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7 23:57:46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⑵;日出江花红胜火⑶,春来江水绿如蓝⑷。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⑸,郡亭枕上看潮头⑹。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⑺;吴酒一杯春竹叶⑻,吴娃双舞醉芙蓉⑼。早晚复相逢!

注释

⑴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一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 “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

⑼娃: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犹言何时。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这三首词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如何?

答案: 白居易这三首词表现了极丰富和极深厚的情感,真可谓是词短情长。从内容方面说,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 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头两句为点题,中间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它很明显受 到民歌的影响,既具有回环复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泼的情调。

2.三首词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答案: 三首词,从今忆起往日,从洛阳到苏杭,时空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3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画面。(2分)

答案:春天来了,在阳光的照耀下,江边的花开得比火还要红,碧绿的江水像靛草那么蓝,江水是多么清澈啊!(“日出”“春来”是互文的修辞,描写时没表现出来的扣1分,写出来了,并且语言流畅的得2分。)

4.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从文中的哪两个字看出来?(3分)

答案:本首词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的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春天的喜爱、赞美、眷恋之情。(2分)可从文中的“忆”“好”两字看出来。(1分)

其一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其二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 ,枕卧其上 ,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创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入手。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拓展阅读

1、《王安石辞妾》的及原文注释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

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实,尽以钱赐之。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指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参***

1.①沉、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

2.①(你)夫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钱全部赐给她。

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

4.遇事先为他人着想。

王荆公即王安石,因封荆国公

为:给

之:代指人,这里指小妾。

汝谁氏:你是谁家的。

军大将:指军中*。

督运粮:指监督运米。

失:沉、

偿:偿还,赔偿。

愀然:感伤的样子。

令:命令、让。

以:把,拿,用。

王荆公(王安石)升职为知制诰,吴夫人为他买了一个小妾,荆公见到说:“这是谁?”那女子说:“夫人让我在您身边侍奉您。”王荆公说:“你是谁家的?”那女子说:“我的丈夫是军中*,运米时船沉,家中财产全部用尽(用来赔偿)还不够,还要卖了我来补偿。”王荆公伤感地说:“夫人花了多少钱买你?”女子说:“九十万钱。”王荆公叫来她的丈夫,让那对夫妇和好如初,把钱全赐给他们。

2、文言文《赵襄主学御》注释作文

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不久)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马而后。

襄主曰:“子(你)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驾车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赶上)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1.选出加点的“于”解释及用法相同的组:( )和( )相同;( )和( )相同;( )和( )相同。

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先则恐逮于臣

E.万钟于我何加焉 F.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G.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H.游于是乎始

I.马体安于车 j.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选出加点解释及用法相同的两组:( )和( )相同;( )和( )相同。

A.此君之所以后也 B.所以动心忍性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E.吾知所以距子矣

3.下列各项与“子之教我御”中的“之”用法一样的是(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怅恨久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上何以调于马

参***

1.A与C(向) E与G(对) I与J (在)

2.A与D(……的原因) B与C (用来) (E用什么办法)

3.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

4.上同“尚”,还 还凭什么去调理马?或还怎么和马谐调呢?

二:

一。解释加点的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参***

一,l.向 2.穷尽 3.被 4.发语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战国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比赛之时他多次改换马匹而多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襄主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问题。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而你的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 1 )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君王。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此处指王良。

( 2 )御:通“驭”,驾车。

( 3 )俄而:一会儿。这里为不久的意思。

( 4 )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 5 ):更改,改换。后:方位名做动,落后。

( 6 )尽:穷尽。

( 7 )调:相协调。

( 8 )致:达到。

( 9 )逮:追捕。这里是“追赶”的意思。

(10 ) 于:被,表被动

(11 ) 夫:语气,不,放在句,表示将发议论。

(12 ) 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这里指沿着同一路线奔跑。

(13 ) 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4 )“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中的“于”字:向,介

(15)上何以调于马”中的“于”字:与。上:同“尚”,还。

启示

赵襄主同王子期赛马,在多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赵襄主的逞强好胜,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当然值得赞誉。问题在于青之能够胜于蓝,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向学,并且下一番工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赵襄主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马的基本要领还摸不着边。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学习之大敌。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赵襄王学御之事,无疑是极好的启示。

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若只急功近利,只会事违人愿。

3、文言文《楚庄王莅政年》原文作文

楚庄王①莅政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②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方之阜,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③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注释】楚庄王:即荆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公元前613——591年在位。《韩非子·有度》:“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千里。” ②右司马:掌管军政的*。③不谷:即楚共王。楚共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字不谷。公元前590——560年在位。《韩非子·十过》:“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前称楚庄王似为错引,实际应是楚共王。

楚庄王临朝执政年,没有发布命令,也没有什么执行什么政事。右司马侍候在旁而给楚庄王打了个谜语说:“有只鸟栖息在边的土丘上,年不动翅膀,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名堂?”楚庄王说:“年不动翅膀,将因此长成羽毛;不飞翔也不鸣叫,将因此观察民众的行为准则。虽然没有飞翔,飞起来必然会直冲云霄;虽然没有鸣叫,但叫起来必然会惊动人世。先生你放心吧。我知道你的用意了。”就这样过了半年,庄王便亲自处理政事。所废弃的法令有十条,所兴起的事情有九件,惩处大臣五个,提拔书人六个,而邦国治理得很好。又起兵征讨齐国,在徐州打败了它,战胜晋国在河雍地区,在宋国联合了诸侯,于是称霸天下,庄王不去做小事而坏大事。所以有大的名声;不较早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所以有大的功劳。所以说:“大的器物最后才能完成;大的声音很难得听到。”

(1)莅:到,临 (2)御:侍奉 (3)止:停留 (4)名:名字

(5)长:生长 (6)观:观察 (7)释:释放 (8)知:知道

(9)诛:杀 (10)举:推荐 (11)举:发动 (12)霸:称霸

(1)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

楚庄王不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做,这样就有了高的名望。

(2)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有大才干的人成就往往较晚,而大的声音会让人听不到。

3.选文讲述的是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也是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

4、水调歌头中秋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流。

注释:(1)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2)瓯(ōu),杯子。(3)欹(qī),斜倚,斜靠。

(1)此写中秋之夜,作者选取了那些有代表性的意象?(3分)

(2)古人认为米芾这中秋不因袭前人,有创新,你认为“新”在哪里?(4分)

参***

(1)作者选取的代表性意象有:砧声、秋风、蟋蟀、美酒、明月、玉笛、流等。(两个1分,出6个即可)

(2)米芾一反宋玉之悲秋,显示出旷达“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月不写月华,除上阕末尾点出“明月挂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写“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每点2分,出两点即可)

《水调歌头·中秋》此写中秋之夜,借中秋月之机,表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米芾写中秋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接着米芾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笔又一振。至此,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月时间之长,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流”不再写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这自东坡著名的同题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5、古诗

风景旧曾谙。

日出花红胜火,

春来水绿如蓝。

[简注]:

①谙:熟悉。

②蓝:蓼蓝,草名,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靛青色染料。

文]:

美啊,对我来说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呢?

[欣]:

里充满了对的赞美和怀念,感情炽热真切。这开头的“好”个字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就好像小说、戏剧里的倒叙,先告诉你结局,再去回往事,十分引人入胜。中间两句则是用比喻的手法,逼真地描绘出北方所见不到的水乡秀丽景色。在对景色的渲染时,“火”、“蓝”二字用得绝妙。火是红色,又有耀眼的光辉;蓝是蓝草,是青色,非常形象化。的结尾也很有特点,前面都在说的好处,最后一句把主题“”字点了出来,尾呼应;在**处突然收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空间,同时也充满了诗人暗自叹息时光不再的感慨,传达出诗人晚年孤独寂寞的心境。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是和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依《》曲拍为句。”此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所作的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旅苏杭,应该说,他对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可见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作者泛,兼包苏、杭,写春景。

五句。一开口即赞颂“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写他“旧曾谙”的风景:“日出花红胜火,春来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花红,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字和中的“旧曾谙”字还说明了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春景。全以追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日出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和第

》作者介绍

(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下邽,生于河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与刘禹锡并称“刘”。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点击查看更多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4203.html

热门阅读

  1. 入团的自我评价范文
  2. 关于夏至的微博祝福语201
  3. 护士面试如何自我介绍
  4.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450字
  5. 果子不只是用来吃的哲理故事
  6. 柳宗元的诗词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铁山碎鉴赏
  7. 在运动用品公司的实习总结报告
  8. 搞笑的国庆节祝福语短句
  9. 201年小学开学典礼演讲稿
  10. 监狱办公室工作总结
  11. 小孩生日祝福语简短精辟
  12. 此鸟亦如雁随行随笔
  13. 历史教师自荐信范文
  14. 八十天环游地球的读后感范文
  15. 手和脑读后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