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古诗原文作者
孟郊:湖州武康人(今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县),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昔日*不足夸,今朝**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
贞元十七年(801年),任江南溧阳尉。其代表名诗《游子吟》就是在溧阳时所作。在任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故有“诗囚”之称,不事曹务,还被罚半俸。不久弃官。他前妻早死,三子夭折。仕途的坎坷,家境的凄苦,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极大的影响。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0岁时,因母死去官。郑余庆镇守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八月己亥(二十五)日(9月12日)暴病去世,时为元和九年(814年),孟郊的朋友韩愈等人凑了100贯为他营葬,郑余庆派人送300贯,“为遗孀*之赖”。
小孟郊巧对挫钦差
唐朝时候,武康县出了个才子叫孟郊。这个孟郊出身微贱,但读书用功,方才出众。
一年冬天,有个钦差大臣来到武康县了解民情。县太爷大摆宴席,为钦差大人接风。正当县太爷举杯说“请”,钦差大人点头应酬的辰光,身穿破烂绿色衣衫的小孟郊走了进来。县太爷一见很不高兴,眼珠一瞪喝道:“去去去,来了小叫花子,真扫雅兴。”
小孟郊气愤地顶了一句:“家贫人不平,离地三尽有*。”
“唷!小叫花子,你甭狮子开大口,我倒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若对得出,就在这里吃饭。若是对不出,我就判你个私闯公堂,打断你的狗腿。”钦差大臣阴阳怪气地说。
“请吧。”小孟郊一点也不害怕。
这钦差大人自恃才高,又见对方是个小孩,便摇头晃脑地说:“小小青蛙穿绿衣”
小孟郊见这位钦差大臣身穿大红蟒袍,又见席桌上有一道烧螃蟹,略一沉思,对道:“大大螃蟹着红袍”
钦差一听,气得浑身象筛糠,但有话说在先,又不好发作,便对县官说:“给这小儿一个偏席,赏他口饭,看我再和他对。”
这老钦差三杯老酒落肚,又神气活现开了,他斜了一眼小孟郊,又阴阳怪气地说:“小小猫儿寻食吃”
小孟郊看着象馋狗啃骨头似的钦差大臣,又看着拍马溜须的县太爷,心想,你们这帮贪官污吏,便怒气冲冲地回敬道:“大大老鼠偷皇粮”。
钦差大臣、县太爷一听吓得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他们吃得正是救灾的银子呢,只好做贼心虚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⑵。
临行密密缝⑶,意恐迟迟归⑷。
谁言寸草心⑸,报得三春晖⑹!
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言:说。寸草:萱草。萱草(花)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⑹三春晖: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拓展阅读
1、古诗《宇文虚中·在金日作》原文赏析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
宇文虚中本宋朝文士,高宗建炎初使金被羁留,为翰林学士。金熙宗皇统六年(1146)他密谋劫持金帝,挟宋钦宗南归,事败被杀。这首七律是他留金初期的作品,其心志已俱见诗中。
由于南宋**从一开始就实行了妥协求和的对金政策,大大助长了金人气焰,所以出使金国早就成为屈辱的使命。加之作者北上后又被羁留,无法南归,故其内心的愤慨是难以言传的。时令不过深秋,北方的气候已经十分寒冷。身在毡乡,尤觉长夜难消:“遥夜沉沉满幕霜”写的就是这种情景。“沉沉”是长夜的深沉,也是沉重的心理感受。严霜本来布满帐外,而寒气逼人,令人觉得它已经充斥帐幕。“有时归梦到家乡”有两重意味,须反面会意。一是暗示身被软禁,欲南归家乡已不自由;二是暗示更多时候不能成梦,或梦不到家乡。故“有时”一句流露出一种似喜实悲、喜过生悲的凄凉。
在春秋时的平丘之盟时,晋人执鲁国季孙意如,晋国的叔鱼和季孙意如说:“鲋(叔鱼)也闻诸吏将为子除馆于西河。”(《左传·昭公十三年》)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来譬喻金人对自己的招降。“传闻已筑西河馆”,既是“传闻”,也就还未成为事实。但后来的情况证实了这传闻的可靠性。筑馆招降,“礼遇”有加,而背后还有威逼。这对于被招降者,不只是荣辱的选择,简直是生死的考验!诗人抉择十分明确,表达却很婉曲:“自许能肥北海羊。”运用苏武牧羊的故事(《汉书·苏武传》),意谓别的事我作不了,但自信还能够养肥北海的羊群。换言之,即金帝也别费心啦,要安排我官职的话,就让我到北海去当放羊倌吧,在这上面我还有点信心。其诗味全在潜在的幽默感。在生死关头还能幽默的人,往往都有大智大勇。虽然后来宇文虚中并没有牧羊北海,却仍然以一种曲线方式,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成全了民族大节。“自许”一句至今使人感到意味深长。
诗人冷冷地一笑之后,立刻恢复了阴沉的面容。因为他时时未忘国难国耻。一是靖康之乱,徽、钦被虏,六宫北辕:“回首两朝俱草莽。”二是山河破碎,河洛腥膻,农业生产遭到惨重破坏:“驰心万里绝农桑。”这两句忧君忧民,惟独没有提到个人休戚,分量是很重的,非等闲对仗可比。可以说字字血,声声泪。它实际上说明了“自许能肥北海羊”的立志的原因或动机。
结尾处诗人再次明确表示他早已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而以国家民族大仇为重的态度:“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这里的“汝”指金人; “裂眦穿胸”极言愤怒,逾于“痛心疾首”。后一句以传统诗教衡之,于含蓄沉着略有欠焉,比起文文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许算不得名句。然而,它们表达的意念,却是完全一致的。“愤怒出诗人”,“诗可以怨”,而诗到愤极怨极,只一真字动人,原是难以寻常工拙相计较的。
2、古诗《徐熥·送人游吴楚》原文赏析
津亭烟柳绿垂丝,万里关山匹马迟。去国正当秋尽后,登楼多在日斜时。楚江草长悲鹦鹉,吴苑花深走鹿麋。话别何须共惆怅,秋风摇落是归期。
送别,乃是一个老而弥新的传统题材。古往今来,真是佳作如林。诗人们争艳比美,夸能斗巧,大显身手。有的缠绵悱恻,凄然欲绝,将儿女之情写足; 有的反复叮咛,依依惜别,将友朋之情写足; 有的旷达飘逸,轻松自在,将出世之情写足; 有的壮怀激烈,乐观开朗,将用世之情写足……而徐熥此诗,又别具一格,超出于上述数种之外。
因为诗人是送朋友去游吴楚的,便在这方面狠下功夫,做足文章。
起笔即从送别地点津亭附近的景物写起,小桥如画,杨柳如烟,真是美极了。“绿垂丝”三字,又立即使人想起了贺知章的名诗《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真是: 虽说吴楚尚未游,已是美景令人醉! 紧接着,交待友人独跨匹马,漫游万里关山,以点示题目。
中间两联,全从友人将去的吴楚来落笔。但在具体写法上,两联又显然不同。颔联是用概括法泛写。上句是诗人估计友人结束游程离开南国返回的时间当在秋后,江南的秋色饱览后方回正是此句的话外之音,同时又巧妙地挽合末句“秋风摇落是归期”,显得针线细密。下句是诗人想象友人多在日暮夕阳斜照时登楼,暗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的境界。并且巧妙引出下句“楚江草长悲鹦鹉”,显得呼应紧密。
颈联是用示现法将虚景实写。上句隐括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以切楚地风光,并设想友人游楚时定会思乡怀归的。下句隐括李白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登金陵凤凰台》)两句,以切吴地风光,并设想友人游吴时定会发思古之幽情的。此联语言精练,对仗精工,一楚一吴,明点友人去向,暗含无限深意,真乃巧构!
尾联出以轻松之笔,才话别,便盼归,显得情深意重,新颖别致。
统观全诗,不仅构思独到,心裁别出,还巧妙地隐括了许多唐人诗意,扩大了诗的容量,引发了人们的联想,真是一篇送别杰作。
3、柳亚子《哭苏曼殊》古诗赏析与原文
壮士横刀事已非,美人挟瑟欲何依?
七年絮语分明在,重展遗书涕似糜。
文采风流我不如,英雄延揽志非疏。
千秋绝笔真成绝,忍对《荒城饮马图》?
近代著名诗僧苏曼殊于1918年5月2日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年仅35岁。柳亚子与苏曼殊有着深厚的友情,曼殊的死引起他极大的悲哀。他检视曼殊生前的来信与曼殊的绘画,回忆曼殊的一生以及与自己的交情,和泪写下七绝四首。这里选录其中的二、三两首。
前一首“壮士”句,诗人自注云:“‘壮士横刀看草檄,美人挟瑟索题诗。’君光复岁寄余书中语。”曼殊这两句诗反映了他对**的浪漫的看法和**胜利后的幻想。柳亚子指出“壮士横刀事已非”,“美人挟瑟”也无人可依,暗示曼殊已死。“七年絮语”指七年前(即1912年)苏曼殊给柳亚子的书信。好友已逝,重展遗书,涕泪横流。诗中以“糜”(粥)比喻涕泪之多,显示了诗人对已逝好友的沉痛。
在后一首中,“文采”二句,赞扬苏曼殊的气质、文章,交游和志向。从南社主持人和民主主义**战士柳亚子的口中,说出个人的气节和文采方面自己都不如苏曼殊,来突出苏的气质和文章。“英雄延揽”,即招致英雄。《后汉书·邓禹传》:“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英雄”句,指苏曼殊平日喜与英雄人物交往,志向远大。“千秋”二句,是对苏曼殊的《荒城饮马图》影本的赞叹。“忍对”句之后,诗人自注:“《荒城饮马图》,君为伯先先烈作,余得其影本。”伯声,即辛亥***赵声(1873—1911),曾任香港同盟总部部长。1911年,与黄兴共同领导广州起义,他发动香港的同盟会会员参加,人马刚到广州,起义就失败了。赵声为此非常愤慨,同年病死于香港。曼殊绘《荒城饮马图》,托人送交香港萧公,代焚化于赵声墓前。第三句“千秋绝笔真成绝”,指的就是《荒城饮马图》。“千秋绝笔”,谓空前高超的画技;“真成绝”,真正成为“绝笔”。一句诗中,出现两个“绝”字,却赋予不同的意义。这首诗,先从大的方面赞扬苏曼殊,再从一个侧面突出《荒城饮马图》的高超技法,从而引起读者对曼殊的无限崇敬和惋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