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全词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1 09:55:54

李清照《一剪梅》全词翻译赏析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译文] 雁群排成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时候,月亮正满照着西楼。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划着一叶兰舟。天空中雁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红荷瓣脱香退,竹席处处觉凉。悄悄更换薄绸裳,独自驾船游荡。云空遥望怀想,雁儿“人”字成行。天晚盼不到雁传书,月光洒遍西楼上。

荷花空自飘零,流水空自流淌。同一的刻骨相思,两处的肠断惆怅。解开愁苦与悲伤,实在无法可想,才从眉头挥去,忽又袭来心上。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这是一首别离词,是词人和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词人怀远念归。开篇一句点出时令,大概在清秋时节。“红藕香残”写户外的莲藕,“玉簟秋”写室内的凉席,这两处描写都是在渲染节气。此句色彩明丽,含蓄深沉,景中含情。花的开落,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人生也是如此,悲欢离合才是世态常情;玉席变凉,这一方面是肌肤所感,另一方面更是心中所感。这一句内涵丰富,为全词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随后五句交代词人一天的行动。“轻解罗裳”两句,写词人心事满怀,于是泛舟河上。“独上”二字,说明词人是独自一人。“云中”一句,直写相思之情。可随后词人并没有任情感随意抒发,而是仅此一句便戛然而止,最后两句又落于景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意境,使人愁绪暗生。这两句景物描写生动、优美,颇能惹人愁怀,令人读之黯然。

词的下半部分写离愁之深。“花自飘零”一句,上承前文的景物描写,下启后文的情感抒发,写落花流水之景,寓情于景,呼应上文的“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随后两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的相思之情,这里视角暗转,抒情对象不再只是词人一人,而是把其丈夫也并入其中,两人都为相思所苦,可见他们情意之深。最后三句,写相思之苦无法摆脱。词人笔法高超,“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相对应,对仗工整,妙笔生花,把相思之情的微妙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感人肺腑。

歌曲 月满西楼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拓展阅读

1、 拼音版

【**--教案】

导语:《·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的作品。此作于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人不忍离别的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hónɡ ǒu xiānɡ cán yù diàn qiū

qīnɡ jiě luó shānɡ ,dú shànɡ lán zhōu 。

yún zhōnɡ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

yàn zì huí shí ,yuè mǎn xī lóu

huā zì piāo línɡ Shuǐ zì liú 。

yī zhǒnɡ xiānɡ sī ,liǎnɡ chù xián chóu 。

cǐ qínɡ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cái xià méi tóu ,què shànɡ xīn tóu 。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罗绸外裳,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2、七夕偶题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①这首诗作于会昌五年七夕,时在洛阳。

②宝婺:婺女星。即女宿,二十八宿之。婺女之北为织女。

④巧遗世间人:用七夕乞巧事。

⑤滥:诗校:“作溢。”

⑥方信阮家贫:《晋书·阮咸传》: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锦绮集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郎:原作家,据诗校语改。犊鼻:种形如犊鼻的围裙。

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争的夹缝之中,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更多古诗欣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频道”的王维的诗集栏目。()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卷,《文》卷,部分作品已佚。

3、咏柳曾巩及阅读答案

《咏柳》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咏柳曾巩及阅读答案,更多宋代诗人诗请关注文学网。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霜。

【注释】

①倚:仗恃,倚靠。②狂:猖狂。③解把:解得,懂得。④飞花:柳絮。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试题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

(3)分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4、《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诗

【关键

名句,抒情,思乡,醉梦

【名句】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出处】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

【说明】

根据陈祖美《简明年表》,此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徽钦两帝被金兵所俘。南下江宁,她接踵遭际国破、家亡、丧夫、颠沛流离的种种不幸。人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内心郁积着国破家亡的无限苦楚。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为倾吐深重的故国之思和怀乡之情,写下了这篇《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上片写作者早春日里用醉酒浓睡来开解浓重的乡愁的情景,下片写她除了神经受到麻醉否则是不会忘记故乡的愁苦心绪。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构思超妙。

这是首春日思乡作。上片写作者春日着轻装而睡的情景,情调明快。春天刚来到,严寒已经褪去,阳光虽然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作者换了夹衫,欣喜万分,觉醒来,鬓上的花已经枯萎了。更多描写思乡的古诗名句请关注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故乡何处是”,故乡在哪里呢?意谓,故乡邈远,怎么也望不见。不言乡愁,愁绪已经显露。“忘了除非醉”,这乡愁实在是令人难以承受,如何才能忘记呢?只有醉倒在梦乡,才能不知思乡是何物。这句纯用口语,看似脱口而出,却蕴含了极其沉痛的愁绪。说明作者在醒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那美好的春色给人的愉悦是暂时的,旦认识到现实,那愁情就瞬间将人击倒。“忘了除非醉”,作者之所以想忘记家乡,不仅是为了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归乡无望有关。因为归期无望,思念也了无意义,不如干脆忘掉,可是偏偏又忘不掉,她只有用酒来麻醉自己,以图暂时的超脱。结句写作者睡觉时点的香已经消散了,说明时间之长,但作者的酒意还未消失,可见醉得深沉,有多醉,就有多少愁。

作者同时遭遇国破、家亡、丧夫之痛,又经历种种颠沛流离之苦,这种情形下的愁,就不仅仅是乡愁,更是亡国之恨,丧偶之痛,人生之悲。

5、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杜甫古诗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 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声名。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杜甫这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杜甫这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和统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体,浑然不分,给人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海兵 .杜甫诗集详注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278-279 .

2、 吴小林 等 .唐诗鉴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65-566 .

点击查看更多李清照《一剪梅》全词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51704.html

热门阅读

  1. 幼儿园大班的教研组总结
  2. 安全工作反思心得体会
  3. 有关于春天诗句
  4. 201年建军90周年祝福语简短
  5. 自责周记范文
  6. 《立体图形的复习》教学反思范文
  7. 春节搞笑祝福语大全
  8. 10国庆节送朋友的祝福语
  9. 庆六一班会发言稿范文
  10. 军训学生手抄报文字内容
  11. 汉语拼音复习三课堂教案设计
  12. 冬至的祝福语
  13. 教研室主任个人竞聘演讲稿范文
  14. 献给老师的诗歌
  15. 酒店司理年终总结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