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诗词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铁山碎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14 18:45:22

柳宗元的诗词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铁山碎鉴赏

铁山碎,大漠舒。二虏劲,连穹庐。背北海,专坤隅。

岁来侵边,或傅于都。天子命元帅,奋其雄图。

破定襄,降魁渠。穷竟窟宅,斥余吾。百蛮破胆,

边氓苏。威武辉耀,明鬼区。利泽弥万祀,功不可逾。

官臣拜手,惟帝之谟。

铁山碎》叙突厥二虏终于臣服之实。碎铁山者,徐李二将及其士兵也;而反复歌颂者,天子之“神奇”功能也。所不同者,本篇已将歌颂的对象转向李世民,指明“利泽万祀,功不可逾”是太宗;“官臣拜手”者,何也?“惟帝之谟”也!

在表现手法上,《铁山碎》采用一气承接法,一贯而到底,不生曲折,不叙旁条,却有波澜壮阔、大气磅薄之效。此外,炼字炼句,颇耐玩赏:首句“碎”字,铿锵有力,形象地再现了天兵所向披靡,突厥土崩瓦解之状。次句“舒”,舒缓徐展,如一特殊的山水长轴,寓宁静之意蕴,尽大漠之风情。形象地歌颂大将徐世勣和兵部尚书李靖平定突厥的盖世奇勋。叙突厥强悍,用“劲”、“连”、“专”三字,恰到好处;描天兵神勇,“破”、“降”、“穷”、“斥”四字,更是传神……

拓展阅读

1、经小雅笙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笙。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琴。琴,和且湛。我有旨酒,以燕嘉宾之心。

【注释】:大宴群臣宾客的篇。《雅》是周秦旧都的,地域就在西周王朝的国都“镐京”,“丰京”,约相当于现在陕西的长安县一带。“雅”,古文字写作“疋”,有记录书写的意思,古时发间又与“乌”相同,这正是秦地音的“乌乌”的特点,因为这是王朝故都,代表中原华夏的正统音,所以又被称为“夏”。“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与楚、越地区不同,音也与楚、越有别,这是久来的传统。谈*的反映它引入国家政事,说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一共有105篇,分为《小雅》和《大雅》。《小雅》与《大雅》相对而言,划分的标准有种种说法。《小雅》本来有八十篇,分为*,每组十篇,但是其中有六篇佚,有题目,无。现在实存七十四篇,每组以第一篇命名。《小雅》音的风格,古人的评价是“思而不贰,怨言不言,”反映了“周德之衰”,但还有“遣民之风”的特征。

呦呦:音优,鹿鸣声。 苹:皤蒿,俗名艾蒿。一说萍。 簧: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 示我周行:指我路途。 视:示也。 民:奴隶。一说自由民。 恌:音挑,佻,偷。 燕:一说通宴。 式:发语。 敖:游逛。 芩:音琴,蒿类植物。 湛:音耽,过度逸。 燕:安也。

析】:《鹿鸣》描写宴会以美酒、音款待宾客,表现了待客的热情和礼仪。唐以后常用于举行招待乡试的考官和举子的宴会。以鹿鸣食苹起兴,不过正是表现适得其所的意思,客人得主人的礼遇。

2、析:望庐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这首形象地描绘了庐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人对祖国大好河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的香炉峰。此峰在庐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顶紫烟缭绕,间白练悬挂,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就,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这首,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谪仙”就是李白。《望庐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3、王维集锦

王维——《汉江临泛》1

【年代】:唐

【作者】:王维——《汉江临泛》

【内容】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翁。

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色有无中”,以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色有无中,是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里,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下得极妙,使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翁。”翁,即简,晋人。《晋书。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人要与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观的情绪。

这首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王维——《使至塞上》2

【年代】:唐

【作者】:王维——《使至塞上》

【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命王维以*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高超的艺术境界。

王维——《秋夜独坐》3

【年代】:唐

【作者】:王维——《秋夜独坐》

【内容】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王维中年奉佛,多禅意。这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而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虚妄,悟佛义根本,是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长生不老的道教。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的前半篇表现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4

【年代】:唐

【作者】: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内容】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唐玄五年(717)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历仕玄、肃、代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临行前,玄、王维、包佶等人都作赠别,表达了对这位日本朋友深挚的情谊,其中以王维这一首写得最为感人。

古代赠别通常以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发端,借景物描写来烘染离情别意。这首不同,开头便是一声深沉的慨叹:茫茫沧海简直不可能达到尽头,又怎么能知道那沧海以东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突如其来,喷薄而出,令人心神为之一震。三四两句一问一答,寄寓人深情。“九州”,代指中国,大意是说:中国以外,哪里最为遥远呢?恐怕就要算迢迢万里之外的日本了,现在友人要去那里,真象登天一样难啊!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的渺远难即,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使读者刚接触到作品就从情绪上受到了强烈的*。

接下来四句,是写想象中友人渡海的情景。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横渡大海到日本去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通常是正面实写海上的景象,诸如气候的无常、风涛的险恶等等,借以表达对航海者的忧虑和悬念。例如林宽的《送人归日本》:“沧溟西畔望,一望一心摧!地即同正朔,天教阻往来。波翻夜作电,鲸吼昼可雷。门外人参径,到时花几开?”其中第三联写得惊耳怵目,扣人心弦,应当说是相当精警的句子。但是,无论语言是怎样的铺张扬厉,情感是怎样的激宕淋漓,要在一首短中把海上航行中将要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说完道尽,毕竟是办不到的。所以,王维采用了另外一种别开生面的手法:避实就虚,从有限中求无限。“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要说的意思只开了一个头便立即带住,让读者自己去思索,联想,补充,丰富。《新唐书。东夷传》云:“日本使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这里“日”字双关,兼指太阳和日本国。试想,航海者就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随风飘流,不是艰险已极吗?不作正面描绘,只提供联想线索;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不说忧虑而忧虑之情自见,正是这两句高明的地方。最有特色的,还是“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在这里,人不只是没有实写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的图画。你看,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人借怪异的景物形象和交织变幻的色彩刺激读者的感官,唤起读者的情感体验,把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忧虑直接传达给了读者。千百年来,历代的论家们公认王维“中有画”,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的“中画”大多是“绘画所描绘不出的画境”。这首即是如此。人们公认王维是着色的高手。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笔下的色彩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消极的附属物,而是创造环境氛围、表现主观情感的积极手段。这两句利用色彩本身的审美特性来表情达意,很富创造性,有很高的借价值。

最后两句,人设想晁衡战胜艰难险阻,平安回到祖国,但又感叹无法互通音讯。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深情。

这是一中日两国的传统友谊之。通篇没有用一个概念性的语来明言所表现的究竟是什么情感,但我们从目的地的渺远、航程的艰险和人的声声喟叹中,可以明确无误地体会到,这是一种怅惘、忧愁、悬念、惜别等等糅交织的至精至诚的情谊。司空图《品》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正好道出了这首的表情特点。

点击查看更多柳宗元的诗词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铁山碎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15697.html

热门阅读

  1. 描写平安夜温馨祝福的句子
  2. 女儿结婚祝福语鉴赏
  3. 大班的区域活动计划
  4. 富有哲理的人生格言
  5. 2016圣诞节的祝福语
  6. 周一祝福语大全
  7.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
  8. 新学期开学祝福语精选50句
  9. 长辈生日祝福语201
  10. 初二语文上学期的复习计划
  11.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500字
  12. 赤子情怀《陌上花开》读后感范文
  13. 第一次诵读随笔
  14. 剑胆琴心美文
  15. 大学生档案馆实践报告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