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3 11:34:59

《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四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 )本领,就要( ),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 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课后反思:xxxx

拓展阅读

1、课文《荷塘旧事》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一)生字注音

点缀(zhuì)颤动(chàn)清澈(chè)恬静(tián)骇(haì)

炫耀(xuàn)攫住(ué)呕(ǒu)憨直(hān)

(二)生词解释

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形容。

攫住:抓住。

憨直:憨实直爽。

三、初读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概述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解决难点。

①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全班交流,重点理解"一围黑绿","嵌","点缀","恬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③理清脉络:给课文分层次。(学生分的层次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此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一下课文的层次。)

二、品读课文,理解情感。

(1)找中心句

师: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句,同学们找一找 ( 板书:大自然和谐的美 人类纯朴的爱)

(2)研读"荷塘"的部分,仔细体会的美。(荷塘美和语美)

①自读课文,初步感受荷塘的美景。

②探究:作者是怎样把他眼中的美丽的荷塘告诉我们 (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和一些词语的精用)

③配乐朗读。(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3)研读"狗刨比赛"和"戏水游戏"。

问题一:在这美丽的地方,作者过了一个怎样的暑假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①自读思考。

②小组讨论。

③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问题二:作者是如何写出戏水时的激烈 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

①自读思考

②小组讨论。

③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4)体会小伙伴淳朴的爱。

①朗读想像我遇到危险的情景。

②想像一下当我在拼命挣扎时,小伙伴们的反应,表情,语,动作。

③体会比喻句"铁链般"。(作者对小伙伴的信赖依靠)

④绝处逢生的我吓得哇哇大哭。可是小伙伴们却哈哈大笑,你们理解吗 他们为什么笑

(5)了解景物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品质的作用。

①质疑:从本文的题目来看,本文是记事的。但作者却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景。这是否矛盾 去掉这一部分好不好 为什么

②思考后交流。

三、布置作业:

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童年往事,选择一件事写一写。

2、《优秀

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智、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意,培养健全人格。

学过程

新课导入

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上一节课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课堂实录

一、文学常识简介。

意图:了解文学常识,体会作品见解。】

1、《韩非子》

《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里面保存了丰富的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积极倡导君主*主义理论,目的是为*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

2、《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习《智子疑邻》。

意图:理解意,引导学生明白要虚心接受意见,不能有偏见。】

1、自由诵读,师提示下列字词:

智:聪明,这里意思是“认为……聪明”。

雨:下雨。

筑:修补。

暮:晚上。

亡:丢失。

2、复述故事情节,加深理解。

(1)失窃原因:天雨墙坏。

(2)发时间:暮。晚上。

(3)所失物品:大亡其财。

(4)犯罪嫌疑人:无法确定

3、具体描述富人对儿子和邻人之父的不同态度。

甚--体现出富人对儿子当初的预料表示赞同,并且还觉得非常得意。

疑--富人对邻人之父的怀疑,并且有憎恨的意味。

4、人的意见都一样且都正确,但富人却对这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调查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你会对这个富人说些什么?

明确:对人不能有偏见;听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

三、学习《塞翁失马》。

意图:懂得福祸相依,互相转化的道理。】

1、初读课文,掌握字音字义,朗读技巧。

(1)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字音准确。

遽jù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堕duò

堕而折(shé)其髀跛b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不为福乎?

2、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同学们用简洁的语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3、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明确: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4、这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2)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3)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4)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变不惊、

课堂小结

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布置作业

1、自编。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2、搜集关于“马”的成语,与同学们交流。

板书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优秀

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意。

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学习《》,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语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点击查看更多《寓言两则》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11704.html

热门阅读

  1. 年级组老师聚会的发言稿范文
  2. 顺其自然心才自由散文
  3. 企业给员工的鸡年祝福语
  4. 创新是发展的金钥匙演讲稿
  5. 闺怨原文及赏析
  6. 六一儿童节祝福语
  7. 201年七夕给女朋友的祝福短信
  8. 送给老师的节日明信片祝福语
  9. 校车安全管理协议书范文
  10.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心得
  11. 文艺的结婚祝福语大全
  12. 《幼儿模仿操》体育教案
  13. 201高考结束后祝福语短信
  14. 2016年庆祝世界人口日的短信祝福语
  15. 装饰公司的购销合同模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