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骄儿诗》全诗翻译与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18:48:31

李商隐《骄儿诗》全诗翻译与赏析

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1]。

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2]。

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3]。

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4]。

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5]。

不然*姿,不尔燕鹤骨[6]。

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

青春妍和月,朋戏浑甥侄[7]。

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

门有长者来,造次请先出[8]。

客前问所须,含意不吐实[9]。

归来学客面,闱败秉爷笏。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10]。

豪鹰毛崱屴,猛马气佶傈。

截得青篔筜,骑走恣唐突[11]。

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12]。

又复纱灯旁,稽首礼夜佛[13]。

仰鞭罥蛛网,俯首饮花蜜[14]。

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15]。

阶前逢阿姊,六甲颇输失[16]。

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戍[17。

抱持多反侧,威怒不可律。

曲躬牵窗网,衉唾拭琴漆[18]。

有时看临书,挺立不动膝[19]。

古锦请裁衣,玉轴亦欲乞[20]。

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21]。

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22]。

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23]。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24]。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25]。

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

诛赦两末成,将养如痼疾[26]。

儿当速长大,探雏入虎窟[27]。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28]!

注释

[1]衮师:作者的儿子的名字,大约生于公元846年(会昌六年),此时约四岁。骄儿:宠爱的男孩。无匹:无比。

[2]文葆:包裹婴儿有的绣花小被。葆同褓。周晬:周岁。知六七:知道六、七的数目。

[3]这句说他和一般儿童不一样,不热心于食物。这里反用了陶潜《责子》诗:“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之意。

[4]窥观:从旁暗自观察。丹穴物:指凤凰。《山海经》丹穴山上有凤凰。这里比喻衮师。

[5]前朝:指魏晋南北朝。方:比。此言魏晋南北朝人很看重仪表风度。如果衮师生在当时,定会评比为第一流。

[6]不然、不尔:类似“要么是……要么是……”燕鹤骨:贵人相。以上六句是客人们的赞美话。以下两句自谦。

[7]妍和月:温暖的季节。浑甥侄:辈份乱了。

[8]造次:匆忙间不顾礼节。

[9]问所须:问他想要什么。

[10]归来四句:送客后,衮师冲进门来,拿起父亲的笏板,模仿客人的面相。不是嘲笑客人长得像张飞那样黑,就是打趣客人像邓艾一样口吃。

[11]崱屴:高耸。佶傈:健壮。篔筜:竹子。这四句写他有时学雄鹰,有时学骏马,有时折根竹子当马骑。唐突:横冲直撞。

[12]参军、苍鹄:唐代参军戏中的主角和配角。

[13]稽首:叩拜。

[14]罥:挂。

[15]争:比。谢:让。

[16]六甲:一种棋类游戏。这两句说他缠着姐姐玩六甲,但总输。

[17]凝走:硬是跑过去。金屈戍:梳妆匣上的铜扣环。

[18]抱持四句:别人抱他离开,他挣扎反抗。大人发火他也不怕。用力拉住窗子,用唾沫去擦琴上的漆。

[19]临书:临摹书法。商隐能书法,字体似《黄庭经》。

[20]古锦两句:写他喜欢书卷。见到古锦就请求允许他裁剪书衣。看到卷书用的玉轴也要索讨。

[21]爷:父亲。此对着儿子自称。春胜:古时在立春这一天,士大夫家里剪彩绸作成小幡,上写“宜春”二字,挂在花枝上,叫作春胜。

[22]这两句说斜卷着的笺纸像未展开的芭蕉叶。低低递过来的笔像未开放的辛夷花。辛夷花又名木笔花,含苞未放时形似毛笔头。以上八句写衮师喜欢文字书籍。

[23]甲乙:唐朝科举制度,录取进士分为甲、乙两第,明经科则分甲乙丙丁四等。

[24]穰苴司马法:穰苴是春秋时齐国的名将,喜欢研究兵法。因他曾任大司马,通称为司马穰苴。齐威王命人整理古代司马兵法,把穰苴兵法也附在其中,称为司马穰苴兵法,简称司马法(参《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张良黄石术:《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年轻时曾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位老人(即黄石公),送他一部《太公兵法》,并且对他说:“你读了这部书,便可以作帝王之师了。”

[25]假:依靠,凭借。纤悉:细微,这里指繁琐的儒家经书及其注释。

[26]羌戎:指*项、回纥及吐蕃贵族。这四句说西北异族作乱,征讨或安抚都无效果,就像人生了病,久难治愈。

[27]雏:此指小老虎。这句暗用汉代名将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意,希望衮师长大为国安边。

[28]一经帙:经即儒家的经典。帙:书衣。

作品译文

衮师啊,我最爱的骄儿,你美好聪敏,无人能比。

裹在绣褓中未满周岁,就已经知道“六”和“七”。 四岁便知道自己的姓名,不再眼睁睁贪馋梨栗。

朋友们常常暗地里端详,说你像丹穴山的凤凰。

说在重视仪容风度的六朝,这孩子的品级定评第一。

说他要不就是*般的风姿,要不就是燕颌鹤步的贵骨。

朋友们怎能这样夸奖呢?无非让我这衰朽的人欢喜。

孩子们在这和美的春天,结伴嬉游,不分舅甥叔侄。

绕着厅堂追逐,又穿过树林,闹声像铜锅中的开水翻溢。

每当门前有大人来访,衮师便急忙抢先迎接。

客人上前去问他想要些什么,他却隐藏心意不把实话说出。

送客回来就学客人的样子,破门而入,拿着阿爸的朝笏。

有时嘲笑客人像张飞那样大胡,有时嘲笑客人像邓艾那样口吃。

他像雄鹰般展翅耸立,又像骏马般气概奇崛。

有时砍下了青竹子,骑上竹马恣意驰突。

忽然又学做参军戏,压低嗓子呼唤“苍鹘”。

又走到纱灯的旁边,学人叩头礼拜夜佛。

举起鞭子撩取蛛网,低下头来吸尝花蜜。

要跟蝴蝶比比轻盈,要和柳絮赛赛快捷。

在台阶前面遇到了阿姐,跟她赌赛六甲频频输失。

硬要跑去翻弄她的妆奁,把匣子的铰链一下拉脱。

抱开他还反复挣扎,威吓他也无法制屈。

弯着身子去拉窗户的网格,把唾沫吐在琴上拭亮表漆。

有时看大人临写碑帖,挺直腰杆不移动两膝。

拿来古锦要裁制书衣,见到玉轴也想要讨乞。

请求阿爸书写春胜,知道春胜最宜春日。

未展的芭蕉像斜卷着的笺纸,含苞的辛夷像他递来的毛笔。

阿爸从前喜欢读书,勤奋刻苦独自著述。

如今憔悴衰老年近四十,身上无肉特别害怕蚤虱。

儿啊千万不要学阿爸,读书应举求科名甲乙。

应去学学司马穰苴的兵法,还有黄石传给张良的战术。

只要这样就能做帝王之师,不须依靠其他琐细的学识。

何况现在国家的西北,羌戎正在猖狂地叛逆。

征讨或安抚都毫无成效,好比养痈为患终成痼疾。

儿啊你要快快长大成人,为探得虎子要深入虎穴。

应当用武功去博取万户侯,不要一辈子死守一部经帙。

《骄儿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是作者为自己的儿子李衮师写的,诗中描绘出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灵巧的儿童形象。这恰与作者“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的贫寒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十分担心儿子将来会重复自己的遭遇,因而希望他学兵法,长大为国安边,不要死啃经书,弄得一事无成。诗的大部分篇幅写儿子,惬意、自豪之情溢于笔端;写自己篇幅虽不多,但感慨弥深,自嘲自怨,深寓怀才不遇之悲愤。然而说到国事,又流露出真诚而深切的担忧。全诗主要用叙事笔法,细节描写饶有情趣,生动逼真。

首诗写于公元849年(大中三年)春天,是李商隐为自己的儿子衮师写的。这一年诗人年近四十岁(“憔悴欲四十”),已经走过了一大段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自从公元837年(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公元839年(开成四年)释褐入仕以来,由于*的*,*争的牵累,诗人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直到这时,依然困顿沉沦,屈居县尉、府曹一类卑职。由于仕途上的不得志,诗人深感宦海沉浮,想到自己的爱子正值无忧无虑的好年华,不禁对其将来的人生道路多了几分担忧。此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李商隐这首《骄儿诗》,更是从制题、内容到写法都有意学习《娇女诗》,但它又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诗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欲慰衰朽质”,写骄儿衮师的聪慧和亲朋对他的夸奖。“衮师”两句总提,“美”侧重于外在的器宇相貌,“秀”侧重于内在的灵秀聪敏,以下两层即分承“秀”、“美”。“文葆”四句反用陶潜《责子诗》:“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觉梨与栗。”顺手接过陶潜责备儿子愚笨的事例,变作夸赞骄儿聪明灵秀的材料,驱使故典,如同己出。“交朋”六句,转述亲朋对衮师器宇相貌的夸奖,说他有*之姿,贵人之相,是第一流人品。亲朋的这种夸奖,不过是寻常应酬,但诗人却似乎很相信它的真诚,不然不会那样兴会淋漓,连亲朋的口吻都忠实地加以传达。尽管接下去诗人又说:“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似乎认为亲朋的过分夸奖只是为了安慰自己这个蹉跎半生、衰朽无用的人,实际上在貌似自谦的口吻中流露的恰恰是对爱子的激赏。田兰芳评道:“不自信,正是自矜。”这是很能揣摩作者心理的。但透过对爱子的这种激赏,读者也不难觉察其中隐含着诗人蹉跎潦倒的悲哀。末段自慨憔悴和对骄儿的希望都于此伏根。

第二段,从“青春妍和月”到“辛夷低过笔”,描写骄儿的各种活动和天真活泼的情态。“青春”四句,先总写“朋戏”的喧闹,以下再具体写衮师。“门有”四句,写来客时衮师抢着要出去迎接(在好客之中可能隐含着某种不自觉的愿望),但当客人问他想要什么时,他却隐藏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说(出于懂事而产生的羞怯),这和上段的“眼不视梨栗”一样,都是对儿童心理神情的传神描写。“归来”十二句,描绘衮师如何摹仿他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有趣情事:捧着父亲的手版摹仿客人急匆匆地进门,摹仿大胡子张飞的形象和邓艾口吃的神情(可能是摹仿说书人的表演),摹仿豪鹰和猛马的气势和形状,摹仿参军戏里参军和苍鹘的表演,摹仿大人在纱灯旁**。摹仿是儿童的天性,但不同性别的儿童摹仿的对象却很不相同。诗人的骄儿在聪慧灵巧、活泼天真中显出男孩子的兴趣广泛、精力旺盛,有时还不免带点滑稽和恶作剧的成分。这一节的句法也错综多变,既与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孩子的兴趣不断转移变换)相适应,又使这段描写不显得平板沉闷。“仰鞭”四句,写骄儿举鞭牵取蛛网、俯首吸吮花蜜为戏,形容其动作的轻捷。“蛱蝶”、“柳絮”是“饮花蜜”、“蛛网”产生的自然联想。“阶前”六句,集中描写因“赛六甲”(比赛书写六十甲子,也有说是赛“双陆”的)而引起的一场风波:赛输了“六甲”,就硬是要跑去弄翻姊姊的梳妆盒,拗脱了上面的铰链;当阿姊要抱开他时,他死命挣扎,索性赖在地上,对他发怒威吓也不能制止。这一节活动的场所又从室外移到室内,把小儿女玩耍嬉闹的情景和衮师恃宠仗幼、故意耍赖撒泼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充分体现出题目中的那个“骄”字──既明写衮师的骄纵,又暗透父亲的骄宠。在诗人眼里,孩子的耍赖撒泼也别有一番可爱的情趣。当读到“威怒不可律”时,读者也不禁要和在一旁观赏这场趣剧的诗人一样,露出会心的微笑。“曲躬”十句,写衮师进入书房后的活动:顺手拉过窗纱,吐口唾沫拭琴,一动不动地注视着父亲临帖,要求用古锦裁作包书的书衣,用玉轴作书轴,递过纸笔请父亲在“春胜”上写字。这些行动,既充满孩童的天真稚气,又表现出对书籍、文字、音乐的爱好,上承“丹穴物”的赞誉,下启末段关于读书的议论。其中象“咳唾拭琴漆”、“挺立不动膝”和“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斜卷之笺如未展之芭蕉,低递之笔如含苞之木笔)等句,都是绝妙的写生。整个一大段描写,虽然在孩子活动的场所和内容上略有线索可循,但并无严密的结构层次,似乎是有意用这种随物赋形、散漫不拘的章法笔意,构成一种自由活泼的情趣,以适应所要表达的生活内容──儿童的天真与活力。以“青春妍和月”开始,以“芭蕉”、“辛夷”结束,中间似不经意地**“蛱蝶”、“柳絮”等事物,使孩子的嬉戏在春意盎然的气氛中展开,更衬托出孩子的生气与活力。而在这一系列不断变换的嬉戏画面后,则隐藏着一个始终跟随着活动中的骄儿的镜头,这就是诗人那双充满了爱怜之情的眼睛。

最后一段,抒写因骄儿引起的感慨和对骄儿的期望。“爷昔”四句,慨叹自己勤苦读书著述,却落得憔悴潦倒,困顿失意。“无肉畏蚤虱”,是幽默的双关语。明说身体消瘦,暗喻遭到小人的攻讦。《南史·文学传》载:“卞彬仕不遂,著蚤、虱等赋,大有指斥。”诗人自己也写过一篇《虱赋》,其中有句说:“汝职惟齧,而不善齧.回臭而多,跖香而绝。”这首诗里的“蚤虱”大概正是指这种专门攻讦穷而贤者的小人。“儿慎”六句,告诫儿子不要再走自己走过的读经书考科举的道路,而要读点兵书,学会辅佐帝王的真本事。“况今”八句,更进而联系到国家而临的严重边患,希望孩子迅速成长,为国平乱,立功封侯。这一段蕴含的思想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式的牢**不平,也有“请君试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一类的深沉感慨,更有徒守经帙,于国无益,于己无补的深切体验与痛苦反省。诗人未必认为学文一定无用,也未必真正否定“读书”、“著述”,但对死守经书、醉心科举的道路确有所怀疑。

左思的《娇女诗》止于描绘娇女的活泼娇憨,李商隐的《骄儿诗》则“缀以感慨”,有人曾批评这首诗“结处迂缠不已”(胡震亨)。这种批评恰恰忽略了《骄儿诗》的创作背景、创作特色,把学习看成了单纯的摹仿。和左思以寻常父辈爱怜儿女的心情观察、描绘骄女不同,李商隐是始终以饱经忧患、身世沉沦者的眼光来观察、描绘骄儿的。骄儿的聪慧美秀、天真活泼,正与自己“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从而加深了身世沉沦的感慨;而自己的困顿境遇又使他对骄儿将来的命运更加关注和担扰:自己的现在会不会再成为孩子的将来?“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的感慨和期望正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产生的。屈复说:“胸中先有末一段感慨方作。”这是很精到的。正因为有末段,这首诗才不限于描摹小儿女情态,而是同时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对“读书求甲乙”的生活道路的怀疑,抒发了困顿失意的牢**不平,其思想价值也就超越了左思的《娇女诗》。

诗选取儿童日常生活细节,纯用白描,笔端充满感情。轻怜爱抚之中时露幽默的风趣。但在它们的后面却饱含着诗人的沉沦不遇之泪。全诗的风格,也许可以用“含泪的微笑”来形容吧。

拓展阅读

1、西亭子送司马

唐-岑参

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云齐。

盘崖缘壁试攀跻,群山向下飞鸟低。

使君五马天半嘶,丝绳玉壶为君提。

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千家万井连回溪。

酒行未醉闻暮鸡,点笔操纸为君题。

为君题,惜解携。草萋萋,没马蹄。

高高亭子位于郡城以西,直上千尺那浮云相齐。

顺着山崖向着山顶登去,群山向下觉得飞鸟更低。

半天空今马阵阵嘶叫,游壶美酒本为好友而提;

坐到亭上放眼一望无际,红花绿柳处处莺鸟乱啼,千家万户连着弯弯小溪。

饮洒末醉已听傍晚鸡啼,提笔写送别为友离去;

为君题啊,哀伤别离,春草萋萋啊,没了马蹄。

注释:

西亭子:虢州城西山上的亭子。司马:作者友人,生平未详。

郡城:指虢州。

盘:盘旋。跻(jī):登,升。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五马:汉时州郡太守用五马驾车。这里指虢州刺史的车马。天半嘶(sī):在半天空嘶叫。形容亭高。

丝绳:指提酒坛的丝绳。玉壶:酒壶。

端倪(ní):边际。

井:古时八家为一井,引申为乡里,家宅。回溪:回环的溪水。

行:行酒。

点笔:以笔点墨。

解携:别离,分手。

萋萋(qī):草木繁盛的样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中借描绘西亭景物,抒写惜别情怀。

的开头四句写登亭,点出亭子“高”的特点。其中首句点出西亭的方位及其“高高”的特点,次句承首句以“直上千尺”来直写其高,以“云齐”来陪衬其高。三、四两句则写登亭,用“群山”、“飞鸟”来烘托西亭之高,并点出已登上。中间五句写登上西亭后所见景物,由近及远,用笔自然,深远的景物中透露着春的气息;的后面六句写“送”,并以景写情,流露出友情的深厚。

这首写景物,语句清新优美,意境深远开阔。为七言古,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中间以三句为一节,结尾四句皆用三字句,写得挥洒自如,自然流畅。结尾以萋萋春草写别情,既点明题意,又十分优美含蓄。

2、《出郊》原文及

《终南山·太乙近天都》出自唐三百首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古文如下: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前言】

《终南山》是人王维的五言律,被选入《》的第126卷第65首。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次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没,更令人回味无穷。第三联高度概括,终南山尺幅万里。讲述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景于眼底。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终南山别名。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传说天帝居所。这里指**长安。

青霭(ǎi):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海隅(yú):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称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hè):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前三联不统

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心悦目,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3、《出郊》原文及

《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出自唐三百首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古文如下: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前言】

《瑶池》是唐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是借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的神话,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虚构了西*盼不到周穆王重来,暗示穆王已故的故事情节,显示了求仙妄想死亡不可避免的对立。

【注释】

⑴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天子觞西*于瑶池之上。西*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⑵黄竹歌:逸,也作《黄竹

⑶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西*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晚唐好几个皇帝迷信*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以至服金丹中毒死去。这首便是讽刺求仙之虚妄。

这首就是根据西*周穆王相约见面的传说来构思的。作者抓住西*希望穆王“复来”、穆王也许诺复来这一点,虚构了一个西*盼望穆王归来的情节:西*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眺望东方,却不见穆王的踪迹,只听见《黄竹歌》声哀动大地。首句是仙境的绮丽风光,次句是人间的凄楚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个对比兼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喻作歌之人已死,唯其歌声徒留人间,仙境虽美,怎奈无缘得去,暗含着对求仙的讽刺;一是用《黄竹歌》意,暗示人民在挨饿受冻,而统治者却在追求长生不死,希图永远享受,寄寓着对统治者求仙的斥责。

的末两句是写西*不见穆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穆王所乘的八骏飞驰神速,一天能行三万里,如果要来,易如反掌,可是他为什么还没有如约前来呢?西*盛情邀请穆王重来,穆王曾许诺重来,而且来也方便,乘上八骏瞬息就到,可是穆王却终究没有来,不言穆王已死而其死自明。然而,西*却仍在开窗眺望殷切守候。这就表明西*希望周穆王不死,可是这个希望终于落空了。即令仙人如西*,也不能挽救周穆王于一死,则人间那些所谓长生不老之术,自然更是靠不住的了,不信求仙之虚妄而其虚妄自见。

讽刺求仙,本来是颇费议论的主题,但此却不着一字议论。作者的用意,完融化在西*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中,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构思极为巧妙。末句是西*心中的问号,而不是由人直接提出的反诘之辞。因此,的讽刺虽然犀利尖刻,但表现方式却是委婉曲折的,不是直截了当的挖苦嘲笑。

纪昀评此说:“尽言尽意矣,而以诘问之词吞吐出之,故尽而未尽”(《义山集辑评》)。正是由于末两句不作正面指斥,所以此于明白酣畅中又具含蓄蕴藉之致,读之觉余味无穷。叶燮称“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

点击查看更多李商隐《骄儿诗》全诗翻译与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16702.html

热门阅读

  1.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自荐信范文
  2. 三年级学生教师节的祝福语
  3.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读后感范文
  4. 圣诞节的美好祝福语
  5. 好朋友生日英文的祝福语
  6. 最新社会实践报告范文3000字
  7. 小班数学比一比教案
  8. 2016年父亲节微信朋友圈祝福语
  9. 《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10. 关于2016猴年春节祝福语
  11. 过年回家的心情的经典语录
  12. 祝贺哥哥新婚快乐的祝福语
  13. 关于大学生联通公司的实践报告
  14. 朋友生日祝福语有哪些
  15. 汉语拼音教学总结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