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陆游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8-10 12:07:18

游山西村陆游阅读答案

引导语:陆游的《游山西村》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下面是这首诗的阅读与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答:这一句说明了事情到了最糟糕的时候往往出现转折。联系实际谈只要符合诗句意思即可。

2、有人评价说这首诗除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其他诗句都是多余的,没有写的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答: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答:(1)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1分)

答:“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于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理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7、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

答:参考要点: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

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答: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着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10、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其蕴含哲理,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句是说,漫步于乡间,绕过一座小山,跨过一条小河,小路蜿蜒曲折,仿佛已无路可走,不经意间看见成荫柳丛中掩映着美丽的小山村。人生在某一时刻,会陷入“疑无路”的困惑,但只要心存理想,永不灰心,转瞬间,就会看到“又一村”的景象。比喻困境中蕴涵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名句的理解与赏析。诗歌是用形象表情达意的。所谓哲理性是指诗句表达的意蕴与生活中某些蕴藏的道理相吻合。揣摩哲理一定要先弄清诗句的意思。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11、如将首联中的“足”字改为“有”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足”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

12、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又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答:示例: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陷入困境时,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眼前出现一线光亮,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13、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表现了诗人的陶醉、留恋 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1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15、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主人与客人对话写法.描绘出了这次愉快的游历生活的情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达了农家主人热情款待客人的一片心意。

16、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B、一、二句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朴品性。

C、五、六句描绘乡村春社前夕的热闹情景,“古风存”盛赞了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D、七、八句写主观心境:山西村夜晚中的景色更美,我若有时间,定在晚上乘月色出游。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2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15.A

16.B

17.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可判断出时间的不同,因此选A 。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题从选项设置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例如诗歌中的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的回忆。所以选A。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B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所以选B。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就是考查写景的角度,即视觉和听觉。思考时,应从选项诗句是从哪些写景角度来写的,是否体现出这两个角度来判断。

1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诗歌注释、作者等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抓住诗歌关键词,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两首诗歌都描写了西村的自然风景之美,由此可得出作者对西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然后再根据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联系写作背景分析其不同点。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便可根据作者苏轼、题目及关键词语及诗句分析作答。

拓展阅读

1、少年杨亿 翻译赏析

少年杨亿 翻译赏析,这是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杨亿所创作的一首咏梅词,通过描写梅花的艳丽而引发了无限伤感情思。

原文:

少年·江南节物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少年·江南节物字词解释:

⑵千寻:形容极高或极长。古以八尺为一寻。翠岭: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称。

⑶迢递:遥远貌。

⑷寿阳妆罢: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云: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曾经睡在含章殿的檐下,梅花落到她的额上,成五出之花,怎么拂拭也留着花的印痕,宫中争相摹仿,于是有所谓梅花妆。

⑸的的:古时女子的一种装饰。

江南早春时节,层云惨淡,水面烟雾蒙蒙,前漫天飞雪。千寻高的梅岭上梅花怒放,折下一枝,寄给千里之外的不归人。

当年,寿阳公主额上的梅花妆,精致高雅,衬托出她天生丽质、冰清玉洁。可是风雨无情,致使落英缤纷。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耳边传来幽怨的笛声,令人痛断肝肠。

试题:

(1)这首词为咏梅之作,可前三句并未写梅,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从全词看,本词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此词为咏物之作,在这首词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4)词作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并作简要分析。(7分)

(1)这首词为咏梅之作,可前三句并未写梅,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从全词看,本词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此词为咏物之作,在这首词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4)词作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并作简要分析。(7分)

少年·江南节物创作背景:无

此为咏梅之作。全词以写景始,以抒情终,通过风雪交加之际不畏风刀霜剑的梅花这一物象,抒写了作者别有怀抱的人生感慨 。词中借景言情 ,即景发感,营造出一个深婉蕴藉、若即若离、空朦柔美的意境。

上片起首三句,点明地点在江南,时令为严冬,刻划出风雪肃杀中的景象,为写迎冰雪而开的早梅作铺垫。此处既没有点破梅,又没有刻画梅,却从“水昏云淡”中、前飞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态”来,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后面三句,开始直接写梅花。“迢递寄归人”,暗用南朝宋人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下片具体描绘梅的“芳艳”,并在风雨摧残的物象中寄托词人的惆怅和伤感,达到托物抒怀、借景言情的目的。“寿阳妆罢”,用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梅落额上的典故。“冰姿”二句,是作者对不惧风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赞美。“等闲”一句写梅花遭到风雨的摧残,寄托了词人的升沉之感,芳菲缠绵之中,具沉郁顿挫之致。词人这里用一个“又”字表示自己同样人生旅途上历经风波;又用了“等闲”两字来表达其遭到摧残的“平白无故”。“更忍向、笛中闻”,是以情语作结,辞尽意远,真味无穷,化用了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听黄鹤楼上吹笛》)的诗意。李白借笛中有《梅花落》的曲调,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段,写出当时冷落的心境,在苍凉的景色中透露内心的悲凉。而此词作者则是在风雨纷纷的现实中,感到名花零落的悲哀,在悠扬的笛声中,不忍听到《梅花落》的曲调,表明自己为梅花受风雨摧残而伤感,情致极为凄婉。总之,全词借物言情,营造出若即若离、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

个人资料:

杨亿(974—1020)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2、温庭筠 牛峤《定西番》对比解析诗词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肠断塞门消息,雁来稀。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1)简要概括温词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牛词中抒情主人公梦长安的原因。

(2)这两首词的结尾二句都传达了相思之情,但抒情手法有较大差异,请具体说明。

参***:

(1)温词塑造了一个皮肤白皙,性格温润,眉如柳叶,貌美如花,极度思念远在边塞征戍之人的思妇形象。牛词中抒情主人公因思念故乡而梦长安:金甲冷,戍楼寒体现了边塞苦寒,主人公因戍边生活艰苦而梦回京都。长安代指朝廷,表达了他希望皇恩浩荡,不要冷落了生活清苦的戍边将士的愿望。

【解析】分析温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可以抓住词中的外貌、神态描写;牛词中的梦长安的原因可以从词中的环境描写来分析。

(2)温词结尾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此外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塞门代指丈夫,雁代指丈夫的书信);牛词主要是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解析】温词结尾肠断塞门消息为直接抒情,雁来稀为间接抒情,同时塞门雁还有借代用法;牛词结尾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同时画角数声呜咽从听觉描写,雪漫漫从视觉描写。

练习二:

(1) 试简要分析温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分)

(2) 请简要说明牛词中抒情主人公梦长安的原因及这句话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3) 这两首词结尾二句都传达了相思之情,但传情手法有较大差异,请具体说明。(4分)

参***

(1) 皮肤白皙(性格温润),眉如柳叶,貌美如花;(1分)极度思念远在边塞征戍之人;(1分)思妇。(1分)

(2) 思念故乡;金甲冷,戍楼寒体现了边塞苦寒;词中主人公因戍边生活艰苦而梦回京都;长安借代朝廷,体现了他希望皇恩浩荡,不要冷落了生活清苦的戍边将士的愿望。(一点1分,三点到二点得2分)梦长安句应是过渡句,承上启下。(1分)

(3) 温词结尾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肠断句是直接抒情(情),雁来稀,,是间接抒情(景)】,此外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雁门代指丈夫,雁代指丈夫的书信);(各1分)牛词主要是运用以景结情(间接抒情)的手法,此外还有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2分)

3、《东田》及赏析

(南齐)谢朓

戚戚苦无悰①,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望*阁。

远树暧阡阡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郭。

[注] ①无悰:没有欢乐。②阡阡:茂盛状。

①悰:心情,情绪。 ②陟:登高。 ⑶*阁:华美的楼阁。

1.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 诗。(1分)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以记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B.本诗全部借景抒情,含蓄委婉不失清新。

C.本诗三处运用叠词,增强形象性音乐美。

D.本诗语言平易淡雅,而又不失轻盈灵动。

3.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画线句的妙处。(3分)

参***

1、(1分)古体

2.(2分)B(全是借景抒情)

3. (3分)描写角度(动静、远近、俯仰、有声无声等)1分,具体赏析2分。

示例:画线四句诗,描写景物角度丰富,前两句写远树绿意葱茏,轻烟云水在中弥漫缭绕;后两句写鱼嬉戏在清水绿荷间,林中小鸟喧闹飞散后,落英缤纷,无声飘落(1分);由远及近,以声衬静,创造了远景迷蒙、近景明朗的初夏暮春奇景异色(1分),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留恋中忘却苦恼的愉悦之情(1分)。

二:

1.诗人曾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歌创作就体现了这一审美观念,试从本诗的构思和语言方面简单进行赏析。(4分)

2. 清人沈德潜在谈到谢朓的诗时说:“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试结合“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作一简单分析。(4分)

【参***】

1.本诗在构思方面前后呼应,自然迢递。起句从内心忧伤写起,心绪苦闷,故出门寻景散心,登高望远,绿树葱茏,凝视眼前,鸟语花香,作者为这美好的景色所吸引,回去的路上还频频回头,恋恋不舍。出门回来呼应,忧伤喜悦相对,圆润自然,浑然天成。(2分)语言清新晓畅而又富于思致,音韵铿锵而又富于变化,尤其是“戚戚”、“阡阡”、“漠漠”等双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形象性和音韵美。(2分)(本题考查对诗歌构思和语言的赏析,解题时应注意作者行踪的变化,同时注意诗歌叠音词的运用。)

2.这四句是流芳千古的名句,前两句写远景,因景远故绿树葱茏,烟雾迷蒙;(2分)后两句写近景,因在眼前故能清晰地看到鱼儿嬉戏触动荷叶,鸟儿惊起碰散落花。看似不经意写景,却蕴含着作者深长细微的诗思与情致。(2 分)(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解题时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东田》是南朝诗人谢脁创作的古诗作品。这首诗写与友人携手共东田所见的美景和感受。诗人健步登临层台累榭,纵目眺望自然风光。“暧阡阡”的树林,“纷漠漠”的烟雾,从远到近,尽收眼底。“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是一组特写镜头,通过动态,突出景物的多姿多彩和勃勃生机。“不对芳春酒,还望青郭”两句,写陶醉于美景、连美酒也不想喝,从景转到情,突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酷爱。全诗语言清新流丽,多工整对句。

诗的第一、二句说自己心中不乐(悰,乐),故与朋友携手来东田。次二句写登上耸入云霄的层层台榭,随势望去,只见楼阁华美无比(*阁)。接着四句继续描写远近景色,远处树木苍翠茂密,间烟霭缭绕弥漫,“阡阡”、“漠漠”两个叠音词将树木的葱茏和云烟的氤氲表现得非常生动。接着,诗人目光稍稍收回,只见水面上荷叶颤动,于是推想一定有鱼在水下嬉戏,又见栖息着的鸟雀一飞而散,留在枝条上的残花纷纷飘落下来。诗人在“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二句中将鱼、荷、鸟、花结合起来写。由荷动可推知鱼戏,此以实写虚也;“鸟散”是瞬间的景象,稍纵即逝,而“余花落”相对和缓些,诗人用“余花落”这一细致的动态描写来表现飞鸟散去后由动人静的一瞬间,显得余韵悠悠,体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境。“新荷”、“余花”也点出了时节正是初夏。诗的最后两句写不去饮酒取乐,而是凝神眺望城郭边的青,诗人陶醉于自然景色中流连忘返的形象跃然纸上,诗开始时的苦闷至此已荡然无存了。

全诗写景既有全景式的概括描写,显得视野开阔;又有局部细腻的生动刻画,精警工丽,富有思致。这样写景避免了冗长的铺排,同谢灵运的某些写景铺排过多相比有了进步,显得流丽清新。

4、三年级西后感细选80条

了《少年西记》这本书,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于是又把电视《西记》看了一遍

这本书讲的是唐僧去西天**求经的故事。在去西天的路上唐僧收了三个徒弟:第一个是调皮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第二个是贪吃的猪八戒,第三个是老实又忠诚的沙僧,这三个徒弟都是在天宫上犯了天规被玉皇大帝赶到凡界,受观音菩萨的指点,帮助唐僧去西天取经。

在取经路上一共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其中孙悟空在和白骨精作战的时候,被唐僧误会,把他赶走了。直到唐僧被妖怪抓住了之后才明白悟空打的是妖怪,从此以后师徒和好,取得了真经。

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只要坚持不懈去干一件事,克服困难,总能成功。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很好笑:到今天才看《西记》,会不会太幽默了。说起来很惭愧,虽然我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少儿图书版的《西记》,也看过不少于十次的电视剧,动画片,对其中的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情节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真正品整本书,却是近段时间的事情。

我曾经认为,看电视剧多好啊,既简单易懂,又有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去钻那些自己不懂得文字。现在看来,我当时是大错特错了,一样的故事,一样的人物,书中比电视剧更精彩更扣人心弦,让人恍若进入了一个光怪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全然忘记了身外的世界。书中主要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师徒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看完这部小说,有很大的感悟,我觉得学习唐僧的全心全意,孙悟空的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本书把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泼猴勾勒得栩栩如生,写它从天不怕地不怕变为一个恭敬的猴子,为了师傅的安危他奋不顾身,他并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也不像沙僧那样憨厚,作者更是借助他这一点勾勒出孙悟空的大智大勇,自从唐三藏把孙悟空从五指解救出来到取得了真经,这期间经理九九八十一难,每次劫难都是孙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师傅的,最后才圆满的取回真经.

俗话说:"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多了总是有好处的,在当今的社会里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会被社会淘汰,从我们呱呱落地,父母就教我门说话,识字,等大一点儿他们又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在学校里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只有学会了怎样做人,才能学会更多的知识,才能广交益友,可见书何其的重要.

从书中我们会悟出许多真理,所以我们应该多书,好书.

5、三年级西后感细选80条

西记》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家喻户晓了。我想不少文学家已经发表过这部名著的言论了,所以我不想对这部名著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想对其中的人物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其中,我最欣赏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情感真切,沙僧的任劳任怨,唐僧的善良待人。猪八戒是他们四司徒之中最让者讨厌的,可是我对他却不这样认为,他结合了大家的优点,虽然他不够孙悟空那么勇敢机智,但是他也会不停地运用一些自己的思维,在困难面前为大家出主意;虽然他没有沙僧的`任劳任怨,但是他在一路上仍然会帮助大家提东西;虽然他没有唐僧的优柔寡断与善良,但是他也会动真情。

在生活中,像猪八戒特点的这种人好象是比较普遍的,但是也可以说是最少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证据如下:

(一)在新世纪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凡事都提倡爱的教育,无论对于小孩,年轻人还是成年人。小孩喜欢这样的老师(当然外表除外),因为这种老师比较和蔼,并且对外面的世界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他以前是天蓬元帅,当然了解世事啦),交给大家很多课外知识,从他平时的言语中可以发现他是个比较幽默的人,那么就可以带给大家很多欢乐。学生都是比较喜欢这样的老师,不是吗?

(二)除了小孩以外,现代年轻人更喜欢这种人,他们总是动不动就说爱情,像猪八戒这种人就是再合适不过了。猪八戒这种人对爱情有责任感,并且会用真心去爱别人,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寡情薄意。他的真情能感动别人,所以更能取得别人的信赖。俗话说,想要别人爱你,首先就要学会去爱别人。猪八戒已经学会了怎样去爱人,所以他能获得他人的爱。

(三)成年人也就包括年轻人,老人和中年人。他们同样需要猪八戒这种人做家人或朋友,有责任心的人总是能取得别人的青睐与喜欢的。但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有责任心的人吗?没有人会清楚。我想会比较少见吧,现代人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负责,却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应该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猪八戒也许是个幽默,有责任心且值得信赖的人吧。这是我对他的印象。

点击查看更多游山西村陆游阅读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51209.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大学生讲解员的社会实践报告
  2. 秋天诗句配图
  3. 我的家乡敦煌随笔
  4. 北京市加工合同的模板
  5. 做智慧的学习者演讲稿范文
  6. 青春奋斗的励志语录
  7. 童话故事《查拉姆》
  8. 夕搞笑祝福语
  9. 清明节经典诗歌朗诵稿范文
  10. 道路桥梁工程的实习报告
  11. 喜迎国庆、欢度中秋系列活动总结范文
  12. 《人琴俱亡》语文教案设计
  13. 端午之艾散文
  14. 201春节祝福语集锦
  15. 外国名著《八十天环游地球》的读后感450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