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花的古诗词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译文
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
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因为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注释
1、定定: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
2、天涯:此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即梓州。
3、物华:万物升华,指春天的景物。
4、寒梅:早梅,多于严冬开放。
5、恨:怅恨,遗憾。
6、去年花:指早梅。因为梅花在严冬开放,春天的时候梅花已经凋谢,所以称为“去年花”。
鉴赏一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为咏梅而寓意之诗。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像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
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鉴赏二
此诗是李商隐所作的一首咏物诗。
首先是一句“定定住天涯”,可看得出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而是因为滞留异乡而苦。梓州(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
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这句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即是“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评此句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像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但依旧怀才不遇,紧接着的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全诗看来,这首五言绝句,贵在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并无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一来,便显得此诗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拓展阅读
1、描写梅花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梅花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还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中华文化有谓“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梅花凭着耐寒的特性,成为代表冬季的花。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重多。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黄蘖禅师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诗句,从梅花本身来说,是赞美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独开的品格。引申开来,就是勉励人们不畏艰难困苦,须经一番奋斗才能有所成就,有所作为。
梅花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名花,是我国历代诗歌中最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诗经》中的《摽有梅》一诗曾提到梅的果实,但只是作为起兴,并非吟咏的主体。南北朝时代陆凯折梅赠驿使所赋的诗,梅花是作为一种表达友情的意象。唐宋时,梅花被赋予了高洁、不屈的品格,以梅花作为吟咏对象的诗词俯拾皆是。吟咏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可谓是异彩纷呈。从林逋开始,咏梅诗词进入鼎盛时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元末明初的诗人高启,专门写了一组梅花诗,这九首梅花诗,首首都有孤独高傲而无凄凉抑郁,怜梅惜梅却不神伤心碎的特点。后来清代的张问陶复作梅花八首,足可以与高启这梅花九首并称双璧。清曹雪芹《红楼梦》里也有咏梅花的诗词,多从高启这组诗借鉴或脱胎。
因为梅花是在天寒地冻的时节凌霜冒雪而开,不与众芳为伍,所以人们赋予了它清高、孤傲、顽强、坚贞的品格;又因为梅花开在冬末早春,它首先占得了春先,所以人们又赋予了它报春使者的声名,成了先知先觉的先驱者或酿时造势的的英雄豪杰的形象。
历来咏梅花的诗词,写得最美又得其神韵的要数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它把梅花的风姿神韵写到了极致。“疏影横斜水清浅”,梅花疏落,梅枝斜横在清浅的水面上,如清瘦的美人临水照镜,有翩若惊鸿之致。“暗香浮动月黄昏”,梅香幽幽地飘动,不见其形就闻其香,在朦胧的月色之下,更显幽独超逸。其中“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独特的风貌,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这两个词最后便成为词牌名,足见诗人们对其赞誉之高。只是这两句诗并非林逋的首创,他除了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之外,还借鉴了前人的成果,五代南唐江为有“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因为只有这两句,没有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故缺乏感发的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便使梅花形神活现,也使得那两句“原诗”有了神韵。
王安石也写过一首著名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著名的一句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从很远处就知道那一树的白花不是积雪,因为有幽幽的香气一阵阵地飘过来。梅花的香气是从很远处传来的,然而诗人却很敏锐地觉察到,说明诗人善于发现,也表明了具有高洁品格之人的魅力之大,终有被发现被认可的一天。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却得不到实施,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有共通的地方。作者以梅自喻,准确传达出了自己的操守与主张,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折梅寄远人,以表祝福及思念。如陆凯的《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诗人与好友相隔遥远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诗人折梅的时候正好碰上驿使,就寄梅问候。“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江南没什么可以相赠,暂且送你一枝梅花吧。江南的风物何止万千,怎么会一无所有呢,其实,只不过眼前除了梅花就没有一样东西最能代表作者此时的心意罢了。作者此时在梅岭,眼前是开得正繁盛的梅花,于是,他对朋友的思念也全部都集中在梅花身上,因此便想到“聊赠一枝春”。作者用“一枝春”,来借代梅花,以一代全,耐人寻味,引人联想。“一枝春”象征春天的来临,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好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同时又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足见作者情趣高雅,想象丰富,那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收到一枝梅花,想必一定明了作者的心意。后世宋之问也有类似的句子“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他想象明天清晨登上岭头的时候,可以再望忘家乡,还可以看看岭头盛放的梅花。更多有关梅花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微点阅读网”
折梅寄远人,以表达相思之情。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开篇就是“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初春时节,女子见到梅花开了,就回忆起以前和情人在梅树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去西洲折一枝梅花寄给江北的情人。由见梅到忆梅再到折梅,是女子感情的发展脉络,对于她来说,这梅花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是他们美好往事的触媒。因为思念情人,她要去西州,必然要打扮得光彩照人,这是“女为悦己者容”的表现,即使见不到“悦己者”,她也要以最美的形象,出现在曾经相聚的地方,展现出女子对爱人感情之深挚。
李商隐有句“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也是用梅花也写自身的孤独与悲哀。作者睹物思人,怀念起故友。本想折一枝梅花来赠给远方的朋友,却不知要寄往何方,要寄给何人。诗人仕途坎坷,生不逢时,长期在外过着漂泊的游幕生活,处境非常艰难,身边更是没有一个要好的交心朋友。诗写的是十一月中旬就已经迎风怒放的早梅,一个“早”字,更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诗人早慧、早名,却受到排斥,抱负不得施展,如此坎坷不遇的身世,怎么能不令人哀伤欲绝,愁肠寸断。“伤离”句一语双关,既含亲友长别而断肠,又含跟梅花离别而断肠。
冯延巳笔下的梅花是多情的。“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是一个落梅如雪的场景,是写美景也是在写自然界衰败的生命。“梅”是一种美丽高洁的花,梅花落了,这本来是一种常见的自然景象,但作者加上“繁枝”、“千万片”等字词,就写出了一种气象,使人如临其境,眼看着雪一般的花儿纷纷落下,更想到了整个自然界生命的无常。只是,这落梅是不甘心就这么“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它“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梅花如何“多情”?它学雪的样子,在空中飘转,在那落下的瞬间也要展现美丽的姿态。“多情”、“学”等字眼,是拟人的用法,作者把落梅看作有思想、有主观意识的人,但这并不是最妙之处,它的最妙之处在于传达一种精神,一种即使香消玉殒也不甘丧失美好的资质。
苏轼与梅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梅盛开,百花尚无消息,寒雀则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它们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归来,于是争先恐后地飞上梅花枝,竞相观赏这一抹春色,好像充满了无限喜悦之情。“满”字、“争”字,营造了一种喧闹的氛围,将寒雀的神情动作生动地刻画出来。“玉蕤”指梅花,暗含梅花的高洁雅致、绚烂繁盛。这两句从侧面描写梅花开放的情景,以寒雀的热闹欢腾及对梅花的依恋,来写梅花盛放之景,突出梅花花开之早、之美、之香。使以清冷著称的梅花瞬间充满了温情与活力,为赏梅词增添了新意。接着写文人雅士因梅花而欢聚,衬托出梅花高洁雅致的品质。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词的开篇以拟人手法,写出红梅晚开的情态。“好睡”以美人喻梅花,再承以“自怜”二字,刻画出红梅娇慵的姿态,展现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慵开”写梅花懒散之态,突出一个“晚”字,同时也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莫厌迟”,则是花与美人的融合,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苞芽期相当漫长,虽然如此,红梅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故曰“莫厌迟”。红梅自知开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冬时节,有不合时宜之感,因此顾影自怜。“冰脸”则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是红梅的外表,也暗合红梅的不流习俗之气。
苏轼虽在*上屡遭磨难,但是在与王朝云的爱情生活上还是很幸福的。朝云是苏轼凄凉晚景中唯一的慰藉,在苏轼被贬惠州时,她万里相随,陪伴苏轼辗转流离。只可惜,苏轼暮年之时,朝云去世,作者看到惠州盛放的梅花时,突然觉得它就是朝云的化身。“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高情”即朝云绝尘脱俗的精神内涵,只可惜,它“已逐晓云空”,这种“高情”已随着朝云的逝去而化为虚无。意谓美人已逝,世上再也看不到此种“高情”;“不与梨花同梦”,苏轼再也不会梦见梅花了,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而晓与朝同义,因此“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词表达了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
李清照与梅
李清照嗜酒,爱花尤爱梅爱菊,梅和菊不止一次地出现在词人的词里。《清平乐•年年雪里》是李清照最为有名的一首吟咏梅花的词。“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早年时期,每年下雪的时候,作者都会去踏雪寻梅,这来一枝梅花插在鬓间,多么美好的回忆。一个“醉”字,准确地刻画出作者彼时的心情。那时的生活无忧无虑,作者为这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更为那幸福美满的生活所陶醉。当然,这醉也有可能是饮酒所致,李清照爱酒,在踏雪寻梅之际怎能少了美酒的陪伴。总之,“醉”字包含了作者早年的生活之美好幸福。“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昔日的梅花依旧年年绽放,只是物是人非,怎不满衣清泪?插梅与挼梅,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生活阶段的不同心情。“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年华逝去,远离故土,漂泊天涯,此时再赏梅更加没有心思。况且“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晚来风急,恐怕梅花早已落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这两句极具跳跃性,上片所言都是未开之梅,而这句就联想到梅花将败的情景。作者咏梅,不写梅花的盛开,却由含苞直跳到将败,构思新颖独特。作者此时的心境并不佳,“闷损阑干愁不倚”,心中的烦闷无法排遣,她只有借酒消愁,与梅花共醉。“未必明朝风不起”,是作者自劝饮酒之辞,也流露出对梅花命运的担忧。明日如果狂风大作,梅花就被吹落在北风中了,玉殒香消,还有谁与之共诉衷肠呢?因此要抓紧时间饮酒赏梅吧,莫要错过大好春光。这看似旷达的背后,隐藏的是作者的无限愁情。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这句里的“梅萼”、“残枝”,有可能是作者插在自己头上的残枝梅花,也有可能是作者房内插在花瓶中水养的梅花残枝,是词人的亲眼所见。可是不管是哪一种梅花,都是一副毫无生气的枯残的景象。梅花已经枯残了,但它的清香还在,可是词人是不喜欢它的清香的,因为它“熏破春睡”,梅花的香搅醒了她的美梦,让她“梦远不成归”。这与作者的心情是分不开的,梅花本来是美好的事物,可是在作者眼里却是那么不令人喜欢。一般诗词所咏之梅,大都是凌寒怒放,傲立枝头,对残梅则极少描写欣赏。这首写梅词却不落前人窠臼,选取新的角度描写梅,《花草粹编》题此词作“枕畔闻残梅喷香”,景况不差,然仍未得其抒情之三昧。
“为谁憔悴损芳姿”,梅花因思念而减损了容易,变得憔悴不堪了,实际上是说作者自己因相思而致消瘦憔悴,昔日的容光已经变得黯淡,表达了作者对心上人的极度思念之情记忆青春易逝的感伤。亦人亦梅,饶有情趣。“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清梦”即美梦,词人将对远人的殷切思念寄托给梦境,既然现实中难以相会,梦中相聚也是值得憧憬的。这句写的是人,下句又转而写梅。“南枝”,这里指代梅花,高华中带有一些凄丽的意味。梅花虽然已经憔悴了,可是夜间正是梅花重新开放的时候,也是作者美梦中得以欢娱的时候。这句写梅,其中也寄托了作者的一丝希望。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作者折来一枝梅花,想寄给思念之人,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哪里可以看到爱人的身影,她无人可寄赠。“人间天上”;写尽了寻觅之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陆凯有诗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以赠梅来表对远人的思念祝福,作者化用这个典故,表达了无人可寄赠的悲哀。
陆游与梅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一生共写下了160多首咏梅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是被风吹落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它的香气依然如故。前句上承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如此悲惨的命运,真让人扼腕叹息,只是作者突然一转,“只有香如故”,梅花的操守无论到何种境地都不会改变。这两句,作者借赞美梅花的高尚品德来表达自己虽遭贬谪,受尽磨难,也不会趋炎附势的决心。
他爱梅,以至发此痴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既然梅树数不清看不完,但作者又不甘心白白错过,于是突发奇想:我怎么样才能把身体化作千亿个,使得每一株梅花树下都有一个我呢?这两句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生动地将作者对梅花炽烈的爱表现出来。唐代柳宗元有诗句“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是借佛经里“化身”的说法来表达对故乡的热切思念。陆游很可能是借鉴柳宗元的写法,并加以发挥,使“一树梅花一放翁”,显得更加新奇。陆游的一生是很不得志的,但他的北伐的意志是坚强的,因此最后两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很可能寄寓了作者的*抱负,他幻想能够像梅花一样开遍全天下,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还说梅花“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寥寥数字便把梅之风骨、梅之清艳,刻画得入木三分,十分到位。梅花生存在幽谷之中,并非平常之地,那品质便与寻常花朵不同,梅花冒寒,每年开花要比普通的花迟,如此“高标逸韵”,君却不知,委实是极大的遗憾。诗人这句诗表面赞美梅花的高洁品质,实际上是以梅花自比,其中更有一些话外之音。诗人写这首诗时是78岁,当时国家失地仍未收复,北伐派一直受到偏安势力的打击,诗人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北定中原,至老不休。梅花傲霜雪、不畏强暴、不改初衷,品质高洁,诗人以梅花自比,是说虽然自己遭受保守派的打击摧残,但自己的初心不变,自己对国家的忠心不变。
王冕与梅
王冕善画梅花,更欣赏梅花的品格气节。“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的颜色秀美,但却不是为了博得人们的赞赏,它不需要别人夸赞,只需要把幽幽的梅香留于人间就够了。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充盈人间,无处不在的情景,而且将诗人的人格魅力得以具体的呈现。这两句刻画了梅花劲秀芬芳、卓而不群的气质,它不以色博取人们的喜爱,而以内在精神*别人,为人间播撒芬芳。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以作画易米为生。作者借梅花的这种风骨,表明自己淡泊名利,不媚俗不趋时的纯洁操守。更多有关梅花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微点阅读网”
梅花生长于冰雪之中,就色而言,它有冰雪之白;就品性而言,它不畏严寒,有坚韧顽强的意志。作者以梅自况,表明自己既有冰清玉洁的品格又有不畏强权、坚持自我的风骨。“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一夜之间,梅花绽放,清香四溢,这清香飘散到人间各处,为人们传来春的消息。然而在此之前,它都是“寂寞开无主”的,都是不为人们所欣赏的。这正是王冕的自我写照,他不屑于追名逐利与人勾心斗角,而是像梅花一样,默默无闻,以自己的精神品质*别人,以自己无私的奉献为世间造福。这白梅或许只是诗人笔下的一幅画,作者将芳香与玉骨冰肌都赋予了墨梅,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梅与雪
梅花开放之时,总有雪的陪伴,二者同样冰清玉洁。元代词人王旭认为,“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梅花虽然各不相同,各有所长,但实质上一样好,不分上下。但“雪花不似梅花薄”,这个“薄”字,颇有深意,可以理解为“淡薄、淡泊”,当然也可以“薄”的本意来理解。“薄”即草木丛生。雪是水气的精华,而梅花是草木的精华,是花中之花。所以,雪花的“不似”,表现了略逊一筹。“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梅花开花是开在空山,在空谷山野之中放出异彩;而雪花则是“随意”飞向人家屋檐下的帘幕,到处乱穿,似乎是说梅花比雪花更加淡泊名利,而雪花则像是有点趋炎附势之态。基本上可以看出,词人是有扬梅抑雪的意味的。
卢梅坡则认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用对比手法,道出梅与雪各自的长处及不足:梅不如雪白,雪不如梅香。这样一来就回答了“**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其实,两全其美的看法不如:梅是幽香四溢的雪,雪是洁白无瑕的梅。二者是相互衬托,相互补足的。如果没有了雪的映衬,只有梅花就不能凸显出它凌寒独开、傲霜斗雪的风骨;没有梅的映衬,雪自然也显现不出他的晶莹剔透、冰清玉洁。正像诗人在另一首《雪梅》诗中所说的那样“有梅无雪不精神”,然而,有雪无梅不是春。二者只有相映才能成趣。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花开百花之先,是梅花最为独特的生物特点。梅花嗅觉敏锐,最先感觉到春天的到来,当百花都还在土壤之中安详惬意地沉眠之时,梅花就已经在迎风而立,冒雪而开,这是百花做不到的。诗人以梅花自比,把保守派比作百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我就是那第一朵,只要我先开放了,你们闻到春天到来的气息,胜利即将到来的喜讯,你们也就和我一样开放了。诗人批判了保守派,但是诗人并不悲观,而是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春天必将到来,投降派的种种苟且的言论又怎能阻挡春天到来的脚步呢?进一步以颂赞梅花的挺然独立来表达对投降派的强烈谴责,寄托了自己一生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
张谓初见早梅的感受是“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满怀惊喜与感叹。不知道那临近水边的梅花提前开放了,还以为是枝头没有融化的冰雪呢。上句承接前两句,作者巧设一个转折,将看到早梅的惊叹之情恰当地表达出来。下句写“不知”的缘由,一个“疑”字进一步抒写作者的惊叹心理。这句再次以冰雪喻梅,对应了首句的“白玉条”,且有意无意地强调了白梅的冰清玉洁的形象以及不畏严寒、凛然不屈的坚毅精神。
何逊描绘的早梅是“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它不畏严寒,与霜雪并立,它开在路边,不慕繁华,甘于寂寞;它映雪而开,与白雪相映成趣。“衔霜”,是说梅花开时,恰逢霜落其上;“映雪”是说它与白雪相互映衬,更显洁白无瑕之质。这两句从形式和声律上看已经符合对仗的要求,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语言的锤炼功力,特别是“衔”和“映”两字用得极为传神,不仅形象准确地刻画出了梅花冰清玉洁的形象,而且还传达出了梅花的气质神韵,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更多有关梅花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微点阅读网”
谢燮认为“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梅花早开是为了迎春,为此,它不怕严寒的侵袭。“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这两句揭示梅花早开的“心理”原因。它只怕开得晚了,落于百花之后,就不会引人注目了,所以它争先恐后地早开了。一个“畏”字,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思,巧妙地刻画出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作者借以表达自己不甘人后的进取精神,以及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同时,正因为“无人别意看”,遇不上赏识自己的人,作者才害怕落于人后,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感叹。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的这两句写早梅的诗,用字很平常,朴实无华,却颇有韵味。“深雪”是梅花开放的背景,突出气候的严寒,并照应了首联的“冻欲折”。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昨夜一枝开”,一枝梅花就提前绽放了。“一枝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如果是树树梅花都已经开放,就不能突出一个“早”,而一枝独秀的梅花,不仅点明了它先于众梅而开,更是先于万芳而开,这样的一枝梅必然是不同寻常的,它是最早的报春使者。这样,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就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
李商隐看到早梅,不是惊喜而是悲伤。他于百花争艳的春天游玩时,看到姹紫嫣红的“物华”就想到了早已开过的梅花,瞬间就怨恨起寒梅来了。“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作者此时面对的是百花争妍的春天,他突然想到了梅花,于是便埋怨起梅花为何那么过早地开放,就像是开在去年一样,让人遗憾。其实,这寒梅正是作者人生的写照。作者“八岁初照镜,长眉已能画”,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然而却过早地经历人生的各种打击,以至最后竟然颓唐起来。因此作者想到早开早谢的寒梅时,就触动了自己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以至发出“寒梅最堪恨”的埋怨了。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黯然神伤之感。
梅花,以其不凡的气质神韵博得诗人们的无限赞誉。“千红万紫,终让梅花为魁”,梅花摘得“花魁”桂冠,成为咏物抒怀的理想对象,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为她清雅不俗的形貌,更为她告诫坚贞的精神。
2、关于梅花托物言志的作文800字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此时正刮着寒冷的东风,我却闻到了一股在冬天里久违的香味,朝那看去,发现一朵靓丽的梅花正傲立在枝头上。这突然出现的梅花让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的我感到了一丝慰藉和温暖。
春天,百花盛开;夏天,栀子花开;秋天,菊花开;冬天,唯有梅花开。
冬天,寒风凛冽,有时还伴随着鹅毛般的大雪。所有的花都已在除冬的三季里向人们展现了它们别具一格的美丽的身姿。但只有梅花,在这个人们早已无心赏花的季节里悄悄的绽放,独自一人挺立于枝头上。它洁白典雅,美丽而不妖艳,越是寒冷,它便看起来越有气节,越秀气。
梅花在经过冬天的折磨后,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虽然没有茉莉、玫瑰、百合、郁金香的香气那么浓郁,但梅花香是与所有的花香都不能相提并论的。其它的花香,也许香气扑鼻,让人沉醉其中。但只要在如此寒冷的环境下,闻一闻梅花香,一下便能发现一些不同之处。那些花香或许能满足了你的嗅觉,但梅花香却是沁人心脾的,它不仅使人在嗅觉上得到一丝满足同时,也能让人的心灵也能感受到它的香气。
我喜爱冬天,之前仅限于冬天可以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可以看到白色的世界,可以看到在雪地里奔跑玩耍的我们。现在,我又因为在冬天里盛开的梅花又增加了几分对冬天的热爱。
在寒风刺骨的冬天,穿着厚厚衣物的我们有时也被冻得直打哆嗦,更何况一支梅花,它没有任何”保护伞”,完全裸露在风雪中,它甚至在它绽放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一丝的温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对梅花最好的诠释。
正是因为寒冷,梅花香才显得独树一帜,正是因为寒冷,梅花才显得那么有气节,那么耀眼。倘若它像其它的花一样开在普通的季节,除了赞颂它的美,还会赞颂它什么呢?那时,它跟其它的花早已没什么两样了。
只有经历了艰苦的环境和磨难,才能看到崭新的一面,才能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困难必不可少,也不可避免,但每一次困难过后都会是一个与以前不同的自己,这是一个不变的定理,毕竟,彩虹的出现也是因为经历了一场大雨。
3、关于梅花托物言志的作文800字
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在百花之中,中国人偏爱梅花、偏钟情于梅花呢?是因为它美的缘故么?
是的,它的确很美: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孤芳自赏、纯洁无瑕。像一只骄傲的天鹅屹于冰雪间。“千白丛中一点红”。开得刺眼,开得高傲;是因为它美的别具一格的缘故么?是的,它的美的确与众不同。
它的美,比起娇艳的牡丹、绚丽的月季、清秀的荷花来说,别有一番风味。是的,即使它不如茉莉清香、不如菊花美丽、不如桃花艳丽,但它的确很美,它的美绽放在风雪中,盛开在风雨里。开在没人看见的地方。
于是当人们饱赏百花之俏丽,走出门外,看到这株傲于风雪之中的红梅,谁能不为它倾倒?谁能不被它征服?谁能不被它别具一格的美丽所吸引呢?是因为它美的精神的缘故么?
是的,中国人爱梅花,是爱梅花傲雪斗霜的精神,爱梅花谦逊的精神。爱的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爱的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爱它不怕困难,于无声处,傲然挺立。爱它甘愿在幕后无私奉献的心。爱的是梅花有灵魂、有骨气、有品格的精神。梅花之所以能排在“四君子”之首,正是因为这种傲雪斗霜、谦虚乐观的精神!
中国人偏爱梅花,是因为红梅于中国人有相同的精神。有着“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精神。那血色的梅花,开得那样娇艳。它敢与风雪争斗,感与风雨撕杀。她是春姑娘的使者,不怕冬姑娘的胁迫,傲然于天地间,飘撒春的芳香、播种春的种子。
当大地终于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春姑娘时,她却静静地消逝,化作脚下泥,只留一抹*荡漾于天地间。看百花齐放,听百鸟齐鸣,看春满大地便欣慰地走了。
于是“落红本是无情物,明年冬天再见花。”它的一生就像一部充满欢乐与悲愁的乐曲,从飘舞的雪花奏到缤纷的百花。梅花美,却把美留给了洁白无瑕的天地;梅花香,却又有谁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艰辛;梅花俏,却“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梅花,傲雪斗霜、不怕困难、谦虚乐观。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一抹余红换来春满天地。
4、关于梅花托物言志的作文800字
花的世界里开放着各种争奇斗艳,多姿多彩的花儿。因为他们是美好的象征,所以,谁都喜欢。有人喜欢华贵艳丽的牡丹,有人喜欢绚丽火红的玫瑰,有人喜欢淡雅幽香的水仙,但我却偏爱独傲霜雪的梅花。
梅花——自古以来,都是诗人们赞颂的对象。就像*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陆游的“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以及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类诗句不胜枚举。
梅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菊花的尊贵典雅,没有水仙的婀娜多姿,但却有着超凡脱俗的傲骨。它不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迎接它的不是和煦的阳光,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他成长的不是和风细雨,而是冰天雪地。
然而,当你漫步在它身旁,映入你眼帘的却是傲然挺立的枝干,含苞欲放的花蕊。瞧,那一朵已经开放,红红的,细细的花蕊伸出,红红的花瓣紧紧的依偎着花蕊,像母亲拥抱着婴儿。细细的花蕊间,零星点缀着白色,丝丝缕缕,情意绵绵。那就要开放的,饱胀得快要裂开,勇敢地迎接风雪的考验。啊,这就是梅花。三九严寒,任凭风霜雪打,从不低头弯腰,依然那样娴静,用它那高洁质朴的性格,洗涤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
梅花也是报春的使者,但“俏也不争春”,当百花争艳,它却像害羞的姑娘躲“在丛中笑”,默默的积蓄力量,孕育生机,准备再与冰雪搏斗。
生活的历程中免不了风霜雨雪。我们应从梅花精神中吸取力量,以梅花的坚强精神去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5、描写荷花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荷花是夏天花的代表,别名莲花、芙蕖、芙蓉、菡萏、藕花等等。以其外形特征命名的有荷花、芙蓉、菡萏;以其生长习性命名的有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以荷花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的有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玉环等。古时江南风俗,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号。
荷花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之句,《离**》中也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可见先秦时期,荷就有象征美丽、高洁的意义。南朝时,关于采莲的民歌盛行,如乐府长诗《西洲曲》中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之句,因“莲子”谐音“怜子”有爱怜之意。真正把莲的地位提升到君子的应该是宋代大学者、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他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花之君子者也”。后多以荷花比喻清高脱俗,不与世俗同流的君子。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词有很多,最为人们熟知的当推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句,它把荷花的美写到极致,千百年来广为传颂。他的另一首《小池》也别有风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通俗质朴,清新自然,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还有一首《暮热游荷池上》,描写的是夏日荷花。“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夏天的闷热,很容易让人抓狂,好像被一个巨大的东西蒙蔽着,感觉不到一丝凉风,连空气也仿佛凝滞起来。已经到了傍晚,天气还没有转凉的迹象,连那荷花都开始忧愁了,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把头深深地藏在荷叶中。这两句写夏天的闷热,但流露出来的却是诗人的欣喜之情。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笔调轻快,表达了诗人对夏季傍晚美景的喜爱之情。另一首《咏荷雨》也写得饶有趣味,“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荷叶上的雨如珍珠一般,晶莹透亮,不断地跳动。雨初落在荷叶上,就碎成小粒的珍珠,一瞬间又聚成一颗大的,如此反复。荷叶此时成了一只硕大的绿杯,它的每一次晃动都使得珍珠滚动聚合,等到雨水积聚多了,荷叶便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微微一倾,水珠便像水银一般泻入池中。
北宋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中对荷的描写最为王国维称道。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词却清新自然,如出水芙蓉,特别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为“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神理”应指精神、神韵,是把荷所具有的风神韵致准确地传达出来了。荷叶上残留的雨珠,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很快消失了。水面上的荷叶如撑起的一个个圆圆的伞盖,在晨风的吹拂下,不断地“招摇”呢,又如一位位采莲的江南女子,身着绿罗裙翩翩起舞,真是可爱之至。词句炼一“举”字,画面感极强,将荷叶擎出水面的样子形象地描摹出来,玲珑可爱,意趣横生。更多有关荷花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微点阅读网”
李商隐对荷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关于荷花最为著名的诗句应是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情感悲到极致,意境却美到极致。“残荷”是红莲的故衣,经历了夏与秋的变换,越发的沧桑,雨打残荷的声音想必也不会那么悦耳。只是,在这样的一个秋夜,除了萧萧风雨声,最动听的恐怕就剩下雨打残荷声了吧。一声声,点点滴滴,错落有致,总算胜过一个人孤独地度过这漫漫长夜。一个“留”字,足见得诗人的欣喜之情,还好没有错过,还好就这么不期而遇。他还说,“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在这里,荷叶荷花的相配是完美无缺的,荷叶之卷舒,荷花之开合,相互映衬,自然而然,美丽无比。荷花盛开之前,荷叶已浮在水面上,清润圆正,渐渐扩大而成伞盖擎在水面。这时荷花才缓缓而来,如娇羞的美人,隐藏在荷叶间,二者相映成趣,和谐自然,彼此的美才得以展现。当然,诗人写的不仅仅是花与叶关系的问题,而是有深意的。诗人将荷叶荷花相配的特殊美与其他花卉对比,其实是说他们二人琴瑟和谐,佳偶天成。后来,荷叶却代表了他心中的遗恨,“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连用两个“荷叶”,说明荷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之重。这两句把无情的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生、枯都与诗人的哀思有关。这两句无论从语气、字句、修辞、写法诸方面无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悼亡的沉痛之情。
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中也有两句描写荷花的精彩词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他不过写的是荷的衰败乃至自然界万物的凋零,可王国维却从中看出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菡萏香销翠叶残”就是说荷花香气已经消减了,花瓣已经零落了,连青翠的荷叶都已经凋残了。荷花的凋残不同于桃李,桃李往往一下子落尽,是“风飘万点正愁人”,让人一刹那就把所有的悲伤都释放出来。而荷花却不是这样,它一瓣瓣地零落,一天天地老去,荷叶一片片地残破干枯,直到最后还留在水面。它的老去像极了人生,那是一种可怕的憔悴,让人不紧不慢地看它由盛转衰,让人从中也看到了自己的生命轨迹。
李清照著名的《一剪梅》中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当然她着重写的不是荷花,凋残的荷花在这里只是引起她情感波动的触媒而已。花开花落,既是寻常自然现象,又是人间悲欢离合的象征。花谢有再开之日,而人的每一次离别都不能确定是否还能重聚,因此“相见时难别亦难”。“玉簟秋”是说竹席发凉,既是触觉,也是词人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如果心是孤独悲凉的,就算是厚厚的锦衾也应该是冰凉的吧。可是那种闲愁无法排遣,“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袭了一身,这浓浓的秋意,不过是浓浓的闲愁。她青春年少时也与荷花有一次充满趣味的邂逅。“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终于到了日暮时分,作者得以畅览溪亭精致,于是驾着小船回家,不料却闯入了荷花深处,结果“惊起一滩鸥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这里是为了符合格律的要求而用藕花。这两句虽为记事,却勾画出一幅美妙灵动的荷间少女图。田田的荷叶间,点缀着盛放的荷花,忽然一阵**动,荷叶、荷花都摆动起来,原来是一位少女泛舟闯入,她正胡乱地划动小船寻找归路。还有一首秋日游湖之作,“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这时虽然荷叶荷花都已经残败,可是莲子却成熟了,一朵朵莲蓬挺立在湖面,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之感。湖边的苹花和岸上的小草并没有萧条的起色,反而像被清莹的露水洗过一样青翠欲滴。这两句写深秋之景,“莲子已成”是对“秋已暮”的呼应,更是“红稀香少”的具体呈现,虽有“老”字,却无衰败颓唐之意;虽然不再有“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情致,也一样使人愉悦,那饱满的莲房蕴藏的不正是希望吗?况且再加上绿油油的苹花汀草、沙中睡眠的鸥鹭,整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机,显示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孟浩然有一首《夏日南亭怀辛大》诗,其中有两句涉及到荷花,虽然只是一带而过,却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香气幽微清淡,在凉爽的夏风中夹杂着,若有若无,一阵阵袭来。竹叶上的露珠时不时滴下,发出清脆的声音,如珍珠落玉盘般圆润悦耳。关于这两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一时叹为清绝”,除了景色本身给人以美的感受以外,同它们的音乐美也大有关系。诗句中的去声字“送”铿锵有力,加强诗句的抑扬顿挫之美;“滴”字音韵和谐舒畅,本身就有一种清脆的声响。这种嗅觉、触觉的美妙,仅凭朗读就能感同身受,更何况诗人还身临其境呢?
大诗人李白也偏爱荷花,它说“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壮美的荷花图。柳永说西湖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李白张口就是三百里的荷花,所望之处皆是荷花荷叶,令人眼花缭乱,陶醉不已。不仅如此,他还请来美人西施继续为镜湖锦上添花,西施采莲,美得不可方物,以至前来观看之人阻塞了若耶溪。李白的《渌水曲》也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小诗,它把人与荷花融为一体,极富情味。“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荷花亭亭玉立,像一位妙龄少女,清新而妩媚,它半开半闭像是要开口说话一样,又带些许的羞涩,十分动人。见此美景,采蘋女突然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此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是“荷花娇欲语”。荷花纯洁无暇正像一位纯真的少女,她欲言又止,无限羞涩。“欲语”二字尤为传神,运用拟人手法,刻画出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同时也暗喻诗中的采蘋女情窦初开的娇羞面容。大概正因为采蘋女见荷花如见自己,而触动了心中的情事,以至“愁杀荡舟人”。还有一首《折荷有赠》诗里写到“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女子攀折了一枝荷叶,见硕大的绿荷之上,滚动着颗颗晶莹的水珠,仔细把玩之中,才突然发现荡漾中的水珠并不是圆的。水珠不圆自然有客观因素,作者这样说当然是别有寓意,它巧妙地暗寓了这位女子细微的内心活动。“荷”谐音“合”,“攀荷”即有希望聚合成双之意;“不成圆”的“圆”,又双关为团圆之“圆”。暗寓了女子由对爱情的向往转为些许的失望这种心理过程。也有一首送别诗,其中“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两句描写江南水乡的景物。翠竹本生于岸边,并非水中,诗人不说竹色绿,却说“溪下绿”,显见这是水中竹子的倒影;荷花原生在水面,作者不说荷花香,却说“镜中香”,同样说的也是倒影。荷花水中的倒影,是不会香的,作者想象力超群,一句“镜中香”颇具禅意,看似有违常理,其实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实在是妙绝。更多有关荷花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微点阅读网”
贺铸的《踏莎行•杨柳回塘》写的是荷花的命运,同时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这两句是荷花的心事,它终于还是向诗人倾诉了。当然这是作者的想象,因词中的荷花既是人,人与花合二为一,所以诗人才发此感慨。荷花开在夏季,而夏天却不是百花争妍的春天。春天万紫千红,百花最终选择“嫁与”春风,就连飘落都是风风光光的。可是荷花却不懂也不屑如此,她开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于回塘、别浦中开放,她不愿与群花争艳争宠,那种孤芳自赏的个性与梅花相仿。这是写荷花的性格,也是写作者的品格修养,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的高雅志趣。但反过来讲,正是由于荷花当年不解嫁春风,才落得“红衣脱尽芳心苦”的凄凉晚景,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于性格与社会风习相冲突,以致仕路坎坷,沉沦下僚的感叹,流露出美人迟暮的悲叹对自己早年过于孤高自傲的一种悔恨。
荷花因是夏天之花,夏天又是多雨的季节,因此,古诗词中的荷花常会与雨珠连在一起,如元好问的“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很多情况下,荷花都是作为景物中的一个组成成分而出现,如描写江南水乡的“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句,描写池塘的“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之句,描写夏日的“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等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2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