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思考论文
摘要: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单一,以升学预备教育为其主要模式,学校教育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地方适应性。为此,应*中小学单一的办学模式,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确立渗透型办学主模式的地位,并逐步向综合型过渡,以提高其办学质量。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均在西部,聚居有46个以上民族。众所周知,由于受人文、历史、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十分缓慢,全国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县绝大部分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可见“普九”任务十分艰巨,已成为当前民族基础教育发展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全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其中,义务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模式等问题尤为突出,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并极大地限制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此,*现有办学模式,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振兴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进程及办学模式的现状怎样?就此我们对四川省阿坝州的羌民族主要聚居地棗茂县进行了实地调查。
茂汉羌族自治县(简称茂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北部的岷江、涪江上游河谷地带。县辖5个区22个乡镇,居住有羌、藏、回、汉8万多人,其中羌族占人口总数的88.1%,成为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是全国羌族主要聚居地。
自《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本地区义务教育,保证实施质量,茂县*、县府及文教部门依据《义务教育法》及《实施细则》,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茂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确立了“普九”目标:“九五”,期间,占全县总人口57.5%的地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占全县总人口58%的地区基本普及中等义务教育。2001年以前全县基本完成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分地区、分年度、先易后难、逐一推进;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双向出击,一步到位,同步实施,逐步完善。在*、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联合国儿基会的帮助、支持下,该县义务教育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行。到1997年底,已有5乡2镇完成“普九”任务,“普九”乡镇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3.2%。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该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县尚有近一半的乡未实现“普六”,2/3的乡未实现“普九”,在短短的4年间(1997-2001年)要完成这些乡的“普九”任务,因难极大,即使在已实现“普六”或“普九”的乡镇学校,也只是办学条件基本达标,而办学质量还存在诸多问题。调查发现,茂县羌族地区义务教育力学质量不太高的原因固然与本地区办学条件差有关,更与其办学模式单一有密切关系。从该县中小学办学模式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办学模式单一,升学型为其主模式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反映出一种渴望升学的心态,这种愿望在落后的民族地区尤甚,升学成为人们摆脱贫穷与落后的惟一途径。同时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仍主要以升学率为标准,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都出现“偏离”。从所调查的茂县民族地区来看,受渴望升学心态的驱使,又迫于外界升学压力,中小学校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而忽视为本地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这一目标,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升学为主。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升学教育仍然是学校办学的主模式,无论是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属重点学校,还是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不高的乡村学校,办学目标一律以使学生升入高一级普通学校为主,从而游离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也与提高每个公民素质的义务教育目标和功能相悖。与此相适应的课程模式单一,以学科课程为主,只设必修课,以发展学生各种素质和个性为目标的各种选修课、活动课的开设极为忽视。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针对性。重视文化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日常生活生产中必备劳动技术素质的培养。
(二)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尚处于自发阶段
茂县羌族地区为*本地教育的落后面貌,着手进行了各种教育*。为推进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质量,该地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探索。调查发现,少数学校在以升学型为其办学主模式的同时,也进行了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初步探索,力图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义务教育阶段,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发展其职业素质,以便尽快走入社会,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该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模式有:
加续型(3+x)。这种模式是在学生初中毕业后,对不能升学的毕业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实用技术教育。该县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条件,采取与其他地区的职业学校或中专联合办学的方式,对初中毕业生进行连续性职技培训。如茂县民族中学在1998年与四川绵阳电子学校联办,对学生进行电子技术培训;土门中学也是采取与外地职业学校联合对所有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一年的职技培训。
渗透型(3+0)。这种模式是在不改变原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适当增设农业技术课和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农业、职业技术知识。茂县一些中学在各科教育中渗透实用技术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土门中学生物课教学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增加了食用*栽培技术知识,在生物课和卫生课中增加常见病诊治、血压测定等知识,化学课中则结合教学内容讲授农药配置等生产知识;南新中学从阿坝州林业生产较发达的实际出发,在劳动技术课中讲授果树栽培等实用技术,在物理课中渗透电子技术知识和家电维修技术;茂县民族中学在植物课中也渗透了果树栽培及花椒种植技术等知识。
总之,该县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距探索。但是,各个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结合缺乏系统性、计划性。一般是学校或学科教师自发行为,并且这种发展尚未形成制度,步伐极为缓慢。
(三)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实行缺乏有效保障条件
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不仅尚未形成规模,而且又受到民族地区财力和物力的限制,使其难成气候。据1989年统计数据反映,我国贫困人口有45.7%在西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中,有307个在西部,约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51.9%。而这些贫困县又多在西部民族地区。这种经济贫困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茂县为省级贫困县,1997年全县农村人平纯收入为796元,有的乡不到350元,与全国相比偏低;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价)18707万元,工业生产总值为1750万元。可见,该地区工业生产不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由于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收入少,赤字严重,教育投入比例偏小,致使基础教育的发展伴随地方经济的贫困而走入困境。据调查1997年茂县*经费缺口较大,教育支出困难,仅能基本保证学校人头经费开支,而学校基建维修等费用,只能依靠学校自筹。不仅如此,教育经费拖欠和挪用现象仍然存在。四川省为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专项拨款,被阿坝州*挪作他用,无法保证专款专用;为发展普教中的职技教育,阿坝州*每年划拨的职教经费也迟迟不能到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限制了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
除此之外,实验实习场地缺乏,教学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阻碍了多样化办学模式发展的进程。据调查,全县尚无一所学校有校办工厂,仅有少数学校拥有少量实验实习场地。即使如此缺乏的实验实习场地也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如茂县中学有果园一个,但从增加学校办学经费的现实出发,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其租借给他人经营:另一中学为保证学校硬件设施在“普九”验收中达标,不得不将原来的苹果、蔬菜园地平整为标准运动场。早在1987年茂县民族中学就打算以3+1加续型办学实现普教与职教的结合,*学校单一的办学模式。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计划一直无法实施,直到1998年才采取与外地学校联合的方式实行加续型办学模式的探索,其间推迟了近10年的时间。中小学基本的教学仪器设备十分简陋。地处县府所在地的茂县中学是该县惟一一所高完中,其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但十分缺乏电教设备,家电维修职高班所需的基本零配件因经费不足难以保证,给职教班的教学和技能培训带来种种困难;为适应开设电脑选修课的需要,不得不以中华学习机代替微机。县镇重点学校尚且如此,其他乡衬学校的办学设施则更加简陋。所有这些极大地限制了普教中职技教育的发展,致使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困难重重。
二、茂县羌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升学型成为其办学主模式,而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举步维艰,从而导致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诸多弊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校教育难以培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销对路的合格劳动者,学校缺乏地方适应性,难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急需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长期以来,落后、封闭的教育导致了民族地区各类人才匠乏。如茂县羌族地区地处通往具有“童话世界”美誉的九寨沟风景区的交通要道,并且本地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该县的花椒、苹果闻名省内外;由于毗邻顺江,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除此之外,还拥有大量的森林、药材资源。但这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十分有限,这与其地方特色产业不发达,旅游、服务、食品深加工等第三产业人才极端缺乏有密切关系。振兴民族经济急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然而,从目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仅仅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来满足民族地区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是极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民族区的地情。
我国自30年代进行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至今,全国范围内中等教育结构已基本趋于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将基本维持现状。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受“普高热”的冲击和经费投入的限制,使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又面临一次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兴办较多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极不现实的。在民族地区,受地方经济限制及传统观念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十分艰难。从所调查的羌民族地区来看,目前全县尚无一所职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不发达,大批劳动后备军的职业技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义务教育阶段而得以实现。
西部民族地区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民族教育相对落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初中阶段的教育作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终端,实际上也是大多数民族学生的终端教育,甚至于小学教育便成为一些民族学生的终端教育。据茂县统计局的统计资料,近三年来,该县小学升初中的学生为70%左右,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则仅占30%左右。以1997年为例,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的升学率为74.1%(1996年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2.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33.6%(1996年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48.8%)。可见,该地区约30%的小学毕业生和7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将结束他们的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或回乡务农。然而,以升学为目的和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标的升学教育模式,使大多数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尚未受到产业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脱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文化知识,使他们在生产岗位上难有用武之地,不得不向其父辈学习传统的生产知识和技术,或接受就业培训,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在时间和金钱上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这种不从民族地区学校、学生实际出发,脱离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模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不懂技术、不会劳动,热衷于跳“农门”的农牧民新一代,极不利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振兴。
三、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不太高,学校教育严重脱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学校办学模式单一。西部民族地区在逐步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力争在2000年保质保量地完成“普九”任务。切不可盲目追求“普九”速度,而忽视了其办学质量。从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出发,提高其办学质量,增强学校教育的适应性,一条有效途径是*目前单一的办学模式,力求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一)坚持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方向
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也限制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此,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除继续依目标按计划,在所有乡镇逐步实现“普九”任务外,必须*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单一性,结合民族地区特点,从学校具体实际出发,坚持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中小学,无论其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生生源等都优于区乡级学校,其办学质量相对较高,尤其是重点学校更是如此。这类学校应继续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搞好升学预备教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不高的区乡级中小学,应迅速改变过去以升学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扭转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从单一的升学型向普教与职教相结合的有效模式转轨。3+X的办学模式,其好处是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一些“短、平、快”实用技术,尽快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办学质量不太高的学校可继续进行这类办学模式的探索,并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与外地或本地的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共同培养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根据学习成绩把升学有望和升学无望的学生分别编为普通班和职教班,在初中二三年级实现分流的2+1、2.5+0.5的办学模式,也不失为普教与职教结合的较为有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框架,有利于缓解升学与就业的突出矛盾,并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校应在现有条件下,进行课程*,增加适应学生个性和特长的选修课、活动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开足开好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生产技术的培训;努力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职技教育因素,实施渗透型的办学模式。总之,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培养民族地区所需的多种层次、多种规格人才。
(二)确立渗透型办学主模式的地位
从民族地区学校办学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实际出发,在发展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同时,逐步确立能有效兼顾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的渗透型办学模式的地位。这种办学模式在保证升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或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渗透途径有多种:一是在文化基础课中发掘或补充职教内容,体现出融合性特点。如在*课中渗透经济政策、生产责任制和生产管理、法律常识等内容;植物课中渗透农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在化学课中增加土壤成分简易测定、常用农药配制等;在地理课中增加乡土地理、乡土资源的内容;在历史课中补充家乡史、民族史,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在数学课中增加简单的财会、生产统计等内容。二是加强劳技课的教学。首先是开足开好劳技课,保证教学计划规定的劳技课时间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在不影响最基本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劳技课的时间和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实用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强化劳技课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学到一至二门实用技术。三是利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地方安排课程的条件,适当开设适合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定向和职技培训,使学生在受完义务教育之后既具有一个公民所具备的文化科学素质,又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门科技致富本领。
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之所以以渗透型为其办学主模式,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能有效兼顾升学与就业需要。普通学校历来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的双重任务。然而,以升学为主的办学模式却只能满足升学要求,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就业的需要。渗透型办学模式由于不改变现行课程计划,只是在现行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中实行职技因素的渗透,既保证了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学生职业素质得到培养,能有效兼顾升学与就业需要,解决升学与就业矛盾,使学生既“升学有望”又“致富有门”。第二,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升学愿望。历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就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读书成为人们通向美好未来,获取一种良好职业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农村地区,人们通过升学读书跳出“农门”,走出贫穷与落后的愿望更为迫切。与加续型、分流型的办学模式相比,渗透型的办学模式更能满足人们的升学需求,同时又能有效实施职技培训,即使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也能致富有门。第三,能有效缓解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1985年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至此基础教育建立起一种以分散管理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各级地方*、学校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这种投资管理体制的积极作用日益突出,尤其对发达地区的效果更为显著,但在不发达或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其积极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由于西部经济落后,地方*投入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地方负责的投资管理体制,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区教育的发展。从所调查的茂县羌族地区看,地方*严重赤字,拖欠挪用教育经费的状况仍然存在,“普九”经费投入十分紧张,要依靠地方*拿出更多的经费来兴办较多的职业学校和职教班,以加强职技教育,可谓十分艰难。因此,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必须承担职教任务,加强学生职技培养与提高,而这只能依靠学校现有资源和师资、场地,实行在普教中渗透职教因素的方式对学生实施职技教育,以缓解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教育。
(三)西部民族地区办学模式将由渗透型逐步向综合型过渡
综合中学是一种真正兼顾升学与就业需要的一种办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现行学制,实行五四制,重新构建一套全新的教学体系,包括重新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教材,以保证学生在中学阶段除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外,还要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基础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彻底改变过去普通中学“重文化、轻劳动;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能为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这种模式在普教与职教结合程度上较渗透型的办学模式更强,更加有意识性、有系统性、有目的性,是渗透型办学模式的深化。综合中学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占据了相当地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这种办学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因而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实施渗透型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应向纵深发展,逐步向综合型办学模式过渡,使综合中学成为今后西部民族地区办学主模式。
拓展阅读
1、考试制度对英语教学的意义论文
一、国内英语学习的现状
常年来中国的学生们为掌握这门英语这门外语而备受压力,而这种压力人们甚至担忧,长此以往,英语将压倒汉语。自今年8月开始在以央视为首的各大卫视热播的汉字听写大赛在全国掀起了浓浓的汉语国学热,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锦龙说:“普通民众对重视英语胜过语文的教育体系感到不满,所以我们的*势在必行。”退一步讲,即便是继续这种长久以往我国国民所形成的学习英语的习惯,我们也应意识到,这貌似繁盛的局面背后暗藏着一些隐患。在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学习英语的几十年里,其实也并未真正把英语学好,据报道:每年全国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学习英语,这些人每年学英语的花费近三百亿,包括*资料,参加各类培训班、补习班、夏令营,甚至是出国深造。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数学英语的人心中其实对英语非常抵触,只是为了迎合社会对英语学习的需求或者说是潮流,故而缺乏内心中间真正的学习热情,即便有也不是由学习者自身由内而外散发的,而多是社会强加的一种“伪热情”。
二、高职英语顺应潮流的变化与发展
基于以上,针对我国英语*的大形势,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又该是怎样的,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英语已不仅仅是一门科目,在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每个节点都可以看到英语的身影。在我们的大学教育里,英语是必修课,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接受过正统教育的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学习英语,最后多数学生难逃“哑巴英语”这一怪圈,不能讲也不会说,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也需要跟着*的步调及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进行适时的调整。在我们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10年学院英语教学团队已经意识到了英语*的必然性,首先我院英语教师先后在2010年编写了《通识英语》教程,该教程所有单元内容全部围绕说的训练内容展开,具体来说每个单元选取生活中的一个话题为主题,这些话题源自生活,实用而多元,比如:问候、讨论天气、节日、求职面试等,单元设置以实用基本句型、口语对话、角色扮演、应用文写作几大部分组成。
这样的教材现在来看已经完全迎合了我国现在己在各地大肆兴起的英语考试制度*也响应了呼唤英语实用性的主流走向。在改变选用教材的同时,我院也大刀阔斧的进行了高职英语考试方式的变革,我们将原有的笔试考试转变为以口试为主笔试为辅的新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以课本内容为蓝本,设置不同主题,口试采用题型涵盖了单词互译、对话、阅读、一分钟演讲等,每名学生考核时长约为六到八分钟,每场考试都采用与老师一对一、面对面的模式,经过近三年实践,我们在此过程中发现这种近乎于面试的考试形式不仅直接的起到了考核测验学生已掌握英语知识的作用,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们张嘴说英语的胆量,使学了十几年英语仍无法张嘴完整说英语的大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这一瓶颈,更在另一个侧面坚定了这一类学生几乎被摧残殆尽的对于学习英语的热情和信心。最初这种考试形式的*一开始只是在个别班级、系别里试点,但渐渐发现这一形式非常符合我院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也适应未来学生毕业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对应用英语的目标定位,于是我们就逐步在全院各班期中、期末考核中适用,经过近四年的'实践这种考试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得到了全院师生的认可。
具体来说,在从教学之初我会引导学生认识到从进入大学的这一刻起,英语学习的重点已经从为了考试而去背诵语法词汇过渡到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准则的学习方式,并且在这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开始我会抓住每次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张嘴,最初往往会发现学生们经过多年的正统学习仍然无法说句完整的英语或者更准确的说学习者本身就羞于张口,可越是这样就越需要给学生们更多地机会锻炼。在之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每班学生会按人数多少被分为几大组,平均四到六人为一组,在之后的角色扮演和课堂阐释部分,学生们分组讨论,之后会有代表将小组讨论所得的结果,阐述出来或者以表演的形式演绎出来,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一次每一组的发言代表都要更换,且不得重复,循环往复,这样似乎是“逼着”某些不够积极主动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张开了嘴。同时在每个单元的对话练习部分,对话设置简短而实用,很适应英语低起点的学生掌握,因此在这部分,我们的学生被分为两到三人为一组,由他们分角色诵读、翻译此段对话,学生们不但在课堂上开了口,参与了课堂学习,更利用这一小节锻炼提升了他们翻译的能力,而翻译能力在大学阶段也被认为是英语教学的侧重点之一。经过实践,我发现学生们在此小节的积极性很高,往往会争先恐后的举手参与其中,因为是两到三人搭档,且课文内容较容易,进而降低了难度,即使是班里水平最低的学生对参与此部分也不会抗拒。从而起到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就在2013年,由我院教师参与内蒙古高等教育英语教研组牵头,内蒙古相关高校教师共同编写了更具创新实用性的一套教材,名为《新编实用英语实训教程》,共分上下两册,每册八个单元,涉及内容为日常生活中通常会涉及的各个领域。单元设计由简到难,包含听力、说、对话、语法、课堂阐释、角色扮演、应用文写作等几大节。这本教材在《通识英语》的基础上,章节内容更为完善,也更好的诠释了以口语表达为重点,翻译、听力、写作纵深发展的树冠型高职英语教育路线。
总之,英语并非不再重要,相反其在如今蓬勃的国际交往中仍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们高职英语教育也必然沿着强调实用性、够用性的大路而蓬勃向前。
2、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通过部首查字法认识“葡、萄、紫、狐、狸、笨、酸”7个生字。 2、学习部首查字法,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3、朗读并背诵三句诗,大致了解意思,感受田园风光的美丽。 4、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十二月花名歌》,知道每个月主要哪些花开放,这些花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重点:“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
教学难点:学习部首查字法,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部首查字法认识“葡、萄、紫、狐、狸、笨、酸”7个生字。 2、学习部首查字法,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质疑导入
1、教师拿出一本字典,师生共同回忆一年级时学习的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
2、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音序查字法?(当我们写话时遇到不会写的字,知道它的读音,就可以通过音序查字法来查找这个汉字。)
3、教师质疑过渡:当我们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不认识的字,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学生交流,教师小结:除了问老师和家人,我们还可以请教字典老师,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习另一种查字典的方法—部首查字法。)
二、示范指导,学习新法
1、教师出示课本第25页的儿歌,学生自主尝试朗读。 2、指名学生说说在这首儿歌中有哪些字不认识。
3、以“狐”为例,教师示范部首查字典的方法(在示范过程中,教师
3、四年级语文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这篇课文是一则数学趣味故事,故事情节生动,饶有趣味,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教参上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围绕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上。对文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建议让学生在自行探究中去发现、感悟。覃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正是按教参的这一思路设计教案的。结果学生的兴趣全在探究数学问题上,语文课倒像是在上数学课。
我认为备课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不应该迷**参。于是我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简要复述故事;
2、体会婵德拉的智慧和善良。教学时,我着重抓了两部分来处理:在熟读课文6—13自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说清仆人们放米的经过;抓住王公、村民们的表情变化,指导朗读,进而体会婵德拉的智慧和善良。
从整堂课来看,效果不错。我最满意的是在引导学生复述放米的经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先说第一排怎么放,再依次说第二、第三、第四排怎么放,这样一排排的说,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看到了计量单位的变化,体会到了米量是怎样在成倍成倍地增长的。因此在要求学生完整复述放米经过时,学生的思维清晰,语言准确简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四年级语文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的题目为“笛声”,通篇课文也是围绕“笛声”展开的:先写聂守信听老木匠吹笛,而后写聂守信向老木匠学吹笛,最终描写了聂守信吹笛,老木匠倾听的场景。 “笛声”成了两个人成为莫逆之交的媒介,也在悠悠的笛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聂守信对于音乐的酷爱。因而学习本文时,要把握好“笛声”这一主线,以主线串联课文中的所有信息,这样最终才能让学生与课文中的聂守信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理解聂守信的心声。
在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中,我带领学生走进老木匠的笛声,通过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子独奏的录音,并用视频文字十分简洁地向学生介绍笛子这种乐器,有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优美的情景。此后,通过对描写笛声语句的朗读、思考,以及对笛声录音的欣赏和鸟叫声的模拟表演等多种学习形式,学生真切感受到老木匠笛声的优美、动听、婉转和神奇的魅力。然后,我又带领学生走进聂守信的心声,反复品读聂守信听了老木匠笛声后神情和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感受聂守信学笛的渴慕之心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再引导学生想象聂守信向老木匠拜师学笛的对话,并且让两组同桌进行即兴表演,实现从语言积累到语言运用的转化。
再者,本文的一大特点就是首尾呼应,但同样的一句话,创造的意境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我就抓住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而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中间段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处理就能很好地抓住了这篇课文的文脉。学生通过比较和概括,也自然领悟了课文的写作特点。
纵观整节课,尽管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较充裕,也通过媒体、想象等多种手段,创设了一个美好的学习氛围,但要更精准地把握课文,作为教师本身对于文章的解读还稍欠火候。教学之后,再读此文,其实不难发现,文中关于描写笛声的几句句子恰恰是聂守信在音乐中成长,对于音乐的感悟更加透彻的表现。如果能在这样的理解之上,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注意这样一种层层推进的关系,并将其与聂守信对音乐愈加着迷的表现对应起来教学,文章的处理就更加切合文本了。
5、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关于土地的小诗1200字
篇一:想起我的土地又梦见阀门厂嘶哑的鸣笛
晨风送来举水河的叹息
鸟的歌声虚构多年
蝉衣和蔓荆子已成追忆
千里之外我想起了你
想起彼黍离离
想起荒芜的田地
想起失修的路基
想起漫山红杜鹃
千百万年不离不弃
想起蚕妇泪
想起卖炭翁弯弯的背脊
想起老菜农沉沉的叹息
想起龟山云
升腾在游子思乡的梦里
想起老米酒
想起福白菊
想起油*板栗
想起丰腴的白鸭山
四面八方涌来嚎叫的机器
想起青砖井
想起破败的校舍
想起空空的院落
想起南归的燕子
曾在春光里垒窝
麻城,我的故乡
你天生丽质
帽子却压得你无法呼吸
我多想看到你的笑颜啊
我亲爱的土地
已是飞花的时节
大地正在爆发蓬勃生机
春风已裁开寒云
愿你早日披上属于你的五彩的新衣
篇二:这片土地这片土地——怀念故乡
多少年前
我就用陈旧的麻衣包裹的伤口
至今,为何仍未痊愈?
(开天辟地的时刻)
黑暗中的火凤凰
与冰冷一同煎熬的火凤凰
将在今夜出现
为烈火修饰的毛白杨
赤裸的挺起干瘪*膛
每一次在黑暗中莫名的冲动
都将在今夜燃烧
今夜没有大义凛然
今夜你不该出现
当月亮生长出胡须,太阳两鬓斑白
这片埋葬了毛白杨的土地
依旧安静的沉睡在这里
这里篝火丛生
这里冰天雪地
这里曾长满稻花
却未曾在此留下足迹
谁说天明必定风和日丽
虽然沙滩是美丽的
裸足掏空的脚窝更美
但那片在火中炙烤的月亮不美
太阳也不美
汹涌的海涛和**
在日月的夹隙中生长
是为繁衍?
实为覆亡!
是谁第一个捡起风干的稻花
无意的抛向土地
抛向泪流满面的天空
抛向忍痛挨饿的奴隶
一双大手是用生命构建的**
这里笙歌起舞
这里白骨露露
山盟海誓在这里无数次响起
可未曾见
有一人笑着离去
但这仍是祖先们向往的土地!
向泥土鞠躬的亲人们
用黝黑挨过了
一次又一次光亮
当我披起陈旧的麻布
仰望天空
太阳和月亮都变成了星星
变成了无数个瞭望大地
故乡的瞳孔
眼睛是黑色的火苗
烧穿了披在肩上的麻衣
我却不觉疼痛的伤口
在垛起的稻花堆里疲于奔走
我未回首
未曾看一下
那片依旧燃烧的故土
篇三:五月的麦地全世界的兄弟们
要在麦地里拥抱
东方 南方 北方和西方
麦地里的四兄弟 好兄弟
回顾往昔
背诵各自的诗歌
要在麦地里拥抱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
在五月的麦地 梦想众兄弟
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滩
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
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
没有了眼睛也没有了嘴唇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2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