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第二课时优秀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2、这节课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好游记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大家仔细看,认真听,想一想录象主要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播放录象)
2、交流: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作者是怎么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
(第2~5自然段)
4、自己读读这个部分,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走完长廊,就到了( )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
作者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三个景点。
教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长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2、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廊内──廊两旁
3、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交流明确:
长廊又长又美。
⑴ 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⑵ 那么,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
⑶ 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而且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怎么样?
⑷ 在这么美的长廊游览,游人的心情怎样?
4、看长廊图片。
5、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指读,思考:
这句话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画多而美,作者描写具体生动,用词准确。
6、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美好的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让我们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好吗?
(齐读第二自然段)
7、小结:
长廊真美啊,1990年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绘画,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四、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学习写万寿山的这部分内容,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的景色的?
交流板书:
山上、山下
2、那么作者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指读第三自然段,读后交流:
佛香阁、排云殿。
3、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写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指读,出示句子,自读谈体会。
4、谁再来带着感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到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5、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大家边读边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读后交流。
6、这段中还有哪些景物也写得很美?
⑴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指导朗读句子。
⑵ 出示句子: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7、万寿山的景色特别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受、美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过渡: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2、指读,思考: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堤岸──湖心岛──十七孔桥 重点写了十七孔
3、那么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
4、出示句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从姿态不一体会到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
齐读句子。
六、总结全文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2~5自然段,领略了颐和园的秀美风光,请大家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色?
第一句。
板书:
美丽的大公园
2、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知春亭、玉带桥、石舫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
学生齐读。
出示最后一节: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板书:
说也说不尽
说也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3、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几处景物的美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了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七、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拓展阅读
1、《小草和大树》优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小草”和“大树”的深刻含义,感受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3、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出色的人生。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小草”和“大树”的深刻含义,感受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3、品读语句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4、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聪明的人才可能拥有出色的人生。
学习任务:
同学习目标
检测工具:
1、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2、本课三姐妹的成功可以用哪些名言警句来概括?思考并把它写下来。
3、想画面:三姐妹成名后假如在一次宴会上遇到了**塞先生,此时,她们会说些什么呢?
4、交流夏洛蒂成功给你的人生启示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草和大树》!(板书课题,齐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遭遇家庭不幸的夏洛蒂艰难谋生,坚持学习,尝试写作遭到打击后反思权衡,开拓新路,最终成为震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家。由“小草”成长为“大树”)
2、明确目标:上节课,我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理解文中“小草”和“大树”的深刻含义,感受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3、效果预期:相信大家潜心会文之后收获会更大
二、民主导学
(一)整体感知。
1、任务呈现: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几处出现小草和大树?
2、自主学习:自读课文。
3、展示交流。(1)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共出现了两次,指读,谈谈你的理解,师相机指导。(一次在**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回信中的“小草”和“大树”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真正的植物,另一方面“小草”也暗含着指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大树就是大树,言下之意,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语中充斥着对妇女的蔑视。)
(文末的“小草”浇灌成“大树”,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妇女不可能从事文学事业的传统观念和陈腐偏见,取得了巨大成功。纵观全文,题目除了以上两个意思,还将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艰辛和磨难中,以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将成功后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树,突出她的成就非凡。)
1、任务呈现:
(1)、默读,文中把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什么?
(2)、认识仙人掌花吗?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
(3)、读读文中语句,你感受到人物的什么品质?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
3、展示交流:学生回答。
(1)、仙人掌花
(2)、风沙中
(3)、她的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感受到主人翁不屈的精神和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的顽强生命力。)
过渡:她的生命是如何艰辛而又壮丽的呢?
1、任务呈现:
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课文,说说主人公遭遇到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翁是怎样艰难谋生的?用笔把表现主人翁艰难谋生的词语画下来,多读几遍,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文中批注。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
3、展示交流:学生朗读回答。
1)1816年,夏洛蒂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穷牧师家庭,童年的一段生活是靠富人施舍,在慈善学校里度过的。母亲不幸早逝,撇下她和嗷嗷待哺的两个妹妹艾米莉和安恩,还有一个弟弟。
2)抓“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一连串生活细节体会主人翁为生活而奔波而忙碌的形象,感受主人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
抓“再艰苦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上不起学,在家里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翁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抓“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翁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过渡: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又遇到怎样的挫折呢?
(四)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任务呈现: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文中批注。
3、展示交流:学生读文回答问题 。
1)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遭遇诗人嘲讽训诫。
自费出版诗集,只卖出两本。
2)、体会夏洛蒂向诗人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抓“惴惴不安”等,开展对话交流,想象主人翁害怕而又充满期盼的心情。)
3)、夏洛蒂热切盼望的结果怎样?
(抓“原样退回”等词语理解诗人所说话的意思。)
4)、面对这样傲慢的训诫,夏洛蒂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抓重点词开展想象,体会倔强、不屈服的性格。)
5)、沉重的打击,夏洛蒂屈服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过渡:夏洛蒂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
(五)、学习第三大段(5、6、7段)
1、任务呈现:
1)找到文中的过渡句,读读体会作用
2)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翁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2、自主学习:(指名读课文)
3、展示交流:
1)指读“ 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夏洛蒂和两妹妹没有悲观退缩,没有失去自信心。”
2)、反思权衡,改写小说的理由(出示句子::“想来咱们的生活遭遇适宜用小说表现。不必再枉费心血去强摘诗的苦果子了,咱们改写小说!”
3)读读创作长篇小说《简·爱》的过程,从中体会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
4)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次体会“小草”和“大树”的含义
(六)、回顾全文
1、任务呈现:
1)、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2)、回顾全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蒂成功的人生启示。
2、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3、展示交流:
1)、通过题目鲜明对比抓住读者、发人深思的艺术,进一步体会主人翁与命运和世俗的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性格。
2)在自然界中,小草虽然不能变成大树,但在文学界里,夏洛蒂姐妹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夏洛缔姐妹取得成功,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让我们把自己的心声下来吧!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说一说“你从本文中认识了怎样的夏洛蒂姐妹,你受到哪些启示?”
1)学生自己说一说。夏洛蒂姐妹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
2)指名畅所欲言。
2、效果反馈 班级交流,及时点拨
3、反思总结,深化情感。让我们一起来赞美夏洛蒂 :“你是一棵大树,我们心中的大树。虽生活艰苦,但不弃学习;虽谋生艰难,但不停写作;虽遇冷酷偏见,但昂起头来……无数次追问,你的生命为何如此壮丽?现在,我终于明白:生命因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而壮丽!”读完此文你会被夏洛蒂姐妹的坚强的意志征服,从此做生活的强者,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奋斗自己的一生!。
四、布置课后作业:以《读〈小草和大树〉》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 生活艰辛--不放弃学习
和 求助遭讽--不惧怕打击
↓ 出版失败-----另寻找道路
2、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第2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们的动作、表情等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气氛。热爱祖国多样的民族文化。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吉、祥”两个字。
学习任务:
任务一: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学习提示1: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人们泼水节前、泼水节时欢乐心情的词句画下来,和组内同学交流你的感受,准备班级展示。
学习提示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用圆圈圈出泼水节里的其它活动,用心品读,感受人们的欢乐。
任务二:正确规范地书写“吉、祥”两个字
学习提示:仔细观察吉、祥两个字,注意字的结构、易错点、占格要求。
温馨提示:先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互学,准备班级展示。
检测工具:
在括号内填入恰当得动词。
( )着桶 ( )香水
( )着盆 ( )花瓣
( )着歌 ( )龙舟
( )着舞 ( )烟火
一、激情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迷人的西双版纳,初步感受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说。欢乐、兴奋……)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感受文字背后传达的浓浓的情感!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学习提示:1、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人们泼水节前、泼水节时欢乐心情的词句画下来,和组内同学交流你的感受,准备班级展示。
自主学习:自主读书批注,然后组内交流。
展示交流:
A组:
请大家随我看第二自然段的1句。从“早早、早已”两个词我体会到了人们……(盼望已久、迫不及待、万分期待……)可见他们按耐不住的喜悦。
第2句:人们准备了清水,还滴上香水,撒上花瓣,可以看出泼水节在人们心中是多么美好,多么隆重,多么讲究!
(请大家随我看3句:)
我们小组想表演泼水节的活动,理解“互相追赶”“灌” “泼”。
瞧瞧,没有水的表演都是这么欢乐,想看看真实的泼水节的情景吗?(播放泼水节图片。)
此时,你想用那些词形容泼水的情景?
你往我头上( ),我向你身上( );
你往我衣领里( ),我向你脸上( )……
师:泼的多开心!灌的多痛快!
同学们请随我看第四句。“人人脸上笑开了花,直接写他们的欢乐,”大家看图,瞧!他们多高兴呢!
我们组想痛痛快快地读一读泼水的过程!(读)
学生质疑:老师,为什么他们身上湿淋淋的,人人脸上却笑开了花?
这个问题好,谁来帮助他?
(学生自由说,教师适时点拨。)
导语:是啊!泼出去的水越多,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也越多;身上浇得越湿,得到得祝福就越多。怪不得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都来了,这里面还有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你最想把这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水泼在谁身上呢?
出示:
我想把吉祥如意的清水泼在 身上,祝愿 。
老师想把这吉祥如意的清水泼向同学们,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天天快乐!
导语:感受着水的馨香,送出自己的祝福,同时收到别人的祝福!真是尽情尽兴!让我们随着欢乐的.音乐,再次美美地读读这一自然段。
(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任务一: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学习提示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用圆圈圈出泼水节里的其它活动,用心品读,感受人们的欢乐。
1、交流:
B组:读了这一段,……我们组想通过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感受!(1读)
C组:对B组进行评价,我们组愿意和他们PK。
D组:对C组进行评价,我们组的读相信大家更能体会到欢乐!
老师评价:同学们真棒!你们的朗读仿佛把我们置身于傣家,亲历了泼水节,我们也停留在泼水节的欢乐中,迟迟不愿离去……此情此景,你能用词串来描述泼水节的活动吗?
那位小作家来?
2、说话训练。
3、拓展:
我们祖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资料了解更多的民族风俗。)
任务二:正确规范地书写“吉、祥”两个字
学习提示:仔细观察吉、祥两个字,注意字的结构、易错点、占格要求。
温馨提示:先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互学,准备班级展示。
自主学习:自学 互学
展示交流:
1、E组:交流字的结构、易错点、占格要求。
2、师范写指导。
3、生描红临写。
清水 吉祥如意 幸福
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一、导入
1、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解说:
同学们,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夺我珍宝,毁我园林。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去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2、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二、探讨新知
圆明园的毁灭可以说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让我们把书翻开,自由读课文。
老师发现同学读得非常认真,那“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计算不出来)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能结合课文具体事实谈谈吗?
1、第二自然段:
看课件解决“众星拱月”,并从中体会出圆明园的宏大。
小结:
圆明园由六代皇帝经营了150年,它的面积比现今的颐和园还要大850亩,这么大的园林,被毁了你说损失大不大?
2、第三自然段:
⑴解决“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买卖街”。
⑵指导朗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⑶引导学生想象:
园中还会有哪些美景?
小结:
这么美、这么大的园林,真可谓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3、第四自然段:
自由畅谈、想象园中历史文物、奇珍异宝。
小结:
园中有这么多宝物,所以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回读2、3、4自然段:
(配课件画面。)
师: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博大精深的园林,那里有山、有水、有花得鸟语,有寻常闹市,也有稀世珍宝。下面请一位同学回读2、3、4自然段,你说作我们的小导游,让我们一边听一边欣赏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5、第五自然段:
师:圆明园太精美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却被那三天三夜的无情大火毁之一炬。同学们,让我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画下来,想一想从中能体会出什么?
⑴画词(看课件)。
⑵谈体会。
⑶带点儿词语强调重读。
⑷教师请现在想表达内心激愤之情的同学站起来,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此时我和你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回想当年的圆明园,可以说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却被那无情的大火吞没了。因此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而今的圆明园,那里水干了,鱼没了,没了买卖街,也不再喧哗了。只有那几根石柱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石柱在诉说什么吗?
学生畅谈感想、体会。
四、课堂延伸
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圆明园的毁灭》
五、布置作业
师:建与不建都有道理,同意重建圆明园的同学课后画一张圆明园未来的蓝图,下节课讨论、交流,同意不建圆明园的同学可以组织成小组,宣传今天的故事,让我们后人永记国耻,振兴中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