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
课型:新授
课时:2
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
4)、红军*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拓展阅读
1、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2、中班数学拼图教案
目的:
1.要求欣赏传统剪纸、刺绣,了解传统拼画的艺术形式。
2.学习运用绘画、剪纸、刺绣等方法创作一幅美丽的拼画,提高学生综合表现的能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准备:
示范纸张及有关工具。
学具准备:
彩色纸、剪刀、胶水、绘画材料(油画棒、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介绍拼图游戏,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拼图游戏。
(2)出示课题:不同的卡片可以拼成一幅画,不同的画可以拼成什么呢?——《美丽的拼图》
二、欣赏评析。
(1)出示《合家欢》,请学生观察欣赏。
①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作品?它最吸引你的是哪些方面?(造型、色彩等)。
②这幅作品的构图有什么特点?这幅画是由几块小的画面来组成的?
③画面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其中的每幅小画又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2)出示库淑兰其她的剪纸作品请学生欣赏,教师简介库淑兰大师及她的剪纸艺术特点。
(3)出示作品《美丽的鱼》,小组探究学习。
①学习教科书第31页单张图的创作过程,思考自己小组还能用其他的`什么形式来创作。(绘画、拼贴、剪纸、橡皮泥粘贴等)
②小组讨论选择要表现的主题。
③出示不同构图和不同外形的拼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幼儿创作。
(1)创作要求:单幅图要求造型生动、色彩鲜艳、构图饱满。小组合作将单幅图拼贴成完整的拼画作品。
(2)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1)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
(2)教师小结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
(3)欣赏不同的拼画作品,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幼儿兴趣较浓,整节课每位幼儿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在用不同的图形拼搭时,有个别幼儿还不能按时完成。
3、中班数学拼图教案
活动目标
1、 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用途。
2、 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有数字的物品进行展览。
2、 教具:0~9数字卡若干套,与幼儿人数相等的“我的名片”、、包装袋等,水彩笔等。
3、 拍摄生活中有数字的场景录像资料:如牌照、公共站牌、居民住宅楼、钟楼、红绿灯、邮编。
活动过程
一、复习认读数字,出示数字说:“数字宝宝来我们班做客,看谁来了。”
二、找一找:发现物品上的数字
1、 数字宝宝来和我们捉迷藏,请小朋友到后面柜子上的物品上寻找它们藏在哪里?通过参观展览的形式让小朋友发现物品上的数字。
2、 相互交流:
(1) 你在哪里发现数字?你发现了哪些数字?(出示0-9数字)
(2)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呢?(幼儿结合具体的物品,凭借自身生活经验,互相交流、猜测这些物品上数字的用途)
师小结:原来,数字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数字,小朋友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数字呢?
2、 幼儿回忆、讲述生活中见过的数字。
3、 观看录像,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数字。
师:你们还看到过这些地方的数字吗?这些数字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① 幼儿再次发现、寻找并思考:数字的用途。
② 交流:鼓励幼儿积极提问,老师和幼儿一起解答疑问并出示相关的图片。
4、 小结:原来,数字的用处还真多呢!它们有的用来编号,有的用来表示时间、地址,有的用于表示商品的价格,有的说明物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重量等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数字的用处还有好多呢,我们以后再去找一找,好吗?
三、玩一玩:数字组合游戏,体验数字与自身的关系。
1、数字组合法:数字宝宝要和我们玩游戏,看它们变变变 “1、1、0”可以组合成“110”。表示特殊的电话号码。“0、1、2、5、8。”可以组合成58210285的电话号码。“1、4、6、8”可以组合成数字1468,表示数的多少,也可以表示家庭电话号码,还可以表示你的生日呢!如20xx年6月1日
2、 幼儿分组来数字组合游戏,体验数字与自身的关系。
(1)组合车牌号
(2)给房子编号
(3)制作名片(填写电话号码)
(4)填写包装袋(重量、生产日期、)
3、交流小结自己制作的组合表示什么意思。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4、中班数学拼图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拼图游戏,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2、能用清楚的语言表述拼图内容,进一步感知四季特征。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四季拼图》(加密狗),“四季拼图”操作包材料。
【活动过程】
一、看图片引出四季(价值点:观察交流四季的季节特征)
1、播放课件(四季图片)
提问:图片上是什么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炎热的夏天有一阵凉爽的风吹来就十分舒服,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冬天如果下起一场大雪,就可以堆雪人。精彩的四季真不错。
二、拼图做算式(价值点:尝试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拼图)
过渡语:这是哪个季节的图片呢?让我们一起拼一拼。
1、游戏:"春"、"夏",与幼儿一起做算式,用鼠标将相应的答案拖动到算式上,正确时图片就会露出一块,全部做完就会出现一张完整拼图。
2、提问:这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最喜欢这个季节的什么?
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季节,四季的生活真多姿多彩。
三、幼儿操作(价值点: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过渡语:我们拼出了春和夏。你们想不想自己试试呢?
要求:
1、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包,通过计算进行拼图游戏。
2、做好拼图后,看图画,说一说自己的拼图上是什么季节,并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3、和小伙伴一起编编四季小故事。
四、延伸活动:拼图比赛。
【活动反思】
《四季》是一首富有意趣的诗歌,它通过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语言亲切,富有童趣,所配的四幅图画,形象优美、色彩明丽,便于给学生留下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在教学时,一定要“巧用教材,活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读,积极主动地说,有个性创造地演,把课标中“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一、 畅所欲言聊四季
第二课时教学时,我以问题“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引起学生思考,畅所欲言。孩子的世界和语言总是充满了童趣,会有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喜欢春天的孩子说“春天花开了。”,有孩子一听就想到了之前提到过的“百花齐放、春暖花开”这样的成语,给人惊喜。说到秋天,就有孩子想到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了,校园里前一阵的桂花香,还有在学《秋天》一课时提到的小松鼠、小蚂蚁准备过冬的粮食。孩子的语言天真中充满想象力,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中的语言,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枝繁叶茂,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的白雪皑皑。
二、 赏读文本学语言
这首诗歌语言亲切而富有童趣,使用叠词,朗朗上口。各小节句式、结构大致相同,便于学生仿说。教学时,我陪学生一起朗诵一起发现课文中使用了“尖尖、圆圆、弯弯”这样的叠词,配合着课文的插图读出“草芽、荷叶、谷穗”的可爱。冬天雪人大肚子一挺的样子特别生动形象,我就让孩子做一做这个动作,评选出表演得最可爱形象学生,读出冬天的有趣。
感受了文本语言的特点和有趣,我随即让孩子模仿文本语言说一说:________对 说:“我是 。”孩子们会说一些季节不对应的景物,但经过纠正补充了一些具有季节特点的图片,如春天的鲜花、嫩芽,夏天的荷花、知了,秋天的菊花、柿子,冬天的冰花等,孩子就能准确地模仿课文语言进行说话训练了。
这篇课文文本语言比较简单,但通过教学也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常识还是比较缺乏的,什么季节有什么特色,有些孩子还是不太了解的。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今后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也需要家长配合在生活中帮助孩子学习语文。
5、中班数学拼图教案
活动名称: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将数块自由拼插成不同组合,体会数块组合的多想法多方法,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空间位置对应和识图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自备教具:用3—5个数块组合的图样若干张。
学具:每人12个数块。数字牌:3、4、5。
活动过程:
一、数块自由拼插组合。
教师:请小朋友从学具中取出数块,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共12个)
教师:小朋友都喜欢玩数块拼插玩具,现在先请你们把数块分成3组,一组最少3个,每组的数目都要不一样。
幼儿操作,分完后让幼儿说出分的结果。教师:小朋友,你们把12个数块分成不一样的3组,每组都是几个?带幼儿回答后,教师在前面展台上出示数字牌3、4、5。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将每组的数块拼插在一起,看看可以组合成什么样子。(鼓励幼儿拼插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
幼儿操作,展示作品。教师可以将幼儿不同的数块组合按数分类展示出来。为了激发幼儿更快的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数块组合方法,教师也可以让幼儿谁先拼插好数块,谁就把自己的作品按数分类摆放在前面展台上,后来的幼儿要仔细看清楚,自己拼插的方法不和前面的'作品重复,才能接着展示,无论什么颜色只要拼插的方法相同就不能在展示了。此时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只要摆放位置不同,就认为数块组合拼插的方法不同。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要简单的就让幼儿拿回去,而要提示他:和前面展示的数块组合比一比,你是不是和别人重复了?如果幼儿经过比较,还是看不出来,可以让幼儿将其作品暂时留在前面展台上,待集体讨论时,大家帮助分析。
(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
挑错。教师:请小朋友仔细检查一下前面展台上的数块组合,拼插的方法有没有重复的?你怎么看出来的?如,一幼儿说:佳佳和媛媛数块拼插的方法一样,只要把媛媛的数块转一下位置就能看出来了。(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发现数块组合的拼插方法与摆放位置的关系,使幼儿有意识的学着适时调整数块组合的位置。)
分类观察。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3个、4个、5个数块都可以怎样拼插组合?
二、引导幼儿按图样进行图形拼摆。
交待操作要求。教师:小朋友,现在咱们玩一个图形拼摆的游戏,怎么玩呢?(教师出示一张类似第14页的组合建构图样,但每张下图只有一个图形轮廓。)请小朋友每次取一张图样,先按上图将数块拼插成不同的组合,再把数块组合拼摆在下图的轮廓里,注意:数块组合要正好拼合在空格里。
幼儿操作。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尝试调整数块组合的位置,使数块组合与图形轮廓重合在一起。
请小朋友之间互相检查,教师个别指导。
三、请幼儿完成书上的评价练习。
1、观察讨论
教师:请小朋友翻开儿童用书第14页。再拿出小数块。
教师:请小朋友先看上图:找出和方框中颜色、数量相同的小数块拼成和上面相同的红、蓝两组数块组合。再看下图:请小朋友猜一猜下面的图是用那些数块拼插成的,你怎么看出来的?
2、幼儿操作
教师:请小朋友用红、蓝、黄三组数块组合分别拼出下面的图样,然后涂上和数块相同的颜色。
请幼儿展示自己的评价练习,互相检查、交流欣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36709.html