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2 18:20:14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说出诗歌大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会辨别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

理解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解决措施

通过合作研讨、分析总结解决

流程预设:

预习导学

1.正音:

分外( ) 妖娆( ) 竞折腰( ) 稍逊( ) 成吉思汗( ) 数风流人物( )

2、解 词:

惟余 折腰

红装素裹 风**

3、题解: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 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宋词有 派和 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 和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 。

《沁园春 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4、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全军的领导地位。***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 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整体感知

1、 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精读品析上阕:

1、 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5、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探究质疑下阕

1、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2.逐层理解下阕:

①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③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④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简要说明。

⑤分析这首词的主题思想。

拓展延伸:

1.《沁园春 雪》的体裁是 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雪”是_______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 。全词的主旨句是___ _____ _______ _。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 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 。

2、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 , ”。

(用《沁园春 雪》中名句填写)

3、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稍逊风**”中“风**”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

4、阅读*的《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试与《沁园春 雪》就内容及写法上的异同作一些比较。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

漫天皆白, 此 行何去?

雪里行军情更迫。 赣江风雪弥漫处。

头上高山, 命令昨颁,

风卷红旗过大关。 十万工农下吉安。

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课后反思:

拓展阅读

1、人版六怀念母亲

材简析

《怀念母亲》这篇课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摘抄的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章结构浑然一体。

是一种感悟的艺术,的学习应该透过字的躯体,透视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字魅力的场所,学过程也应是师生情感滋养的过程。

本节课通过对本的阅读,走进作者,走进一个心灵纯美的世界。感悟慈母情怀,使学生行于字,情动于中,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本在更广阔的环境中对话。应用板块式思路,将成四大板块:初读课抓主线——品读思母之情——品读思国之情——适度拓展抒情感。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理解课内容。

3.揣摩重点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前准备

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

学时间 两课时

一、导课(4分钟)

1.在北京大学有一位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季老的许多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但是,季老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授课

板块一:初读课抓主线

1、自主学习:①自读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词。②边读边感悟,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地思念“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互相纠正字音,交流对词的理解。

3、抓住重点句子简单交流问题②③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

板块二:品读思母之情

自由读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板块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天空,织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从字里行间寻找答

想象说话:因为季老 ,所以觉

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想象说话: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板块四:适度拓展抒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结课(2分钟)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句。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2、人版六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盘点”中列出的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句,体会课表达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

课前准备

了解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的状况。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导入“神圣”

1、说说在周围生活中,神圣一般多用来形容什么?

在印第安人的眼里,他们生活的那方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土地也是神圣的。他们会自豪地告诉每一个光临那片土地的人──

2、齐读课题。

初读课,感受“神圣”

1、土地可以用肥沃、贫瘠来形容,还可以用宽广来形容,却很少有人用神圣来赞美。那么印第安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

2、介绍章背景知识。(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封信)

3、自由读课,遇到难读的词、句子多读几次,把课读通顺。

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师随机纠正字音。

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1、再读课,说说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2、章哪些自然段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研读句,理解“神圣”

1、自由读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呈现怎样的画面?

(1)抓住“圣洁”,理解内容。(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任何东西,不会破坏、伤害它们)

(2)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章第1、2自然段。

2、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如此重要?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①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②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大地和我们的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等)

(2)我们和大地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

①共同属于哪一个家?

②交流朗读的感受。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这片家的家

投入感情,诵读“神圣”

1、引读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和大地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

提示:共同属于哪一个家?学生不必回答,随即引导全班齐读课前三自然段。

2、各自有感情的朗读课前三自然段,学有余力的同学背诵下来。

第 二 课 时

读“神圣”,回想画面

引读第1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第2、3自然段。

悟“神圣”,探究段落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

自由读章第3~7自然段,从章里找一找相关的句。多读读这些句子,可以在旁边写自己感受和体会。

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句子:

(1)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①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②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地善待河水?读第4自然段,找到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

(2)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①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空气对生命很重要)

②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味道?章里哪些句子可以体味到这种独特的味道?(读第5自然段)

③为什么说要照管好它?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因为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6、7自然段。

(3)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的动物。

①联系谈谈自己的理解。(因为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

②重点理解“降临到动物身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因为我们和大地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同属于一个家)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4)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①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们非常热爱自己的土地)

②说说我们是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③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土地?

重点理解“任何降临在大地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如果家受到破坏,我们不能及时补救,那么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如果家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

明“神圣”,凝聚情感

因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你们需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1)章第3自然段不是强调大地是我们的一部分吗,为什么说“大地不属于人类”?(因为谁也没有拥有大地的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

(2)为什么说“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前面不是强调“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吗?(因为大地拥有着各种有利于生命成长的物质,人类的生命才能得以繁衍、成长、延续)

(3)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全,背诵

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巧拓展,提升认识

读课后“选做题”,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人版六怀念母亲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但是他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不朽的作品却永远地留了下来。

《怀念母亲》是季老写的,这篇章情深意切,作者借助日记、散摘抄的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本课的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这篇课学方法非常简单,弄清作者的母亲是哪两位,然后去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学中,引导孩子们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的时候,要注意领会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敬意和爱慕来自作者的愧疚、思念、疼惜、遗憾等多种感情,并引导孩子们用不同的感情去朗读课;在领会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的时候,要引导孩子们领会作者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思念、牵挂……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中要注意引导。

其次,我觉得这篇章中作者的日记值得一读,日记中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而且,日记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利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内心感情在这些日记中用得炉火纯青。

比如在作者11月28日的日记中作者写道:“我仰望在沙发,听风路过窗外。风中夹着雨。天气阴得如黑夜。心理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这段字共3句话,落脚点就是思念故国,但是,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到了当时的天气,天色。虽然思念故国的句子仅仅只一句,但是,作者思念祖国的那种的落寞、黯然、入骨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环境描写的魅力所在。因此,在学中,不但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环境描写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可以孩子们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

我认为,这也是这篇课非常有价值的一个学点。

点击查看更多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39690.html

热门阅读

  1. 豆子的旅行的童话故事
  2. 四年级《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优秀课件
  3. 201年关于清明节的祝福语
  4. 《圆圈拼贴画》教案
  5.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纪实故事
  6. 发言稿作文
  7. 感恩节祝福语短信集锦
  8. 企业成立60周年诗歌
  9. 关于七夕节的祝福语
  10. 《麦哨》的教学设计
  11. 大学生爱心义卖公益活动的策划书范文
  12. 春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范文
  13. 最新回民开斋节祝福语微信
  14. 幼儿园教师随笔
  15. 管理寓言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