宝宝的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这就是我好几年前看到的一个关于家教的片段,作为高中生的父母个性的迷茫——为什么已经升入高中的、人高马大的宝宝什么都不会,就连剥个鸡蛋也不明白从何下手,甚至连系鞋带这样的小事都要父母帮忙!为此他们的父母向专家讨教,专家就给他们一个推荐——改变孩子的这种依靠心理就从父母改变称呼开始!
因为称呼能够最直接地决定一个人对一个人的亲昵关系:直呼其名,显得比较严肃、正式,多少有点拒人与千里之外的冷冰冰的感觉,但是这一个人对另一人的尊重与认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就让人觉得亲近多了,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待遇”;而叠音(比如瑶瑶、飞飞之类的)又显得关系更近一层了,往往是亲人、长辈对小孩的称呼,体现了他们对孩子的关爱;而老是在“宝宝、宝贝”这样的称呼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依靠,自立潜力也比较差,因为他(她)始终觉得自我还是父母的眼中那个小小的宝宝,他们不想长大,而且也没有长大的机会,因为父母的称呼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这样的!
为了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潜力,从孩子读中班以后,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不再叫孩子的叠音,而改为直呼其名,我们没有问过孩子的感受,但是每次只要我们一喊孩子的全名,孩子就明白是我们是有话要说,或者说是他犯错误了,孩子总是在我们喊出名字后的第一时光就能做出反应——停下手中的事情,用眼睛来询问你“发生了什么事情?”渐渐地,我们就不再喊孩子的叠音,不管大小事情我们都喊全名(我们孩子的名字就俩字)。
也许改变对孩子的称呼只是父母的一个小小的改变,但是给孩子带给的消息却是不少的:首先,你的直呼其名是在告诉孩子,你们之间是平等的,你这是在尊重他;第二,他已经长大了,不再是襁褓里那个的不懂事的“宝宝”了;第三,在这个家中,他和父母一样也是家庭成员之一,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他务必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真的像我们想象地一样“能干”:不到5周岁的孩子,就能自我起床,自我用电饭锅做稀饭,然后喊我们起床炒菜;中午时候,他会用他那小小的手用力抓着一个个对他来说很大的碗或者盆子,然后努力地够着水槽里的水龙头洗碗、刷锅;夏天的晚上,他自我给自我洗澡,冬天的晚上我们就监督他洗澡,然后自我**睡觉……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他读大班的时候。
每当看到我们那小小的孩子在水槽洗碗,都会有同事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阿清,你在虐待你的孩子。这么点儿的大的人儿,你怎样能够让他洗碗啊?”我总是笑着回答:“这怎样能说是虐待呢?我在培养他的生活技能呢,以后等他长大了,他就明白感谢我们了。”
说笑之间孩子就进入小学一年级了,别人的孩子是父母喊几遍都不起床,而我们的孩子每一天都是第一个起床,然后叫我们早点起床,不然他上学要迟到了;放学回家,他也从来不要我们的催促,吃过晚饭就自我拿出书包开始做作业,做完了自我去玩儿;晚上9点钟后,他就自我洗漱,然后**睡觉,也不管我们大人是否在家,而且他还懂得给我留门回家,因为他怕我没带钥匙,进不了门。
每每疲惫不堪的我,晚自习下课看到家里虚掩的门(因为工作原因,孩子经常晚上一个人在家);每每早上起床,看到我的位置上放着盛满的豆浆或稀饭,我都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孩子,你真懂事!儿子,你真棒!
也许正是妈妈的“懒”与“狠心”,才有了你小小年纪的善解人意与关爱他人吧?孩子,别怪妈妈,妈妈只但是想你今后能尽快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与其让你在今后的社会里被撞得头破血流,还不如此刻就开始做好吃苦头的准备,这才是我的初衷,你能明白,孩子?!
也许改变对孩子的称呼仅仅是让孩子自立的第一步,但是很多父母就是还不能跨出这一步,不是吗?还在为孩子的不自立而苦恼的父母们,请你立刻行动起来吧——从这天开始就喊孩子的全名,而不再是“宝宝”“宝贝”,试试吧!因为这就是你们给孩子一个长大的机会,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需要父母过分呵护的、一无所知的“小宝宝”了!
拓展阅读
1、与你同行 生活添香心情随笔
与你相遇,偏偏是在人间的四月天,一树一树的花开,一片一片的草长。偏偏你是如花的女子,我是赏花的游客,只匆匆一瞥,你就成了我眼前的风景。你着一袭红衫,引领一群女子穿行在繁花里,衣袂飘飘,那红,是天上的霞,落在草地上,变成红似火的江花,在燃烧梦想;那红,亦如轻灵的蝶,憩于枝头,舞在空中,点染出一首首自由的歌谣。最是那回头的一抹浅笑,向上漾起一丝柔媚,留下一份香甜,于是,我心旌摇曳,尾随在那群女子之后,与你一同穿行。
与你同行的日子不长,刚满四个月,日子依旧如水流逝,我却闻到水里散发一股香气,如荷的清雅,似泥的芬芳。
与你同行,起初我只是静伫闲观,看你们像辛勤的蜜蜂,流连枝头,采花酝酿,然后默默记下这些花树的名字,我想知道哪些花酿造的蜜最甜。我也侧耳谛听你们且行且吟的声音,那声音或柔曼婉转,让人沉醉在吴侬软语的细腻缱绻里;或雄浑激昂,带你驰骋在安塞腰鼓的冲天豪气里;或跌宕起伏,引人在平川深壑里探幽览胜。不论哪种声音,我听到的似乎都是花开的声音,那种从花心里蹦出来的纯粹真实的声音。再抬头看你,你浅吟低唱的姿态楚楚动人,你端坐在那里,似置身云端,倾心演唱,疾缓自如,一首接一首,一天又一天,是非荣辱不能左右你的心境,喜怒哀乐尽现你的抑扬顿挫里。我知道了,与你同行,你还有如你一样高雅脱俗、绰约多姿的女人们,给生活添上清香。
与你同行,你的溢美之词给生活添上甜香。慢慢地,我也试着采花酿蜜,在稿纸上修改,在键盘上敲打,当我腼腆地把我的劳动成果呈上去后,我在忐忑中等待,在等待中煎熬,我甚至不敢看你的评定等级,儿子告诉我,你得了一个“B”,我这才欣喜地走近电脑,盯着这个“B”,两半圆变成你的那双黑眼睛,就在不远处,它含笑地注视我,溢出鼓励,充满期待,这双眼多像念书时老师的眼睛啊!一个个“B”接踵而至,一条条评语悄然出现,我像赢得一枚枚奖章,在文字的花海里,嗅着醉人的甜香,决心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
与你同行,你的从严之态给生活添上冷香。习惯了你给出的“B”,最初的欣喜在淡褪,在消隐,我开始怀疑你是否打开过这每天成百上千的蜜罐,或者品尝的蜜汁太多,你的味蕾已变麻木。两个“C”的突然出现,犹如一股冷风迎面扑来,刮得脸木木的,难道我的疑虑是多余的?我又看到了你,仍旧含笑站在不远处,只是摇头:“一般啊,一般。”委屈,不甘,我翻开文章,重新品读,终于我释然了,我佩服你的眼力,一篇没有自己的感悟,一篇立意太浅。几篇文章后,我还见到你留下的一行行评语,原来,对版面的布局、标点的使用,你都有严格的要求。你的严谨认真,你的公正无私,给人蕊寒香冷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让人清醒,催人向上。
与你同行,你的执着坚守给生活添上暗香。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利益的时代,你如苦行僧般,带一帮门徒,在清冷的文字天地里修行十五年,“文以载道”,“言之有物”,“言为心声”,你扛着古人留下的一面面大旗,一路奔走呼号,你更像一颗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看到一些人的文集里汇聚几千篇文章时,不觉肃然起敬,这种长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如同缕缕暗香浮动在周围,令人神清气爽,怡然自得,我觉得我也应该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不为什么,只想为灵魂找个栖居的地方,只想在年年独自开里能嗅到自己的一缕暗香。
随你一道穿行,每天展现在面前的,是不同的景象,是别样的情怀,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红袖,你为我的生活添香,我也想在“采得百花酿成蜜”后为你添香。
2、回望最初的自己心情随笔
赴完那场青春的盛宴,我轻轻一跃,跳进人的河里。随波逐流。——题记
我很少真正的用心去回望,因为那绵延至地平线的肤浅的脚印只会让我更加的茫然。
但逝去的时光容不得谁去质疑,我确实真真切切的度过了那样一段时光。
阳光像往常一样,不留余地的洒在每个角落。
可惜,盛夏的阳光暑气太重,但我该感谢它为我专造了凉爽的影子。
影子是奇异的东西,我们能够看见它,却无法触摸到它。那是另一个世界,与镜子里的那个世界如出一辙。
在沉寂的午后,珊会像往常一样,对着镜子傻笑半天,这总让晨误以为她在看小说书之类的。
镜子所能映照的是内心。
我喜欢透过镜子观察别人的行为神态,这能使我保持与他们面对面时的清醒。虽然这无异于偷/窥。
透过镜子,人们的内心被完全的裸露出来,这是让人们厌恶的事,但偏偏我们每日都心甘情愿的面对着它。
就如盛夏的倾盆暴雨一样让人唾弃,却又不无时无刻期待着。
那盛夏饱满的阳光,透过仰望天空的细密枝叶,肆无忌惮的游荡在空荡荡的庭院。
小a曾不止千次的抱怨夏的热烈,他讨厌这热烈的生活,他的心永远处于平静,如死水般淡然,排斥着夏。这似乎正如你不能让撒旦张开臂膀欢迎*来人世间做客一样。
或许是小a的执意让夏更加烦热,但比起去以诉苦般的口气大肆骂夏的疯狂,我们还是去路边的小卖部闲聊更舒适,毕竟*淇淋在哪儿都还是一样。
心情是随季节变换着,或是季节因心情变化着。
这类饶人的问题总让人头晕却又乐在其中,让人自以为达到老子的境界,于是大谈阔谈着因果轮回,是非成败。一张白纸被充斥着如麻的乱线,还指手画脚高谈论阔着朱元璋如何使用城计干了项羽。
现实不是尼采炙热的太阳,也不是梵高明烈的葵花。
既然我握着自己的**铅笔,又何苦非要去画出毕加索的味道。就像达*奇没法拿着毛笔蘸着水粉来上一幅清明上河图,张正瑞亦不能够来张水墨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想象的梦,像泡沫般会轻易破灭。
梦,终究是梦,而逝去的就如同梦般,青烟一样消逝了。
清晨,无论是多少个黎明之后,我却还是坐在床边,对着镜子,背对着阳光,向我孤独的影子说句拜拜。
执着,就这样在时间的消磨里,被刻印成了一种倔强。
谁都必须承认,我们曾顽强的倔强的执着过。却未想时间一直都在我行我素。
在这个夏季,回望着每一个夏季,希望在下一个夏季之时,我能够被允许,用真心而无需质疑的想象着一个泡沫飘入云霄。
后记:
流沙岁月,梭子般穿梭在爱与痛的边缘,终究一声裂帛震碎了所有的梦。乳白*车棚前面的那片树影,又在夏日阳光的支持下斑驳开来。——兔子
3、立春心情随笔
一个人长相的漂亮与否和父母有关,和自己关系不大。
一个人脾气的好与坏,其实是相对的,是别人的一个感觉罢了,真正的好、真正的坏,谁又能说清界限在哪儿。
一个人是不是文艺青年,由自己的内心决定,和外人的评头论足有什么关系。
《立春》的镜头,顾长卫还是对准了几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平凡青年。只是他们除过教师、钢厂职工、群艺馆老师这样的社会身份之外,还是一个意大利歌剧、油画、芭蕾舞这样的文艺爱好者或者痴迷者,也就是说身上还贴有一个文艺青年的标签。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应该是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的,可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世上的太多人选择了“看别人样儿”又或是不得不“看别人样儿”的去生活。周围人怎样了,自己也就该怎么样。比如结婚,精神不到位就看感情,感情不到位就看物质,物质不到位就看长相,长相还不到位就看其他的。反正,别人结了,自己非得结才行。不结,那就是不正常。
所以一个人选择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那就是另类,恰好这个人是一个文艺青年,那么就是“变态”、“神经不正常”。
文艺,因其特殊的个人体验及欣赏角度等的不同,好与不好的分别有时也不是那么明显。就唱歌而言,即使相同的水平,也会因为机遇的不同而在名气的表现上差以万里,这不奇怪。
所以,一个人喜欢文艺,如果是真的喜欢,就不要刻意为自己设置一个标杆。可以为之努力,达不到也没关系,将这样的爱好作为自己的影子,陪着自己向生命的尽头走去。
喜欢唱歌就唱。
喜欢绘画就画。
喜欢书法就写。
喜欢电影就看。
真正的文艺青年该高兴,同样的生命长度中,因为文艺让我们的生活比别人多了一倍甚至几倍的感悟与体验。
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生物的多样性除了造就不同种类的差别之外,还有变异的发生,所以,善待不清楚的事,珍惜不明白的物,宽容我们不理解的人。比如一个执着的丑人,比如一个善良的同性恋者,比如一个会流泪的瘫痪之人。
最喜欢电影里的几句台词: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还没有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柔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但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
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最深的感情只能是爱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3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